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然而,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写作在日常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原因是多方面的。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写作理应成为高中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阳光、空气、食物一般,我们要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以下,结合我的日常写作教学实践,从每日素材、每周习作、每月写作和假期写作四个方面来谈一谈高中生该如何构建自己的写作体系。
  一  每日素材的积累:每日金句,细水长流
  关于写作素材的积累,我推荐一个妙招,叫“每日金句”,它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被戏称为“每日鸡汤”,伴随他们走过整个高中阶段。
  高中三年,只要有语文课,我都会于课前为同学们在黑板右侧竖着写一句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为了不加重大家的负担,我所选的这些名言大多言简意丰:少则不到十字,多则二三十个字),让大家在上课之初当场摘录并记住这句话,并立刻写下自己的感悟。如对泰戈尔的金句“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陈同学当场写下这样的感悟:“生活不易,挫折和磨难常常伴随着我们。但即便是苦难,我们也要微笑着面对,向阳而生,没有怨言地向阳生长。”戴同学这样写道:“生命中总有些许伤痛,但我们最终都要披荆斩棘,加冕做自己的王。”孙同学写道:“生活中的逆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痛苦,还有成长的勇气。因此,我们要‘报之以歌’。生活教会我们在逆风中奔跑,面带微笑。”
  除了写感悟之外,我还要求同学们在回寝室午休之时与同寝室室友交流一下,每天晚上睡前再创造一个语境与同寝室室友交流一次,力求把这句名言运用到日常的口语交际中。“事不过三”,如此一来,这个“金句”基本上就能记住了。这些名言也大多富有哲理,能给高中生的学习和成长以启迪。
  新高一开学季,从9月初至10月初,我称之为“诺贝尔文学奖月”(因为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都在10月初公布),我精心挑选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言,从多个角度对高中生进行成长引领和人生启迪。比如:2017年诺奖得主石黑一雄的名言“你不能永远总是对过去也许会发生的事耿耿于怀”,借以唤醒沉湎于中考失利阴影中的高一新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全新的高中学习生活;1957年诺奖得主加缪的名言“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借以鞭策同学们珍惜当下,从现在做起;1953年的诺奖得主丘吉尔的名言“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热情”,借以激发同学们的斗志,不要惧怕失败;1915年的诺奖得主罗曼·罗兰的名言“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借以激励同学们要热爱生活,越挫越勇……
  这些每日名言的最直接效果是为同学们的写作增色,如2016届的周子敬同学,他的高考作文《守望现实,涓涓不壅》因运用了大量的名人(如乔布斯、蒂利希、刘亮程、屈原、海德格尔等)名言警句而获得了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并因此被评为满分作文。
  每日金句,堪称细水长流的写作素材积累之有效载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同学们不妨都尝试一下,相信有一天,它可以为你们的写作带来惊喜。
  二   每周作文的训练:寝室时评,潜移默化
  关心社会时事,参与社会生活,是每一位当代公民应有的责任。作为21世纪的高中生,我们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多多关注公共生活、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力求做到“以公民姿态,就公共事务,做思辨表达”。
  寄宿制学校的高中生们,每周的在校时间从周日下午一直延续到周五下午,整整五天里,他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校园生活:不能带手机,不能上网络(除了信息技术课外),也很少读到报纸。周末是他们接触社会新闻的最佳时机。因此,我充分利用周末这个学习契机,引导他们每周写作时评,以此认识社会,不断成长。
  每周时评,也是我和同学们坚持的一项日常写作训练活动,它还有一个专有名称“寝室时评”:以寝室为单位组成学习共同体,每周末由各寝室室友们自主选择一条新闻时事,分别写作时评(字数不少于300,上不封頂);每寝室由一个代表将各自寝室室友们所写的时评做成PPT,下周语文课堂上与全班同学分享。寝室代表每周轮换,一学期下来,一个班级大约可交流新闻100则左右,每个同学参与评论其中20则左右,并负责主讲3则以上。
  这项每周时评活动彰显了我校“教育,为了自主生长”的办学理念,曾因以“VR技术:让人更亲密,还是更疏远?”命中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而闻名遐迩,还曾被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今日头条》等全国性网络媒体关注与推广。
