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民是衣食父母,农业是衣食粮仓,为了实现和谐社会下的小康生活,重担在农民身上,难点确在农业肩上,机械化是农业的真正出口。在科学发展观的有力倡导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是保证农业机械化的科学发展。首先论述了和谐社会下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性,继而探讨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最后总结了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措施及相关对策。
关键词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3-106-2
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一方面带动农业的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尽管如此,科学发展观视角探索下农业机械化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显得更为迫切[1]。
1 和谐社会下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性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农业产量和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这将成为长期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也正在改善“三农”的发展状况,不断拉近城乡发展的距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做出
贡献。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化装备在近几年来推陈出新的速度不能用一“快”字来形容了,种类日益增多,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在农业机械的发展结构却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配套率偏低;大中型机械较少,小型机械居多等。除此之外,农业机械规模相对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低,新技术和新设备推广不足,这样一来就很难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农机化作业水平偏低,生产机械化规模较小。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数字每年是增高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在我国体现在小麦收获机械化程度高,而水稻和其他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则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再次,农机服务产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近几年明显提高,服务机制也再不断地寻求创新,但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并不尽完善,服务化程度也并不高,这也会影响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笔者从以上几个方面简单对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作出了论述。那么在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又当怎么改进,以促使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更加科学呢?
3 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措施及相关对策
(1)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离不开完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体系,才能实现农业机械服务产业化。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农业机械专业服务组织和大户利用装备和技术优势,把它们形成作业产后及加工的一条龙服务,这样农机服务龙头起来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才能提高。
(2)提高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认识,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中央和地方各级购机补贴政策的落实,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资金保障。 为此,各级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把农机化发展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要充分利用农机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完善各项配套法规,抓好扶持政策的落实,多渠道争取投入,扩大补贴规模,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农机化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3)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要实行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形成规模化经营才能为区域化作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所以作为基础的规模化经营和区域化生产显得更加重要。从政府视角出发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农民形成产业化开发,这样才能最终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力度推进土地的集约和规模化经营,不断拓展出更多的规模经营形式,为农业机械化作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4)农业机械化的科学发展还有赖于农业机械培训工作。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实施对农民的重点培训,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农机化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最终实现为农业机械化生产培养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机户。
(5)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围绕农业生产中亟需解决的一些技术瓶颈,开展关键技术与机械设备的研制,为机械化提供技术支持和适用机型,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机械,努力实现农机从低性能向高性能,单一作业向复式作业转变,从单纯发展大宗作物农机具向兼顾经济作物农机具转变。
(6)农机结合农艺,构建和谐农业。在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理念的推动下,要实现农业机械化与农艺的结合,一方面根据环境保护,依法保持生态平衡,不断推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秸秆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加快完善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以此提高机械适应性,最终发挥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作用。
4 结束语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农业机械化,只要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艺的有结结合等方面的努力,就一定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更加科学地、健康地实现未来农机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胡超,赵全,刘安. 农业机械掘进机的使用与改进[J]. 农业现代研究,2010(2).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03-106-2
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一方面带动农业的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尽管如此,科学发展观视角探索下农业机械化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显得更为迫切[1]。
1 和谐社会下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性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农业产量和农民的收入,就必须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这将成为长期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也正在改善“三农”的发展状况,不断拉近城乡发展的距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做出
贡献。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化装备在近几年来推陈出新的速度不能用一“快”字来形容了,种类日益增多,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在农业机械的发展结构却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配套率偏低;大中型机械较少,小型机械居多等。除此之外,农业机械规模相对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低,新技术和新设备推广不足,这样一来就很难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农机化作业水平偏低,生产机械化规模较小。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数字每年是增高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在我国体现在小麦收获机械化程度高,而水稻和其他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则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再次,农机服务产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近几年明显提高,服务机制也再不断地寻求创新,但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并不尽完善,服务化程度也并不高,这也会影响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笔者从以上几个方面简单对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作出了论述。那么在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又当怎么改进,以促使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更加科学呢?
3 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措施及相关对策
(1)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离不开完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机械化社会服务体系,才能实现农业机械服务产业化。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农业机械专业服务组织和大户利用装备和技术优势,把它们形成作业产后及加工的一条龙服务,这样农机服务龙头起来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才能提高。
(2)提高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认识,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中央和地方各级购机补贴政策的落实,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资金保障。 为此,各级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把农机化发展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要充分利用农机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完善各项配套法规,抓好扶持政策的落实,多渠道争取投入,扩大补贴规模,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农机化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3)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要实行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形成规模化经营才能为区域化作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所以作为基础的规模化经营和区域化生产显得更加重要。从政府视角出发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农民形成产业化开发,这样才能最终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力度推进土地的集约和规模化经营,不断拓展出更多的规模经营形式,为农业机械化作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4)农业机械化的科学发展还有赖于农业机械培训工作。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实施对农民的重点培训,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农机化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最终实现为农业机械化生产培养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机户。
(5)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围绕农业生产中亟需解决的一些技术瓶颈,开展关键技术与机械设备的研制,为机械化提供技术支持和适用机型,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机械,努力实现农机从低性能向高性能,单一作业向复式作业转变,从单纯发展大宗作物农机具向兼顾经济作物农机具转变。
(6)农机结合农艺,构建和谐农业。在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理念的推动下,要实现农业机械化与农艺的结合,一方面根据环境保护,依法保持生态平衡,不断推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秸秆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加快完善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以此提高机械适应性,最终发挥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作用。
4 结束语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农业机械化,只要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艺的有结结合等方面的努力,就一定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更加科学地、健康地实现未来农机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胡超,赵全,刘安. 农业机械掘进机的使用与改进[J]. 农业现代研究,2010(2).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