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内疚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di_11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眼就过了阳光明媚的三月了,李林生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当然,这条信息也是同学转发给我的。对于李老师,何时调离沈阳师范大学,何时从省青年干部学院离休,又是何时返回故土营口,及至最后病逝、享年多少,我几乎一无所知。只是在每年一两度的同学聚会上,偶尔能听到关于李老师的只言片语。对于中文系七七、七八两届学生来说,边杖子的风沙,兴隆台的泥泞,三十三中的拥挤,已成为其求学生涯的物质背景和精神财富,或者说是那一代人生命中挥之不去的意象。而在此背景与财富积累的过程中,应该还有一笔浓重的色彩,那便是李林生老师,他长年穿着灰色人民服上衣与藏青色裤子,脚步匆匆,穿行于寝室与教室之间(学校简陋得老师没有办公室)。不是红绿,胜过红绿;若红,相像摇曳的旗帜;若绿,恰如春天的芳草地。
   李老师教我们的是文艺理论,课堂上看不出来他善于言谈,说话的语气和节奏舒缓,板书飘逸、俊秀。更多的时候,与其说我在听他讲课,倒不如说我在欣赏他的粉笔书法。当时自己在院、系学生会和团委担当点儿宣传文字方面的工作,再加上学生们也办点儿《新绿》之类的油印文学刊物,所以有了和李老师接触的机会。一是李老师平易近人,二是个人总认为他有水平才能去求教啊。没想到,课下的李老师是那般循循善诱,知识层面如此广博。古典的、现代的、外国的,凡有关文学方面的作家与作品他几乎如数家珍。谈到兴奋处,李老师高度近视的镜片后面的双眸竟然炯炯有神地放出光彩,由此我加深了对眉飞色舞的理解。李老师自己也从事文学创作,写诗、写随笔(他曾经拿出厚厚的几沓《灯下漫笔》让我翻阅,遗憾的是我当时根本不懂它们是文学随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师关于“唐人传奇”的研究,什么霍小玉、什么崔莺莺、李娃的,古典文学老师讲的我没有记住,倒是李老师讲授典型人物的旁征博引令我难以忘怀。后来才听到七六届的同学讲,李老师是自学成才的,不仅对文学与写作精通,尤其对音乐极其擅长,会拉小提琴,当过乐队指挥。难怪,课堂上的李老师借助于手势讲课,有时竟像在乐队面前操持指挥棒。
   在与李老师交往的过程中,我尝到了甜头,或者说是偏得。书能看得多些,老师的图书证可以多到借阅三五十本啊,而我就真的开阔了视野;书能看得精些,有李老师的悉心指教,虽然谈不上走捷径,起码能避免少走阅读弯路。直到这时,我才渐渐看到李老师眉宇间不时闪现出的忧郁。在崇尚知识重视学历的年月,而且是在经过“文革”之后的政治反弹,人的认知感应能力,社会的向度及心理价值定位,不能不会出现偏颇与狭隘。事物便可能从一级轻而易举跳向另一级,学历往往成为知识、成为资格的代名词。中文系又是感性的凝聚地,加之“文革”的硝烟还未彻底消散,历史的、文化的、现实的、人格的摩擦此消彼长。李老师身陷其中,眉宇间生长点儿忧郁或者其他什么情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李老师唯一一次对我讲系里的事,是他同某位老师就鲁讯研究的学术观点发生过争执,查找原文出处曾经精确到《鲁迅全集》的第几卷第多少页。我们谁都不怀疑李老师的超常记忆能力,他能把原文最初是结集在哪个单行本里娓娓道来。结果可想而知,那个老师不再较真,服气了。李老师叙述此事时面红耳赤,仿佛身在当时的境地,不吐不快吧。第一次看到李老师的激动,我有些惊讶。结果又可想而知,没有学历的,知识竟然这样广博与精确,招人妒嫉?不能说没有。一个人在遭受人性弱点包围的时候,有沉默者,有反抗者,二者都想突围,证明自己,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李老师大多是沉默的,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可见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在锻炼中提高的。试想一下,由于学历的局囿,高校的一些学术会议每每得不到参加,也无法参与高校教材的编写,至于教学骨干、模范老师等等的闪亮光环,更是远离了李老师。一个知识者最大的痛,莫过于他人不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自己的知识无法无力在更多的渠道里展示。什么叫怀才不遇,和李老师相处,你能从中找到注解,也理解了李老师为什么对唐代诗人中王维、孟浩然的偏爱。
