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23年整,有幸聆听了不少课,其中不乏精品课,但有一部分课却令人感到遗憾,如:把课堂变成了大舞台,将那些与语文无关的活动当成了课的“亮点”;不能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的特点,常把语文课上成了其他类型的课;教材内容解读不到位,却一味地盲目拓展延伸;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本末倒置,影响了教学。在这样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背后,我常反思: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又收获了什么?
课程改革对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学应删繁就简,返璞“求”真,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着眼文本,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真正做到“语文姓语”。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能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实效呢?
教学目标要准确、合理
“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这三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交融互进的。然而,由于在认识上的片面、偏差,我們不难发现在不少课堂上,本应该非常明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要么缺失,要么变得含糊不清,整个课堂一味地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交流,却忽略了“双基”的训练,这也是造成教师们感慨的“课堂活跃,试场死沉”的原因之一。教学目标,是课堂活动的主方向,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它是否准确、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的学习效果。就一篇课文而言,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研究文本特点,再根据教材的特点有计划地落实“课标”的要求,并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单元主题,才能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要科学、系统
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是“求真”课堂有效教学的保障,但教材的内容并不都具有“普适性”。为此,教师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遵循可接受性的科学原则“活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或者重组,使之更适合学生学习。同时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内容密度适宜,循序渐进,让教材真正为学习服务。
如在教学语文S版三下《卢沟桥》时,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在教学之前增加了《卢沟桥的建设历史》《七七卢沟桥事变》等阅读资料,既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了卢沟桥,也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在教学时,重组课文第三自然段“关于描写石狮子”的内容,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进行充分补白,感受卢沟桥的美。在教学之后,让学生结合资料,从自己阅读的角度,写一写《我眼中的卢沟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怀。这样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呈现了有层次的学习目标,不仅帮助学生更科学地进入了文本,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认知。
教学方法要灵活、恰当
语文的教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要让其“赋有生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活用教材”,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以及灵活运用更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选择理应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综合性,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语文课堂,才能使其真正走进文本,感悟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如教学古诗,当教学对象为低学段学生时,就要注意课堂组织教学,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指导学生通过读文字想象画面,感受精炼文字背后所传递的情感,从而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当教学对象是中高段学生时,就可以通过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里,走近诗人,根据写作背景,充分感悟文字所承载的感情。总之,一堂课所需要的教学方法一定不能是单一的或者固定的,只有采得百花(多种教学方法),方能酿成蜜(教学任务)。所以,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求真”课堂,提高实效的条件。
教学评价要多元、有效
语文教学评价“一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二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三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求真”课堂要求教师能正确把握评价方式,评价适得其所,建构多元、有效的评价机制,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求真”课堂提高实效的催化剂。
然而,我们在课堂上却常听到“你真棒!”“你真厉害!”等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没有任何指向性,不能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如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这样进行评价:“今天你写的字比昨天的好看,你看你不仅注意到了字的间架结构,还能把捺的‘小尾巴’拖得那么漂亮!”“你的音读准了,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读课文就得像你这样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简而言之,评价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使评价真正起到有效的作用。
教学反思及时、前瞻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从中不难看出,只有多积累教学经验、多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那么在“求真”课堂上,我们应该反思什么?首先得记下“课堂生成”,能为教师进行学案的“二度设计”提供良好的素材;其次,理应写下“精彩”,这是为了有效的教学设计确定方向;再则,书写自身不足,有利于教师探究、剖析其根源,这能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课程改革对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学应删繁就简,返璞“求”真,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着眼文本,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真正做到“语文姓语”。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能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实效呢?
教学目标要准确、合理
“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这三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交融互进的。然而,由于在认识上的片面、偏差,我們不难发现在不少课堂上,本应该非常明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要么缺失,要么变得含糊不清,整个课堂一味地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交流,却忽略了“双基”的训练,这也是造成教师们感慨的“课堂活跃,试场死沉”的原因之一。教学目标,是课堂活动的主方向,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它是否准确、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的学习效果。就一篇课文而言,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研究文本特点,再根据教材的特点有计划地落实“课标”的要求,并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单元主题,才能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要科学、系统
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是“求真”课堂有效教学的保障,但教材的内容并不都具有“普适性”。为此,教师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遵循可接受性的科学原则“活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或者重组,使之更适合学生学习。同时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内容密度适宜,循序渐进,让教材真正为学习服务。
如在教学语文S版三下《卢沟桥》时,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我在教学之前增加了《卢沟桥的建设历史》《七七卢沟桥事变》等阅读资料,既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了卢沟桥,也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在教学时,重组课文第三自然段“关于描写石狮子”的内容,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进行充分补白,感受卢沟桥的美。在教学之后,让学生结合资料,从自己阅读的角度,写一写《我眼中的卢沟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怀。这样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呈现了有层次的学习目标,不仅帮助学生更科学地进入了文本,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认知。
教学方法要灵活、恰当
语文的教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要让其“赋有生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活用教材”,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以及灵活运用更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选择理应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综合性,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语文课堂,才能使其真正走进文本,感悟文字所传递的情感。如教学古诗,当教学对象为低学段学生时,就要注意课堂组织教学,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指导学生通过读文字想象画面,感受精炼文字背后所传递的情感,从而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当教学对象是中高段学生时,就可以通过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里,走近诗人,根据写作背景,充分感悟文字所承载的感情。总之,一堂课所需要的教学方法一定不能是单一的或者固定的,只有采得百花(多种教学方法),方能酿成蜜(教学任务)。所以,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求真”课堂,提高实效的条件。
教学评价要多元、有效
语文教学评价“一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二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三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求真”课堂要求教师能正确把握评价方式,评价适得其所,建构多元、有效的评价机制,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求真”课堂提高实效的催化剂。
然而,我们在课堂上却常听到“你真棒!”“你真厉害!”等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没有任何指向性,不能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如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这样进行评价:“今天你写的字比昨天的好看,你看你不仅注意到了字的间架结构,还能把捺的‘小尾巴’拖得那么漂亮!”“你的音读准了,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读课文就得像你这样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思。”……简而言之,评价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使评价真正起到有效的作用。
教学反思及时、前瞻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从中不难看出,只有多积累教学经验、多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那么在“求真”课堂上,我们应该反思什么?首先得记下“课堂生成”,能为教师进行学案的“二度设计”提供良好的素材;其次,理应写下“精彩”,这是为了有效的教学设计确定方向;再则,书写自身不足,有利于教师探究、剖析其根源,这能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