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我国呈迅速发展之势,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实践成效,又在理论创新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如何因势利导,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文章试图就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原则和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职教集团 发展目标 发展重点 发展原则 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卢崇高(1955- ),男,江苏东台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与产业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南通226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承担的2007年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重大课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3-0005-03
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00年后,特别是最近几年,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江苏、上海、河南、海南、天津等省市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既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又在理论创新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已成为地方加快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政府应因势利导,把职业教育集团化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进一步对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实践经验的总结,使之在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途径,加快职业教育适应中国社会转型的全面推进和经济结构变化的进程,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一、坚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
1.转变发展方式,优先发展。各级政府应确立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发展观,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加快发展,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增长方式的一个根本性转变。
2.优化教育结构,集成发展。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纵向衔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模式的人才培养链条体系;探索在不同的职业教育层次上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横向贯通,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形式多样、优势明显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系,从而构建起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
3.推进校企合作,集合发展。通过职业教育集团这一办学组织形式,促进校企密切联系和深度合作,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建立新型的产学研结合纽带,实现人才合育、资金合股、教学合作、研发合创、产业合建的校企集合式发展方式,使企业真正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
4.统筹资源配置,集约发展。在职业教育集团化推进过程中,统筹、重组、经营现有职教和成教、高职和中职、学校和社会等职业教育资源,以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内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促进整体职业教育资源优质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打破地区、行业和类型、层次的界限,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规模效益、结构效益、质量效益和投资效益。
5.促进教育公平,协调发展。把区域、城乡、行业和职业教育内部的平衡发展作为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以更准确地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促进行业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城市反哺农村,东部带动西部,经济发达地区拉动欠发达地区,逐步缩小城乡、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差距,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6.加强能力建设,内涵发展。在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凝聚核心成员学校专业优势、调整能力、品牌效应,依靠核心成员企业对教育资源的流动重组和加速集团发展的支撑能力;充分发挥各办学要素的办学潜力、组合效应和辐射与引领作用,不断探索集团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强集团组成各方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集团逐步形成内涵发展、持续发展和连锁化发展的能力。
二、优化发展要素,突出发展重点
1.以调整治理结构为重点,理顺管理与职能的关系。“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统筹规划、教育部门具体协调、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加强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各级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工作的政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专门管理机构,逐步形成统一领导的格局。按职业教育集团组织层次、属地化程度、龙头职业院校的隶属关系,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治理结构,改变目前职业院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消除职业集团化办学的体制障碍,使职业教育集团化工作得以在各个层面开展。
2.以明确服务内涵为重点,理顺主体与功能的关系。首先,明确各级政府提供职业教育集团化服务的职责。政府要实质性地协调相关部门和落实相关工作,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规范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行为,整体化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其次,明确具有特定行业性质政府的部门和具有(或赋予)特定行政权力的行业组织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体地位及相应的服务职能,并逐步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扫清隶属关系、资源重组等方面的机制障碍。
3.以推进学制衔接为重点,理顺中职与高职的关系。在构建职业教育整体集团化办学体系时,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解决人才培养的链条、生源的衔接、学制系统衔接的贯通。通过大力发展中职,为高职的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和提供稳定的生源奠定基础;在以高职院校为龙头的职业教育集团内部,以高职拉动中职的发展,将中职和高职不同学历阶段、不同教学层次的教育衔接贯通起来,集中领导,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建立课程设置有机衔接、教学资源统筹利用、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逐级提高、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和分阶段、分层次向生产、管理第一线输送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一个有梯级、有延续的学制系统。
