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时代,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至关重要。近年来,关于高校文化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一直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从当前国内的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看,仅仅依靠大一阶段的文化领域相关的公共课程远远不足以改变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差的现状,本研究认为,寓文化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是一个可行性的教学改革办法,基于此给出相应阐释与建议。
【关键词】文化教育 专业教育 教学改革
一、引言
文化教育贯穿古今,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六艺之法(书、礼、乐、御、射、数),孔子极力推崇“仁义”,倡导“忠恕”,引领弟子增强文化道德修养。“文以载道,化成天下”,是众多文化人的终极追求,作为“有文化”的大学生一族,本应是文化的最好传承者和运用者,但事实却并不如此,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受全球化冲击极强,当然,并不能完全把责任归咎于大学生,作为高校,非常有义务从文化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等方面的强化和培养。
二、为什么要寓文化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
笔者身在高校,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目前高校的文化教育远远不够,身为高校中的大学生文化素质不高,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文化教育并没有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全部阶段
高校一般在大一阶段为学生开设思想政治修养相关课程,同时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课程,可以说,大一期间,学生在文化教育方面是充分的、持续的,但过度的考试导向模式下,学生往往是為了应付考试,生硬的背诵、记忆相关理论,并不是饶有兴趣的主动式学习,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短期学习效应,无法形成牢固的,自主学习的正效应,同时在文化提升方面作用也不大。笔者认为,文化教育在大学中存在严重的不连贯性,学生进入大二以后,开始学习相关专业课程,而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往往是只负责上好专业课,其他就一概不管,这样以来,常常导致文化教育得不到很好的传承。
(二)文化教育不是专业课教师的任务
目前,国内高校的教育体制中还没有硬性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专业教师于是也想当然的无视文化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有的高校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都不是很好,在责任心、敬业心方面涣散,不但没有给学生产生正面积极影响,还给学生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同时,学校在这方面也没有严厉的教师约束机制,很多情况下是学生碍于考试,又不敢主动的对老师提出合理要求,文化教育荒芜渐成必然之势。
(三)文化教育无用论
多数学生认为,我读大学之目的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至于在大学中应该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则根本不管不顾,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倾向,大学并不是仅仅培养技能,也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文化、道德层面的任务。如果大学培养的人才全是技术工人,那么大学也就失去了他的最核心价值和意义。
三、怎样才能寓文化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
司马光曾言:“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事实上,他所论述的德就源于文化教育之功,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兼顾“德”与“才”的互补关系,才能使得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管理类专业教学经验,阐释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容的策略。
(一)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可以相辅相成
任何专业都是有其文化源流的,脱离文化的专业必定也不会长久存在,如管理学类专业,企业文化部分内容就是基于文化来阐述的,作为专业课老师,可以将对学生的文化教育蕴含于管理专业知识的教育之中。如组织行为学中的著名理论“霍夫斯泰德的民族文化维度理论”,笔者在讲述该理论时,就结合中国文化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因为学生有一半以上来自全国各地,通过学生的阐述,进而从大学生应恪守的文化如中庸中所述“博学、明辨、笃行、慎思”等,从而让学生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在文化层面上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升华。
(二)文化教育必须是专业教师的责任
许多专业课教师错误的认为,文化教育与我无关,事实则不然,中国文化在做人与做事两者权衡时,常常先考量的是做人,如果做人出了问题,那么做事也必然有问题。专业课教师十分有必要将如何做好一个社会有用之人,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从专业的高度对大学生进行再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生追求。专业课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身上传出的正能量,否则当高校中无大师、无良师、无尽职尽责之师时,高校的存在意义也就失去了。
(三)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
目前,许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已经开始注重德行方面的考量,不再唯才是用,而是唯德才兼备者为第一选择,通过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涯中的文化素养就会很快得到提升,进入社会后也会很快得到认可。如教师在进行管理类学生专业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时,就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建议,及早的让学生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
四、结语
本文认为,不只是管理类专业可以做到寓大学生文化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其他类别的专业同样可以做到,只是方法不同而已,如有丰富人生阅历的教师就可以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经历从文化的角度讲给学生,让学生以此为借鉴,少走弯路。总之,寓大学生文化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并不是一时之功,需要长期坚持,笔者当下正以身作则,并希望相关高校认真采纳,力图建立一种更大范围的长效机制,使当代大学生在文化层面不输给别人,同时使当代大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在造福社会方面贡献一份应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孝华.高校人文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
[2]李继兵.大学文化与学生发展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3]李国庆.论大学校园文化在美育中的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5年沈阳大学校级教改重点项目“远程教育系统在教育国际化中应用的探讨与实践”支持。
