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儿童过有“我”的生活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5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道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我”的存在,最终过上美好的生活。具体而言,让学生关注生活,即“我”看到这样做;反思生活,在生活中主动体悟“我”为什么这样做;建构生活,深刻认同“我”应该这样做。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儿童生活
  鲁洁教授指出:“德育课堂,究其根本是一个引导儿童去探寻生活意义的课堂。它主要关注的不是教人学会一些谋生的工具性知识和本领,它的关注是使人懂得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在生活中有什么是值得去追求的,它要帮助人去生成有意义的生活,去过有意义的生活,去形成内在于人的、有道德意义的世界。”诚然,德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道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我”的存在,最终过上美好的生活。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宽容性,使得青少年一代逐渐摆脱了各种社会传统规范的束缚,具有了超过以往任何一代人的自主能动意识,诞生了独立的“我”。这有助于个体观照自我的情感与诉求,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整合与健康发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儿童过有“我”的生活,让他们从个体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建构生活。
  一、关注生活——“我”看到这样做
  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现象都蕴含着道德和规则的因子,生活是德育的土壤。学生必须先融入生活,关注生活,了解“生活是什么样的”“周围人是怎么做的”,在此基础上,探究“这样生活”和“这样做”是否有意义、有价值,可不可以做得更好。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0 课《我们不乱扔》,重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但二年级的学生关注、保护公共环境的意识并不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现象,拓宽学生关注的范围,把他们的目光引向平常容易忽视的角落。课上,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教室、校园、广场、河边等学生熟悉的公共场所脏乱或干净的真实画面,让学生说说喜欢哪种情景。这些画面一下子把学生带入生活,把关注的目光从教室、校园逐步引向校外。直观的对比,唤醒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脏乱的环境让人不舒服,干净的环境让人身心愉悦。进而得出结论:不能乱扔垃圾,每个人都有义务呵护身边的美好环境。
  二、反思生活——“我”为什么这样做
  道德与法治课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知识、规范、规则等,而要在告诉他们该怎么做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体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深刻领会日常生活中一些行为和事件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发自内心地接受与认同。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1课《大家排好队》,讲述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的事件——排队。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规则的意义,实现从“被动遵守”到“主动遵守”的转变。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出示“接直饮水”“食堂用餐”“批作业”“放学”等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的排队场景,让他们选择一个场景,和同桌讨论“这样排队有什么好处”。其间,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排队会怎样?学生在讨论中逐渐认识到:以排队接水为例,排队首先事关公平;其次,不排队接水有可能把滚水翻倒在身上,引起烫伤。再如食堂用餐排队,不但可以快速领到自己的午餐,也不会出现把汤洒身上的现象……通过反思“我”为什么这么做,学生意识到:在校园生活中排好队,可以避免拥挤、踩踏等事故的发生,能让校园生活更加有序、公平、安全;不但自己要遵守,所有人都应该遵守。自此,学生对“排好队”产生了共鸣和认同,有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为了自身的安全,也真心愿意这样做。
  三、建构生活——“我”应该这样做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引导生活建構,让学生在现实存在的多样生活中选择和实现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方式,并在各自的生活中自觉地将其落实到行为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认识到“我”应该这样做。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9课《这些都是大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学校的公物状况,对公物损坏的原因进行深层次思考,并能够身体力行地爱护学校公物。教师在师生交流公物受损情况并反思原因之后,精心设计了一个角色体验活动:先聆听声情并茂的配乐故事《桌子的倾诉》;随后,转换角色思考:如果你是桌子,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教师巧妙地用童话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角色互换。在换位思考中,学生真情投入,感受到桌子被小主人划伤脸后的疼痛与伤心。“你想对小主人说些什么呢?”教师追问。“小主人,桌子尽心尽力地为你服务,你怎么可以这样伤害它呢?” “小主人,老师不是说过要爱护公物吗?你不能破坏桌椅!”……角色体验唤起了学生的真情实感,他们对课桌椅的悲惨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对小主人伤害桌椅的行为表示强烈的谴责。学生在体验中反思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产生和深化了爱护公物的积极情感,增强了保护公物的意识,进而深刻认同“我”应该这样做。
  参考文献:
  [1] 鲁洁,夏剑,侯彩颖.鲁洁德育论著精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 孔祥渊.重视“我”的出现及其德育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7(1).
