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笑春风(以下简称笑):李老师,您能接受我的采访,我很高兴。你是一个诗人,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写诗的经历。
李汉超(以下简称李):称诗人我不敢当,诗歌爱好者吧。我是上世纪80年代初喜欢上文学的,那时的文学状况非常好,一篇作品出来,全国读者传阅,一首《将军,你不能这样做》(叶文福)震撼了多少人!那时的北岛、顾城、舒婷、江河、陈所巨、叶延滨、饶庆年等众多诗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诗篇常常让我爱不释手。于是我也试着写一些“诗”,1982年8月,我报名参加了《春风》文学函授学习,结识了诗人雁翎,并得到他的熱情指导,至今我还保持着与他的联系。1984年1月,我的处女作《金黄的诗集(外三首)》在他编辑的《辽河》杂志上发表了。后来,我的诗歌越写越多,相比之下也越写越好了,我又先后报名参加了青春文学院、诗刊社的函授学习,得到了诗人冯亦同、郑晓钢等人的指点,诗作也陆续在全国多家报刊上露面了。1989年,上了《诗刊》之后,接着又上了《长江文艺》诗歌头条。曾被邀请参加青春文学院、当代文学学会、十月杂志社和省作协组织的改稿会和采风活动,结识了全国不少的诗人。南飞是我身边的诗人,我们是诗友,相互学习,相互勉励,也有不少收益。1999年至2000年,我把我发表的诗文整理成四部集子,交出版社出版了,算是一次自我小结,也给许多关心我的朋友一个交待。我写诗,没有什么固定的套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心所欲罢了。但我还是有追求的,总是想有所尝试、有所突破的。我写过朦胧诗、也写过哲理诗和儿童诗、还写过口语诗,但写得最多的还是乡土诗和爱情诗。写了多年诗,大大小小的奖励也有20多项,但总体上没什么大的成就和影响。
笑:说起乡土诗,我想起了您曾发表在《诗神》上关于农村的组诗,写得极其深沉。关于乡土诗,我的理解就是写关于乡村和土地的诗,它源于我们当初的记忆,不知你怎么看。
李:你的理解十分简洁,也不错。中国乡土诗源远流长,从《诗经》里的国风开始,洋溢着对乡土故园的深厚感情,充满情感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关于乡土诗的含意和界定,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有的认为乡土诗就是具有乡村泥土气息的诗,如民歌民谣;有的认为凡写农村、农业、农民题材的诗作,均应属于乡土诗;还有一种认为,中国人写的中国诗,都应称为中国乡土诗。我个人认为,写乡土题材的固然可以认为是乡土诗,但乡土诗并不局限于乡土题材。一些土生土长在农村诗人,写的富有泥土气息和现代气息的其他题材的诗,也可以看作是乡土诗。相反,一些新潮的先锋诗人,诗中尽管也出现诸如镰刀、风车、田野、高粱、麦浪、水牛、炊烟等孤零的意象,但整首诗没有乡土气息和乡土情怀,表达的只是杂乱无章的情绪,却不能认为是乡土诗。而当前涌现的许多优秀的思念故国和家园的怀乡诗,甚至一些咏物写景诗,其感情之真挚和深沉,也可归类于乡土诗。
乡土诗的魅力,来自于生活的底层,来自于记忆的深处,诗人挖掘得越深,诗歌的艺术含金量就越高,也就越有质感。我省的新乡土诗人田禾,近几年在全国走红,他有一首诗叫《土碗》》:“土碗里盛满米饭/农民端在手里/生命随着一碗米饭/而延续下来//土碗里没有米饭了/吃饭的人/也永远不再吃饭了/土碗倒扣过来/就变成了/一个农民的土坟”。这是中国农民命运的形象写照,概括而凝练。读着这样的诗,你会感到苍凉而又心酸。
笑:我看过您很多写爱情的诗,有一本集子叫《恋语无悔》,往往短短的几行,却意味深长。写诗是需要经历的,有人说诗人都是情种,一个不结几次婚不离几次婚的人不配当诗人。你是不是在爱情方面有丰富的经历?