  以上学期为例,同学们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中美贸易战”“乐清姑娘滴滴顺风车遇害”“昆山持刀砍人案”“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等重大社会新闻事件,也十分认真地探究了“‘喜茶’黄牛党”“三个孩子喝了‘三年陈酿’冬瓜水进ICU”“宠物狗主人怒烧泰迪犬”等小众新闻,可谓百花齐放。每个选题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对于高中阶段的论述文写作训练和素材积累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寝室时评让同学们不再为“标题党”和“键盘侠”们所裹挟,看问题不再那么片面、主观、感性,而是变得立体、客观、理性。如针对“黄牛党”现象,叶同学这样评论:
  在当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下,“黄牛党”这一词语已然非常广泛地活跃于现实社会的边边角角。不可否认的是,其的确具有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我个人并不刻意地排斥“黄牛党”的存在,我比较能够理解那些通过“黄牛党”来实现消费目的的消费者们,因为我自己也有过类似的消费经历,并且最后的消费效果还是令我非常满意的。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思考一下,若你正处于挂不到就医的号、买不到出行的动车票和订不到心仪的酒店等直接、现实的困境中时,你本能地会想到去使用一些非正常的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黄牛党”在这时不就是一项能够解决燃眉之急的便捷选择吗?   当然,“黄牛党”的行为也存在着一系列潜在隐患,从而容易带坏和谐共处的社会风气和破坏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不利于工作人员们的治安管理和市民们的生活安全。
  因此,我认为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针对这一现象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加强对“黄牛党”行为作风的规范力度,最终顺利地形成“黄牛党”能够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然后适度合理地存在这样的双赢局面。
  这篇文字极具辩证思维,对“黄牛党”的认识既全面又公允,不但分析了其利弊,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可谓有理有据、切中肯綮,而且较好地运用了“起承转合”的论证思路,已然是一篇基本成型的论述文。
  寝室时评创设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打通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屏障,“开窗放入大江来”,不仅大大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也切实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并潜移默化地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对此,现就读于浙江大学的金同学则感触尤深:
  我认为高中时代的“寝室时评”这项学习活动对我现在的学习生活是最有帮助的,它大大拓展了我的知识面,与现在身边的同学相比,我不但掌握了更多的时事新闻,而且对一件时事也有较为深入的想法,它也让我与同学日常交流时有了更多的话题。现在的我真正感受到高中语文学习是最贴近生活的。”
  许多同学到了大学之后仍保持着写作时评的习惯并常与我交流,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也许,这也正印证了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
  每周的寝室时评,对于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潜移默化之效。它不但让新闻时事成为学生写作的载体,也让时评写作成了一种思维习惯。
  三  每月读写的促进:寝室书评,春风化雨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世界读书日”的前一天致三联书店的一封信中说:“阅读能使人常思常新”“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仍需要一种内在的定力和沉静的品格”。朱永新先生则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可见,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是吸收,写作则是倾吐。新课程改革尤其倡导“整本书”阅读,我与同学们通过“寝室书评”的形式来落实“整本书”阅读,并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以读后感写作的形式来推进读写实践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和支持。这项活动大致分为以下四步:
  首先,在开学之初为高中生推荐阅读书目。推荐书目时,我尽可能广泛地考虑不同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个性。以本学期的推荐书目为例:既有《论语》《庄子》《理想国》等哲学经典,也有《万历十五年》《国史大纲》《南渡北归》等史学名作;既有《红楼梦》《堂·吉诃德》《1984》等小说经典,也有《瓦尔登湖》《谈美》《大地上的事情》等散文名作;既有《乡土中国》《美的历程》《小词大雅》等社科文艺经典,也有《苏东坡传》《杜甫传》《梵高传》等传记名作;此外,还有《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自由在高处》《看见》等时文名作。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言,“总有一款适合你”。
  其次,以寝室为单位,每月自由选择推荐书目中的一本书进行共读。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阅读兴趣各异,众口难调。因此,我就化整为散,让同学们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共读。在我的规划中,寝室不仅是高中生共同生活起居的空间,也是他们在教室之外的另一学习空间。寝室室友一起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大家共读一本书,共同讨论,分享阅读心得,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将语文学习的空间由课堂拓展到课外。
