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危机面前,一些企业通过专业化、职业化的手段达到了较好的营销效果,但还有一些企业因缺乏策略性,走入了营销的误区,使得营销效果适得其反。
瘦肉精的恐慌还没退去,又爆出馒头回炉再造,这不仅仅是那些大超市的危机,也不仅仅是食品企业的危机,更是所有品牌企业和品牌营销从业者的危机。面对这样的危机,深陷其中的企业当然是想怎么样脱身,于是开始“危机公关”,而那些没有被卷入危机的企业,也想在这种事情中大干一场。虽然挽救危机是好事,抓住危机中的机遇更是难得,但企业莫陷入营销误区。
策略定位失误,资源浪费
早在几年前的阜阳“毒奶粉”事件中,一些农村品牌奶粉由于质量不合格而在这次风波中遭到了毁灭式的颠覆,而也有一些企业想抓住这次事件,推广自己的品牌。其中,完达山选择在搜狐网上推出了与其网页链接的广告,但此事件影响最大的是对价格非常敏感的农村消费者,他们是最大的受害人群。对农村消费者而言,网络距离他们太遥远,根本起不到引导的作用,无论是多么有创意的网络宣传,最终也无法传达到农村消费者身边。这样没有任何目标的广告形式对于企业来说,无非是在“烧钱”,浪费了企业的资源,而且并没有起到助推品牌和销量的作用。这对企业来说,无异于沉重的打击,有时候这种策略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相当于费了力气却不讨好。
急近功利,化危为机失策
由于中国市场的营销环境还不成熟,一些营销手段和措施往往会受到来自多种因素的限制,很多企业也正是没有考虑好这个问题,结果沦为棒打的出头鸟,费了力,花了钱,却遭到市场的围攻,落得个惨淡的场面。还是以奶品行业为例,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一出,三鹿被直接“击毙”,而在这时,一些其他品牌企业利用这个机会大肆宣传自己的奶制品里面不含有三聚氰胺,并且保证绝对健康,让消费者放心购买。试问,在当时消费者对奶品“恐慌”的时候,谁还敢喝奶?哪怕企业再宣传自己的产品有多好,也是无济于事,结果那些急于宣传自己的品牌,被消费者认定是“贼喊捉贼”,因此对这些品牌企业的印象也更加糟糕,企业的品牌信誉也很可能因此而颠覆。
营销策略不能落地,导致营销机会无效
还有一些企业想抓住“事件危机”大肆营销一把,可谁知自己策划的推广方式却无法落地,导致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丰田召回门”事件后,另外一些汽车企业选择了空中投放广告的方式,宣传所谓的诚信与产品质量,反应可谓及时。但悲催的是,其所策划的空中广告在落地方面却没有跟上,终端活动和产品远远不能与广告中的宣传相匹配,与销售脱节。平时并不常露面的几个汽车企业的广告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纷纷出现在报纸、网站、车身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派热闹景象,但当消费者真正打算去4S店里看看车时,却被告知店里目前还没有现货。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费用花了不少,消费者也对这个品牌以及具体车型有了初期感知,但真正想买,却还得等,这也让很多人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这种营销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可想而知。
将杂乱进行到底,自残品牌
如今,品牌理论还远远没有大众化,这些言必称品牌的所谓营销专家和策划大师们,无法或无能运用辩证法思维发现品牌中包含的名和实这一基本矛盾,于是也就发现不了品牌的本质。
这种局面造成的恶果是,一些企业在危机营销中采用各式各样的品牌推广方式,但没有一个深入到“实”的层面,以至于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包装、策划和概念被炒作的满天飞,他们用广告费、红包和软文操控起大众媒体,将花言巧语的叫卖从声音变成了文字、声音和图像的立体式,从街头搬上了报刊杂志和电视屏幕。
就像双汇瘦肉精事件一出,很多不知名的火腿肠企业都展开了自己的营销攻势,但他们还是把自己定位在小商小贩的层次上,所作所为都是围绕一个目的,那就是“以名取利”,与如何取来好名、如何名副其实、如何以实生名相比,结果绝大多数品牌纷纷表现出“徒有虚名、名过其实”的病态特征,沦为一戳即破的品牌泡沫,而且这对品牌的长期塑造具有危害性的后果,会给企业留下比较严重的后遗症。
