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区是盟军的重要战区之一。1942年1月3日,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盟军建立了中国战区,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指挥在该区作战之陆空军。中国战区所辖区域包括越南、泰国及将来联合国家部队可能到达的地方。中国战区的建立揭开了中国军队与盟军协同作战的序幕。
一、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苏美英等国就对中国抗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支援,为同盟国围绕中国抗战展开合作奠定了基础。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久,苏联就和中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并从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中国以大力支持。从1937年到1939年,苏联以贷款方式向中国提供2.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还组织志愿飞行人员与中国空军并肩抗日。1940年,斯大林还给蒋介石派出以崔可夫将军为首的军事顾问团。
英国在远东的殖民地在受到日本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日绥靖政策,转为利用中国支援其远东的军事。1941年1月,中国与英国酝酿军事合作,成立了“中国缅甸印马军事考察团”,对缅甸、印度、马来亚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实地考察。英国认为日本不敢轻易向英国挑衅,仍然把中国看作威胁其殖民主义政策的国家,防范中国势力进入缅甸,千方百计对中国军队入缅进行限制,极大的减缓了中英军事同盟的建立。
在盟国中,美国对中国抗战作用的认识和态度,经过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美国总统罗斯福比较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战场的战略牵制地位。不过,尽管美国认识到了中国抗战的重要性,但是在它的战略上,还仅仅把中国看成牵制日军的力量,并要服从盟国的最高利益。
美国1941年3月通过的“租借法案”,标志着美国真正向中国提供援助的开始。美国援助中国的宗旨是由美国提供武器和装备,并派顾问帮助改编和训练中国军队,使中国军队能逐步采取攻势,牵制日军。从1940年下半年起,美国逐步加强了对中国的财政和军事物资援助,并开始探讨与中国进行军事合作事宜。中、美、英等国的合作抗战有了初步的基础。
二、随着中国战场地位与作用的不断提升,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契机,美英等国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抗战。
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夕制定了与德军会师的计划,即日军占领新加坡,海军进军印度洋,与从北非及中亚南下的德军会师。但中国不仅独立承担世界反法西斯重任达十年之久,而且始终把日本陆军主力死死地“钉”在中国战场上,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惟一战场,拖住和抗击着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抗击着50%以上的日本陆军,对牵制日军,迟滞日本“南进”和粉碎日本的日德会师共同作战的计划均起了巨大作用。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分别召见苏、美、英驻华大使,决定向日本宣战。他还向各大使分别面交建议书,建议成立军事同盟。
蒋介石的建议在美国方面得到积极反应。罗斯福总统于14日致电蒋介石,建议最迟于12月17日,美、英、中、苏在重庆召集联合军事会议,并讨论在东南亚最有效之陆、海军行动,以击败日本及其同盟国。丘吉尔对召开联合军事会议的提议表示赞同。中、美、英军事会议于12月23日召开,会议就同盟国利用中国的人力问题,同盟国对华援助问题和保卫缅甸及滇缅路问题举行了联合军事会议。中、美、英三国朝着联合作战迈出了一大步。
会议一开始,中英双方就有关问题发生了争执。英国为保护自己的殖民地,不愿意讨论除缅甸以外的任何其他问题,并认为靠中国军队保卫缅甸是英国的耻辱,明确表示只要中国同意拨借美援物资就可以。缅甸是中国仅存的一条外国补给线,中国抗战所需要的90%以上的各种战略和民用物资要通过缅甸运到中国。如何开辟和保持国际运输线的畅通,从盟国获得必要的物质援助,越来越成为中国抗战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美国积极支持中国军队入缅甸作战。它需要中国在远东担负起阻止日本侵略扩张,维护美国在亚洲的利益,并配合美国在太平洋的战略。而英国保护缅甸,是因为缅甸是保护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印度的最后屏障。
经过激烈的争辩,三国在共同保护缅甸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上达成了比较接近的意见。在亚太地区打败日本的扩张,就必须维持中国的抗战;要使中国能够拖住上百万的日军,就必须保住滇缅路的畅通;要保住滇缅路的畅通就必须保卫缅甸免遭侵占。要达到这些目的,三国必须联合行动。最后,会议达成《中、英缅甸共同防御计划草案》,中英朝着军事同盟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此时的英国对中国的防范之心还十分严重,仍然以交通补给没有准备就绪为借口,拒绝中国军队进入缅甸。
三、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成为世界四强之一,成立中国战区时机完全成熟。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美、英军队在西太平洋和东南亚连连失利,英国自称为“不可攻破的堡垒”的新加坡也被日军偷袭成功。正当美、英军队接连受挫之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却正在走出最艰难的相持阶段,中国军民坚持长期抗战的实践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使美、英领导人意识到,中国是亚洲大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国家。美国终于把中国作为美国战略上遏制日本和建立亚洲新秩序的一个生死攸关的同盟者,其远东政策开始发生明显变化。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立即对日宣战,中国政府也随即正式对日宣战。罗斯福与丘吉尔商议,在远东设两个联合军事指挥部,一个是西南太平洋战区,另一战区是中国战区,拟请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在蒋介石的建议下,经中美英苏荷等国多方磋商,23日在重庆召开了东亚联合军事会议;中英双方于26日签定了军事同盟;31日,罗斯福就此事致电蒋介石征询意见,建议在南太平洋战区成立一最高统帅部,指挥全部美、英、荷军队,由蒋介石负责指挥现在或将来在中国境内活动的联合国家军队,并由中、美、英三国政府组织一个联合计划作战参谋部。
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正式建立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征得蒋介石的同意后,1月3日美国政府宣告,蒋介石已经能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之职,指挥现在及将来在该区作战之陆空军,所辖区域包括越南、泰国及将来联合国家部队可能到达的地方;其统帅部之设计部分,将有英美代表参加工作。至此,中国战区正式成立,蒋介石被任命为盟军中国战区陆空联军总司令。2月18日,蒋介石任命史迪威中将为中国战区参谋长,中国与盟军开始共同对日作战。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对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和惨重牺牲,是中国战区成立的根本原因。中国政府运用正确的方针策略,积极开展多渠道的战时外交和军事合作,有力地推动美、英对华政策由观望妥协向援华抑日再到合作抗日的转变。罗斯福、丘吉尔审时度势,改变了对日本侵华的所谓“中立”和“绥靖”政策,及时调整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战略,也是中国战区得以成立、三国军事合作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