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研究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165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字化革命浪潮下,我国博物馆不断转变自身角色,积极进行数字化实践,重塑与当代社会的关系。文章以吉林省域博物馆为例,总结了近年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情况,归纳了未来数字化博物馆的基本特征,并对未来博物馆数字化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 数字化 未来博物馆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各地博物馆随即纷纷启动数字化转型工作,吉林省结合本省特色和技术优势,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全省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并提出“省域数字博物馆公众服务平台”的整体方案,积极融入现代科技和当代生活,使其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文化势力。
  一、吉林省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情况
  1. 开通省级文物管理信息平台
  2016年7月,在吉林省文化厅、文物局的策划下启动了省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次年4月“吉林省数字博物馆在线服务平台”正式上线,目前,平台已实现在PC端、移动端、微信端的同步线上运行。该项目从省级管理顶层设计出发,立足于博物馆“公共服务”的核心理念,在国内率先建成了省域文博类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据省文化厅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吉林省数字博物馆在线服务平台”已注册登录省内107家博物馆,实现了各馆数据的自行维护管理以及个性化微网站设置。
  2. 建立省级文博资源数据库
  作为吉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重要成果,“吉林省可移动文物动态登录平台”于 2017年12月正式开通,实现了藏品资源的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动态管理和共享发布,为行政管理、展览策划、科学研究、保护规划、社教活动、文创产品开发、用户体验升级等提供数据支持。截至2018年6月,平台共收录全省馆藏文物信息数据638614件/套,面向社会公开文物信息数据为25542件/套,实现了全省120件/套重点文物的三维文物数据制作,600件/套文物的全景数据采集与加工,同时完成了对省内32家博物馆的36项陈列展览全景数字化采集与虚拟展厅制作。
  3. 推进服务平台项目深度建设
  经过2年多的项目实施,吉林省不断推进平台深度建设,实现了数字资源从无到有、从低质到优质的发展。2016年,建设项目遴选了吉林省内12家博物馆精品展览和文物进行数字信息采集与虚拟重建,建立全省展览(文物)数字资源展示平台。2017年,开通吉林省数字博物馆在线服务平台,包括手机端和微信端的同步运行。2018年,继续深化平台建设,逐步完善平台功能设计。增加政务管理系统,将博物馆各类统计报表通过后台系统进行申报汇总;增加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全面掌握文物资源实时变动情况和公众行为分析数据,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扩充知识类栏目板块,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进一步丰富资讯与信息内容,满足公众多层次的求知需求。
  二、博物馆数字化发展构想
  随着2016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全面落实,如何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博事业,推动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发挥文物在文化传承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独特作用,成为全国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新任务。为推动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吉林省组织编制了《十三五期间吉林省博物馆展览(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于2016年立项,连续三年实施了全省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基本完成了博物馆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普及。
  发达国家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与普及阶段,数字意识与数字化能力逐渐增强;第二阶段,高质量资源建设阶段,数字资源数量与质量稳步提升,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第三阶段,智能化服务建设阶段,科学运营体系形成,多元合作共赢。当前,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已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与普及,正逐步迈向高质量建设的第二阶段。面对未来,我国博物馆建设需以数据资源为核心,构建人本化、多元化、共享化、一体化、智能化的未来数字博物馆。
  一是人本化。随着以人为本理念不断深入,博物馆经历了从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到以公众需求为中心,再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转变。未来的数字博物馆将从对人的被动满足到主动给予,成为人们的终身学校,不仅满足公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激发人的创造潜力,促进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使人与社会发展真正的联系起来。
