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公安县妇幼保健院儿科2016—2017年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及其应对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公安县妇幼保健院儿科2016年7月—2017年10月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患儿100例,对小儿的药物种类及品种、给药途径等用药信息进行统计,同时分析患儿的年龄及性别比例,另外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和统计,并提出合理性建议.结果 不良反应药物的种类100例次,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品种为抗菌药物(31.0%)、中药制剂(23.0%)、抗病毒药物(14.0%),氨基酸、电解质类及止咳化痰平喘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在所有药物品种中,血管给药68例次、口服给药19例次、其他13例次.涉及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较多,其中以注射用头孢唑钠为最多,出现9次之多;其次为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出现6次;其他品种均体现为个例.1~2岁患儿是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发生群体,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达41.0%,10~12岁患儿药物不良反应率最低,为6.0%.不良反应以皮肤组织表现最多,占34.0%;其次为全身系统的多汗、发热,占28.0%;再次为消化系统表现,占15.0%,其他器官和系统发生不良反应占比相对较低.结论 导致患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包括应用剂量过大、不合理给药途径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等,由于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因此儿科需针对小儿的具体情况给予用药,并加强用药制度管理,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证临床合理用药及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