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1-000-01
摘 要 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心理健康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应当格外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关心和调查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与关爱和提供帮助。对此,笔者通过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调查和研究,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健康,希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帮助。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心理健康 调节方法
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是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做对有用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拥有实践创新能力,还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因此,初中体育教学的任务既包括增强学生的体质,保持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包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调节学生的情绪,让初中生在紧张的学习中不惧压力,放松心情,保持身心愉悦和健康,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准备。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在智能、身体与情感各方面能同其他个体的心理不矛盾,并且个人的心理状态保持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及时应对困难,适应社会,同社会发展的步伐相一致,是人内心持续的满意高效的状态。它是一个人的基本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的协调统一。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人的心理障碍与行为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着重于调试人的心理状态,开发人的心理潜能,重视人能够持续地健康生活,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心理,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热爱生活,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二、初中生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性
社会在不断进步,对健康的定义也在不断提升。现代社会要求健康不仅包括生理的健康,也包含了拥有健康的心理,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素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旦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碰到心理障碍或产生负面情绪,会很难根治,严重影响了自身的正常学习与生活,身心得不到共同发展。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迫切需要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才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及时应对各种挫折与困难,保持身心健康成长。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调节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
(一)引导初中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堂增加学习兴趣
要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首先应培养初中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愉快地接受体育锻炼。增加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体质,强身健体,还能调节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开展体育活动,促进身心的共同发展。
对此,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就是提前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的教学环节要避免学生毫无兴趣的内容,教学活动不再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要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特征,了解学生的生理特点,探究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寻教学切入点,仔细设计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要注意渗透心理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二)在体育课堂中加强学生的交流与协作
很多的体育活动不能单个进行,需要与其他人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仔细设置运动环节,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集体精神。在教学内容中要大量加入交流合作的环节,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与倾诉,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悦或悲伤,通过结交良师益友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
(三)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促进身心发展
基本上从事任何形式的体育运的运动员都具有健康的心理,拥有健全的人格,在对待事情时坚强勇敢、自信独立、执着自制,同时对他人友爱关心,乐于助人,乐观地看待事物。因为同其他日常活动相比,体育锻炼等项目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更高的要求,能更好地锻炼一个人的情感与心理,增强人的品质。学生在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中不仅能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还能提高缘由的心理水平,充分调动内心的思想感情,从而加快心理活动的发展,促进心理健康。
(四)教会学生在运动中学会调节负面情绪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参加运动锻炼,向学生讲解各类体育运动的活动要领与规定,教导学生在运动和锻炼的乐趣中调节负面情绪,调试健康的心理。
(五)逐步培养与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好学生的适应能力,为他们日后走上社会做好准备。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运动,积极投身于集体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使他们日后能适应更高要求的运动。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心理暗示与辅导,营造和谐友好的教学环境,建立团结融洽的课堂关系,在提高学生运动水平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拥有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为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初中体育教学中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十分重要,不仅能教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注重身心共同发展,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中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还能够让学生自信勇敢地选择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在将来处于高考或选择高校的压力中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能够更快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 白马.青少年心理健康101个误区.长安出版社发行部.2003.4.1.
[2] 杜秀荣.健康要懂心理学.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1.1.
[3] 贾焕亮体育与健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9.1.
摘 要 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心理健康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应当格外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关心和调查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与关爱和提供帮助。对此,笔者通过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调查和研究,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健康,希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帮助。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心理健康 调节方法
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是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做对有用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拥有实践创新能力,还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因此,初中体育教学的任务既包括增强学生的体质,保持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包括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调节学生的情绪,让初中生在紧张的学习中不惧压力,放松心情,保持身心愉悦和健康,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准备。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在智能、身体与情感各方面能同其他个体的心理不矛盾,并且个人的心理状态保持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能及时应对困难,适应社会,同社会发展的步伐相一致,是人内心持续的满意高效的状态。它是一个人的基本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的协调统一。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人的心理障碍与行为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着重于调试人的心理状态,开发人的心理潜能,重视人能够持续地健康生活,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心理,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热爱生活,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二、初中生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性
社会在不断进步,对健康的定义也在不断提升。现代社会要求健康不仅包括生理的健康,也包含了拥有健康的心理,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素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旦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碰到心理障碍或产生负面情绪,会很难根治,严重影响了自身的正常学习与生活,身心得不到共同发展。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迫切需要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才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及时应对各种挫折与困难,保持身心健康成长。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调节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与途径
(一)引导初中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堂增加学习兴趣
要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首先应培养初中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愉快地接受体育锻炼。增加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体质,强身健体,还能调节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开展体育活动,促进身心的共同发展。
对此,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就是提前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的教学环节要避免学生毫无兴趣的内容,教学活动不再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要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特征,了解学生的生理特点,探究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寻教学切入点,仔细设计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要注意渗透心理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二)在体育课堂中加强学生的交流与协作
很多的体育活动不能单个进行,需要与其他人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仔细设置运动环节,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集体精神。在教学内容中要大量加入交流合作的环节,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与倾诉,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悦或悲伤,通过结交良师益友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
(三)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促进身心发展
基本上从事任何形式的体育运的运动员都具有健康的心理,拥有健全的人格,在对待事情时坚强勇敢、自信独立、执着自制,同时对他人友爱关心,乐于助人,乐观地看待事物。因为同其他日常活动相比,体育锻炼等项目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更高的要求,能更好地锻炼一个人的情感与心理,增强人的品质。学生在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中不仅能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还能提高缘由的心理水平,充分调动内心的思想感情,从而加快心理活动的发展,促进心理健康。
(四)教会学生在运动中学会调节负面情绪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参加运动锻炼,向学生讲解各类体育运动的活动要领与规定,教导学生在运动和锻炼的乐趣中调节负面情绪,调试健康的心理。
(五)逐步培养与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好学生的适应能力,为他们日后走上社会做好准备。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运动,积极投身于集体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使他们日后能适应更高要求的运动。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心理暗示与辅导,营造和谐友好的教学环境,建立团结融洽的课堂关系,在提高学生运动水平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拥有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为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初中体育教学中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十分重要,不仅能教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注重身心共同发展,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中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还能够让学生自信勇敢地选择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在将来处于高考或选择高校的压力中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能够更快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 白马.青少年心理健康101个误区.长安出版社发行部.2003.4.1.
[2] 杜秀荣.健康要懂心理学.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1.1.
[3] 贾焕亮体育与健康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