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作为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被南朝钟嵘誉为“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在陶渊明的一生中,作了大量的诗歌来抒发其性情和抱负。其诗歌平淡自然但内蕴非常丰富,叶嘉莹先生说“陶渊明的诗之所以好,是因为他能够用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的表达方式把他对生活和人生哲理的体验传达的很成功,他是‘以感写思’的。即往往是借用意象。”在陶诗中,鸟意象随处可见,并且不同的“鸟”又象征着诗人不同的人生处境和心境。本文就陶诗中众多的“鸟”意象进行分析并从中探究诗人独有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陶渊明一生经历了几度出仕和归隐,随着环境的改变,诗歌中“鸟”意象的形象及内蕴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也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形象再现。
1、高鸟展宏志
在陶渊明众多的鸟意象中,高鸟形象可以说最能代表他少年时期“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陶渊明少年时期就对鸟产生了好感:“少学琴书……见树木交阴,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与子俨等疏》),俨然一副为鸟而欢的心情。同时也有托鸟言志,仰慕那高飞的鸟,展示“大济苍生”的愿望。如他所言:“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其五) 。诗人在诗歌中吐露自己少年时期建功立业的宏愿,壮志超越四海,如大鸟展翅高飞一般。可见此时的陶渊明不仅热爱大自然,又“猛志”存心,想要出仕。陶渊明不仅在少年时有“大济苍生”的愿望,即使在归隐后仍怀念早年的这种猛志壮厉的心境,可见其功业之心,出仕之志是何等的强烈。《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诗人以“精卫鸟”自喻,以“微木”与“沧海”对比反衬,以“刑天”誓与天帝血战到底自比,体现自己昔日天下之志犹在,虽九死而不悔。
可见,诗人常以“高飞之鸟”自喻,寄寓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与功业的渴望。
2、羁鸟困牢笼
鸟本是大自然中的生灵,然而一旦被关进牢笼,受到束缚,鸟就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快乐。《归园田居》其一就是作者在归隐后受眼前风光所感而回顾起自己的仕宦生活所做的一首生命的洗礼之歌。
诗人怀着满腔热血走进自己梦寐以求的官场,以为这里可以一展其“猛志”,可是经历十三载或隐或仕的仕途生活,最终却以“久在樊笼里” 为这一生的仕途做了一个总结,而“误落尘网中”则是这一段出仕生活的内心感受。诗人忍着巨大的痛苦与压抑,吟出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鸟即归田居家的诗人,陶渊明的仕宦生活就像这“羁鸟”与“池鱼”一般,时时感到压抑与拘束。鸟对“旧林”的依恋和向往,实际是诗人对自由的渴望。诗人借羁鸟道出他十年仕宦生涯的辛酸。
3、归鸟思故园
陶渊明的一生中最大的矛盾莫过于出仕与归隐之间的挣扎,最终他选择了归隐之路。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十一月陶渊明辞掉彭泽令,结束了他的官场生活,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归隐暂时满足了陶渊明“质性自然”的个性要求,并寄心于归鸟,与归鸟共享着归隐后的天伦之乐。《归去来兮辞》是诗人辞官彭泽令之初所做的诗歌,如作者与官场决裂、和上流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诗中写出了诗人归隐后“或植杖而耘耔”“临清流而赋诗”的清淡生活,并以此为乐。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亦如“翼翼归鸟”,累了、乏了,始终想着自己的栖居之地,灵魂的归所——“田园”。“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即使有大千世界,可我也独爱我的田园生活。 “‘归鸟’形象成為诗人超越人生,追求自我价值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象征体,包含诗人全部的情感。对‘归鸟’生命形式的写照,实际上正是他对自我生命形式的思考,肯定‘归鸟’也就是肯定自我的选择。”
然而,归鸟暮来还,田园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如意。
4、孤鸟意悲凉
携归鸟回归田园,陶渊明又开始了他钟情的田园生活,即使在乡野田间艰苦的劳作,但为了精神上的愉悦,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反而把这种生活当作了人生的乐事。但是美好的田园景象,简单质朴的诗意生活并不能维持多久。义熙四年六月,即陶渊明归隐后第四年他居住的古田舍(即园田居)就发生了火灾,本来生活的快乐自由的园田居被大火烧尽。诗人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中写道“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大风猛烈之时,茅屋及周边的桃李榆柳之类突遭火灾,全部焚烧。从此,“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园田景象不复存在,这对隐居在乡的陶渊明是心灵上的沉重打击。“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火烧得甚是干净,没有留下一处宅院,只好在门前河沟里的小船上暂住,这是一番何等惆怅的景象,并且直到七月仍未定居下来。家园被烧毁后,虽然等到“果菜始复生”,可是“惊鸟尚未还”(《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被烧毁的果菜长出新茬,聊以充饥,可是檐下林中被大火惊走的飞鸟还未回来。诗人以惊鸟自喻,物质上有了希望,但精神上的打击何以弥补啊!此后,人似惊鸟,家境日下。
叶嘉莹说“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他的生命去写他的诗,用他的生活去实践他的诗篇。”陶渊明正是这样一位诗人,“一把辛酸泪”,都在诗文中啊。
但即使在物质生活上受着种种煎熬,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还是拒绝了朝廷的再次征兆。他羡慕“林鸟喜晨开”的生活,宁愿在田间艰苦劳作,也不愿再次涉入官场。
在《饮酒二十首》中写道:“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其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其五);“旧人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其七);“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其十五);“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其二十)。诗中“失群鸟”、“飞鸟”、“归鸟”、“翔鸟”、“凤鸟”都是他那复杂心情的写照。