  二是多元化。科技日新月异,未来数字博物馆将在形式、服务、合作等方面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面对公众的多元化需求,博物馆需加强群体类别细分,拓展新的事业领域和市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分众服务,并运用AR、VR、AI等新技术给受众多感化体验。在合作与研究上,博物馆不再局限于高校和学术机构,而是积极与企业、社区等更多机构展开交流与联系。
  三是共享化。未来博物馆将会是集体性创作的产物,观众的角色不仅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还是内容生成的参与者和知识传播的分享者,更是激发更多潜在受众群体的宣传者。在同样的藏品基础之上,公眾衍生出不同观点和新知识,博物馆负责把这些观点和知识联系起来,并由此产生新的内容与知识再分享给公众,形成共享体系下知识再生与传播的良性循环。
  四是一体化。未来无数的博物馆以及图书馆、档案馆等将形成一个融合性的信息数据大集合,彼此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博物馆不再局限于文物数量和展示方式,而是关注博物馆对人产生的影响与意义;人们不再关注藏品来自哪个机构,而是更关注藏品本身以及它带来的城市变化和世界发展。
  五是智能化。博物馆集成了对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建立“物”与“人”之间的双向实时信息交互,实现信息智能化的实时、自动、按需采集,并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进行及时、高效、准确的信息综合处理与分析,为博物馆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未来博物馆数字化路径选择
  近年来吉林省积极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开展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已在数字化发展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实现了博物馆数字化战略的初级阶段。面对未来,吉林省需坚持做好博物馆数字化战略的路径选择,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从时间、质量、服务和环境等多方面满足公众和社会的根本需求,实现更强的文化竞争力,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1.打造数字化人才团队
  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整体而系统性的事业,需做好数字化人才的供应和培育,打造完整而协同的数字化团队。数字化团队既需要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行业知识,更需要数字化文化、管理、组织、流程的协同配合。既要通过引进的方式来解决新业务、新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满足博物馆数字化所需的技术要求,如大数据、移动终端、人工智能等;同时也要做好现有全馆人员数字化意识与能力的提升,支持馆员参加学术会议、项目培训、跨学科和跨部门交流合作,关注相关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数字化领域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自己技能的组成。
  2.丰富数字化应用产品
  优质的数字化产品是博物馆数字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一方面,要做好藏品数据库的内容扩充和打造,需随着藏品增加、技术进步而不断更新数据内容,以保证藏品信息能够最大限度、无损的被数字化保存,为人们科研、学习和欣赏提供更接近真实的信息素材;另一方面,要开发与博物馆特色和文物信息密切相关的数字文创产品,深入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细分市场与公众群体,创新开发面向不同群体的高质量产品,并将产品内容与公众生活相融合,使其更易于被接受、使用和传播,让博物馆文化真正走进公众生活。
  3.提升数字化公众体验
  数字化体验是博物馆数字化核心竞争力的外部表现,决定了公众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随着公众要求的不断升高,博物馆需加强公众研究能力,重视内容资源、媒介沟通和数字化协作,为制定新的数字服务计划、提升数字服务能力提供科学依据。一是要以内容资源为核心,建立清晰的数字内容目标,调整内部和外部内容的产生比例,一方面不断提高和强化博物馆数字内容的产出能力,另一方面要让公众成为部分内容产出的新力量。二是要以媒介沟通为手段,通过数字监控多种格式、渠道和设备的使用情况掌握公众完整的访问轨迹,科学评价媒介的有效性,鼓励数字化应用创新,实现各媒介的有序结合。三是以数字化协作为保障,加强各团队间的数字化无缝协作,将孤立的内容与媒介匹配融合,确保数字产品从设计、开发到运营各环节的联通流畅,以形成系统的公众体验历程。
  4.强化数字化运营管理
  数据时代的博物馆运营是以数据为基础,将博物馆资源全面数字化并集成到统一平台,形成一种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新运营模式。首先要构建模式统一、资源集中的一体化数字平台,全面整合各部门数字平台及数据库,将网络管理和网上服务等业务互联贯通,形成一套真正的一体化网络办公系统。其次要借助大数据辅助博物馆决策支撑,快速响应公众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博物馆业务模式。第三构建以博物馆为核心的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实施共建共享发展战略,加强与互联网公司、高校、企业等机构的深度合作(如201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阿里巴巴合作打造“文创中国”线上平台,故宫与腾讯在社交平台、泛娱乐及VR/AR等方进行合作等),扩充资源开发建设能力,激发新业务、新产品、新服务的创新增长,共筑开放、合作、共赢的博物馆数字生态圈。
  注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BE/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3/08/content_5050721.htm,2016-3-8.
  《中國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互联网+文博大数据”探索与创新》[N].《中国文物报》,2017-10-10.