4.以强化行业功能为重点,理顺产业与教育的关系。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政府应通过立法、授予或让渡行业、职业教育集团某些行政权,以及职业教育集团相对于成员的部分公共管理权,通过赋予社会公共责任、公共权利,加强行业对集团、集团对成员的强制约束力,强化行业从专业设置、经费投入到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等各个方面的指导与支持的约束力。职业教育集团应具备较好的行业背景,带有显著的行业特征,呈现鲜明的行业特色。职业教育集团成员中,成员职业学校应面向共同的行业领域,开设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成员企事业单位主要生产、经营领域要与该集团主体专业群教学和实习要求相适应。
5.以促进教育生产结合为重点,理顺校企合作关系。政府应制定对企业行为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赋予集团实行对企业有驾驭力运行机制的权力,提高企业责任意识和人才竞争意识。学校和企业紧紧围绕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教学或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各自承担的责任为基础,建立一种内涵明确、关系清晰、分工协作的结构性伙伴关系,共同实施以“订单教育”为主体的单一层次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合一”“员工、学生身份合一”“岗位、课堂合一”“师傅、教师合一”的教学模式。
6.以加速共同发展为重点,理顺城与乡的关系。要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的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以中心城市职业院校为龙头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应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对接和合理利用,实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施学历层次或培养过程的“梯级式”或“分段式”的培养方式,发挥龙头院校和核心企业的辐射功能,实现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县级统筹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应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国家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支持计划紧密结合,与国家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紧密结合;集团与外部形成与大中城市职业教育和企业用工对接,集团内部形成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梯级开发与转移,形成基层企业员工职前、职后教育上下衔接、一体化的网络体系,真正推进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
7.以实现协调发展为重点,理顺区域之间的关系。通过组建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或集团间的相互合作,促进不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在国家层面上,大力推动东、中、西部不同层次职教集团之间的区域合作,探索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职业培训沟通和合作机制,大力推进对口支援、联合招生、分层次分阶段培养方式的区域合作模式;省域范围内组建的职教集团应着力解决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不发达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需求、培训能力与生源供给在地域上的严重失衡问题;局部区域组建的职教集团应根据区域经济多种产业有机组合的结构特征,在一些产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区、开发区,形成强强联合的职业教育集团。
三、坚持发展原则,把握发展进程
1.坚持政府统筹,加强宏观调控。政府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把握教育与产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各个层面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规划和发展策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总体规划由上而下,国家制定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体系与结构的整体规划,提供纵向分层、横向分类的构建思路和管理网络,有组织、分步骤、有目标地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行试点和推广。各级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宏观政策为指导,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统筹规划区域内职业教育集团的规模、类型与格局。政府应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综合性和有效性,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行业、集团外社会组织、职业教育集团以及集团内成员间利益的公正协调者和仲裁者,减少对职业教育集团内部运行的直接参与和干预。
2.坚持资源放大,引入市场机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应坚持教育的公益或准公益属性,有限引入市场机制的竞争手段和基于投入产出的利益分配机制,重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等方面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调动民间力量特别是行业企业的资金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二是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基于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原则,以资金、技术、品牌等资源入股的形式,组建股份制组织实体,面向市场开展服务;三是在政府的统筹下,鼓励企业直接举办职业教育,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和管理,或由企业与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共同托管集团内部的其他职业院校。
3.坚持系统设计,突出体系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与职业教育的结构调整、基础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重点工作,相互交织,相互促进,需要系统地加以设计。一是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形式多样、优势明显、纵向连接、横向贯通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二是增强各办学要素的内在潜能、组合效应和辐射作用,提升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所形成的教育与行业、企业相联系的载体,将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企业等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结起来,使学校和企业在统一的课程计划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了学习者从“学习到工作”或“学校到生涯”的平稳过渡。
4.坚持利益共赢,激活运行机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应努力集成各成员单位在人才、信息、技术、设备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大规模市场推广,营造品牌,优化要素配置,改善运行效率,达到集团规模管理和专业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内部成本;沟通、整合学校与企业、中职与高职、城市与农村以及区域间的多种教育资源,走规模、质量、效益并重的道路,实现职业教育从简单规模扩张向以内涵发展为特征的集约化发展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的建立应以风险共担、利益共赢为重要准则,并以此来确立成员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一是要使成员间在共生和发展的目标上形成独特的、有利于成员行为导向一致联结关系;二是要使成员的行为更为理性,能够接受集团内部合理的引导,促使各成员为达到集团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三是要促使成员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