   学校教务处曾就李老师的课征求过我们的意见,我们实事求是地讲了。教务处的老师说,不能光说优点啊!说点儿不足,提点儿希望。我们几个同学相互望了望,也没有说出什么。我想了一下,说,李老师的课非常有广度,再有点儿深度就更好了。年少气盛的我,以当初的肤浅,满以为给李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希望”。殊不知,遭遇了十年动乱,相对而言,中文七七级的学生基础不算好,在所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前,有许多盲点,甚至要从中国语言与文学的ABC学起,我们面临的最大任务是普及,而不是提高。何况李老师教授的文艺理论课,当时连个像样的教材都没有,只能凭老师自己的实力去感召征服学生。李老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为我们拓展了无限的知识空间,每课必列举大量的书目让我们广泛涉猎。我至今记得李老师的话: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一定要挑选名作家的代表作来读,有些精品也要精读。我的话不知教务处转告了李老师没有,反正再见到李老师,我总有些不好意思。而李老师,若无其事,仍旧对我教诲不止,并对我的诗歌爱好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人这一生,有些话说完了才知道去反思,才知道去后悔。后来,李老师把他自己创作的一首叙事诗拿出来让我看,我确实很受启发,并对李老师说,我给你寄到《朝阳》去吧,那儿有我一个老师,他肯定喜欢这首诗。谁知诗稿寄出了两个月还没有消息,经多方打听,才晓得那位编刊物的老师不幸患病已经去世,邮给他的诗篇也不知道他转没转给别人,反正是无从查找了。问题并不在于这首诗发表与否,也不在于诗稿丢失与否,关键是在于应该及时向李老师解释清楚,说明原委。那时的我被校里校外等一些琐事折磨得一塌糊涂,根本就忽略了李老师的诗稿问题。尔后就是毕业,就是工作,就是结婚,就是生子,就是為一些世俗的和不世俗的事情奔波不已。
   后来听说李老师的境况改善了许多,工作调转到省青年干部学院,还担当了学科的负责人,也评上了教授。未曾安顿的已经安顿过了,相貌的平实该和内心的平实吻合了。同在一座城市,毕业后的我却未能和李老师谋上一面,这是心的距离。待我猛然醒悟,该去看看他时——李老师却永远地离开了我,离开了我们。
   李老师是在春天里逝世的,他的博学,他的多才,他的执著,他的勤奋,他的与人为善,他的诲人不倦,都将化作无数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原野——他曾经教过的一茬又一茬学生们的心田。我内心隐隐的不安与悲伤,但愿能成长为一种感恩的勇气:向李老师表示谢意并致歉意,为我青年时代的浅薄与无知,也为我今后人生成长的丰硕与豁达。
其他文献
天气暖和起来以后,院子低矮的土墙上,猪圈的顶棚上,石头缝里,房间的角落里,屋顶大梁上,甚至睡觉时的蚊帐上,便随处可见到长相不那么讨人喜欢的壁虎。我在黄昏的时候,搬开一块石头,无意中看到趴在地上的灰色壁虎,常会吓上一跳。那只壁虎也好像受了我的惊吓,一时间愣在原地,不知该朝哪儿去;待上片刻,它才回过神来,消失在一堆乱石瓦块中。  乡下管壁虎叫蝎虎子,大约觉得它们跟蝎子属于同样长相骇人的物种。五月端午的
期刊