作者简介:李玉龙(1983-),男,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辽宁大学管理学博士;李海鹏(1982-),男,辽宁兴城人,辽宁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品牌战略,经济战略。
【关键词】文化教育 专业教育 教学改革
一、引言
文化教育贯穿古今,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六艺之法(书、礼、乐、御、射、数),孔子极力推崇“仁义”,倡导“忠恕”,引领弟子增强文化道德修养。“文以载道,化成天下”,是众多文化人的终极追求,作为“有文化”的大学生一族,本应是文化的最好传承者和运用者,但事实却并不如此,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受全球化冲击极强,当然,并不能完全把责任归咎于大学生,作为高校,非常有义务从文化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等方面的强化和培养。
二、为什么要寓文化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
笔者身在高校,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目前高校的文化教育远远不够,身为高校中的大学生文化素质不高,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文化教育并没有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全部阶段
高校一般在大一阶段为学生开设思想政治修养相关课程,同时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课程,可以说,大一期间,学生在文化教育方面是充分的、持续的,但过度的考试导向模式下,学生往往是為了应付考试,生硬的背诵、记忆相关理论,并不是饶有兴趣的主动式学习,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短期学习效应,无法形成牢固的,自主学习的正效应,同时在文化提升方面作用也不大。笔者认为,文化教育在大学中存在严重的不连贯性,学生进入大二以后,开始学习相关专业课程,而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往往是只负责上好专业课,其他就一概不管,这样以来,常常导致文化教育得不到很好的传承。
(二)文化教育不是专业课教师的任务
目前,国内高校的教育体制中还没有硬性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专业教师于是也想当然的无视文化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有的高校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都不是很好,在责任心、敬业心方面涣散,不但没有给学生产生正面积极影响,还给学生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同时,学校在这方面也没有严厉的教师约束机制,很多情况下是学生碍于考试,又不敢主动的对老师提出合理要求,文化教育荒芜渐成必然之势。
(三)文化教育无用论
多数学生认为,我读大学之目的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至于在大学中应该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则根本不管不顾,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倾向,大学并不是仅仅培养技能,也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文化、道德层面的任务。如果大学培养的人才全是技术工人,那么大学也就失去了他的最核心价值和意义。
三、怎样才能寓文化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
司马光曾言:“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事实上,他所论述的德就源于文化教育之功,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兼顾“德”与“才”的互补关系,才能使得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管理类专业教学经验,阐释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容的策略。
(一)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可以相辅相成
任何专业都是有其文化源流的,脱离文化的专业必定也不会长久存在,如管理学类专业,企业文化部分内容就是基于文化来阐述的,作为专业课老师,可以将对学生的文化教育蕴含于管理专业知识的教育之中。如组织行为学中的著名理论“霍夫斯泰德的民族文化维度理论”,笔者在讲述该理论时,就结合中国文化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因为学生有一半以上来自全国各地,通过学生的阐述,进而从大学生应恪守的文化如中庸中所述“博学、明辨、笃行、慎思”等,从而让学生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在文化层面上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升华。
(二)文化教育必须是专业教师的责任
许多专业课教师错误的认为,文化教育与我无关,事实则不然,中国文化在做人与做事两者权衡时,常常先考量的是做人,如果做人出了问题,那么做事也必然有问题。专业课教师十分有必要将如何做好一个社会有用之人,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从专业的高度对大学生进行再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生追求。专业课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身上传出的正能量,否则当高校中无大师、无良师、无尽职尽责之师时,高校的存在意义也就失去了。
(三)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
目前,许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已经开始注重德行方面的考量,不再唯才是用,而是唯德才兼备者为第一选择,通过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涯中的文化素养就会很快得到提升,进入社会后也会很快得到认可。如教师在进行管理类学生专业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时,就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建议,及早的让学生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
四、结语
本文认为,不只是管理类专业可以做到寓大学生文化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其他类别的专业同样可以做到,只是方法不同而已,如有丰富人生阅历的教师就可以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经历从文化的角度讲给学生,让学生以此为借鉴,少走弯路。总之,寓大学生文化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并不是一时之功,需要长期坚持,笔者当下正以身作则,并希望相关高校认真采纳,力图建立一种更大范围的长效机制,使当代大学生在文化层面不输给别人,同时使当代大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在造福社会方面贡献一份应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孝华.高校人文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
[2]李继兵.大学文化与学生发展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3]李国庆.论大学校园文化在美育中的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5年沈阳大学校级教改重点项目“远程教育系统在教育国际化中应用的探讨与实践”支持。
作者简介:李玉龙(1983-),男,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辽宁大学管理学博士;李海鹏(1982-),男,辽宁兴城人,辽宁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品牌战略,经济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