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的活力和竞争力,集中体现在这个国家的创造力上。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个体育教师不断探索、解决的难题。传统体育教学效果往往是“学生围着老师转,离开老师啥也不会干”,学生思维表现更多的是记忆显现性思维。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僵化,缺乏创造力,已不能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新课程标准,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从生理和心理基础入手,发挥体育优势
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的创造能力呈正相关,只有左右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半脑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体育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在继续发展左脑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注重右脑潜能的开发。在各类体育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些以左侧肢体练习为主的方法,如用左手投篮、用左脚练习踢球等,相对于其他学科,左侧肢体训练是体育教学的优势;同时多采用直观教学,使学生大脑左、右并用,从而促使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这种从生理基础着手的游戏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自由状态下,个体会感受或把握一种积淀着丰富的情感和特定的社会内容的完整形式,从而使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因素活跃起来,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深层心理会获得自由的充分、表现机会。体育的魅力正是由于它能消除深层心理的压抑与束缚,保障心灵的自发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会根据每堂课要传授的基本内容,归纳出几个问题,用提问、讨论、反思等方式,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想法,学生哪怕是发表了错误的见解,也热情引导,决不批评、嘲讽;讨论中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并作出总结,肯定学生的正确方面,不向学生施加压力;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进步。有了这种良性互动、情感交融的平等教学氛围,学生才会萌发创造性思维。
三、精选教材,教学内容游戏化
运动学专家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不同强度的锻炼项目,才能在运动中较好地完成心理锻炼。因此,要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精选一些适应学生主体条件和各地方特点的教材,加强教材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方面的实效性,降低体育教材的难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信心。
我在教学实践中大量采用了体育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运动,它既不是组织松散的一般性游戏,也不是控制严格的一般性体育教学和训练,以其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在学校体育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游戏既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又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规则的习惯。游戏过程中可让学生摸索或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使整个游戏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比赛氛围。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很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充分利用有效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经过长期的探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情境引导教学法。要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组织中,不要集中过多、统得过死,提倡“形散神不散”,允许学生创造性地理解练习动作;给学生一个起点,允许得到不同的结果,或给一个终点,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作为一个实际的参与者,从中也可以让学生来评价老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2、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法。多媒体技术在体育课中的运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一个蹲踞式跳远动作的分解示范,任何一个体育老师也不可能“逐帧”慢动作完成;而运用电脑则使这些动作变简单了,它不但可以使学生观看到各种不同难度规格的技术示范和逐帧分解示范,并且还可以把学生自己的技术采集到计算机和正确的技术进行“重叠”比较,从而便于教师纠正和改进学生的技术,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好处的。
3、自编自导教学法。在体育课准备活动(活动操、游戏、舞蹈等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自编自导的方法,首先教给学生基本的动作,在掌握一定动作的基础上,再给学生介绍创编的规律,以及生理要求等,然后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分小组或个人自行创编,积极鼓励学生为大家演示,及时进行表扬,并指出他们的独创性和新颖性。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样的自主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实践证明: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建造“创新航母”的基础之一。通过体育运动和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只要我们体育教师能得当运用、准确把握,一定能事半功倍。
一、从生理和心理基础入手,发挥体育优势
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的创造能力呈正相关,只有左右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半脑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体育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在继续发展左脑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注重右脑潜能的开发。在各类体育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些以左侧肢体练习为主的方法,如用左手投篮、用左脚练习踢球等,相对于其他学科,左侧肢体训练是体育教学的优势;同时多采用直观教学,使学生大脑左、右并用,从而促使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这种从生理基础着手的游戏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自由状态下,个体会感受或把握一种积淀着丰富的情感和特定的社会内容的完整形式,从而使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因素活跃起来,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深层心理会获得自由的充分、表现机会。体育的魅力正是由于它能消除深层心理的压抑与束缚,保障心灵的自发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会根据每堂课要传授的基本内容,归纳出几个问题,用提问、讨论、反思等方式,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想法,学生哪怕是发表了错误的见解,也热情引导,决不批评、嘲讽;讨论中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并作出总结,肯定学生的正确方面,不向学生施加压力;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进步。有了这种良性互动、情感交融的平等教学氛围,学生才会萌发创造性思维。
三、精选教材,教学内容游戏化
运动学专家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不同强度的锻炼项目,才能在运动中较好地完成心理锻炼。因此,要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精选一些适应学生主体条件和各地方特点的教材,加强教材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方面的实效性,降低体育教材的难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信心。
我在教学实践中大量采用了体育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运动,它既不是组织松散的一般性游戏,也不是控制严格的一般性体育教学和训练,以其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在学校体育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游戏既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又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规则的习惯。游戏过程中可让学生摸索或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使整个游戏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比赛氛围。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很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充分利用有效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经过长期的探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情境引导教学法。要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组织中,不要集中过多、统得过死,提倡“形散神不散”,允许学生创造性地理解练习动作;给学生一个起点,允许得到不同的结果,或给一个终点,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作为一个实际的参与者,从中也可以让学生来评价老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2、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法。多媒体技术在体育课中的运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一个蹲踞式跳远动作的分解示范,任何一个体育老师也不可能“逐帧”慢动作完成;而运用电脑则使这些动作变简单了,它不但可以使学生观看到各种不同难度规格的技术示范和逐帧分解示范,并且还可以把学生自己的技术采集到计算机和正确的技术进行“重叠”比较,从而便于教师纠正和改进学生的技术,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好处的。
3、自编自导教学法。在体育课准备活动(活动操、游戏、舞蹈等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自编自导的方法,首先教给学生基本的动作,在掌握一定动作的基础上,再给学生介绍创编的规律,以及生理要求等,然后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分小组或个人自行创编,积极鼓励学生为大家演示,及时进行表扬,并指出他们的独创性和新颖性。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样的自主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实践证明:体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建造“创新航母”的基础之一。通过体育运动和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只要我们体育教师能得当运用、准确把握,一定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