  吉林省博物馆.《吉林省数字博物馆在线服务平台上线运行》[BE/OL].http://www.jlmuseum.org/news/show/1737.html,2017-5-12.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2018年“十三五”科学技术项目《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以吉林省博物馆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JKH20180848KJ。
其他文献
【摘要】 王安祈是台湾“京剧新美学”的代表人物,她以女性形象的重探为导引,致力于对传统京剧进行现代化、文学化的开掘和重现,为京剧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一番新天地。其所编创的《青冢前的对话》,以女性视角多维审视女性,突破传统观念的剧本格调,延续传统的表演体系,聚焦于古典与现代舞台艺术的交融,以小剧场的形式颠覆性地展示了传统京剧的现代样态,创作出符合现代文化思潮的新编京剧。  【关键词】 王安祈;《青冢前
期刊
摘 要:莫扎特生命后几年的音乐创作是艰苦和辉煌的,本文通过对三首莫扎特女高音音樂会咏叹调钢琴伴奏音乐的人文分析,联系他的创作生活,反映莫扎特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从而深入体会声乐作品钢琴伴奏的人物创作心理脉络。  关键词:莫扎特 女高音音乐会咏叹调 钢琴伴奏 创作生活  一、 莫扎特的生活经历与三首女高音音乐会咏叹调的创作关系  一提到沃尔夫冈·阿玛第·莫扎特,人们都会想到“音乐神童”的头衔,其实
期刊
【摘要】 《戏子与珍珠》是厦门大学“中文有戏”演出季2020年夏出品的由同名话剧改编而来的线上展演有声漫画作品,主创团队由厦门大学中文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组成。剧本基于闽南民俗故事,讲述偏远海岛上,戏子因岛民贪婪的欲望而不得不用戏曲与被当作神明供奉的“漂客”进行交易,逐渐沉溺于戏,并最终失去一切的悲剧故事。文章从剧本创作、剧本改编及剧本演绎的角度,对该剧目是如何从话剧改编成有声漫画的创作历程、
期刊
【摘要】 尽管迪士尼重金打造的真人电影《花木兰》汇集了众多华人明星,这部“中国公主”大片却在内地市场意外遇冷。本文从跨媒介二次编码的视角出发,对此影片在国内“水土不服”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多元文化和女性觉醒的表层叙事下,电影实际上表现出挪用中国元素的随意态度与摇摆的女性主义立场,隐藏其后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定势正是《花木兰》遭到中国观众批评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真人电影《花木兰》;
期刊
【摘要】 闽北民间舞蹈是闽北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闽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本文以闽北延平区峡阳镇传统民间舞蹈延平“战胜鼓”为研究对象,在舞蹈形态学视域下从郑成功精神、闽北农耕文化、女性主义三个方面分析延平“战胜鼓”的文化内核,研究蕴含在延平“战胜鼓”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延平“战胜鼓”;文化解读;农耕文化;郑成功精神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延平“战胜鼓”又
期刊
【摘要】 广西戏剧院排演的《百色起义》以广西地方戏曲剧种——壮剧的艺术形式,以1929年发生在广西的百色起义为素材,讴歌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广西壮乡人民,开启了本土革命历史题材的探索。该剧展现了邓斌(邓小平)、李明瑞、韦拔群等革命先烈以及韦阿婆、阿花、阿龙等壮族百姓在历史洪流中的抉择。全剧以三个基点,即历史事件——百色起义,地域特色——壮剧艺术、民俗文化,民族共同体——壮族与中华民族、广西革命
期刊
【摘要】 党课是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的重要组成,党课是每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必修课。党课教学是否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是衡量党课授课水平的根本标准。本文拟从福建省基层支部党课运行情况及现存困境入手,结合“艺术党课”的深刻内涵与部分优秀成果,探析借助艺术形式提升基层党课吸引力、影响力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 艺术党课;基层党课;红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党课是通过课堂讲
期刊
【摘要】 舞蹈与音乐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人们的情感和意象,其相互渗透、互相支撑又形成了视听艺术的完整体现。音乐是舞蹈的意识向导,为舞蹈注入灵魂,使舞者的表达更加有序、更加丰满;而舞蹈是音乐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的物化。两者之间是灵与肉的融合,密不可分。了解和掌握好两者内在的关联对乐舞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音乐;舞蹈;融合;促进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虽然音乐与舞蹈是
期刊
【摘要】 古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制作技艺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然而其制作技艺的传承断断续续,始终未形成系统、标准的体系。小提琴制作虽然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已经形成一套形制规范、法度严谨、各部件功能明确的较为完整的体系标准。因此,小提琴制作技艺对古琴制作技艺的系统化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小提琴制作;古琴斫制;借鉴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古琴是中
期刊
摘 要:一花一世界,一草木一秋,世间万物皆有性情。自古文人画就以花草、鸟虫作为绘画题材,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扬,现在的中国画不仅仅是画家个人表现大美景色、抒发性情,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人文品格。笔者主要运用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创作技法——“没骨法”进行花鸟画创作,从自身的实践创作中体会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绘画形式美,探究“没骨法”绘画语言的特征,更有利于自己在中国画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