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的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一线老师,要大力凸显“语言应用”,努力搭建一个以言语发展为核心的开放、完整、灵动的框架,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常识和人格修养,以期实现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精神成长的“两相和”,而这正是教学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核心价值 理性思考
教学的核心价值到底该如何寻找与发掘?合理取舍的依据是什么?王崧舟老师认为确立教学核心价值要体现三个方面:(1)具有鲜明的语文特色。 (2)必定能彰显文本的个性,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作用。(3)必定能够发挥统领的功能,实现迁移的价值。能够体现上述三個特点,经提炼、推敲出的教学价值就是教学的核心价值,也就是“教之本真”,理应“取”之有据,大张旗鼓;对于文中其他的教学价值则是“教之节末”,应该“舍”之有意,风轻云淡。
一、取“本”有据,取中展精彩
《唯一的听众》选自人教版教材,本文讲诉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细细研读文本,发现文中教学价值如散落着的颗颗珍珠,俯身即拾,宁静、温馨的言语风格,对比手法与复指的使用,结尾悬念的设置,体现人物特点的神态、语言描写,还有以人物品格为主旨的义理开掘等等。前不久听了几位教师《唯一的听众》的同课异构,对于教学核心价值的选取,几位教师各不相同。
教师1在教学中着力开掘“老人的善良、我的刻苦与坚持不懈”。其实这些都是学生能自我开掘的,无需作为教学核心价值。笔者认为恰恰是体会老人的智慧与教育艺术上,则需要教师的大力点化,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教师2引导学生体会、学习作家“平实自然”的言语风格,显然这又越过了六年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相反教师只能尽力在课堂中营造课境,让学生在课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语言风格;教师3关注到了人物的神态、语言描写,并指导学生领悟、运用,但这两种描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早已不再新鲜,甚至有些老生常谈。如何针对第三学段学生的学情对人物描写的要求有所提高,才应是重点考虑、推敲的核心问题。不难看出上述三位教师所确立的教学核心价值都存在偏差,甚至是错位。
王崧舟老师的徒弟林珊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对于教学价值的巧妙选取和恰当把握值得借鉴与学习。就文体而言,林姗老师将小说中中心人物的言语、神态刻画作为教学的核心价值;就文本个性及功能上,林老师围绕核心价值,进一步将教学的切入点放在了“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语言、神态的刻画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反映人物的特点’的认知”上,并最终将这种认知转化为言语实践——“假如,你就是作者,第二天,你又来到小树林,又与老人如期而遇……请续写林中情景,刻画人物的语言、神态”。在这里学生的听说读写得到了有效的互动,撑起这一互动的正是教学之“本”——教学的核心价值。
二、舍“末”有意,舍中显智慧
作为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的内容早就被大家所熟知: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带着她那让人落泪的甜蜜幻想,怀着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在大年夜活活地冻死在街头。文章的第1~4自然段的描写让每一位读者真切体会到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她的寒冷、饥饿、孤单、痛苦令人同情,一种冷彻心扉的感觉萦绕心间。福建的吴志诚老师曾两次执教此课,第一次他也和大多数教师一样,重点凸显第1~4自然段教学,将“引导学生寻找作者刻画小女孩悲惨的语句,在品读中体会通过环境及人物描写来展现悲惨命运的写法”作为教学的核心价值。第二次执教他将“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想象的美好,捕捉作者是怎样把小女孩心中的那份美好感受写出来,体验童话想象的神奇”作为教学核心价值,淡化了小女孩生存环境的残酷,仅仅将第1~4自然段作为小女孩幻想的铺垫,引导学生将品读、感悟的重点转向文中描写幻想的语句:第一次划燃火柴,“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第二次划燃火柴“一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第三次划燃火柴,“圣诞树,美丽的彩色画片,在想她眨眼、招手。”读着这些“温暖人心”而又神奇的文字,心中不由地产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他还引导学生品味“眨”字所传递的意蕴与画面,搭设言语实践的桥梁,让学生在说写中体验想象的神奇。我以为,吴老师对“引导学生寻找作者刻画小女孩悲惨的语句,并在细细品读中体会作者通过环境及人物描写来展现悲惨命运的方法”这一教学价值的舍“末”处理颇为独到,显示出了不凡的教学智慧。
理由有二:其一,这是一篇童话,童话与小说不同,前文中《唯一的听众》的教学核心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童话则应重点通过瑰丽的想象,体验之神奇。第1~4自然段的描写虽然有助于学生感受人物的悲惨命运,激起悲悯情怀,但作为童话而言,感受想象的神奇才是重中之重,这不仅符合文本的特点,同时更贴近学生的阅读需求,易为孩子所接受;其二,2011版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应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篇故事的结尾虽是悲剧,但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对类似第1~4自然段“冷彻心扉”描写作太多停留、纠缠,陷入到局部的理解中,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现实世界虽冷酷,但童话世界的美好应常留心间。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核心价值 理性思考