笑春风(以下简称笑):李老师,您能接受我的采访,我很高兴。你是一个诗人,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写诗的经历。  李汉超(以下简称李):称诗人我不敢当,诗歌爱好者吧。我是上世纪80年代初喜欢上文学的,那时的文学状况非常好,一篇作品出来,全国读者传阅,一首《将军,你不能这样做》(叶文福)震撼了多少人!那时的北岛、顾城、舒婷、江河、陈所巨、叶延滨、饶庆年等众多诗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诗篇常常让我爱不释
期刊
灰色城市披着灰色大衣  患肺病的垃圾桶手扶杨树喘粗气  起早遛狗的那帮人依然被狗牵着跑  早餐铺里刚出笼屉的包子被谁一口吞下  报纸上的寻人启事被豆浆烫伤  急救车在奔跑中泛着白色药片的冷光  太阳还在充电  班车的雨刮器清扫心中的脏  鸽子导航系统失灵,它在求助里  彻底迷失回家的路  有霾的日子里,每个人心上都戴着口罩  清晨即景  小食摊试着把初秋煮软  出租车是把剪刀,把黎明  一分为二 
期刊
槐花,槐花  串串羊脂玉  温润了一座城  这些律动的精灵  随着风儿摇曳生姿  是从巍巍昆仑飞来的嗎  一定是经过亿万年的风化  又在沁凉的河里沉睡了千年  在这个撩人的季节  她们集体苏醒  被匠人剥去了外衣  跨越千山万水蹿上枝头  妆点浪漫之都的梦  一座时尚滨城的市花  全城的市民只为她过节  风姿绰约,冰清玉洁  倾倒了无数的蜜蜂  他们不远千里追到这里  嗡嗡嗡地为她载歌载舞  一朵
期刊
冬雪中有梅花开了,它日夜不眠  心上人,你可踏着昨年的雪花一刻不停  向着等你的早晨,向着我新年的芳蕊,靠近了么?  时间凝结冰面,风穿过了流年  一颗旷野沉默的杨树,失去了多少鲜活梦想叶子  而新年的诗意在今天,就从根须重新记取吧!  昨天萎谢过多少花事,绿意至今仍存我心之一隅  涉水于山峦间,寻找红枫痴情,南飞的燕雀啾鸣  你让谁的泪洒在素年,朦胧了远去背影  小桥弯成心中明月,流水情感载你从
期刊
终于  我们又再次相见  早春的季节  那些冷风还在吹  而岸上的花朵  仍没有开放  这就是辽河  这就是初春的  真实的辽河  你此时的流水  正在一路西去  一路歌唱  百川归海呵  也不知,你快乐的归来  还带有多少诗意的冥示  我要说  我是辽河边的孩子  在太阳夕照的光芒之中  我也像河水的流淌一样  停下了我的脚步  等待着一种梦幻般的  回家与拥有  此刻啊  我就伫立在辽河边  
期刊
(1)  打谷场的风  吹醒婴儿海蓝色的眼睛  阳光和雨水  曾为这片贫瘠的田野注入多味的哀愁  谷穗躬身  再次交出它饱满而完整的一生  母亲的怀抱,延伸于大地之上  安稳如山群围守村庄  打谷场的风穿越四季  送走几代白发人  又催来几代黑发人  打谷场的风一直在吹——  心跳悬空,感应着地平线袭来的暮色  以无由的哭声唤起回归的应答  只要绕过一条曲折的小径  就足以安抚一颗颤栗的心  (2
期刊
雪是遗物  雪落在十字路口  湮没斑马线和四车道双黄线  好像人间才诞生  尚且没有规则与歧途  我循例等红灯变绿、过马路  在公交站台停下  准备好硬币或次卡  将自己搪塞给一辆汽车  雪小而洁白,像是信物  令人忆及美好之事  我不是主角  属于我们的雪早已被污染  雪那么冰冷、虚无、不经心  它现身或融化  都无法寄托理想主义的愿望  雪其实是遗物  永远做那画中人  “没有灯会,就一起看场
期刊
我与夕阳  我喜欢与夕阳相约、交谈  沐浴夕阳的余晖  品尝夕阳血红的激情  倾听夕阳谢幕前的精彩演说  观赏夕阳壮美的告别仪式  硕大辉煌的隐退  是完成一种蓄满力量的交接  渡过黑暗,死而复生  完成日落西山到喷薄而出的轮回  我在寻觅和夕阳的对接点  我渴望借助夕阳的灵气和力量  晚年写出一首成熟的、最美的诗歌  与夕阳共同分享、共同陶醉  人走了 感觉还活着  在一个落雪冰冷的日子  他走
期刊
大雪洁白  被父亲带走的那场雪  重新返回时  我站在转瞬即逝的早晨  掰着指头  父亲离开了三个年头  我又向前走了三年  相似的场景,透过时间  关照我  冥冥之中,还有比记忆  更脆弱的风  会续上冬鸟的歌声  踩过缓缓的岸  或者什么都不是  一场雪长时间行走之后  在没有门槛的安静里  突然停了下來  蝴蝶  昨夜,看见蝴蝶  纸糊的  有红蝴蝶白蝴蝶黄蝴蝶蓝蝴蝶  无数只蝴蝶,和童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