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一个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①审题,理清题意;②探究解法,理清思路;③解决问题;④回顾解题过程. 其中,审题作为第一个环节,其作用不容忽视,审题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后面的几个解题环节,审题是所有数学活动的基础,而观察就是审题的基本表现形式,观察得来的信息是探究解题方法、制定解题计划的依据.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观察方法是解题成功与否的关键,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小学数学中常用的几种观察方法主要有:
一、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
要让观察者得到全面而又有用的信息,就必须按合理、科学的程序进行,有次序的观察是有条理思考的前提. 所以,在遇到一个题目后,可以首先观察它的整体,对整体有个初步的认识,得到一个整体性的信息. 然后对局部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找出各个局部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得到最为重要、最为有用的信息,为制定解题计划做好准备.
例1 马路的一边有30个路灯,在每两个路灯之间有一棵树,马路的这一边一共有多少棵树?
先观察这个问题的整体,知道这是一个“间隔排列”的问题,了解到路灯个数与树的棵数之间对应的关系,然后只要考虑首尾问题,这里是“每两个路灯之间有一棵树”,所以首尾都是路灯,那么树的棵数就比30少1,即29棵,这样自然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从整体观察题目,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是属于哪一类的问题,确定解决这个问题的大方向. 再看局部的细节问题,可以得出正确、完整的解题方法.
二、先观察显著条件,再观察隐藏条件
开始,小学生所学数学题目的条件都比较外显化,但随着年级的增高,越来越多的题目不再把与解题直接相关的信息全部直接显示出来,这样就需要学生认真观察,要透过题目外部明显的条件、信息看到隐藏在内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
例2 小军在计算5.2加上一个两位小数时,把加号看成了减号,结果得2.76. 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呢?
对于这道题,如果只看到表面信息,就无从入手. 我们要透过表面信息找到隐藏在内部没有说明的条件. 其实,如果问题是“5.2减去多少得2.76”,每名学生都会解这样的问题,其实这就是那个隐性的信息,算出了作为原加数的小数应该是2.44,问题便迎刃而解.
对于隐性条件,我们要培养学生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能抽丝拨茧,得到解题所需要的信息.
三、先观察特例,再悟出一般
数学归纳法,即从特殊情况到一般情况,从特殊例子中归纳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一般性寄予特殊性之中,任何特殊的例子都蕴含着一般性的规律. 在观察一道题时,可以从某些特殊情况入手,来确定解题的途径、制定解题的计划,可以在获得特殊例子中结论的同时,悟出解题的方法.
例3 小明买了一枝铅笔、一块橡皮、一把直尺,其中铅笔比橡皮贵4角钱,直尺比橡皮贵2角钱. 铅笔与直尺比,谁贵一些?贵多少钱?
初看这道题,对思维发育还相对较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是非常复杂的,那我们可以从相对简单的一些特殊例子观察起:
如果橡皮是1角钱,那么铅笔比它贵4角钱,就是5角钱;直尺比它贵2角钱,就是3角钱. 那么得到铅笔与直尺比,铅笔贵,贵2角钱.
再如果橡皮是2角钱,那么铅笔就是6角钱,直尺是4角钱,铅笔与直尺比,铅笔贵,贵2角钱.
……
通过对这些例子的观察,不难发现:无论橡皮是多少元,铅笔与直尺比,都是铅笔贵,贵4 - 2 = 2(角). 这样用数学归纳法,先观察特殊例子,再看一般情况的方法就不难得到解题方法,并且比较符合一年级孩子的思维水平.
四、先观察数,再观察形
在小学阶段有些问题信息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直接观察比较困难. 这时,我们可以把这些信息反映在对应的图形之中,然后通过观察直观性强的图形,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信息,理清信息之间的联系. 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信息直观化,复杂的关系简单化.
例4 小明和小华的家与学校在同一条直线上. 小明家离学校0.6千米,小华家离学校1.6千米. 小明家和小华家相距多少千米?
