一个虚伪的文本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zel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诗为证》貌似是一篇诗人小说,表面上充满了诗歌的隐喻,甚至元写作地涉及了诗歌的写作与阅读模式。小说中的“我”以及“我”的生活经历给予偶然捡到的那部遗失的神秘诗集一个注解,一个独特读者独特的阅读语境,“我”开始阅读这部陌生的诗集,并从诗歌的署名日期,诗歌的关键词,思考“我”的“并置时间”,写作诗歌时“我”在做什么,从诗歌的某些关键词中回溯时光。这样的写作从形式上来说倒也不失新颖,但是让人失望的是,由于文本自身的欠缺,它事實上是一个虚伪的文本,是虚伪的诗歌和虚伪的文本。
  首先我们来看看小说中的“诗”,这些分行的文字显得随意而无聊,让人自然想起了那些所谓的“下半身”“垃圾派”和“口水诗”之类。诗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写诗?抒发自己感情的文学方式有许多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诗歌?诗是心灵的声音,诗代表了诗人高贵的灵魂,因为诗具有其他文字形式所没有的美感,我们才选择诗。著名诗人屠岸曾对此做出批评,他认为,不管是自由诗还是格律诗,诗歌还是要讲究一点韵律形式感,否则就变成了散文。“现在出现的梨花体、口水诗,还有人提出口号,要颠覆崇高、理性,只想留个名声,但他们的那些作品根本不是诗啊!”诚然,中国诗歌是要变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真善美,离开了这个“宗”,就变成假恶丑了。而且,我们在文本中明显发现,作者为了铺陈情节,才刻意地创作了这些“诗歌”,以求得与小说内容形成互文,但这样的安排,更加显现出了作者情感的虚假。
  再来看看小说本身,也与那些诗歌一样,通体矫揉造作,尤其在小说结尾,情节陡转,让人困惑,小卷怎么死的,是被别人杀死的吗?“我”到底有多少嫌疑?“我”写下那首诗《咒语》隐喻着,“我”杀死了南美洲植物,这南美洲植物又是隐喻着什么隐秘的故事呢?我们此时需要一个侦探,像美国冷硬派侦探小说家劳伦斯·布洛克小说《八百万种死法》那样,无执照侦探马修斯卡德,能够通过一首诗去追踪一段隐秘的真相,查明死因。
  《番石榴飘香》里,门多萨问及马尔克斯:“你的第一本书《枯枝败叶》已经具备了《百年孤独》的雏形。今天你对当年创作这本书的小伙子怎么看?”马尔克斯回答:“我对他有些同情,因为他写得非常仓促,以为此生再也没有写作机会了,这是他唯一的创作机会,于是他就把当时学到的东西一股脑地通通塞进这本书中。”和年轻的马尔克斯类似,《有诗为证》这篇小说作者对它有太高的期待,在这个短篇中充塞了太多想要表达的东西,以及复杂而隐秘的修辞。使得小说貌似有着深刻文本的复杂性,孰不知,这样一来,反而使小说显得枝蔓不清,转场接榫痕迹明显。所以说,这是一个虚伪的文本。
  责任编辑 李国彬
其他文献
那遥远且近的往事与故乡  每年清明,都要回乡下。扫墓祭祖完毕后,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去田野里看看。阡陌纵横的田间小路上,我不紧不慢地走着,有时会突然停下脚步。  曾经那样深恶痛绝这狭窄、蜿蜒的田埂路,它们彼此痴缠交错,让人看不到尽头。少女时期的我,走在这迷宫一样的小道上,也曾像失学在家的范合意一样,茫然而惶惑。  每个人心中都藏有青涩时期的甜蜜与忧伤。而这甜蜜、忧伤,一定有承载它们的角落与方向,比如
期刊
1  上班的路上,手包里的电话响,显示的是胡主任的座机号码。他告诉我,到机关后先到他办公室去一趟。  我不敢怠慢,连自己的办公室都没进,径直去了胡主任那。中间路过卫生间,听到便池里潺潺的流水声,小腹不由一紧,这才感到憋了泡尿。我犹豫一下,还是忍了。  胡主任坐在沙发上,一手端着杯龙井茶,一手拿着张报纸在看。他将手里的茶杯冲我一点,喏,正宗的西湖龙井,刚沏好的。一看到那冒着热气的茶杯,我条件反射似的
期刊
细读赵氏散文,读到两种笔法。一为舒放,一为收聚。两者并不矛盾。写人记事,家长里短,赵阳往往率性写来,随笔记下,像是在奔涌的淮河随意地采撷几朵浪花,浑然天成,此乃舒放;喻古鉴今,咏物托志,则又具有理性之思辨,将理论性阐释全然融入山水游记及博古通今的情感抒怀之中,此为收聚。两种笔法往往合二为一,这正是赵阳散文在艺术上的亮点所在。也就是说,赵阳的散文必须通达学者与作家之两个领域,必须兼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
