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文言语句,常会遇到一些固定结构(或称固定格式、凝固结构等),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它们的意义和作用,就很难把握句意,真正读懂文言文。因此,了解常见文言固定结构的意义及用法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
(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殽之战》)
(3)与不谷同好,如何?
(《左传·齐桓公伐楚》)
(4)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孟子·梁惠王上》)
(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藺相如列传》)
(1)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2)至(4)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5)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6)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
一般来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的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例如:
(7)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8)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1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7)句中的“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8)(9)句中的“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10)句中的“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殽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楚有养狙①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捶焉。群狙皆畏苦之,弗之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选自《郁离子》)
【注】①狙(jū):古书里的一种猴子。
(1)群狙皆畏苦之,弗之违也。
译文:
(2)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译文: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元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选自《晋书·祖逖传》)
(1)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译文:
(2)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耶?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选自《庄子·外物》)
(1)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译文:
(2)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译文:
一题译文:
楚国有个人,以养猴子为生,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猴子工作,教老猴率领着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抽十分之一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它。猴子们都害怕这差事,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他。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种的吗?”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我们就不能去采吗?”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着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被活活饿死。
二题译文:
祖逖少年时父亲去世,他轻财物、讲义气,为人慷慨有气节。他与刘琨同任司州主簿,(两人)情投意合,同床共被而眠。夜半听到野鸡啼叫,(祖逖)用脚把刘琨踢醒,说:“这不是坏声音呀。”于是(两人)起身舞剑。后来京师洛阳大乱,祖逖率领亲属宗党好几百家避难到淮河和泗水地区。祖逖因为西晋政权被推翻,常常抱有振兴国家的志向。当时晋元帝正开拓江南地区,巩固政权,顾不上北伐,祖逖上表劝说,晋元帝就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他可供一千人吃的粮食,三千匹布,不给盔甲武器,让他自己招募士兵。(祖逖)就带着同他一起来的几百家乡亲渡过长江。(船到)中流(祖逖)拍打船桨而发誓说:“我(如果)不能扫清中原的敌人而再来渡这条江,那就像长江一样(有去无回)!”
三题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丝毫用处。”庄子说:“知道没有用的道理,就可以和你说说有用的理论了。大地难道不够广大吗?但人只是脚踩一小块地方。(这小块地对人是有用的,其余的地再大对人也没有用处)但是,你要把脚下那一小块地之外的土地都往下挖掘,一直挖到黄泉,人的四周成了无边无底的深渊,脚下那小块地方还有用吗?”惠子说:“没有用了。”庄子说:“(既然这样)那么无用就是有用的道理,也就显明了。”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
(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殽之战》)
(3)与不谷同好,如何?
(《左传·齐桓公伐楚》)
(4)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孟子·梁惠王上》)
(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藺相如列传》)
(1)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2)至(4)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5)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6)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
一般来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的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例如:
(7)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8)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1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7)句中的“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8)(9)句中的“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10)句中的“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殽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楚有养狙①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捶焉。群狙皆畏苦之,弗之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选自《郁离子》)
【注】①狙(jū):古书里的一种猴子。
(1)群狙皆畏苦之,弗之违也。
译文:
(2)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译文: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元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选自《晋书·祖逖传》)
(1)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译文:
(2)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夫地非不广且大耶?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选自《庄子·外物》)
(1)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译文:
(2)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译文:
一题译文:
楚国有个人,以养猴子为生,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猴子工作,教老猴率领着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抽十分之一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它。猴子们都害怕这差事,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他。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种的吗?”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我们就不能去采吗?”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着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被活活饿死。
二题译文:
祖逖少年时父亲去世,他轻财物、讲义气,为人慷慨有气节。他与刘琨同任司州主簿,(两人)情投意合,同床共被而眠。夜半听到野鸡啼叫,(祖逖)用脚把刘琨踢醒,说:“这不是坏声音呀。”于是(两人)起身舞剑。后来京师洛阳大乱,祖逖率领亲属宗党好几百家避难到淮河和泗水地区。祖逖因为西晋政权被推翻,常常抱有振兴国家的志向。当时晋元帝正开拓江南地区,巩固政权,顾不上北伐,祖逖上表劝说,晋元帝就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他可供一千人吃的粮食,三千匹布,不给盔甲武器,让他自己招募士兵。(祖逖)就带着同他一起来的几百家乡亲渡过长江。(船到)中流(祖逖)拍打船桨而发誓说:“我(如果)不能扫清中原的敌人而再来渡这条江,那就像长江一样(有去无回)!”
三题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你的言论没有丝毫用处。”庄子说:“知道没有用的道理,就可以和你说说有用的理论了。大地难道不够广大吗?但人只是脚踩一小块地方。(这小块地对人是有用的,其余的地再大对人也没有用处)但是,你要把脚下那一小块地之外的土地都往下挖掘,一直挖到黄泉,人的四周成了无边无底的深渊,脚下那小块地方还有用吗?”惠子说:“没有用了。”庄子说:“(既然这样)那么无用就是有用的道理,也就显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