教学的核心价值到底该如何寻找与发掘?合理取舍的依据是什么?王崧舟老师认为确立教学核心价值要体现三个方面:(1)具有鲜明的语文特色。 (2)必定能彰显文本的个性,可以起到“举一反三”作用。(3)必定能够发挥统领的功能,实现迁移的价值。能够体现上述三個特点,经提炼、推敲出的教学价值就是教学的核心价值,也就是“教之本真”,理应“取”之有据,大张旗鼓;对于文中其他的教学价值则是“教之节末”,应该“舍”之有意,风轻云淡。
一、取“本”有据,取中展精彩
《唯一的听众》选自人教版教材,本文讲诉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细细研读文本,发现文中教学价值如散落着的颗颗珍珠,俯身即拾,宁静、温馨的言语风格,对比手法与复指的使用,结尾悬念的设置,体现人物特点的神态、语言描写,还有以人物品格为主旨的义理开掘等等。前不久听了几位教师《唯一的听众》的同课异构,对于教学核心价值的选取,几位教师各不相同。
教师1在教学中着力开掘“老人的善良、我的刻苦与坚持不懈”。其实这些都是学生能自我开掘的,无需作为教学核心价值。笔者认为恰恰是体会老人的智慧与教育艺术上,则需要教师的大力点化,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教师2引导学生体会、学习作家“平实自然”的言语风格,显然这又越过了六年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相反教师只能尽力在课堂中营造课境,让学生在课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语言风格;教师3关注到了人物的神态、语言描写,并指导学生领悟、运用,但这两种描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早已不再新鲜,甚至有些老生常谈。如何针对第三学段学生的学情对人物描写的要求有所提高,才应是重点考虑、推敲的核心问题。不难看出上述三位教师所确立的教学核心价值都存在偏差,甚至是错位。
王崧舟老师的徒弟林珊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对于教学价值的巧妙选取和恰当把握值得借鉴与学习。就文体而言,林姗老师将小说中中心人物的言语、神态刻画作为教学的核心价值;就文本个性及功能上,林老师围绕核心价值,进一步将教学的切入点放在了“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语言、神态的刻画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反映人物的特点’的认知”上,并最终将这种认知转化为言语实践——“假如,你就是作者,第二天,你又来到小树林,又与老人如期而遇……请续写林中情景,刻画人物的语言、神态”。在这里学生的听说读写得到了有效的互动,撑起这一互动的正是教学之“本”——教学的核心价值。
二、舍“末”有意,舍中显智慧
作为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的内容早就被大家所熟知: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带着她那让人落泪的甜蜜幻想,怀着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在大年夜活活地冻死在街头。文章的第1~4自然段的描写让每一位读者真切体会到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她的寒冷、饥饿、孤单、痛苦令人同情,一种冷彻心扉的感觉萦绕心间。福建的吴志诚老师曾两次执教此课,第一次他也和大多数教师一样,重点凸显第1~4自然段教学,将“引导学生寻找作者刻画小女孩悲惨的语句,在品读中体会通过环境及人物描写来展现悲惨命运的写法”作为教学的核心价值。第二次执教他将“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想象的美好,捕捉作者是怎样把小女孩心中的那份美好感受写出来,体验童话想象的神奇”作为教学核心价值,淡化了小女孩生存环境的残酷,仅仅将第1~4自然段作为小女孩幻想的铺垫,引导学生将品读、感悟的重点转向文中描写幻想的语句:第一次划燃火柴,“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第二次划燃火柴“一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第三次划燃火柴,“圣诞树,美丽的彩色画片,在想她眨眼、招手。”读着这些“温暖人心”而又神奇的文字,心中不由地产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他还引导学生品味“眨”字所传递的意蕴与画面,搭设言语实践的桥梁,让学生在说写中体验想象的神奇。我以为,吴老师对“引导学生寻找作者刻画小女孩悲惨的语句,并在细细品读中体会作者通过环境及人物描写来展现悲惨命运的方法”这一教学价值的舍“末”处理颇为独到,显示出了不凡的教学智慧。
理由有二:其一,这是一篇童话,童话与小说不同,前文中《唯一的听众》的教学核心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童话则应重点通过瑰丽的想象,体验之神奇。第1~4自然段的描写虽然有助于学生感受人物的悲惨命运,激起悲悯情怀,但作为童话而言,感受想象的神奇才是重中之重,这不仅符合文本的特点,同时更贴近学生的阅读需求,易为孩子所接受;其二,2011版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应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篇故事的结尾虽是悲剧,但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对类似第1~4自然段“冷彻心扉”描写作太多停留、纠缠,陷入到局部的理解中,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现实世界虽冷酷,但童话世界的美好应常留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