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索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模式,它是网络环境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网络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网络的交互性为师生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网络的开放性为实施新课程标准提供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字】网络 数学 课堂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网络环境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利用计算机在网络(如校园网)上获取学习信息,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网络环境教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显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如何利用网络环境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数学教学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创设网络课堂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创设网络情境要求教师把媒体从原来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认知工具。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网页。课堂上交待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针对性地自主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重点解决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使得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探索者转变。利用网络开展数学教学要以提高效率为前提,要注意适度使用,因为现阶段这种模式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可以面对面地直接交流,这往往比完全通过现代化媒体教学、学生通过媒体学习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有更多的优越性。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创设网络情境下的课堂教学实际上通过网络来实现资源共享、零距离的交流,把网络变成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资源
网络中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上好课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各层面学生应有更深的了解,根据目标设计出符合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任务。切忌将所有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地全部堆在网上,然后让同学们去思考、探究。为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应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对教师、学生、媒体和教学内容进行定位。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功能,将教师的指导、帮助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1、利用网络开展合作、交流、探究
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不同水平出发,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空间。在资源方面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和协作化。如:在学习资源上,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帮助。为充分体现协作化学习,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应适当创设网络交互、论坛等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等,并能将这信息公布于网上。同时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的信息资源应帮助其建构知识的框架、培养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作好评价反馈
教师通过网络采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既要了解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节的学习状况,又要了解不同环节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教师开展的及时的评价,便于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学生可通过了解自己在每一环节的学习状况,从而有效地调节自己自主、协作的学习速度,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
3、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
在明确的目标下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新定位,补充一些有用的教学资源,但是要做到尽可能地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关。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可适当地补充与教学相关的史料知识、趣味知识、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内容等,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的相关网站。
三、发挥网络的交互性,拓展交流平台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将课堂任务用BBS或电子邮件发布,用在线聊天进行学习交流,提交课堂作业与问题。充分发挥网络先进的实时交流技术,为各个使用者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它使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实现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网络教学时,师生之间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在接受,同时也在表达。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教学的关键在于人,在于组织教学的教师。如果单纯把课本、作业移入网络,而不去研究上课的方式、上课的主体,那必将导致另一种“人灌转机灌”的教学,达不到网络教学的目的。
四、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创造新的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受课堂教学的控制,在不同的时间段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習并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并能获得及时反馈。网络的开放性让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定位发生了变化。网络环境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是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进行自主学习。在有问题时,可请教教师或别的同学。网络环境下,教材的内容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学生还可以从其它途径(如网上资源)获取大量的知识。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媒体不再是辅助教师的演示工具,它更主要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总之,网络的实质是资源共享,是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各层面学生应有较深的了解,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教学活动皆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为前提。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关键字】网络 数学 课堂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网络环境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利用计算机在网络(如校园网)上获取学习信息,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网络环境教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显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如何利用网络环境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数学教学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创设网络课堂情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创设网络情境要求教师把媒体从原来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认知工具。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网页。课堂上交待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针对性地自主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重点解决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使得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探索者转变。利用网络开展数学教学要以提高效率为前提,要注意适度使用,因为现阶段这种模式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可以面对面地直接交流,这往往比完全通过现代化媒体教学、学生通过媒体学习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有更多的优越性。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创设网络情境下的课堂教学实际上通过网络来实现资源共享、零距离的交流,把网络变成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资源
网络中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上好课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各层面学生应有更深的了解,根据目标设计出符合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任务。切忌将所有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地全部堆在网上,然后让同学们去思考、探究。为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应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对教师、学生、媒体和教学内容进行定位。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功能,将教师的指导、帮助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1、利用网络开展合作、交流、探究
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不同水平出发,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空间。在资源方面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和协作化。如:在学习资源上,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帮助。为充分体现协作化学习,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应适当创设网络交互、论坛等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等,并能将这信息公布于网上。同时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的信息资源应帮助其建构知识的框架、培养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作好评价反馈
教师通过网络采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既要了解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节的学习状况,又要了解不同环节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教师开展的及时的评价,便于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学生可通过了解自己在每一环节的学习状况,从而有效地调节自己自主、协作的学习速度,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
3、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
在明确的目标下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新定位,补充一些有用的教学资源,但是要做到尽可能地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关。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可适当地补充与教学相关的史料知识、趣味知识、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内容等,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的相关网站。
三、发挥网络的交互性,拓展交流平台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将课堂任务用BBS或电子邮件发布,用在线聊天进行学习交流,提交课堂作业与问题。充分发挥网络先进的实时交流技术,为各个使用者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机会。它使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实现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网络教学时,师生之间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在接受,同时也在表达。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教学的关键在于人,在于组织教学的教师。如果单纯把课本、作业移入网络,而不去研究上课的方式、上课的主体,那必将导致另一种“人灌转机灌”的教学,达不到网络教学的目的。
四、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创造新的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受课堂教学的控制,在不同的时间段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習并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并能获得及时反馈。网络的开放性让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定位发生了变化。网络环境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是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进行自主学习。在有问题时,可请教教师或别的同学。网络环境下,教材的内容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学生还可以从其它途径(如网上资源)获取大量的知识。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媒体不再是辅助教师的演示工具,它更主要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总之,网络的实质是资源共享,是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各层面学生应有较深的了解,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教学活动皆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为前提。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