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科文化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濡化作用是其重要育人功能之一。本文试从就业角度探讨了学科文化其濡化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研究生的影响。
【关键词】学科文化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 濡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曾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特别是近几年专业学位研究生飞速发展,硕士阶段研究生教育正逐步趋于大众化,研究生在年龄跨度、知识结构、社会阅历、心理素质、学习方式、社会来源与所担负的责任与负担诸方面表现出明显群体性特征,这些新特点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课题。基于此背景,充分挖掘学科文化的育人潜质,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对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科文化的概念
学科作为大学的组织基干,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之相应,学科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源泉,支撑并创造和丰富着大学文化。目前学术界对学科文化的界定尚未统一,笔者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三种:①学科文化是学科内部的知识传统和相应的行为准则。每个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思想范畴、研究方法。研究生从进入这些领域开始,就受这些学科规范和学科传统的熏陶,逐渐形成该学科的思维模式、价值评判标准、学科理念等。因此,不同学科会形成不同的学科文化。②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学科文化,认为学科文化是“以管理为目的,能有效地指导学科建设的文化体系和以文化为内容、手段的科学的学科建设理论体系和管理体系”。③把学科文化视为一种组织文化,是“学科组织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积累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学科文化以学科知识体系为载体,由于不同知识体系创造、获取这种知识所采取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也不相同,从而引起该学科共同体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这就导致了不同的学科文化,主要通过该学科的成员来表现。所以笔者认为,学科文化指的是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学科方法、学科风格、学科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外延包括研究方法、话语系统、思维和行为方式、价值标准等几个方面。
二、学科文化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濡化作用
学科文化来源于人,也作用于人。学科文化通过其独特的规训方式训练着学科新人,使每个学科中的成员从进入这一领域开始就受到这些学科的规范、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熏陶,逐渐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评判标准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等,这即学科文化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濡化作用。学科文化立足于本学科发展目标,通过教师群体包括学术带头人、任课教师(特别是指导教师)教学计划、学术环境对研究生产生激励和规范作用。学科文化影响教育者(教师)和被教育者(研究生)的思想意识、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向学科成员所传承具有本学科特质的学科理念、学科精神,在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会外化,在此基础上研究生在自己的学习研究过程中会把这种影响进一步深化。学科文化通过学科成员共识的观念、准则等激励和约束师生的思维和行为,引导师生的各种教学和实践活动,这种模式对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有积极的作用:学科文化对学科思维和行为习惯的传导,学科精神的熏陶,可以有效提高知识、技能的方法和能力的培育,提高学科知识的传递水平,有利于对学科成员健全人格的锤炼,促进其道德力和创造力的的有效提升,从而促进自我发展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育。实践证明,学科文化这种以渐进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所产生的濡化作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笔者试以硕士研究生就业为研究视角来具体考察一下不同学科文化对其就业观的濡化作用。从本校选出4名应届毕业研究生,其中2名理工科学生,2名文科学生,从性别上说都是2男2女,而且都没有工作经验。以下表1就是本次所选取的4名访谈者的基本情况。,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来不同学科文化背景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观、知识的实用性、专业与岗位的关联程度、专业实习与就业的相关性等方面来研究。
1.就业观
就业观是指人们对选择职业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是求职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就业观会决定研究生的求职行为。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理工科学生更侧重个人发展空间和未来发展前途,正如A所说,“找工作求职,第一反应肯定是工资待遇,但是如果单位没有发展充足的空间,没有提供很好的培训,不能真正学到东西,那也不能成为自己的选择”。而2名文科生则更倾向于比较稳定的工作,特别是D,比如公务员、事业编,会更加侧重工资收入或地区差异。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不同学科文化影响下,学生形成的差别性很大的就业观念。理工科的文化氛围使他们形成了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所以他们倾向于从长远来考虑计划自己的事业。而且不少理工科学生认为相对于文科生而言他们找工作难度要小,并且多数情况下有挑选的机会,所以他们更容易保持理性,能
够结合适合自身条件、发展空间等因素。而文科的学生则因为其学科本身更多的是知识积累,所学知识实践性不强,因而经常觉得自己缺乏就业优势,使文科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不少文科生都认为找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比较稳定的工作,希望能够一劳永逸,注重工资待遇和地区差异非常容易理解了。
2.知识的实用性
据韦伯斯特词典,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总和。而实用性是指该知识在具体的领域中解释或者使用时是否有针对性和效果。知识的实用性在很大程度影响了硕士研究生所学专业与工作的关联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方式。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A和B均回答说,一般都在跟着导师做项目,一般是在实践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补充理论知识,所以知识的针对性都是很强的。而C和D则提到:“除了上课时间,平时都呆在图书馆,翻阅一些与专业相关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导师有项目的时候也会帮着做一做,平时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就是家教或者去培训机构代课,,而这更倾向于赚钱。”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理工科的知识实用性更强,针对性也更明显,而文科则更多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所以实用性相对差一些。文理科知识性质的不同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表现出明显的区别。 3.专业与岗位的关联程度