  再次,由一个寝室代表整理寝室书评PPT。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块:
  1.书籍简介,200字以内,由一人执笔,可参考相关书评。如6103寝室杨同学撰写的《1984》的简介:
  在一个名为“大洋国”的极权统治的社会,党的四个部门分别命名为真理部、和谐部、仁爱部、富民部,然而这个国家拥有的只是虚假、战争、残忍和贫困。“电子屏幕”无处不在,24小时监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连最私密的性生活也不例外。人们不允许有任何私人的爱好,只能热爱“老大哥”——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历史每天都在被伪造,所有不利于统治的历史记录都将被毁掉,记忆不再可靠,人们每天在仇恨中生活。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產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朱莉雅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仁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了“思想纯洁者”。
  2.推荐理由,100字左右,由一人执笔,如6104寝室叶同学对《看见》的推荐词:
  我之所以选择《看见》这本书,因为真相永远是可爱的,不论它的面目多么狰狞。这本书没有以讽刺的文字暗喻此时社会的黑暗,也没有用温暖的文字治愈读者的心灵。柴静只是把真相,沉寂地叙述,静静地剥离,让它呈现在读者眼前罢了。
  3.名言金句,5—8句,每人推荐1—2句,如5107寝室推荐了《1984》一书里的“自由即奴役,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力量”“思想罪不会导致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正统意味着不去想——无须去想。正统就是无意识”“老大哥正在看着你”5句名言。
  4.读后感,每人500字以上,上不封顶(习作见附录)。
  最后,在每月书评专题交流课上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每个月底,我都专门列出两节语文课为专题书评分享会,使之成为全班同学的思想盛宴。在每月书评分享会上,各个寝室将本月的寝室书评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最后由全班同学投票评出本月最佳书评,排在前三名的同学各获得教师赠书一册。高中生对此十分期待,因此读书与写读后感的兴致都很高。
  “寝室书评”这种形式,为同学们创设了语文体验和实践的环境,充分尊重高中生的个性与选择,较好地融合了自主阅读、撰写心得和交流讨论等形式,既拓展了同学们的阅读视野,又提升了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还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源于阅读,指向写作;回望了历史,也关照了当下。最终达成了以读促写、以写带读的目的。如此一学期下来,每个寝室的每个同学均能集中深入地阅读3—4本书并撰写书评,且较系统地了解了其他20余册书的内容和相关评论。   每月书评,对于写作能力的滋养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同时,也让阅读和写作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  假期写作的聚焦:根植乡土,润物无声
  传统的语文假期作业本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训练量大。久而久之,这种重复甚至机械的假期作业,不但不能激发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成了他们学习的“负担”,成了许多高中生对语文丧失兴趣的“罪魁祸首”。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立足温州本土文化资源,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和兴趣出发,聚焦“中国诗之岛”——温州江心屿、“温州母亲河”——温瑞塘河、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鹿城古街等文化载体,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高中语文假期写作系列作业体系。
  我们全面考虑作业的趣味性与创新性、作业量与作业效果等因素,并充分尊重高中生个性,提供多种方案供他们自主选择。在行走与赏玩之后进行多种文体的写作,辅之以多篇范文的引路、多本有趣图书的阅读,让假期语文学习变得有趣、有料进而有效。每一次语文假期作业,形式都非常丰富,充分利用了寒暑假这两个相对空闲的时间段,引领同学们回望家乡,回望历史,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引导高中生既做“读者”,也做“行者”,还做“学者”“实践者”和“创作者”,争做一个有情趣、有涵养、有担当的“三有”当代社会公民。
  以“江心屿文化考察”寒假作业为例:同学们既可以选择写江心屿游记,也可以选择写江心屿摄影散文;既可以选择写一封信给市长谈谈江心屿的古迹保护问题,也可以选择写关于江心屿灯光秀的时评;既可以选择写江心屿的导游词,也可以选择写江心屿的诗歌或诗评。作业量不大,选择余地却颇大,因而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下面呈现一篇关于江心屿灯光秀的学生習作:
  灯光·秀·现实
  ◎金希希
  “演温州传奇,享瓯越山水。”在一个本应走进自然寻觅的时节,一片令人无法忽视的灯光引人驻足,一场耗资6亿的大秀照亮了瓯江的边界。江心屿“灯光秀”真的是为了温暖人心还是只是形象工程?
