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张爱萍之子回忆 父亲自拍为爱情留影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vewpyc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最新一期《中国摄影》杂志的封面上,有张爱萍将军和其妻子李又兰的一张自拍照。画面中,将军横卧床上,手拿杂志,气定神闲,其妻亲密地依偎在身旁,下巴抵着他的额头,和他合看着杂志,面露甜蜜的微笑。
  开国上将张爱萍有很多标签——毛泽东称他“好犯上”;叶剑英称他“浑身是刺”;邓小平说他“惹不起”;他的儿子则称他为“一个天真的共产主义者”。对于将军自己而言,其实最得意的,还是“摄影家”。
  2010年最新一期《中国摄影》杂志的封面上,有张爱萍将军和其妻子李又兰的一张自拍照。画面中,将军横卧床上,手拿杂志,气定神闲,其妻亲密地依偎在身旁,下巴抵着他的额头,和他合看着杂志,面露甜蜜的微笑。我们被深深感染了。联系将军次子张胜,张胜又引介了他哥哥张翔。张翔、张胜,都是将军。
  张爱萍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他的照片涉及很多方面,战斗、演戏、风景……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他的摄影作品便有百十幅之多。这次《中国摄影》刊发的这组“夫妻写真集”,从1942年横跨至1946年。十几张珍贵照片,记录了将军和李又兰的倾情相爱,再到一家三口的其乐融融。将军用一部相機,记录了自己的爱情历程。
  相机成他和李又兰爱情的见证
  张爱萍喜欢摄影是出了名的。
  抗战时期,将军上前线,左肩挎一支左轮手枪,右肩则是一台照相机。他的右兜,装着写好的遗书,左兜,永远是一沓照片。
  将军的第一架照相机,从日军缴获而来,是一架德国造的莱卡相机。这架相机始终没有离过他的身,直到抗战胜利,大军过江,全国解放。也正是这台相机,成了他和李又兰爱情的见证。
  1940年,在新四军工作的李又兰见到张爱萍。“一看就是标准的军人。骑着马,后面跟着四五个警卫员。军装洗得都灰白了,风纪扣严严的,腰上别着手枪,绑腿打得整整齐齐,一个个可神气啦!翻身下马,一个军礼,我们都不好意思了。”
  此时的张爱萍是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随黄克诚由皖东北到苏北来开辟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张爱萍奉命到新四军。
  1942年,历经征战的张爱萍已担任新四军3师副师长。那时,李又兰只是军部的一名速记员。
  “谁先追的谁?”儿子张胜多年后问李又兰。
  “华中局开会。我做记录,坐在老乡炕上。我小时候老生冻疮,一热,手就痒得厉害,随手把手套摘了放在一边,是那种无指手套。会散了,手套就找不到了……第二天,你爸(张爱萍)来找我,说是捡到了我的手套。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这么拙劣的把戏……”
  张爱萍追李又兰的方法就是“死磨硬泡”。他常常跑到李又兰的宿舍,“把被子一拉,埋头装睡,当着一宿舍人,打他拉他,就是不起来。真是厚脸皮”。
  把根据地当成上海的霞飞路了
  不过,两人的相恋在开始就受到了外界的压力。李又兰之前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她的丈夫——一位新四军高层领导人和她结婚仅仅两个月,便在战斗中牺牲。虽没人明确反对他们相爱,但有流言:“领导人不在了,他的遗孀总不能想嫁人就嫁人吧?”
  还有针对张爱萍的:“张爱萍是什么人?一个从八路军过来的家伙,我们新四军里就真的没人了?岂有此理!”张爱萍给李又兰写了十几封信,被组织扣下。在党的会议上,有人称他们“把根据地当成上海的霞飞路了”。
  有人婉言提醒过李又兰要注意影响,李又兰回应:“谁的人我也不是,我只是我自己。”开始,生活上粗线条的张爱萍并不知道李又兰的“高深背景”,在知道原委后,他愤怒了:“真是岂有此理!”最后,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挡住压力,亲自批准这对相爱的情侣结婚,并送给他们一支派克钢笔作为贺礼。
  1942年8月8日,张爱萍和李又兰成婚。张爱萍送给新婚妻子一个类似指环的银圈。“是绑在军鸽腿上传递信件用的,从鬼子那里缴获的战利品,小巧精致。”李又兰记忆犹新。
  婚后4个月,日军开始大扫荡。已怀孕的李又兰随机关转移,而张爱萍则留下进行反扫荡。这是两人第一次分别。李又兰将丈夫给她拍的4张照片缝在了棉袄里。照片上,张爱萍和李又兰青春洋溢,充满阳光。李又兰带着这些照片,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历经千辛万苦。危急时,她甚至把自己名字改为“李玉化”,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意。敌人包围圈中的张爱萍,在长夜里也将李又兰的肖像挂在兰花上,拍下《幽兰·又兰》的作品,以解思念之苦。
  1944年,李又兰回到部队。此时,他们的儿子张翔已经8个月大,被寄养在宁波外婆家。离开时,李又兰对家人说:“我不是家属,我是新四军战士。”
  三口之家合影,将军才露笑容
  抗战胜利,内战开始。张爱萍时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他的任务是“在华中组建一支强大的野战军”。
  不过,在一次行军中,张爱萍遭遇了一场大难。在乘坐汽车时,他将头伸出交代事情,没想到汽车向后滑动,头一下被夹在车门和墙之间,顿时失去知觉。李又兰听到医生和领导议论,声音很低,断断续续,她只记得两个字——“废了”。
  张爱萍慢慢苏醒。李又兰一边照顾因受伤而情结不稳定的张爱萍,一边还要照顾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张胜,忙得不可开交。养伤期间,张爱萍也拍了不少照片。照片里的张爱萍头上包着一块纱布,神情有些落寞。只有在三口之家的合影中,将军才满脸笑容。伤情一直没有好转的张爱萍后被转去苏联治疗。去苏联前,他用线将自己和李又兰的小照片分别缝在一张李又兰戏水的大照片上,随身带着。此后,这些见证两人刮青的照片再次经历炮火洗礼,几十年后,又经历了“文革”抄家劫难。它们得以留存,堪称奇迹。这,或许也是将军真诚爱情的回报。