对口专业,是指一个人所学到的相关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相对应的工作,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人们把和专业知识相对应的工作就叫做“对口专业”。在笔者问到访谈对象一般去什么单位的问题时,A说:一般去高校或者是相关的科研机构。B则回答:这个专业多去高校或者直接去外企。C在这一方面也很乐观,根据自己的能力应该可以在很多领域找到对口单位。D则很迷茫:往年毕业的师兄师姐去的地方很杂,并不确定去什么地方。由此可见,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的就业意向都比较明确,而很多文科生(个别专业除外)并不确定自己将来会做什么工作。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是,理工科的针对性很强,理工科学生大多有一些专业技能,所以去向很明确;而文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非常多,实践相对较少,所以在找工作时比较迷茫,这些都是由学科本身的差异造成的。
4.专业实习对就业的影响
实习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校研究生通过积极参加专业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提升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从而积累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走出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四位受访同学也有同感。A认为:“通过实习,亲自去接触才能明白事实是怎么样的,这种感觉和学习理论差别很大。而且在实习之后,就会对工作的概念更加具体明晰。”而B认为:“作为工科学生,专业实践性更强,实地经验和动手能力对提高科研能力、找到理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C也有同感。D认为,有针对性实习可以让你从最具体的事情做起,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所学理论的用武之处。
通过以上访谈可以看出,学科文化对于研究生个性成长的濡化作用非常明显,因此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根据学科特色因势利导,增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以就业为例,对于理工科研究生,就业压力要小一些,需要提醒研究生的是要打好专业课基础,同时加强校内外实践,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对于文科类研究生,应从专业源头抓起,做好入学教育尤其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增进其对专业的认可度,加强学科知识学习,努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为研究生顺利融入社会创造条件。从外延上讲,包括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术品质等都会折射出本学科文化的影子,这种影响会伴随研究生整个学习生涯,有些人甚至是一生,是影响研究生学业乃至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平时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和挖掘学科文化的特点,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人性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何敦春.学科文化与高等教育管理的关系及培育[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2]黄宝菊.从硕士研究生就业看学科文化差异[J].煤炭高等教育,2010,01.
[3]丁学芳.跨学科研究生的学科文化融入及培养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09.
[4]孟成民.学科文化融合视角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08.
[5]谭华明.浅谈学科文化的功能[J].纺织教育,2008,02.
[6]谭光兴.大学学科文化特色的内涵探析[J].民办教育研究,2009,07.
[7]肖楠.大学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研究[D].辽宁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
【关键词】学科文化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 濡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曾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特别是近几年专业学位研究生飞速发展,硕士阶段研究生教育正逐步趋于大众化,研究生在年龄跨度、知识结构、社会阅历、心理素质、学习方式、社会来源与所担负的责任与负担诸方面表现出明显群体性特征,这些新特点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课题。基于此背景,充分挖掘学科文化的育人潜质,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对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科文化的概念
学科作为大学的组织基干,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之相应,学科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源泉,支撑并创造和丰富着大学文化。目前学术界对学科文化的界定尚未统一,笔者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三种:①学科文化是学科内部的知识传统和相应的行为准则。每个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思想范畴、研究方法。研究生从进入这些领域开始,就受这些学科规范和学科传统的熏陶,逐渐形成该学科的思维模式、价值评判标准、学科理念等。因此,不同学科会形成不同的学科文化。②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学科文化,认为学科文化是“以管理为目的,能有效地指导学科建设的文化体系和以文化为内容、手段的科学的学科建设理论体系和管理体系”。③把学科文化视为一种组织文化,是“学科组织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积累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学科文化以学科知识体系为载体,由于不同知识体系创造、获取这种知识所采取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也不相同,从而引起该学科共同体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这就导致了不同的学科文化,主要通过该学科的成员来表现。所以笔者认为,学科文化指的是在学科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成熟的知识体系、学科方法、学科风格、学科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外延包括研究方法、话语系统、思维和行为方式、价值标准等几个方面。
二、学科文化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濡化作用
学科文化来源于人,也作用于人。学科文化通过其独特的规训方式训练着学科新人,使每个学科中的成员从进入这一领域开始就受到这些学科的规范、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熏陶,逐渐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评判标准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等,这即学科文化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濡化作用。学科文化立足于本学科发展目标,通过教师群体包括学术带头人、任课教师(特别是指导教师)教学计划、学术环境对研究生产生激励和规范作用。学科文化影响教育者(教师)和被教育者(研究生)的思想意识、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向学科成员所传承具有本学科特质的学科理念、学科精神,在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会外化,在此基础上研究生在自己的学习研究过程中会把这种影响进一步深化。学科文化通过学科成员共识的观念、准则等激励和约束师生的思维和行为,引导师生的各种教学和实践活动,这种模式对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有积极的作用:学科文化对学科思维和行为习惯的传导,学科精神的熏陶,可以有效提高知识、技能的方法和能力的培育,提高学科知识的传递水平,有利于对学科成员健全人格的锤炼,促进其道德力和创造力的的有效提升,从而促进自我发展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育。实践证明,学科文化这种以渐进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所产生的濡化作用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笔者试以硕士研究生就业为研究视角来具体考察一下不同学科文化对其就业观的濡化作用。从本校选出4名应届毕业研究生,其中2名理工科学生,2名文科学生,从性别上说都是2男2女,而且都没有工作经验。以下表1就是本次所选取的4名访谈者的基本情况。,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来不同学科文化背景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观、知识的实用性、专业与岗位的关联程度、专业实习与就业的相关性等方面来研究。