宣传思维,缺乏互动
所谓宣传思维,即是把大众当成了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有选择有倾向地将自己的认知强加于大众,以期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赞同。在信息匮乏的时代,宣传信息带有了天然的权威性,但在信息充分的时代,出自宣传口径的正式信息便遭受到了其他信息来源的挑战,其他信息源一旦与公众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相互作用,出自宣传口径的信息便会遭到怀疑。
而在互联网普及的信息时代,互动则成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一旦可以互动,信息发布就可以变成了互动的沟通过程,不仅可以“告知公众”,公众还可以主动认识,“自己得知”。但是一些企业往往就不能理解这个问题,在推广自己的品牌时还是强硬的去告诉消费者自己是怎样怎样,把事先定好的概念灌输给消费者,结果导致消费者无限反感,对该品牌也是视而不见。
准备工作不做足,错失商机
以网络营销为例,当出现行业危机事件时,很多企业都认为用这种方式推广就是建网站、做竞价排名、发帖子。管理者总认为“我们也很重视网络营销,已经建好网站了”、“我们不投网络广告”、“我们在百度上做竞价了”、“我们安排了新来的大学生在网上发帖”等等,可效果甚微。事实上,网站是网络营销之基本,是公司的“网络名片”,如果一个公司连网站都没有,就会错失很多商业机会。而搜索引擎一度在网络推广中发挥了显赫作用,但随着竞价排名的日益透明化,用户也开始擦亮眼睛。因三聚氰胺而牵扯的“屏蔽门”事件,使百度深陷泥潭,即为明证。因此,对于搜索引擎这种推广方式一定要慎用。至于上面提到的“安排大学生在网上发帖”,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流于形式,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没有统一的计划,大学生也缺乏动力,认为这是一项没有任何含金量的“低级工作”,或有可能使“发帖”夭折,也使得企业措施商机。
瘦肉精的恐慌还没退去,又爆出馒头回炉再造,这不仅仅是那些大超市的危机,也不仅仅是食品企业的危机,更是所有品牌企业和品牌营销从业者的危机。面对这样的危机,深陷其中的企业当然是想怎么样脱身,于是开始“危机公关”,而那些没有被卷入危机的企业,也想在这种事情中大干一场。虽然挽救危机是好事,抓住危机中的机遇更是难得,但企业莫陷入营销误区。
策略定位失误,资源浪费
早在几年前的阜阳“毒奶粉”事件中,一些农村品牌奶粉由于质量不合格而在这次风波中遭到了毁灭式的颠覆,而也有一些企业想抓住这次事件,推广自己的品牌。其中,完达山选择在搜狐网上推出了与其网页链接的广告,但此事件影响最大的是对价格非常敏感的农村消费者,他们是最大的受害人群。对农村消费者而言,网络距离他们太遥远,根本起不到引导的作用,无论是多么有创意的网络宣传,最终也无法传达到农村消费者身边。这样没有任何目标的广告形式对于企业来说,无非是在“烧钱”,浪费了企业的资源,而且并没有起到助推品牌和销量的作用。这对企业来说,无异于沉重的打击,有时候这种策略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相当于费了力气却不讨好。
急近功利,化危为机失策
由于中国市场的营销环境还不成熟,一些营销手段和措施往往会受到来自多种因素的限制,很多企业也正是没有考虑好这个问题,结果沦为棒打的出头鸟,费了力,花了钱,却遭到市场的围攻,落得个惨淡的场面。还是以奶品行业为例,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一出,三鹿被直接“击毙”,而在这时,一些其他品牌企业利用这个机会大肆宣传自己的奶制品里面不含有三聚氰胺,并且保证绝对健康,让消费者放心购买。试问,在当时消费者对奶品“恐慌”的时候,谁还敢喝奶?哪怕企业再宣传自己的产品有多好,也是无济于事,结果那些急于宣传自己的品牌,被消费者认定是“贼喊捉贼”,因此对这些品牌企业的印象也更加糟糕,企业的品牌信誉也很可能因此而颠覆。
营销策略不能落地,导致营销机会无效