期刊
我一直告诫自己,写散文要讲真话,忠实于生活,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好的散文应是真实自然的,语言是平实淳朴的。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样才能有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写散文要有平和的心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写作。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要显现出自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期刊
老 树  植物能长多大,能活多久?你可能永远不知道。  一棵树折断了,也只是一段,你还是不知它能长多大,活多久。因为,它能从折断的地方发芽,新生。它还能分身,通过根茎、果实,甚至孢子,花朵,或者干脆萌蘖分枝,或者是掉下身体的某一部分,重新成株,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它们有多少个分身,多少种可能。偶然总是随机发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似乎是永生的。  植物,不进六道轮回,这也是因缘之一吧。  我见过家传
期刊
很喜欢曹操的短文,那是一些公文性质的“表”和“令”,然简约严明,清峻通脱。从人格上看,曹操是一个集诗情、才情、胆气、戾气于一身的矛盾体,而作为政治家,他的文学成就可谓千古独步。一方面他极端自负,像“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样的煌煌大言,“宁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这样的惊世之语,不仅体现了一定的话语勇气,也开启了魏晋一代“任我”之风;一方面他又十分专权,杀人无算,政治严酷。影响
期刊
太阳从晦暗的云层里钻出来,漫山遍野的雪,白花花的晃眼。  从雪山深处走来一个女人。  女人背着一捆柴,艰难地爬过一道坡,缓慢朝前走。那捆柴很湿很重,女人似乎不堪重负,呼呼直喘。一团一团的白雾从她嘴里喷出,又迅速被干冷的空气吸食得一干二净。从山上刮来的风,带着哨音,很冷也很硬,吹散了她满头的秀发。看不清她的眉目,却能感受得到她逼人的青春气息。她很年轻,且娇小。她穿着一身红衣,在雪地上移动,像一团火。
期刊
读罢《有诗为证》,我想起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我”第一次出门接触社会,便陷入社会的险恶与人心的丑陋之中,美好的期盼在远行之始便破碎一地。在《有诗为证》中,这种由美好向丑陋的转化同样使得“我”的精神世界发生巨变,最终令“我”走向了毁灭的悲剧。在这篇作品中,余同友书写了一个男人内心深处对美的执着与渴望,呼唤我们时代的诗意,传达出对美的丧失的愤怒,以及对周遭大量丑的萦绕的反感与抵抗。美的丧失与丑的
期刊
1  陈家高大的木板门“吱”地轻响了一下,从门里闪出大奶奶高挑婀娜的身子。紧接着,八岁的侄孙松子打着哈欠,揉着眼睛,也跟了出来。门在他们身后又轻轻“吱”了一声,关上了。  陈家大奶奶挽着一只蓝花布包裹出门的时候,鸡才叫头遍。天上的星光把大地渲染得黝黑深沉,偶有零星的狗叫声传来,让人感觉到,黑暗中有什么活物在窥视你,让人心里毛毛的,幸而有松子作伴。  虽然已经是五月末,松子还是感觉到了冷。他缩着脖子
期刊
一  这两天,小璇心里一直装着一件事,做事也心不在焉的,跟谁都不想多说一句话。恼人的是,主动跟她搭话的人却偏偏多了起来。  王老师说,年轻人有眼力呀,买的衣服总是谁看了都养眼。  高老师说,小璇,你买一件衣服就让自己红遍了校园。  朱老师说,大家晓得不?咱们学校最近最流行的词语是“李小璇”!传播得最快的新闻是牛主任穿着一件宝蓝色的袄子,走到哪都抢眼。  ……  说这些话的都是小璇或熟悉或陌生的同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