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化”是汉语中一个普遍而又重要的语言现象,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拙庵韵悟》是第一部明确的将儿化音记录在案的著作。对儿化音发展轨迹及功能的探讨将会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儿化教学实践。
关键词:《拙庵韵悟》 儿化音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a)-0115-02
“儿化”是汉语中一个普遍而又重要的语言现象。在“今儿”、“一时半会儿”等词中“儿”没有具体意义,不能独立构成音节,只表示它前面的韵母带有卷舌作用,这即为儿化。汉语儿化音在明代《金瓶梅》时期已形成体系。《金瓶梅》第2回里用到了11个儿化韵,“桃丝护膝儿、庞儿、貌儿、眼色儿”等。到了清代,儿化音发展更为成熟。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儿化教学其实一直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但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儿化的发展轨迹及功能的探讨将会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儿化教学实践。因此,该文着重探讨第一个将儿化音明确记录的《拙庵韵悟》中儿化音现象,并兼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教学问题。
1 《拙庵韵悟》中的儿化音记录
《拙庵韵悟》是清康熙年间的一部韵书。麦耘先生说,“最早的儿化音记录这顶桂冠还是应该戴到赵绍箕《拙庵韵悟》的头上。”[1]耿振生先生亦说,“他(赵绍箕)的可道之处是增立儿化韵尾和其他韵尾并列,揭示了儿化音广泛存在的事实。”[2]可以说《拙庵韵悟》中所记的儿化音是最早的儿化音记录。
详细考察《拙庵韵悟》,发现作者的审音十分精细,在书中多次记录了儿化音这一现象,并且明确立出了10个儿化韵。
赵氏在“十四通韵”里列有“姑儿、閤儿”,韵纲总图中列有“姑儿、格儿”等儿化韵。在“韵分奇偶独通图”中,又列入 “姑儿、格儿”等10个儿化韵,并在左边揭示其发音部位上标为 “曲咽”,右边标“口揭”,同时将“口揭”解释为“口揭,曲咽之应口,校呼少揭也。”将 “曲咽”解释为:“卷舌,开口,曲其气于咽上。” 应字提纲中最后两排列了12个儿化韵,分别为迂儿、司儿、而儿 、依儿、阨儿、(乌儿)、儿、儿、儿、丫儿 、 姶儿、(蛙儿)。
而在《拙庵韵悟》的84偶韵最后两排,赵氏明确立出了10个儿化韵,除了例字选用的与应字提纲中不同外,最主要的是他在每一个代表字的右侧,加了一个带圆圈的“俗”字:
<姑儿> <格儿> <基儿> <支儿> <咨儿>
<居儿> <瓜儿> <閤儿> <加儿> <查儿>
<币儿> <厥儿>
并且赵氏特别注明“读照俗音”4个字。由此可以看出,“儿”字除了俗音外,还应当有“正音”或“书音。这一来表明了赵氏审音的精细、记录语音的严谨。二来也说明了儿化韵更多的是在人们口语当中使用,这一使用情况在今天也一样。这个“俗”字对人们推断《拙庵韵悟》所记录的17世纪北方话中存在着的儿化音,有很重要的价值。
2 对外汉语儿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儿化在言语交际中有的能够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信”是指信件,而“信儿”则是“消息”。“盖”是动词,可以说“盖被子”,而“盖儿”则是名词,可以说“把瓶盖儿盖上”。也有的儿化虽然不能区别意义,但在普通话里,是一定要读为儿化的,否则听起来会很别扭,不容易接受与理解。例如“这件事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在这个句子中,“会”一定要儿化。正因为儿化在交际中如此普遍、重要,所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明确规定,每套试题中对于儿化韵发音的测试次数不得少于4次。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的任务是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所以说儿化教学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基础内容,但却也是很多外国学习者的发音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教学问题。
2.1 教学形象化
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语音理论没有办法用目的语或者学生的母语进行解释,因此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手段来教儿化音。老师在上课时,可以运用夸张法去发音,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老师的发音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带小镜子,一边看着老师的示范,一边通过多媒体播放口形图,一边去模仿。这样学生可以耳听、眼看、口练同时进行,比较清楚地把握开口度、嘴唇的收拢和牙齿露出的尺度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组儿化音的发音特点,更加准确地发好音。
2.2 通过语流教儿化音
学习儿化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而流畅地说话。仅把单个儿化音发准,并不能算掌握了,因为发音中有“语流音变”问题。所以可以通过单音→音节→词语→句子,层层递进,不断滚练,在练中掌握儿化音。
2.3 多种练习方式交替进行
要想使外国学生尽快地掌握儿化音,可以运用多种练习方式交替进行。模仿练习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可用集体模仿和单独模仿的形式。集体模仿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而单独模仿更容易发现学生语音发音中的问题,利于纠正。再有可以根据儿化的分类有意识地进行认读练习,将汉字的声、韵、调结合起来。还可以进行听辨练习,包括辨别正误、填空、听写等。
参考文献
[1] 麦耘.西儒耳目资没有儿化音的记录[J].语文研究,1994(4):49-51.
[2] 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M].语文出版社,1992.
[3] 李思敬.汉语“儿”[er]音史研究[M].商务印书馆,1986.