5.坚持因地制宜,强化分类指导。针对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职业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况,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在国家层面,按东、中、西部或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分区规划,集中抓一批水平高、行业性强、带有示范性、具有区域特色的职教集团。在省级层面,以行业分类统筹为主导,按高水平、示范性、共享性、竞争性的要求,分批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引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集团彰显优势,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整体结构的优化;在市、县层面,着力统筹、整合区域范围内职业教育资源,从城市(镇)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出发,兼顾区域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和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要求,优化职业教育集团的布局结构。
6.坚持有序推进,分步实现目标。在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建议分为积极发展、大力发展以及稳步发展三个发展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确立相应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方式,并促成相应的发展成效:一是积极发展阶段。重点以专业为纽带,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不改变存量资源隶属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增量资源的优化组合,促进资源互补和利益共赢。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结,动态组合,初步形成院校间、校企间互补型的横向联结和人才培养链上的纵向链接。二是大力发展阶段。实现校企多角度、多元化、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从人才培养合作逐步拓展到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深层领域的合作,学校专业链与企业产业链有效对接。集团应形成自身灵活、优质、高效、规范的办学体系,形成主体行业化为特征的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和连锁化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在区域内形成职业教育品牌。三是稳步发展阶段。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与机制上的突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系。职业教育集团内主体成员的合作实现刚性联合到柔性结合的转变、松散型合作到紧密型合作的转变、学校联盟发展到校企联盟链式发展的转变,以及紧密型合作向完全意义上的实质性联合过渡,并为逐渐向实体过渡奠定基础,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多种集团化办学模式。
四、总结发展成效,创新发展模式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需要立足于我国当下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放眼于世界先进国家和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着力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寻求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道路。同时,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践中各类办学模式的原型考察、分析与比较,揭示其运行机制,总结、提炼与发展,为职业教育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提供理论参考。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应依据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结合不同模式的要求、内涵和特点,选择相应的集团化办学发展模式。在现阶段,可大力推行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1.校企共建模式。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统筹,以行业或区域产业集聚的主体结构和覆盖的领域为依托,专业为纽带,由核心职业院校和核心企业主导,联合其他相关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集团,促进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紧密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有机融合,提高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集团内部运行上实行教育、科研、就业一体化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一体化,实现教育内外部人才市场的接轨和贯通,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集团内校企之间招生与招工、毕业与就业同步进行,毕业生采取定向实习就业、有序分流。
2.中高衔接模式。在集团内,中职与高职按各自定位,以办学规模大、人才培养质量高的高职院校为龙头,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以人才培养链条为主线,通过专业链接、生源对接,实施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在不同层次学校完成培养过程的“梯级式”培养方式。同一学历层次分别在办学条件或办学水平较低的成员职业学校、龙头职业院校、就业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企业完成培养过程的“分段式”培养,实现中高职有序衔接、相互促进、联合发展。
3.城乡结合模式。政府统筹,以城乡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优化为主线,以城带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以县(市)为主体,重点建设一二所规模大、条件好的职业教育中心,并以之为龙头,上联中心城市以及省、市级职业教育集团,下联乡镇(社区)职教、成教基地,横联县域(区域)各行业与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组建具有中心辐射作用的职业教育集团。政府统筹集团的招生、师资、设备配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三统一”(办班标准、专业布局、教学管理统一)“三分开”(成员学校建制、行政管理、经费核算分开)和“三共享”(实习基地、骨干专业教师、职业资格鉴定等资源共享)的机制。
4.区域联动模式。以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导,联合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推动跨区域合作办学,实现不同区域间的职业教育连锁互动、协调发展。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充分发挥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整合不同区域间职业教育生源、专业、教学、师资、实习等资源优势,开展教师交流、专业共建、实习基地共享、“分层、分段”人才培养合作等,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实现省域甚至国家范围内职业教育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莲.国内职教集团十余年发展概观[J].教育与职业,2008(5):9-11.
[2]顾坤华.江苏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对策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6(S1):22-28.
[3]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4):5-7.
[4]卢崇高.职教集团化办学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13-14):77-81.