其他文献
摘要:表达,不仅是数学学习必需的一种能力,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它同样需要学习和训练。表达需要具体的学习内容做支撑,需要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进行。《平移》一课,基于“表达”开展教学设计与实施,希望能够通过对教学细节的关注与改变,让儿童的数学表达真正“形神兼备”。其基本的教学理念有:表达的灵魂是深入的思考;表达的方式要有多样的选择;表达的训练也有几个小技巧。  关键词:表达小学数学平移  一、儿童的数
期刊
前不久,一场精彩的“前置性学习”研讨活動在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小学举办。两位教师先后展示公开课,一堂使用了前置性学习单,一堂没有使用前置性学习单。之后,来自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的正方辩手与来自江苏省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的反方辩手,围绕“小学语文课堂前置性学习单使用的利与弊”展开了激烈辩论。一场强烈的头脑风暴,让与会教师对“前置性学习”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本次辩论邀请江苏省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小
期刊
摘要:APOS理论是美国数学家杜宾斯基提出的数学概念学习理论,从数学知识层面看,表现为数学概念形态的不断转换,即从具象概念逐步向表象概念转换,再逐步转换为抽象概念,最后转换为图式概念。该理论背后更重要的育人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即从直观思维逐步向程序思维发展,再逐步发展为抽象思维,最后发展为图式思维,从而实现学生数学心智结构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APOS理论心智结构认识一位小数  
期刊
摘要:立足美术学科的学生核心素养,设计“诗意书签”综合活动课,引导学生跨界学习,让他们在真参与、真体验、真行动中快乐成长。具体路径有:跨入语文学科,洞悉诗意与创意交融之趣;跨入科学学科,体验视觉与触觉交错之奇;跨入劳动与技术学科,悟得形象与造型相融之巧。  关键词:“玩美童年”跨界学习学科融合  在小学美术起步教学阶段,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不可少,但不能等同于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将相关
期刊
摘要:APOS理论是美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杜宾斯基等人提出的数学概念学习理论。A、P、O、S分别代表数学概念学习的四个阶段:活动、程序、对象和图式。以《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谈APOS理论的实践运用——活动阶段:直观感知,积累感性认识;程序阶段:活动内化,形成概念表象;对象阶段:抽象概括,揭示概念本质;图式阶段:知识整合,形成概念结构。  关键词:APOS理论概念教学分数的意义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
期刊
摘要:“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以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这是对叶圣陶先生“教为不教”理念的最好应答。以美国自主学习研究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提出的“预划阶段”“行为或意志控制阶段”和“自我反思阶段”为线索,探析小学数学自我调节学习心理机制,以期在小学阶段奠定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一辈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基础。  关键词:自我调节教为不教预划控制反思
期刊
摘要:“前置性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当前的“前置性学习”还存在误区:内容庞杂,“前置性学习”被异化为习题操练;知识本位,“前置性学习”的探究性被弱化;评价缺失,“前置性学习”的激励、导向功能被淡化。推进“前置性学习”,具体建议有:明确目标,强化自主探究;任务驱动,聚焦深度学习;及时评价,唤醒自学潜能。  关键词:“前置性学习”明确目标任务驱动及时评价  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
期刊
摘要:探究活动经验的形成和积累,离不开学生外显行为和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因此,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无疑是积累探究活动经验的一条有效路径。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不但充分经历了行为操作过程(如画图、测量等),而且充分经历了思维操作过程(猜测、验证、类推、分析、概括等),他们反复猜测验证,不断探究发现,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探究活动经验。  关键词:数学建模探究活动经验行为操作思维操作  所谓“探究活动经验”
期刊
摘要:作为人“存在与表现”的实践与“实在”,“发现语文”与“玩美童年”互为驱动、相融相生。在“发现语文”与“玩美童年”的课程中践行课程美学,就是用美作为课程价值的重要标准,走向生命个体的美感体验和审美实现,让课程成为身体、心灵与精神协调发展的美好历程。呈现策略有:做好定位与取向,在今天与未来之间建立连接;建构主体与生态,在自信与他洽之中悦纳万象;明确内容与体系,在知识与学习之上重构生活;优化实施与
期刊
摘要:“探索规律”是学生认识数学和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主要有三类表征:一般性“探索规律”、专题性“探索规律”和综合性“探索规律”。“探索规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分析提供的数学事实,经历规律探索的过程,理解规律存在都具有前提条件,体悟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探索规律数学事实内容表征审美表达  “探索规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之一, 是让学生通过观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