[4] 刘巍.《拙庵韵悟》研究[D].吉林大学,2007.
[5]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拙庵韵悟》 儿化音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a)-0115-02
“儿化”是汉语中一个普遍而又重要的语言现象。在“今儿”、“一时半会儿”等词中“儿”没有具体意义,不能独立构成音节,只表示它前面的韵母带有卷舌作用,这即为儿化。汉语儿化音在明代《金瓶梅》时期已形成体系。《金瓶梅》第2回里用到了11个儿化韵,“桃丝护膝儿、庞儿、貌儿、眼色儿”等。到了清代,儿化音发展更为成熟。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儿化教学其实一直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但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儿化的发展轨迹及功能的探讨将会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儿化教学实践。因此,该文着重探讨第一个将儿化音明确记录的《拙庵韵悟》中儿化音现象,并兼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教学问题。
1 《拙庵韵悟》中的儿化音记录
《拙庵韵悟》是清康熙年间的一部韵书。麦耘先生说,“最早的儿化音记录这顶桂冠还是应该戴到赵绍箕《拙庵韵悟》的头上。”[1]耿振生先生亦说,“他(赵绍箕)的可道之处是增立儿化韵尾和其他韵尾并列,揭示了儿化音广泛存在的事实。”[2]可以说《拙庵韵悟》中所记的儿化音是最早的儿化音记录。
详细考察《拙庵韵悟》,发现作者的审音十分精细,在书中多次记录了儿化音这一现象,并且明确立出了10个儿化韵。
赵氏在“十四通韵”里列有“姑儿、閤儿”,韵纲总图中列有“姑儿、格儿”等儿化韵。在“韵分奇偶独通图”中,又列入 “姑儿、格儿”等10个儿化韵,并在左边揭示其发音部位上标为 “曲咽”,右边标“口揭”,同时将“口揭”解释为“口揭,曲咽之应口,校呼少揭也。”将 “曲咽”解释为:“卷舌,开口,曲其气于咽上。” 应字提纲中最后两排列了12个儿化韵,分别为迂儿、司儿、而儿 、依儿、阨儿、(乌儿)、儿、儿、儿、丫儿 、 姶儿、(蛙儿)。
而在《拙庵韵悟》的84偶韵最后两排,赵氏明确立出了10个儿化韵,除了例字选用的与应字提纲中不同外,最主要的是他在每一个代表字的右侧,加了一个带圆圈的“俗”字:
<姑儿> <格儿> <基儿> <支儿> <咨儿>
<居儿> <瓜儿> <閤儿> <加儿> <查儿>
<币儿> <厥儿>
并且赵氏特别注明“读照俗音”4个字。由此可以看出,“儿”字除了俗音外,还应当有“正音”或“书音。这一来表明了赵氏审音的精细、记录语音的严谨。二来也说明了儿化韵更多的是在人们口语当中使用,这一使用情况在今天也一样。这个“俗”字对人们推断《拙庵韵悟》所记录的17世纪北方话中存在着的儿化音,有很重要的价值。
2 对外汉语儿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儿化在言语交际中有的能够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信”是指信件,而“信儿”则是“消息”。“盖”是动词,可以说“盖被子”,而“盖儿”则是名词,可以说“把瓶盖儿盖上”。也有的儿化虽然不能区别意义,但在普通话里,是一定要读为儿化的,否则听起来会很别扭,不容易接受与理解。例如“这件事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在这个句子中,“会”一定要儿化。正因为儿化在交际中如此普遍、重要,所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明确规定,每套试题中对于儿化韵发音的测试次数不得少于4次。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的任务是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所以说儿化教学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基础内容,但却也是很多外国学习者的发音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儿化教学问题。
2.1 教学形象化
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语音理论没有办法用目的语或者学生的母语进行解释,因此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手段来教儿化音。老师在上课时,可以运用夸张法去发音,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老师的发音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带小镜子,一边看着老师的示范,一边通过多媒体播放口形图,一边去模仿。这样学生可以耳听、眼看、口练同时进行,比较清楚地把握开口度、嘴唇的收拢和牙齿露出的尺度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组儿化音的发音特点,更加准确地发好音。
2.2 通过语流教儿化音
学习儿化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正确而流畅地说话。仅把单个儿化音发准,并不能算掌握了,因为发音中有“语流音变”问题。所以可以通过单音→音节→词语→句子,层层递进,不断滚练,在练中掌握儿化音。
2.3 多种练习方式交替进行
要想使外国学生尽快地掌握儿化音,可以运用多种练习方式交替进行。模仿练习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可用集体模仿和单独模仿的形式。集体模仿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而单独模仿更容易发现学生语音发音中的问题,利于纠正。再有可以根据儿化的分类有意识地进行认读练习,将汉字的声、韵、调结合起来。还可以进行听辨练习,包括辨别正误、填空、听写等。
参考文献
[1] 麦耘.西儒耳目资没有儿化音的记录[J].语文研究,1994(4):49-51.
[2] 耿振生.明清等韵学通论[M].语文出版社,1992.
[3] 李思敬.汉语“儿”[er]音史研究[M].商务印书馆,1986.
[4] 刘巍.《拙庵韵悟》研究[D].吉林大学,2007.
[5]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