李: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世界上没有哪位诗人不吟咏爱情!爱情是浪漫的,诗歌也是浪漫的,没有浪漫的情怀,也就没有爱情和诗歌。经历对从事文学的人非常重要,我却在爱情方面没有太复杂的经历,可以说比较简单,截止目前只有一次婚姻,也许我还不能算是一个诗人,但我有一颗永远浪漫的心,对爱情充满了敬畏和渴望。我对爱情的理解是神圣而古典的,绝对不是当下的靓女帅哥那样随便和现代。我的心中有一群梦想的鸽子,我常常在放飞它们,让它们穿过时空的丛林,去寻找更美丽的风景线。诗人可以没有经历,但不能没有梦想。浪漫炼就诗意,梦想成就诗歌。从拈花惹草的角度说诗人是情种我不太赞同,从感情丰富的角度来说我能够同意,诗人不在于结婚次数的多少,而在于生命里有没有浪漫的情怀和品质。我写过大量的爱情诗,大都比较短小,说不上好,却表现了我对爱情的不同理解和独特感受。
笑:现在的文坛大不如前,没有出现什么大作家、大作品,影响力也不能与过去相比。您作为在场人,请您谈谈对当下诗坛的看法。
李:现在作品的数量比过去多了几倍,但读者感到能值得阅读的却不多。一方面有作品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也有个读者关注的问题。现在的社会五彩缤纷,大家的关注面也由过去的相对集中逐步分散开来,文学被关注的程度大大降低了。当下诗坛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慢慢的失去了往日的雄风,变得疲软起来。在商业繁荣的今天,迎合读者品味的通俗文学、网络文学作品越来越走红,许多高雅艺术被束之高阁,诗坛越来也越孤独寂寞。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当下诗坛也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可以说是门派林立、鱼龙混杂,既有一些天才诗人的出色创造,也有无病呻吟、滥竽充数的平庸之作。有人说诗坛不景气,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我并不这么看,我认为当下诗坛还是非常热闹的,现在的好诗不少,坏诗也多,杂草丛生的原野上也夹杂开放着各种各样散发醉人芳香的花朵,如果你有心去采摘一朵,它也会让你怦然心动。诗歌毕竟只是少数人的事情,要全国人民都来读诗写诗,那不现实,也没有必要,曾经的“全民诗歌时代”,不是诗歌的幸事,而是一场灾难。其实诗歌需要一定的“无政府”状态,自由,自主,自然,这样诗歌的花朵会生长得更恣肆更繁盛。
笑:与您接触,感到您不是一个张扬的人,严肃的面容里暗藏着谦逊的笑容,厚重的语音里弥漫着诗意,你是一个热情直率的人。请问,诗歌对您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李:我是一个严肃的人,也是一个热情的人,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祖母教我一些童谣,稍大后背诵唐诗,然后是在师范和大学中文系里学习古今中外的大量诗歌,并开始写诗。诗歌给了我浪漫的情怀,使我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發现诗意,我能听见花开的声音,我能看见云朵的忧伤,我能懂得落叶的疼痛……诗歌给了我坚韧的个性,不论做什么事,我一旦做了,我就会持之以恒地去做,努力把它做好,做出成效来,我是一个不轻易放弃的人。诗歌给了我美丽的心情,我诗歌,所以我充实,我快乐。当万事万物充满诗意的时候,你的心情能不美丽吗?有了美丽的心情,你才会觉得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可爱。诗歌也给了我做人的准则,待人真诚,处事坦荡,为人宽厚,不言虚无飘渺之语,不表阿谀奉承之情,不为伤天害理之事,不做见利忘义之人。同时,诗歌也提升了我的人生品位,一个诗人,虽算不上社会的精英,但他毕竟有“精华”之处能够让人“另眼相待”,受到大多数人的尊重。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你可以不尊重某个诗人,但不能不尊重诗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诗歌能让我的心灵安详;在这个现实的时代,诗歌能让我的胸怀宽广;在这个物化的时代,诗歌能让我的灵魂飞翔。诗歌已经成为我生命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了。
笑:李老师,除了写诗以外,您还写过一些散文随笔,近年来也写过几篇小说。这是否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诗意在逐渐淡化而写不出诗了?您对今后的写作有什么打算?