1.就业观
就业观是指人们对选择职业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是求职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就业观会决定研究生的求职行为。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理工科学生更侧重个人发展空间和未来发展前途,正如A所说,“找工作求职,第一反应肯定是工资待遇,但是如果单位没有发展充足的空间,没有提供很好的培训,不能真正学到东西,那也不能成为自己的选择”。而2名文科生则更倾向于比较稳定的工作,特别是D,比如公务员、事业编,会更加侧重工资收入或地区差异。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不同学科文化影响下,学生形成的差别性很大的就业观念。理工科的文化氛围使他们形成了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所以他们倾向于从长远来考虑计划自己的事业。而且不少理工科学生认为相对于文科生而言他们找工作难度要小,并且多数情况下有挑选的机会,所以他们更容易保持理性,能
够结合适合自身条件、发展空间等因素。而文科的学生则因为其学科本身更多的是知识积累,所学知识实践性不强,因而经常觉得自己缺乏就业优势,使文科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不少文科生都认为找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比较稳定的工作,希望能够一劳永逸,注重工资待遇和地区差异非常容易理解了。
2.知识的实用性
据韦伯斯特词典,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总和。而实用性是指该知识在具体的领域中解释或者使用时是否有针对性和效果。知识的实用性在很大程度影响了硕士研究生所学专业与工作的关联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方式。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A和B均回答说,一般都在跟着导师做项目,一般是在实践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补充理论知识,所以知识的针对性都是很强的。而C和D则提到:“除了上课时间,平时都呆在图书馆,翻阅一些与专业相关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导师有项目的时候也会帮着做一做,平时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就是家教或者去培训机构代课,,而这更倾向于赚钱。”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理工科的知识实用性更强,针对性也更明显,而文科则更多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所以实用性相对差一些。文理科知识性质的不同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表现出明显的区别。 3.专业与岗位的关联程度
对口专业,是指一个人所学到的相关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相对应的工作,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人们把和专业知识相对应的工作就叫做“对口专业”。在笔者问到访谈对象一般去什么单位的问题时,A说:一般去高校或者是相关的科研机构。B则回答:这个专业多去高校或者直接去外企。C在这一方面也很乐观,根据自己的能力应该可以在很多领域找到对口单位。D则很迷茫:往年毕业的师兄师姐去的地方很杂,并不确定去什么地方。由此可见,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的就业意向都比较明确,而很多文科生(个别专业除外)并不确定自己将来会做什么工作。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是,理工科的针对性很强,理工科学生大多有一些专业技能,所以去向很明确;而文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非常多,实践相对较少,所以在找工作时比较迷茫,这些都是由学科本身的差异造成的。
4.专业实习对就业的影响
实习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校研究生通过积极参加专业实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提升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从而积累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走出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四位受访同学也有同感。A认为:“通过实习,亲自去接触才能明白事实是怎么样的,这种感觉和学习理论差别很大。而且在实习之后,就会对工作的概念更加具体明晰。”而B认为:“作为工科学生,专业实践性更强,实地经验和动手能力对提高科研能力、找到理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C也有同感。D认为,有针对性实习可以让你从最具体的事情做起,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所学理论的用武之处。
通过以上访谈可以看出,学科文化对于研究生个性成长的濡化作用非常明显,因此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根据学科特色因势利导,增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以就业为例,对于理工科研究生,就业压力要小一些,需要提醒研究生的是要打好专业课基础,同时加强校内外实践,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对于文科类研究生,应从专业源头抓起,做好入学教育尤其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增进其对专业的认可度,加强学科知识学习,努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为研究生顺利融入社会创造条件。从外延上讲,包括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术品质等都会折射出本学科文化的影子,这种影响会伴随研究生整个学习生涯,有些人甚至是一生,是影响研究生学业乃至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平时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和挖掘学科文化的特点,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人性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何敦春.学科文化与高等教育管理的关系及培育[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2]黄宝菊.从硕士研究生就业看学科文化差异[J].煤炭高等教育,2010,01.
[3]丁学芳.跨学科研究生的学科文化融入及培养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09.
[4]孟成民.学科文化融合视角下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08.
[5]谭华明.浅谈学科文化的功能[J].纺织教育,2008,02.
[6]谭光兴.大学学科文化特色的内涵探析[J].民办教育研究,2009,07.
[7]肖楠.大学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研究[D].辽宁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