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兵:心手双畅是书法至高的境界

来源 :南风·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54265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永兵
  字雨生,别署仪堂、熙莲堂。成长于梨园世家,后师从于汪浦先生,于书画印以及诗歌文学均有涉猎。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市青年书协主席团成员,深圳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宝安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宝安书法院副院长,深圳宝安书社副社长,岭南书院副理事长。编辑出版《之间》《文心相印》《土竹斋汪浦画集》《相得益彰 · 深圳书画印十二家提名展》等多部文集。
  梨园子弟,艺术悄然萌芽
  河南信阳毗邻鄂皖,三省交会。固始作为信阳市的革命老区,很长时间都是雄踞全国百万人口大县的榜首,虽然经济上尚欠发达,但受到地域交汇性文化特征的影响,书法等传统文化艺术氛围异常浓厚,是全国著名的“中国书法之乡”。
  郑永兵生于京剧世家,从小在剧园里玩耍,当时设备有限,观众席后方有投影机,唱词写在胶卷上,投映于舞台两侧墙壁上,用以提示唱词。时隔多年,他依旧记得当时写字的冉老先生那一手精熟的字体,颇有赵孟頫的风韵。闲时,冉老手把手教他写字,这成了他最早的书法启蒙。
  上学以后开设有“描红课”——红线双勾的空心字,学生用墨把字填满,基本上都是颜、欧、柳体楷书。读初中后遇見汪老师,汪老师教素描、国画、美术设计等,受其影响最大。
  有一次看到一本美术书封底有几方篆刻印,包括邓石如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齐白石的“中国长沙湘潭人也”,顿时“感到很新奇”,于是问老师:“这是什么?”
  那时他理解的书法就是楷书,行草书就是把楷书写快,汪老师娓娓道来,给他讲解了书体的流变以及篆刻和工具材质。让他对书法的概念有了新的认知,书法篆刻的脉络也在脑中定格清晰。
  精研书艺,繁花次第盛开
  当时的县城除了邮局或银行门口几家刻公章私章以外,从事篆刻的几乎没有,不过这更坚定了他学习的决心,暗自思忖:“要做不一样的东西,这样才有新意,也才更有趣。”这样的观点竟然伴随了一生。
  汪浦老师不太擅长篆刻,便推荐了他的同学,在篆刻有着相当造诣的陈建国老师,于是郑永兵就跟着两位老师学习起书法绘画和篆刻。
  当时由于物资匮乏,几乎找不到篆刻所需的石材,只能用木头或橡皮刻印。他到东门口老城墙的断壁残垣中找青砂砖来刻印,但是这种砖头质地相对粗糙,只能刻写比较大的字。老师看后,觉得这样下去不能充分表现刀感与线质,终究提升不了篆刻水平。有朋友告知县城日杂公司仓库还堆了很多青田石制作的椭圆形的毛主席诗词纪念牌,底座很厚,恰好可以用来刻章。于是想方设法托人要了一些石料,就这样郑永兵开始了临摹汉印的学习,为了节省石材,他刻了磨,磨了刻,直到石头薄得再也不便磨刻了。
  20世纪80年代,篆刻的群体还比较小,十多岁的学生从事篆刻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显得特别:一是路子走得很纯正,不像一些人拿着报纸上刊登的篆刻作品进行摹刻;再者临习篆隶碑帖,书印同步。他还养成用篆查典的习惯,平添了“爱挑错字”的“毛病”,这种较真的习气一直到现在。
  硕果累累,岭南桃李天下
  在郑永兵沉浸于艺术的时候,整个国家似乎发生着某种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改革的春风吹彻着中国的南方,刚刚参加工作的他有一天突然和父亲说,“爸,我想去南方看看。”父亲沉默良久,看着已经长大的儿子,欣慰地点了点头说:“好吧,二十多岁,出去闯闯也好。”
  于是他就跟着朋友来到了南方,这时恰逢香港新亚饮食集团在东莞招聘广告设计人员,有着书画技能的他迅速得到认可。巧的是他的工作地点距南粤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不到一里地,可园收藏有创建人张敬修以及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居巢、居廉等艺术作品及大量的人文景观,给了他感受和学习岭南文化良机。
  与此同时,郑永兵的工作能力也得到认可。香港人很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用书法体现设计,他制作的各种文案得到肯定,因此职位一直做到行政总监。而这种事务性的管理毕竟与艺术梦想还有着一定距离,2002年,郑永兵来到深圳宝安画院,在宝安书协工作,面向社会展开书法推广。
  当时,弘雅小学作为区教育局直属小学窗口示范性单位,正以素质教育为特色,已经成功打造了京剧、舞蹈等特色项目。现宝安区文联主席、时任宝安画院院长史文集先生建议学校可以尝试开设校园书法国画方面的特色教育,同时推荐郑永兵作为该校书画专业人才。郑老师来到弘雅开展“第二课堂书法艺术教学”,把该校的书法艺术教育推向了前列,在广东省青少年书法现场大赛中连续多年囊括冠亚军,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书法教学名师。在校长林文坚的支持下,弘雅小学成立了“郑永兵书法工作室”。在少儿花会以及全国艺展中,弘雅书法多次夺冠而归。就这样,郑永兵在教学相长的工作中,其书法艺术迎来了春天。
  海纳百川,艺术与城市共振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都聚集于此。在深圳,郑永兵的书艺不断得到滋养,他接触来自各地的书画精英,同时也有机会研究大量的书籍资料,眼界愈加开阔起来。
  2007年,书法家张琦先生召集王道国、万迪龙、郑永兵、张绥平5人发起成立宝安书社。11年来在文体旅游局的支持下相继举办如“翰墨宝安”“深圳论坛”等多种专业学术活动,并先后前往全国各地,交流互动,得到许多建设性指导。郑永兵的创作观念也深受启发,书印风格不断更新。
  他早期倾心简牍,但是方家指出“简牍书风虽然酣畅率真,但是表现力相对单一”。于是追溯字源,从帛书、小篆乃至探奥大篆、金文。他侧重于隶书,近年来他从对简帛书的探究转向对《杨淮表记》以及《任城王墓刻》等摩崖书风的深入学习。
  《任城王墓刻》是凿刻在大石条上的文字留珍,其肌理粗糙,类似摩崖书风,郑永兵把它与《杨淮表记》二者有机调和,使其野逸放旷中不失整饬朴茂。在今年“南雁书声”“岭上雅集” “问道燕赵”学术展览中其探索性的创作,受到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与中国书协副主席刘洪彪等专家的肯定与好评。
  回顾整个书学经历,郑永兵感慨,“如果在老家没有走出来,我的书法可能也会有变化,但肯定没那么快,我要感谢父母的支持,感谢师友们的点拨,更是要感谢这个多元开放的新时代”。
  郑永兵说:“人生习书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当然这也是未可期的,但切合天性、让自己快乐起来,这不就是孙过庭所说的心手双畅!”
其他文献
摘要在现阶段的主网与配电网协调规划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评价手段,导致主网与配网之间的协调规划容易出现一些漏洞,并且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主网与配网协调规划过程中的评价指标以及规划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主网;配电网;协调规划  我国在进行电网建设的过程中,其主网与配电网两者在协调规划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漏洞,并且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造成主配网不协调的
张雅莉  女,深圳市宝安区国乐艺术家协会会长,深圳市宝安区文艺家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全国艺术特长生认证古筝考官,全国社区数字化教育人才认证社区音乐培训师、中国佛韵筝乐乐团专业演奏家、中华古筝新筝研究会会员,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会员、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民乐评审等。  “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这样的诗句让你想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