李: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写得比较少了,不光诗歌,还有其他文体。除了工作忙外,更重要的是我需要时间来重新审视文学,审视诗歌,我要思考“我为什么要写诗”、“我应该怎样写诗”这类简单也是基本的问题。我对诗歌显得更加慎重了,这不是诗意的淡化,也不能表明我写不出诗了。近年来,我写过几篇小说,《裸睡》(睡觉不穿衣)、《幸福不说话》、《爱情不回家》等,朋友们戏称为“三‘不’曲”,一是想用小说表达一些东西,二是想试一试我写小说的能力,三是想比较一下哪种文体更难写。结果还有点意思,公开半公开都发表了。写散文随笔是我写诗的一种有益补充,在诗中表达不尽的东西就利用这种形式去继续。人是需要表达的,叫倾诉也行,表达可以有多种方式,诗歌是我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今后,在写诗方面,我想写得更诗化一些,更精神一些,更纯粹一些,也更精致一些。散文随笔也肯定还会写一些。如有可能,我还想在小说上有所表现,说不定我还要涉足长篇。边写边看吧,写出来才能算数的。就我的才识,我可能难有卓越的表现,但我会一直写下去的。
李汉超(以下简称李):称诗人我不敢当,诗歌爱好者吧。我是上世纪80年代初喜欢上文学的,那时的文学状况非常好,一篇作品出来,全国读者传阅,一首《将军,你不能这样做》(叶文福)震撼了多少人!那时的北岛、顾城、舒婷、江河、陈所巨、叶延滨、饶庆年等众多诗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诗篇常常让我爱不释手。于是我也试着写一些“诗”,1982年8月,我报名参加了《春风》文学函授学习,结识了诗人雁翎,并得到他的熱情指导,至今我还保持着与他的联系。1984年1月,我的处女作《金黄的诗集(外三首)》在他编辑的《辽河》杂志上发表了。后来,我的诗歌越写越多,相比之下也越写越好了,我又先后报名参加了青春文学院、诗刊社的函授学习,得到了诗人冯亦同、郑晓钢等人的指点,诗作也陆续在全国多家报刊上露面了。1989年,上了《诗刊》之后,接着又上了《长江文艺》诗歌头条。曾被邀请参加青春文学院、当代文学学会、十月杂志社和省作协组织的改稿会和采风活动,结识了全国不少的诗人。南飞是我身边的诗人,我们是诗友,相互学习,相互勉励,也有不少收益。1999年至2000年,我把我发表的诗文整理成四部集子,交出版社出版了,算是一次自我小结,也给许多关心我的朋友一个交待。我写诗,没有什么固定的套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心所欲罢了。但我还是有追求的,总是想有所尝试、有所突破的。我写过朦胧诗、也写过哲理诗和儿童诗、还写过口语诗,但写得最多的还是乡土诗和爱情诗。写了多年诗,大大小小的奖励也有20多项,但总体上没什么大的成就和影响。
笑:说起乡土诗,我想起了您曾发表在《诗神》上关于农村的组诗,写得极其深沉。关于乡土诗,我的理解就是写关于乡村和土地的诗,它源于我们当初的记忆,不知你怎么看。
李:你的理解十分简洁,也不错。中国乡土诗源远流长,从《诗经》里的国风开始,洋溢着对乡土故园的深厚感情,充满情感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关于乡土诗的含意和界定,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有的认为乡土诗就是具有乡村泥土气息的诗,如民歌民谣;有的认为凡写农村、农业、农民题材的诗作,均应属于乡土诗;还有一种认为,中国人写的中国诗,都应称为中国乡土诗。我个人认为,写乡土题材的固然可以认为是乡土诗,但乡土诗并不局限于乡土题材。一些土生土长在农村诗人,写的富有泥土气息和现代气息的其他题材的诗,也可以看作是乡土诗。相反,一些新潮的先锋诗人,诗中尽管也出现诸如镰刀、风车、田野、高粱、麦浪、水牛、炊烟等孤零的意象,但整首诗没有乡土气息和乡土情怀,表达的只是杂乱无章的情绪,却不能认为是乡土诗。而当前涌现的许多优秀的思念故国和家园的怀乡诗,甚至一些咏物写景诗,其感情之真挚和深沉,也可归类于乡土诗。
乡土诗的魅力,来自于生活的底层,来自于记忆的深处,诗人挖掘得越深,诗歌的艺术含金量就越高,也就越有质感。我省的新乡土诗人田禾,近几年在全国走红,他有一首诗叫《土碗》》:“土碗里盛满米饭/农民端在手里/生命随着一碗米饭/而延续下来//土碗里没有米饭了/吃饭的人/也永远不再吃饭了/土碗倒扣过来/就变成了/一个农民的土坟”。这是中国农民命运的形象写照,概括而凝练。读着这样的诗,你会感到苍凉而又心酸。
笑:我看过您很多写爱情的诗,有一本集子叫《恋语无悔》,往往短短的几行,却意味深长。写诗是需要经历的,有人说诗人都是情种,一个不结几次婚不离几次婚的人不配当诗人。你是不是在爱情方面有丰富的经历?