还有一些企业想抓住“事件危机”大肆营销一把,可谁知自己策划的推广方式却无法落地,导致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丰田召回门”事件后,另外一些汽车企业选择了空中投放广告的方式,宣传所谓的诚信与产品质量,反应可谓及时。但悲催的是,其所策划的空中广告在落地方面却没有跟上,终端活动和产品远远不能与广告中的宣传相匹配,与销售脱节。平时并不常露面的几个汽车企业的广告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纷纷出现在报纸、网站、车身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派热闹景象,但当消费者真正打算去4S店里看看车时,却被告知店里目前还没有现货。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费用花了不少,消费者也对这个品牌以及具体车型有了初期感知,但真正想买,却还得等,这也让很多人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这种营销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可想而知。
将杂乱进行到底,自残品牌
如今,品牌理论还远远没有大众化,这些言必称品牌的所谓营销专家和策划大师们,无法或无能运用辩证法思维发现品牌中包含的名和实这一基本矛盾,于是也就发现不了品牌的本质。
这种局面造成的恶果是,一些企业在危机营销中采用各式各样的品牌推广方式,但没有一个深入到“实”的层面,以至于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包装、策划和概念被炒作的满天飞,他们用广告费、红包和软文操控起大众媒体,将花言巧语的叫卖从声音变成了文字、声音和图像的立体式,从街头搬上了报刊杂志和电视屏幕。
就像双汇瘦肉精事件一出,很多不知名的火腿肠企业都展开了自己的营销攻势,但他们还是把自己定位在小商小贩的层次上,所作所为都是围绕一个目的,那就是“以名取利”,与如何取来好名、如何名副其实、如何以实生名相比,结果绝大多数品牌纷纷表现出“徒有虚名、名过其实”的病态特征,沦为一戳即破的品牌泡沫,而且这对品牌的长期塑造具有危害性的后果,会给企业留下比较严重的后遗症。
宣传思维,缺乏互动
所谓宣传思维,即是把大众当成了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有选择有倾向地将自己的认知强加于大众,以期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赞同。在信息匮乏的时代,宣传信息带有了天然的权威性,但在信息充分的时代,出自宣传口径的正式信息便遭受到了其他信息来源的挑战,其他信息源一旦与公众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相互作用,出自宣传口径的信息便会遭到怀疑。
而在互联网普及的信息时代,互动则成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一旦可以互动,信息发布就可以变成了互动的沟通过程,不仅可以“告知公众”,公众还可以主动认识,“自己得知”。但是一些企业往往就不能理解这个问题,在推广自己的品牌时还是强硬的去告诉消费者自己是怎样怎样,把事先定好的概念灌输给消费者,结果导致消费者无限反感,对该品牌也是视而不见。
准备工作不做足,错失商机
以网络营销为例,当出现行业危机事件时,很多企业都认为用这种方式推广就是建网站、做竞价排名、发帖子。管理者总认为“我们也很重视网络营销,已经建好网站了”、“我们不投网络广告”、“我们在百度上做竞价了”、“我们安排了新来的大学生在网上发帖”等等,可效果甚微。事实上,网站是网络营销之基本,是公司的“网络名片”,如果一个公司连网站都没有,就会错失很多商业机会。而搜索引擎一度在网络推广中发挥了显赫作用,但随着竞价排名的日益透明化,用户也开始擦亮眼睛。因三聚氰胺而牵扯的“屏蔽门”事件,使百度深陷泥潭,即为明证。因此,对于搜索引擎这种推广方式一定要慎用。至于上面提到的“安排大学生在网上发帖”,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流于形式,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没有统一的计划,大学生也缺乏动力,认为这是一项没有任何含金量的“低级工作”,或有可能使“发帖”夭折,也使得企业措施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