[5]卢崇高.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制度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29):14-18
[关键词]职教集团 发展目标 发展重点 发展原则 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卢崇高(1955- ),男,江苏东台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与产业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南通226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承担的2007年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重大课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3-0005-03
我国职业教育工作者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00年后,特别是最近几年,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江苏、上海、河南、海南、天津等省市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既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又在理论创新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已成为地方加快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政府应因势利导,把职业教育集团化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进一步对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实践经验的总结,使之在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途径,加快职业教育适应中国社会转型的全面推进和经济结构变化的进程,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一、坚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
1.转变发展方式,优先发展。各级政府应确立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发展观,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加快发展,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增长方式的一个根本性转变。
2.优化教育结构,集成发展。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纵向衔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模式的人才培养链条体系;探索在不同的职业教育层次上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横向贯通,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形式多样、优势明显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系,从而构建起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
3.推进校企合作,集合发展。通过职业教育集团这一办学组织形式,促进校企密切联系和深度合作,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建立新型的产学研结合纽带,实现人才合育、资金合股、教学合作、研发合创、产业合建的校企集合式发展方式,使企业真正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
4.统筹资源配置,集约发展。在职业教育集团化推进过程中,统筹、重组、经营现有职教和成教、高职和中职、学校和社会等职业教育资源,以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内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促进整体职业教育资源优质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打破地区、行业和类型、层次的界限,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规模效益、结构效益、质量效益和投资效益。
5.促进教育公平,协调发展。把区域、城乡、行业和职业教育内部的平衡发展作为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以更准确地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促进行业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城市反哺农村,东部带动西部,经济发达地区拉动欠发达地区,逐步缩小城乡、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差距,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6.加强能力建设,内涵发展。在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凝聚核心成员学校专业优势、调整能力、品牌效应,依靠核心成员企业对教育资源的流动重组和加速集团发展的支撑能力;充分发挥各办学要素的办学潜力、组合效应和辐射与引领作用,不断探索集团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强集团组成各方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集团逐步形成内涵发展、持续发展和连锁化发展的能力。
二、优化发展要素,突出发展重点
1.以调整治理结构为重点,理顺管理与职能的关系。“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统筹规划、教育部门具体协调、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加强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各级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工作的政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专门管理机构,逐步形成统一领导的格局。按职业教育集团组织层次、属地化程度、龙头职业院校的隶属关系,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治理结构,改变目前职业院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消除职业集团化办学的体制障碍,使职业教育集团化工作得以在各个层面开展。
2.以明确服务内涵为重点,理顺主体与功能的关系。首先,明确各级政府提供职业教育集团化服务的职责。政府要实质性地协调相关部门和落实相关工作,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规范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行为,整体化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其次,明确具有特定行业性质政府的部门和具有(或赋予)特定行政权力的行业组织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体地位及相应的服务职能,并逐步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扫清隶属关系、资源重组等方面的机制障碍。
3.以推进学制衔接为重点,理顺中职与高职的关系。在构建职业教育整体集团化办学体系时,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解决人才培养的链条、生源的衔接、学制系统衔接的贯通。通过大力发展中职,为高职的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和提供稳定的生源奠定基础;在以高职院校为龙头的职业教育集团内部,以高职拉动中职的发展,将中职和高职不同学历阶段、不同教学层次的教育衔接贯通起来,集中领导,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建立课程设置有机衔接、教学资源统筹利用、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逐级提高、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和分阶段、分层次向生产、管理第一线输送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一个有梯级、有延续的学制系统。
4.以强化行业功能为重点,理顺产业与教育的关系。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政府应通过立法、授予或让渡行业、职业教育集团某些行政权,以及职业教育集团相对于成员的部分公共管理权,通过赋予社会公共责任、公共权利,加强行业对集团、集团对成员的强制约束力,强化行业从专业设置、经费投入到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等各个方面的指导与支持的约束力。职业教育集团应具备较好的行业背景,带有显著的行业特征,呈现鲜明的行业特色。职业教育集团成员中,成员职业学校应面向共同的行业领域,开设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成员企事业单位主要生产、经营领域要与该集团主体专业群教学和实习要求相适应。