  6亿,这个惊人的数据,成就的是一座假山,以及一片LED灯带来的模糊影像。从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可以发现,今年“十一”起的半个月可以说是达到了制造者想要的效果——温州市民会在餐前饭后沿江步行,以赏灯光秀作为一种时尚。但是才过了半个月,华丽的灯光秀便少有人再提起,因为人们的审美产生了疲乏,本应是人满为患的江滨路步行道上很难再看到人群聚集观灯光秀的情形。虽然步行人数也没有减少太多,但是步行者来漫步的目的,早已不是来观赏灯光秀,而是为了锻炼身体、娱乐身心,在围栏边拍照的人更是罕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人们本身的倦意,也是灯光秀本身质量不过关。第一次观赏的人确实会感到震撼,毕竟灯光的耀眼是忽视不了的,但是若是多看几次就会发现,这山上的景象明显不够真实,也很难让人理解所放景物的内涵,人们只是知道有龙有鹤有鹿,但并不知道这些事物代表了什么。没有讲解员,只是单单欣赏灯光秀的壮观是很难留住游客的。传说中的逼真瀑布其实模糊得很。况且根据原先发布的消息是灯光秀每晚8点开秀,但是实际上由于需要的电力过大,导致开秀后多次停秀,这也让人们的胃口很容易就被调偏。
  显然,这样浩大的工程在缺少相关应急程序、缺少变通、缺少预算规划的情况下是很难长久的,以至于被人们认为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只是为了博取眼球,为了让温州的名字出现在各大报刊网站的首页上,只是为了让其他地方的人们能够在茶余饭后谈论起温州……这类的言论早已漫天飞舞。对于温州市民们来说,更加关注的恐怕还是如何在政府的领导下早日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城市污染严重等问题。而对于我们莘莘学子而言,这6亿巨资若是用在加强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或改善办学条件上则更有价值。若只是为了吸引一时的人流在江滨驻足而花费如此巨资,则实在让人无法理解。我们期待着温州的名字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出现在世界各地人们的眼前,而不是因为曾经的“东方犹太人”,不是因为曾经的鞋都,不是因为温州是某位明星的家乡,不是因为温州发生了某些令人发笑或令人深思的恶性事件。
  只愿这场灯光秀能照清领导人和每一位市民的心。温州精神不需要通过刺眼的灯光秀来传达,温州精神是世代相传的,是不容亵渎的,是需要每一位温州人用行动来传承和发扬的。
  我欣慰地看到,同学们在这样的假期写作中,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走出了狭窄刻板的书斋生活,面对真实丰富的社会生活,并将自己融入乡土文化,带着这个时代的气息和温度,通过自己的观察,带着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对于这份假期作业,当代语文教育名家王尚文先生热情洋溢地赞誉:“这份作业坚持从激发高中生兴趣入手,让高中生能够兴趣盎然地从事读写听说活动,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作为一个人在生活着,在行动着,从中实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
  这种根植于乡土文化的假期写作,对于高中生的写作素养的培育是润物无声的。它让同学们延续了校园语文学习状态,让写作为假期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诚然,高中生的写作水平的提升、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素养的培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语文教师一己之力所能促成,而是需要我们扎实用心地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加以引导,再加上同学们主动不懈地日常学习,才能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其他文献
一千二百多年前,在秋风瑟瑟的浔阳江畔,漂泊江湖的琵琶女与被贬带病的诗人白居易相遇了。浪漫的故事,总是从平凡处开始的,一场相遇,总有相似的因素:时间、地点、人物、随之而来的事件。让我们从这些因素,慢慢进入千年之前的那场相遇。  一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那是一个秋风瑟瑟、荻花纷飞的深秋日暮,天地一派肃杀,冷冷清清。诗人与
期刊
小名片  毛荣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从教三十余年,发表文章千余篇,著有《元明散曲》《作文散步》《漫步教坛》等专著多部。  思想贫乏是作文的常见病。一篇文章,最吸引人的不是语言文字,不是篇章结构,而是思想。  有这么一篇很短的文章叫作《人生乐事》: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古人说的人生四大乐事。但在苏东坡看