直接观察这道题,感觉这道题还比较简单,很多学生很快就能得到答案:小明家和小华家相距:0.6 + 1.6 = 2.2(千米). 但这样的解题完整吗?如果用一个线段图把信息表述出来,学生考虑问题应该更全面些. 我们可以这样画线段图:
①
②
通过图形,使比较抽象的数学信息形象化,可以降低解题难度,也能使解题更完整、全面,也知道了这道题其实有两种情况.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习惯将较复杂、较容易忽视的信息用图形表达出来,更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其方法除上面所述,还有许多种,如改变观察角度、对比相似的题目等,采用何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言. 作为解题第一个环节的“审题”对解题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选择好适宜的观察方法,获取准确而关键的信息,良好的观察能力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一、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
要让观察者得到全面而又有用的信息,就必须按合理、科学的程序进行,有次序的观察是有条理思考的前提. 所以,在遇到一个题目后,可以首先观察它的整体,对整体有个初步的认识,得到一个整体性的信息. 然后对局部进行细致的观察,并找出各个局部信息之间的关联,从而得到最为重要、最为有用的信息,为制定解题计划做好准备.
例1 马路的一边有30个路灯,在每两个路灯之间有一棵树,马路的这一边一共有多少棵树?
先观察这个问题的整体,知道这是一个“间隔排列”的问题,了解到路灯个数与树的棵数之间对应的关系,然后只要考虑首尾问题,这里是“每两个路灯之间有一棵树”,所以首尾都是路灯,那么树的棵数就比30少1,即29棵,这样自然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从整体观察题目,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是属于哪一类的问题,确定解决这个问题的大方向. 再看局部的细节问题,可以得出正确、完整的解题方法.
二、先观察显著条件,再观察隐藏条件
开始,小学生所学数学题目的条件都比较外显化,但随着年级的增高,越来越多的题目不再把与解题直接相关的信息全部直接显示出来,这样就需要学生认真观察,要透过题目外部明显的条件、信息看到隐藏在内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
例2 小军在计算5.2加上一个两位小数时,把加号看成了减号,结果得2.76. 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呢?
对于这道题,如果只看到表面信息,就无从入手. 我们要透过表面信息找到隐藏在内部没有说明的条件. 其实,如果问题是“5.2减去多少得2.76”,每名学生都会解这样的问题,其实这就是那个隐性的信息,算出了作为原加数的小数应该是2.44,问题便迎刃而解.
对于隐性条件,我们要培养学生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能抽丝拨茧,得到解题所需要的信息.
三、先观察特例,再悟出一般
数学归纳法,即从特殊情况到一般情况,从特殊例子中归纳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一般性寄予特殊性之中,任何特殊的例子都蕴含着一般性的规律. 在观察一道题时,可以从某些特殊情况入手,来确定解题的途径、制定解题的计划,可以在获得特殊例子中结论的同时,悟出解题的方法.
例3 小明买了一枝铅笔、一块橡皮、一把直尺,其中铅笔比橡皮贵4角钱,直尺比橡皮贵2角钱. 铅笔与直尺比,谁贵一些?贵多少钱?
初看这道题,对思维发育还相对较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是非常复杂的,那我们可以从相对简单的一些特殊例子观察起:
如果橡皮是1角钱,那么铅笔比它贵4角钱,就是5角钱;直尺比它贵2角钱,就是3角钱. 那么得到铅笔与直尺比,铅笔贵,贵2角钱.
再如果橡皮是2角钱,那么铅笔就是6角钱,直尺是4角钱,铅笔与直尺比,铅笔贵,贵2角钱.
……
通过对这些例子的观察,不难发现:无论橡皮是多少元,铅笔与直尺比,都是铅笔贵,贵4 - 2 = 2(角). 这样用数学归纳法,先观察特殊例子,再看一般情况的方法就不难得到解题方法,并且比较符合一年级孩子的思维水平.
四、先观察数,再观察形
在小学阶段有些问题信息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直接观察比较困难. 这时,我们可以把这些信息反映在对应的图形之中,然后通过观察直观性强的图形,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信息,理清信息之间的联系. 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信息直观化,复杂的关系简单化.
例4 小明和小华的家与学校在同一条直线上. 小明家离学校0.6千米,小华家离学校1.6千米. 小明家和小华家相距多少千米?
直接观察这道题,感觉这道题还比较简单,很多学生很快就能得到答案:小明家和小华家相距:0.6 + 1.6 = 2.2(千米). 但这样的解题完整吗?如果用一个线段图把信息表述出来,学生考虑问题应该更全面些. 我们可以这样画线段图:
①
②
通过图形,使比较抽象的数学信息形象化,可以降低解题难度,也能使解题更完整、全面,也知道了这道题其实有两种情况.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习惯将较复杂、较容易忽视的信息用图形表达出来,更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其方法除上面所述,还有许多种,如改变观察角度、对比相似的题目等,采用何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言. 作为解题第一个环节的“审题”对解题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选择好适宜的观察方法,获取准确而关键的信息,良好的观察能力将让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