5.以促进教育生产结合为重点,理顺校企合作关系。政府应制定对企业行为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赋予集团实行对企业有驾驭力运行机制的权力,提高企业责任意识和人才竞争意识。学校和企业紧紧围绕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教学或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各自承担的责任为基础,建立一种内涵明确、关系清晰、分工协作的结构性伙伴关系,共同实施以“订单教育”为主体的单一层次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合一”“员工、学生身份合一”“岗位、课堂合一”“师傅、教师合一”的教学模式。
6.以加速共同发展为重点,理顺城与乡的关系。要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的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以中心城市职业院校为龙头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应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对接和合理利用,实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施学历层次或培养过程的“梯级式”或“分段式”的培养方式,发挥龙头院校和核心企业的辐射功能,实现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县级统筹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应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国家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支持计划紧密结合,与国家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紧密结合;集团与外部形成与大中城市职业教育和企业用工对接,集团内部形成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梯级开发与转移,形成基层企业员工职前、职后教育上下衔接、一体化的网络体系,真正推进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
7.以实现协调发展为重点,理顺区域之间的关系。通过组建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或集团间的相互合作,促进不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在国家层面上,大力推动东、中、西部不同层次职教集团之间的区域合作,探索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职业培训沟通和合作机制,大力推进对口支援、联合招生、分层次分阶段培养方式的区域合作模式;省域范围内组建的职教集团应着力解决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不发达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需求、培训能力与生源供给在地域上的严重失衡问题;局部区域组建的职教集团应根据区域经济多种产业有机组合的结构特征,在一些产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区、开发区,形成强强联合的职业教育集团。
三、坚持发展原则,把握发展进程
1.坚持政府统筹,加强宏观调控。政府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把握教育与产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各个层面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规划和发展策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总体规划由上而下,国家制定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体系与结构的整体规划,提供纵向分层、横向分类的构建思路和管理网络,有组织、分步骤、有目标地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行试点和推广。各级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宏观政策为指导,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统筹规划区域内职业教育集团的规模、类型与格局。政府应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综合性和有效性,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行业、集团外社会组织、职业教育集团以及集团内成员间利益的公正协调者和仲裁者,减少对职业教育集团内部运行的直接参与和干预。
2.坚持资源放大,引入市场机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应坚持教育的公益或准公益属性,有限引入市场机制的竞争手段和基于投入产出的利益分配机制,重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等方面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调动民间力量特别是行业企业的资金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扩大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二是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基于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原则,以资金、技术、品牌等资源入股的形式,组建股份制组织实体,面向市场开展服务;三是在政府的统筹下,鼓励企业直接举办职业教育,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和管理,或由企业与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共同托管集团内部的其他职业院校。
3.坚持系统设计,突出体系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与职业教育的结构调整、基础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重点工作,相互交织,相互促进,需要系统地加以设计。一是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形式多样、优势明显、纵向连接、横向贯通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二是增强各办学要素的内在潜能、组合效应和辐射作用,提升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是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所形成的教育与行业、企业相联系的载体,将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企业等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结起来,使学校和企业在统一的课程计划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了学习者从“学习到工作”或“学校到生涯”的平稳过渡。
4.坚持利益共赢,激活运行机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应努力集成各成员单位在人才、信息、技术、设备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大规模市场推广,营造品牌,优化要素配置,改善运行效率,达到集团规模管理和专业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内部成本;沟通、整合学校与企业、中职与高职、城市与农村以及区域间的多种教育资源,走规模、质量、效益并重的道路,实现职业教育从简单规模扩张向以内涵发展为特征的集约化发展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的建立应以风险共担、利益共赢为重要准则,并以此来确立成员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一是要使成员间在共生和发展的目标上形成独特的、有利于成员行为导向一致联结关系;二是要使成员的行为更为理性,能够接受集团内部合理的引导,促使各成员为达到集团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三是要促使成员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