总之,陶渊明笔下的“飞鸟”形象无论是何种鸟,都不仅仅是客观的写景材料,而是浸染了诗人主观情感、抒发主体人生多种情感的对象物,展示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并且,诗人借助一个看似简单的“飞鸟”形象给现今社会这些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挣扎彷徨、徘徊不定的流浪灵魂上了深刻的一课。怎样在浑浊和清流中选择精神的道路,是知识分子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陶渊明一生经历了几度出仕和归隐,随着环境的改变,诗歌中“鸟”意象的形象及内蕴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也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形象再现。
1、高鸟展宏志
在陶渊明众多的鸟意象中,高鸟形象可以说最能代表他少年时期“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陶渊明少年时期就对鸟产生了好感:“少学琴书……见树木交阴,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与子俨等疏》),俨然一副为鸟而欢的心情。同时也有托鸟言志,仰慕那高飞的鸟,展示“大济苍生”的愿望。如他所言:“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其五) 。诗人在诗歌中吐露自己少年时期建功立业的宏愿,壮志超越四海,如大鸟展翅高飞一般。可见此时的陶渊明不仅热爱大自然,又“猛志”存心,想要出仕。陶渊明不仅在少年时有“大济苍生”的愿望,即使在归隐后仍怀念早年的这种猛志壮厉的心境,可见其功业之心,出仕之志是何等的强烈。《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诗人以“精卫鸟”自喻,以“微木”与“沧海”对比反衬,以“刑天”誓与天帝血战到底自比,体现自己昔日天下之志犹在,虽九死而不悔。
可见,诗人常以“高飞之鸟”自喻,寄寓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与功业的渴望。
2、羁鸟困牢笼
鸟本是大自然中的生灵,然而一旦被关进牢笼,受到束缚,鸟就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快乐。《归园田居》其一就是作者在归隐后受眼前风光所感而回顾起自己的仕宦生活所做的一首生命的洗礼之歌。
诗人怀着满腔热血走进自己梦寐以求的官场,以为这里可以一展其“猛志”,可是经历十三载或隐或仕的仕途生活,最终却以“久在樊笼里” 为这一生的仕途做了一个总结,而“误落尘网中”则是这一段出仕生活的内心感受。诗人忍着巨大的痛苦与压抑,吟出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鸟即归田居家的诗人,陶渊明的仕宦生活就像这“羁鸟”与“池鱼”一般,时时感到压抑与拘束。鸟对“旧林”的依恋和向往,实际是诗人对自由的渴望。诗人借羁鸟道出他十年仕宦生涯的辛酸。
3、归鸟思故园
陶渊明的一生中最大的矛盾莫过于出仕与归隐之间的挣扎,最终他选择了归隐之路。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十一月陶渊明辞掉彭泽令,结束了他的官场生活,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归隐暂时满足了陶渊明“质性自然”的个性要求,并寄心于归鸟,与归鸟共享着归隐后的天伦之乐。《归去来兮辞》是诗人辞官彭泽令之初所做的诗歌,如作者与官场决裂、和上流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诗中写出了诗人归隐后“或植杖而耘耔”“临清流而赋诗”的清淡生活,并以此为乐。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亦如“翼翼归鸟”,累了、乏了,始终想着自己的栖居之地,灵魂的归所——“田园”。“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即使有大千世界,可我也独爱我的田园生活。 “‘归鸟’形象成為诗人超越人生,追求自我价值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象征体,包含诗人全部的情感。对‘归鸟’生命形式的写照,实际上正是他对自我生命形式的思考,肯定‘归鸟’也就是肯定自我的选择。”
然而,归鸟暮来还,田园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如意。
4、孤鸟意悲凉
携归鸟回归田园,陶渊明又开始了他钟情的田园生活,即使在乡野田间艰苦的劳作,但为了精神上的愉悦,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反而把这种生活当作了人生的乐事。但是美好的田园景象,简单质朴的诗意生活并不能维持多久。义熙四年六月,即陶渊明归隐后第四年他居住的古田舍(即园田居)就发生了火灾,本来生活的快乐自由的园田居被大火烧尽。诗人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中写道“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大风猛烈之时,茅屋及周边的桃李榆柳之类突遭火灾,全部焚烧。从此,“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园田景象不复存在,这对隐居在乡的陶渊明是心灵上的沉重打击。“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火烧得甚是干净,没有留下一处宅院,只好在门前河沟里的小船上暂住,这是一番何等惆怅的景象,并且直到七月仍未定居下来。家园被烧毁后,虽然等到“果菜始复生”,可是“惊鸟尚未还”(《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被烧毁的果菜长出新茬,聊以充饥,可是檐下林中被大火惊走的飞鸟还未回来。诗人以惊鸟自喻,物质上有了希望,但精神上的打击何以弥补啊!此后,人似惊鸟,家境日下。
叶嘉莹说“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他的生命去写他的诗,用他的生活去实践他的诗篇。”陶渊明正是这样一位诗人,“一把辛酸泪”,都在诗文中啊。
但即使在物质生活上受着种种煎熬,在他最困难的时候还是拒绝了朝廷的再次征兆。他羡慕“林鸟喜晨开”的生活,宁愿在田间艰苦劳作,也不愿再次涉入官场。
在《饮酒二十首》中写道:“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其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其五);“旧人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其七);“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其十五);“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其二十)。诗中“失群鸟”、“飞鸟”、“归鸟”、“翔鸟”、“凤鸟”都是他那复杂心情的写照。
总之,陶渊明笔下的“飞鸟”形象无论是何种鸟,都不仅仅是客观的写景材料,而是浸染了诗人主观情感、抒发主体人生多种情感的对象物,展示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并且,诗人借助一个看似简单的“飞鸟”形象给现今社会这些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挣扎彷徨、徘徊不定的流浪灵魂上了深刻的一课。怎样在浑浊和清流中选择精神的道路,是知识分子生活中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