李: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世界上没有哪位诗人不吟咏爱情!爱情是浪漫的,诗歌也是浪漫的,没有浪漫的情怀,也就没有爱情和诗歌。经历对从事文学的人非常重要,我却在爱情方面没有太复杂的经历,可以说比较简单,截止目前只有一次婚姻,也许我还不能算是一个诗人,但我有一颗永远浪漫的心,对爱情充满了敬畏和渴望。我对爱情的理解是神圣而古典的,绝对不是当下的靓女帅哥那样随便和现代。我的心中有一群梦想的鸽子,我常常在放飞它们,让它们穿过时空的丛林,去寻找更美丽的风景线。诗人可以没有经历,但不能没有梦想。浪漫炼就诗意,梦想成就诗歌。从拈花惹草的角度说诗人是情种我不太赞同,从感情丰富的角度来说我能够同意,诗人不在于结婚次数的多少,而在于生命里有没有浪漫的情怀和品质。我写过大量的爱情诗,大都比较短小,说不上好,却表现了我对爱情的不同理解和独特感受。
笑:现在的文坛大不如前,没有出现什么大作家、大作品,影响力也不能与过去相比。您作为在场人,请您谈谈对当下诗坛的看法。
李:现在作品的数量比过去多了几倍,但读者感到能值得阅读的却不多。一方面有作品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也有个读者关注的问题。现在的社会五彩缤纷,大家的关注面也由过去的相对集中逐步分散开来,文学被关注的程度大大降低了。当下诗坛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慢慢的失去了往日的雄风,变得疲软起来。在商业繁荣的今天,迎合读者品味的通俗文学、网络文学作品越来越走红,许多高雅艺术被束之高阁,诗坛越来也越孤独寂寞。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当下诗坛也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可以说是门派林立、鱼龙混杂,既有一些天才诗人的出色创造,也有无病呻吟、滥竽充数的平庸之作。有人说诗坛不景气,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我并不这么看,我认为当下诗坛还是非常热闹的,现在的好诗不少,坏诗也多,杂草丛生的原野上也夹杂开放着各种各样散发醉人芳香的花朵,如果你有心去采摘一朵,它也会让你怦然心动。诗歌毕竟只是少数人的事情,要全国人民都来读诗写诗,那不现实,也没有必要,曾经的“全民诗歌时代”,不是诗歌的幸事,而是一场灾难。其实诗歌需要一定的“无政府”状态,自由,自主,自然,这样诗歌的花朵会生长得更恣肆更繁盛。
笑:与您接触,感到您不是一个张扬的人,严肃的面容里暗藏着谦逊的笑容,厚重的语音里弥漫着诗意,你是一个热情直率的人。请问,诗歌对您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李:我是一个严肃的人,也是一个热情的人,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祖母教我一些童谣,稍大后背诵唐诗,然后是在师范和大学中文系里学习古今中外的大量诗歌,并开始写诗。诗歌给了我浪漫的情怀,使我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發现诗意,我能听见花开的声音,我能看见云朵的忧伤,我能懂得落叶的疼痛……诗歌给了我坚韧的个性,不论做什么事,我一旦做了,我就会持之以恒地去做,努力把它做好,做出成效来,我是一个不轻易放弃的人。诗歌给了我美丽的心情,我诗歌,所以我充实,我快乐。当万事万物充满诗意的时候,你的心情能不美丽吗?有了美丽的心情,你才会觉得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可爱。诗歌也给了我做人的准则,待人真诚,处事坦荡,为人宽厚,不言虚无飘渺之语,不表阿谀奉承之情,不为伤天害理之事,不做见利忘义之人。同时,诗歌也提升了我的人生品位,一个诗人,虽算不上社会的精英,但他毕竟有“精华”之处能够让人“另眼相待”,受到大多数人的尊重。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你可以不尊重某个诗人,但不能不尊重诗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诗歌能让我的心灵安详;在这个现实的时代,诗歌能让我的胸怀宽广;在这个物化的时代,诗歌能让我的灵魂飞翔。诗歌已经成为我生命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了。
笑:李老师,除了写诗以外,您还写过一些散文随笔,近年来也写过几篇小说。这是否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诗意在逐渐淡化而写不出诗了?您对今后的写作有什么打算?
李: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写得比较少了,不光诗歌,还有其他文体。除了工作忙外,更重要的是我需要时间来重新审视文学,审视诗歌,我要思考“我为什么要写诗”、“我应该怎样写诗”这类简单也是基本的问题。我对诗歌显得更加慎重了,这不是诗意的淡化,也不能表明我写不出诗了。近年来,我写过几篇小说,《裸睡》(睡觉不穿衣)、《幸福不说话》、《爱情不回家》等,朋友们戏称为“三‘不’曲”,一是想用小说表达一些东西,二是想试一试我写小说的能力,三是想比较一下哪种文体更难写。结果还有点意思,公开半公开都发表了。写散文随笔是我写诗的一种有益补充,在诗中表达不尽的东西就利用这种形式去继续。人是需要表达的,叫倾诉也行,表达可以有多种方式,诗歌是我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今后,在写诗方面,我想写得更诗化一些,更精神一些,更纯粹一些,也更精致一些。散文随笔也肯定还会写一些。如有可能,我还想在小说上有所表现,说不定我还要涉足长篇。边写边看吧,写出来才能算数的。就我的才识,我可能难有卓越的表现,但我会一直写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