5.坚持因地制宜,强化分类指导。针对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职业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况,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在国家层面,按东、中、西部或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分区规划,集中抓一批水平高、行业性强、带有示范性、具有区域特色的职教集团。在省级层面,以行业分类统筹为主导,按高水平、示范性、共享性、竞争性的要求,分批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引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集团彰显优势,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整体结构的优化;在市、县层面,着力统筹、整合区域范围内职业教育资源,从城市(镇)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出发,兼顾区域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和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要求,优化职业教育集团的布局结构。
6.坚持有序推进,分步实现目标。在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建议分为积极发展、大力发展以及稳步发展三个发展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确立相应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方式,并促成相应的发展成效:一是积极发展阶段。重点以专业为纽带,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不改变存量资源隶属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增量资源的优化组合,促进资源互补和利益共赢。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结,动态组合,初步形成院校间、校企间互补型的横向联结和人才培养链上的纵向链接。二是大力发展阶段。实现校企多角度、多元化、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从人才培养合作逐步拓展到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深层领域的合作,学校专业链与企业产业链有效对接。集团应形成自身灵活、优质、高效、规范的办学体系,形成主体行业化为特征的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和连锁化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在区域内形成职业教育品牌。三是稳步发展阶段。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与机制上的突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系。职业教育集团内主体成员的合作实现刚性联合到柔性结合的转变、松散型合作到紧密型合作的转变、学校联盟发展到校企联盟链式发展的转变,以及紧密型合作向完全意义上的实质性联合过渡,并为逐渐向实体过渡奠定基础,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多种集团化办学模式。
四、总结发展成效,创新发展模式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需要立足于我国当下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放眼于世界先进国家和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着力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寻求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道路。同时,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践中各类办学模式的原型考察、分析与比较,揭示其运行机制,总结、提炼与发展,为职业教育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提供理论参考。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应依据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结合不同模式的要求、内涵和特点,选择相应的集团化办学发展模式。在现阶段,可大力推行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1.校企共建模式。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统筹,以行业或区域产业集聚的主体结构和覆盖的领域为依托,专业为纽带,由核心职业院校和核心企业主导,联合其他相关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集团,促进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紧密结合,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有机融合,提高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集团内部运行上实行教育、科研、就业一体化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一体化,实现教育内外部人才市场的接轨和贯通,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集团内校企之间招生与招工、毕业与就业同步进行,毕业生采取定向实习就业、有序分流。
2.中高衔接模式。在集团内,中职与高职按各自定位,以办学规模大、人才培养质量高的高职院校为龙头,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以人才培养链条为主线,通过专业链接、生源对接,实施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在不同层次学校完成培养过程的“梯级式”培养方式。同一学历层次分别在办学条件或办学水平较低的成员职业学校、龙头职业院校、就业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企业完成培养过程的“分段式”培养,实现中高职有序衔接、相互促进、联合发展。
3.城乡结合模式。政府统筹,以城乡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优化为主线,以城带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以县(市)为主体,重点建设一二所规模大、条件好的职业教育中心,并以之为龙头,上联中心城市以及省、市级职业教育集团,下联乡镇(社区)职教、成教基地,横联县域(区域)各行业与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组建具有中心辐射作用的职业教育集团。政府统筹集团的招生、师资、设备配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现“三统一”(办班标准、专业布局、教学管理统一)“三分开”(成员学校建制、行政管理、经费核算分开)和“三共享”(实习基地、骨干专业教师、职业资格鉴定等资源共享)的机制。
4.区域联动模式。以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导,联合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推动跨区域合作办学,实现不同区域间的职业教育连锁互动、协调发展。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以充分发挥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整合不同区域间职业教育生源、专业、教学、师资、实习等资源优势,开展教师交流、专业共建、实习基地共享、“分层、分段”人才培养合作等,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实现省域甚至国家范围内职业教育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莲.国内职教集团十余年发展概观[J].教育与职业,2008(5):9-11.
[2]顾坤华.江苏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对策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6(S1):22-28.
[3]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4):5-7.
[4]卢崇高.职教集团化办学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13-14):77-81.
[5]卢崇高.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制度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29):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