期刊
一直很喜欢看茨威格的作品,他是个独特的作家,有“心理现实主义大师”和“灵魂的猎手”美誉。他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对女性心理的刻画可谓丝丝入扣,而他的人物传记也写得非常之好,《玛丽亚·斯图亚特》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时英国复杂的政治局面和苏格兰女王的悲剧人生,更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细致分析和人物内心的细致刻画,让我们看到了玛丽亚作为政治家和女人的性格弱点。历史特写《人类群
期刊
世界是平凡的,活在这个世上的绝大部分人也是平凡的。但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活出一个不平凡的人生,而有些人只能在平凡中自怨自艾?读了《平凡的世界》,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  《平凡的世界》是著名小说家路遥的巨著,这部小说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围绕双水村的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展开,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他们自强不息,依靠
期刊
母亲,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歌咏对象。从《诗经》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到《小儿语》中的“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再到“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在诗歌中,有太多的母亲形象。反复细读《艾青诗选》,最触动我心的,就是诗人笔下的“母亲”形象。艾青诗歌中的母亲,不仅有他的大堰河母亲,有包含了平凡、朴素、受尽磨难的人类母亲,更有包含了深深根植于中国人心灵的土地母亲与祖国母亲。  一  人类母亲
期刊
“如果有天堂,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如是说。书籍为灯,伴人一生。生活阅历决定阅读所得,而阅读所得融进骨血,反之影响人以怎样的姿态阅尽世事万千。  诚如张潮之譬喻,不同人读书“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阅历”是“阅读”的基石。经历、体验、人生感悟,过往的种种使人在读书时带入了自己的主观体悟,产生不同的联想与感受。也正因此,“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鲁迅的戏言“同一部《红楼梦》
期刊
蟋蟀鸣唱,空气中弥漫着甘甜的青草香,炊烟在天空中书写了一串长长的问候。每当此时,我总爱和弟弟踮着脚尖趴在农村老家顶楼的栏杆上看风景。放眼望去,远山如黛,逶迤连绵,村口的一弯小路蛟龙似的在山谷间蜿蜒,消失在远方。小路承载着岁月,记录着家人的团圆、乡村的变迁……长辈们就是从这条小路走向山的那边,而我们每逢寒暑假又从山的那边回到这里。  我对这条小路再熟悉不过了,小路与村口的交汇处有一个被绿树拥抱的池塘
期刊
这是一个共享的时代。当我们在电脑里輸入“共享”两个字,百度会出现约一亿个相关结果,搜狗会跳出一万八千余篇相关公众号文章。知识文献、衣食住行等满世界的共享资源,只要你想要的都可以通过指尖的轻点得到。  我们是幸运的。生活在共享时代,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方面,我们都得到了空前的便利。“共享”让我们能时刻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我们无须钻研、探究许多生活、生产领域的精深之处,便能快速便捷地达成我们想要的目
期刊
康有为曾说:“开创则更定百度……守成则安静无为……”发展之路,学习借鉴他人之共享经验,诚不失为一条捷径。但真正能实现前进与超越的,唯有独创精神。  中兴之困,犹在眼前;核弹波折,刻骨难忘。慷慨共享,是个别服务整体的贡献意识,是人类共同进步的前提。然而,当舍予被视为当然,当依靠发展成依赖,当独创者的拥有物,被受享者不断抬价加码,并演变为操控生死大权的利剑,共享就滑入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当然鼓励共享,但
期刊
情感不再压抑,于朋友圈发表一篇说说,就可以抒发得慷慨淋漓;知识不再局限,打开一个论坛,便可见识一番别人的真知灼见。最初的共享,是渴望,是沟通,是慷慨。但当情感的共享变成了一种消费,共享的知识越堆越高竟沦落成了饭桌上的谈资,共享就成了百无聊赖的重复表达、精神的荒芜寂寞以及个人思考和情感的消失。  世界的横宽在不断缩小,而思想的纵高不可一马平川,共享使信息覆盖世界,却不是将其包裹成平滑的蚕蛹,让创新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