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中对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乳腺肿块的进行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4例囊性、实性乳腺肿块声像图表现与病理类型的关系,作一回顾性总结分析。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乳腺肿块;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7-0074-01
  本文将2011年以来,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乳腺肿块进行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4例囊性、实性乳腺肿块声像图表现与病理类型的关系,作一回顾性分析。
  1资料和方法
  本组患者 64例,均为女性,年龄17~65岁,平均41岁,发现肿块时间2天至5年不等,绝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因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少数随肿块增大或因疼痛发现包块而就诊。
  使用开立5000型彩色超声仪,线阵探头,中心频率7.5MHz,常规探测乳腺,详细记录肿块部位、数量、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等情况,根据肿块切面显像、形态特征分为实质性、囊性、混合性三类,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恶性肿瘤20例,良性肿块44例,其病理组织类型见表1,彩色血流显像分级按曾久峰[1]分为四级。O级:肿块内无血流信号;Ⅰ级:肿块内见少量血流,可见1~2个点状或管状血管;Ⅱ级:肿块内见中量血流,可见3~4个点状或管状血管;Ⅲ级:肿块内见大量血流,可见5个以上点状或管状血管。
  表1乳腺肿块病理组织类型
  恶性例数良性例数浸润导管癌10纤维瘤38骨髓样癌3乳腺增生症6硬癌5单纯癌1粘液癌1
  2声像图检查结果
  2.1乳腺良性病变声像图乳腺纤维瘤患者,多发生于青年,声像图显示圆形或椭圆形均质低回声,有包膜,可活动。肿瘤长大时,可见内部呈囊性,CDFI检出率为40%,以0~I级彩流为主。乳腺炎是妇女最常见的病变,多发生于初产妇哺乳期,由细菌感染引起,声像图为边缘模糊、增厚,内为不均质的强回声区。初期CDFI血流增多,后期液化可形成脓肿,为不均质的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区,由于炎症后某些导管阻塞,扩张后形成脓肿,此时CDFI肿块内无血流信号显示,为0级。乳腺增生症,声像图显示双乳腺增大,内部结构紊乱,回声分布不均匀,呈粗大光点及光斑,月经来潮前加重,月经来潮后症状减轻,CDFI均未发现血流信号。
  2.2乳腺恶性病变声像图乳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妇女的恶性肿瘤中占第二位[2],声像图特点:肿块边界不规则,乳腺癌中三种类型声像图具有各自的特征:①浸润性导管癌,本组占50%(10/20),见乳头下方的导管扩张,呈分支状,管内有强回声团突起;②骨髓样癌,本组占15%(3/20),肿块较大4~6cm,圆球形,界限清楚,质地较软、多位于乳房深部,早期易发生转移,本组该例均有病变侧腋下淋巴结增大,均经病理检查证实;③硬癌,本组占25%。以上三种癌CDFI均为Ⅱ~Ⅲ级为主。
  3讨论
  通过以上声像图病理分型,可区分乳腺肿块的良、恶性。
  乳腺CDFI对乳腺病灶血流信号的显示率为80%,加用二维超声检查,则敏感性可提高到92%,CDFI能灵敏、直观的显示良性肿块(为42%)。由于CDFI对肿块内慢速血流有较高的检出率,所以良性肿块内血流被检出有所增加,如果单凭CDFI诊断良、恶性有一定的片面性,必须结合B超检查,根据彩流大小和数量,把血流信号丰富程度由低到高分成四个等级:0~Ⅲ级,以Ⅱ级和Ⅲ级为主,但应注意乳腺炎未液化时,血流同样丰富,应加以区别。另外,部分恶性肿瘤组织代谢高、生长速度快、血管极少分化成熟,表现出很大差异。良性肿瘤生长慢、新陈代谢低、新生血管主要是毛细血管,而无法测出多普勒血流频谱。
  综上所述,B超及CDFI联合应用,与手术后病理组织检查对照,提高了对乳腺肿块的认识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肿块内血彩丰富可考虑为恶性,血彩无或少可考虑为良性,总之,CDFI是诊断乳腺包快性质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曾久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乳腺肿块的临床研究[M].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4,10(1):10-14.
  [2]周永昌.超声医学.乳腺疾病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64.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长期置入PICC管的自我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5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自我护理指导,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出院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92.0%VS76.0%),出院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12.0%VS28.0%),且P
患者素为肝阴不足,又因感受湿邪,复与热结,以致难以用药。欲救阴,养阴药物容易助湿;欲治湿,药物又可伤津,故疾病缠绵难愈。将养肝阴之法贯彻于治疗本病之中,远期疗效明显。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模式,并与2012年以前实施常规性管理模式进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260例社区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自我管理、血压及体重控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是门诊最常见疾病,病毒和细菌是主要病原体。由于病原体检查时间长,费用较高,不适合门诊和急诊应用,使医生不能及时对病原体作出诊断,易造成抗生素滥用。目前认为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医学检验中最有价值的应用领域就是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以前受检测方法的限制,其临床应用很少,目前飞测免疫荧光法检测CRP可以快速准确高灵敏,且采血方便。hs-CRP与CRP属同一种蛋
摘要:目的:探讨柔性管理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模式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柔性管理模式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工作满意度、疼痛评分情况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治疗期间疼痛评分及出现不良事件的例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在普外科护理中
【摘要】目的:探讨氨茶碱联合异丙嗪治疗小儿喘息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小儿喘息性肺炎患儿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氨茶碱治疗,观察组给予氨茶碱联合异丙嗪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主要症状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咳嗽、憋喘、肺部哮鸣音及湿罗音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茶碱联合异丙嗪治疗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