  邢大军据《周末》李诚
其他文献
眼睛是人体最脆弱的组织,它极易遭受外界各类细菌和病毒的侵袭,且随着年龄的增大,眼睛的免疫力逐渐降低,外界的毒素就会在眼表层聚集,形成一种腐烛性极强的眼毒,这时暌眼睛就发干、痒、痛、发红流泪、怕光等等。外眼毒的流窜性极强,如果不及时清除,会随着眼部循环进入内眼,形成内眼毒。内眼毒一旦阻塞眼内的营养排毒通道及房水循环就会导致眼压升高,眼组织失养,眼内的毒素瘀积,会造成视神经萎缩,眼底病就会发生了。比如
期刊
由于自己喜好书画。接触了许多国内著名的书画家。通过近几十年书画的收藏,对中国书画作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  中国传统文人,讲究的是诗、琴、书、画。这四部分内容综合起来都是用来表达意境和情怀的。除了诗、琴之外,书和画都可看成是意境的表达,也就是说古人的书和画都是用来写意的,与诗、琴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如此我们经常能欣赏到古人画上配诗。诗边配画的许多作品。因此。古人的诗、琴、书、画是不可分割的意
期刊
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贵北京十余万人明显受益  不久前,调查数据显示,135000北京市民正在服用藏达牌冬虫夏草并明显受益。最新数据统计,又有30000多人购买服用藏达冬虫夏草,截止目前,已达16万余人。冬虫夏草防治多病效果神奇可谓家喻户晓,只是由于极其珍贵稀有,人们少有问津,而今天,名为藏达的冬虫夏草却被京城市民所青睐,并竞相购买服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不像传说的那么贵,吃一个月才几百块钱,都能
期刊
五一劳动节即将到来,南京市鼓楼区慈善协会收到了一笔5000元的定向捐款,专门用于慰问基层劳动者。捐赠这笔款项的是南京军区原副政委、今年已经96岁高龄的张玉华将军。他说:“劳动节慰问劳动者,数量不多表心意,只能优先急需者。”其实,记者采访后了解到张玉华将军自1986年离休后,20多年来投身慈善事业。用自己的大部分收入先后向全国各地贫困群众、学校捐款40余万元。捐赠大米近两万斤,今年他获得了“中國好人
期刊
如今我时常怀念曾在北大荒的那一段岁月。有道是,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也能培养人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在北大荒的生活就是苦中有乐。冬天在冰天雪地里刨冰修渠,夏天驾驶收割机在麦浪里行驶,秋末在冰上抢豆,战天斗地,在劳动中锻炼自己的筋骨。有了那段经历,任何困难都吓不倒。  杨瑞芝    青春歲月  1978年奔赴前程时的留影  遥想当年,他们可谓是最要好的同学,也是最讲感情最够义气的朋友,我左边的是
期刊
11岁便出来工作的李明启如今是越老越红,已经76岁的她曾是话剧演员,后出演过上百部电视剧,演过可恶的容嬷嬷,演过农村妈妈,演过妓院老板娘也演过城市妈妈,她是个不折不扣的演技派艺术家。喜欢尝试不同角色演戏过瘾的李明启,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的高招,以至于如此高龄还经得起演戏之苦,不仅有个好身体,她的记忆力也让很多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好心态无欲无求散养孩子少操心  天下没有一个妈妈不为自己的孩子操心,李
期刊
曹禺初见王右家即一见倾心,他不吝在友人面前称赞:“她长得漂亮,甚是迷人,打扮、风度均令人刮目相看。”以王为原型,他一气呵成写了《日出》。  一个女人得到男人的赞美不足为奇,奇的是连情敌也被征服。作为情敌之一的吕孝信曾写道:“她最美的地方不是面孔体形,而是动作气质。她动作时的美,我以为纵集天下美女于一堂也无法与之相比。她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一种如音乐旋律的美感。”  如果仅有美丽,王右家的命运也许
期刊
她被居民称为“解难书记”  职业:高家园社区党委书记  经历:在社区服务已经12年  王青文  她的笑很感染人,温暖而又爽朗。12年的社区工作,王丽华就带着这样的笑容,为高家园的居民们做了很多事。其间她对工作尽职尽责,给了居民们亲人般的关爱。“我在这个社区住了24年了,对这儿特别有感情。能给居民们做点儿事心里很高兴,就像是给家人做!”  让“老”社区充满活力与正气  2000年,当时在北京电子管厂
期刊
第一次遇到胡巧立的时候,他正在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路上检查两侧的绿化带,这就是他的田间地头的办公地点。“他的身影多数时间出现在各个绿化工地上,来时一个白面书生,可现在却是一张经常带着思考的黝黑面孔,他为拉萨的林业绿化事业真的付出了很多……”拉萨市林业绿化局局长宋留柱说。  2010年7月,胡巧立以北京市第六批援藏技术干部的身份就职于拉萨市林业绿化局。胡巧立把自身拥有的所有东西包括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拉萨
期刊
自1999年罹患淋巴癌以来,马尔克斯一直在跟病魔和衰老作斗争。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中国只出版了两部正版作品《百年孤独》和《我不是来演讲的》。据杰梅·加西亚·马尔克斯透露,哥哥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患上老年痴果症,已无法写作。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百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