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在教师,建立健全教师教学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荣誉感和使命感的有效途径。“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的评选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话语权。笔者认为,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充分调动并发挥相关激励机制作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唤醒教师的教学荣誉感。
教学激励机制实践所谓激励,是激发人动机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组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工作质量和事业发展,而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高低,除了依赖于组织内部职能的合理配置和机构的协调运转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高校教师文化层次高,其心理需求也高,其劳动成果与自身受到的心理激励程度呈现为高度的正相关,因此,如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评选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和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也逐年提高。“钱学森之问”代表着精英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端;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则代表着大众化教育的另一端。而无论哪一端,高校都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各高校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然而结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触及到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根本的或者最关键的问题: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对于授课者的期望和评价?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最核心的人的要素。所有的教学改革要想取得实效,最终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来具体落实。然而,教学与科研、学校利益与个人利益、按劳取酬和无私奉献等方面的矛盾,却让许多教师精力分散、疏于教学。
为了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的投入,提高教学质量,不少学校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或评价机制,如学生评教、课堂教学质量奖等评选活动,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甚微。因为学生评教最主要是对教学后进人员起警示的作用,而课堂教学质量奖等奖项的奖励作用相较于科研奖励而言,无论是它带来的个人利益还是荣誉,又不能引起教师足够的兴趣。“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奖的设立与尝试,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二、“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评选的实践与探索
1.评选方法
“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奖的设立,是以学年为单位,由学生通过网上评选系统在自己全学年的任课教师中评选出获奖教师,学校即授予该教师为学年度“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奖。该奖项由学校组织,并通过学校自主开发的评选系统进行评选。每年5月中上旬进行,学生到自己所在校区的计算机房进行集中投票。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单独的帐户与密码,每个帐户只能评选一次,每次最多只能选择2位教师。学校自2005年开展此项活动以来,已经连续开展了8次评选活动,选出“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400人次,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活动效果。
2.评选特点
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的奖项。各高校设立的教学奖项种类很多,如课堂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学奖等等。这些奖项多为教师自主申报,学生参与度不高,某种程度上这些奖项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真正感受。“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评选,既是由学生真正参与的评选活动,也是由学生独立实施的评选活动。学校除了规定学生投票的时间、地点,其投票自主权完全取决于学生。学生选择哪一位教师不会受到任何自身以外因素的影响,既不用担心与任课教师的关系,也不必担心选择与否会影响教师对自己学业成绩的评价。
没有文本标准的评选。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设立的奖项,一般情况下都会有一套严格的评选程序及量化的评选标准,以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然而,“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评选却没有量化的、成文的标准,教师提交给教学管理部门的申报材料学生也没有机会查阅,学生凭借自己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对该课程的直观感受,无记名去选择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作为听课主体的学生对于授课者的期望和评价。
3.分类评定
评选的初步结果。评选的初步结果由系统根据预设的计算方法进行自动处理。所有开设的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类,由于公共课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的课程,受众面广且多为大班授课,与专业课小班化授课模式相比,可比性不强。因此,公共课在全校所有承担公共课学院的教师中进行评选。而专业课则由于不同学科之间差异较大,为便于分类指导和统筹协调,按学院进行评选。此外,学生参评率也是影响统计结果的重要因素,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参评率,评选结果不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一般设定的学生参评率为60%,按照这样的要求,进行评选率的排名,公共课取所有参评课程前10名,专业课则将获奖指标分配到学院,学校控制获奖总规模。
评选的正式结果。评选过程完全由学生做主,评选的初步结果代表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和评价,其主观性强,但全面性有欠缺。作为学校设立的奖项,为确保评选结果不出现偏差,其结果必须经过学校审查。审查主要侧重于教师师德师风等方面,如果没有原则性问题,则必须以学生评选结果为准。评选活动开展8年来,除1位教师被否决外,最终评选结果皆与初选结果一致。
三、“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评选效应
“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奖项的评选对教师有着很大的触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得益于学校大力宣传。如利用召开教师节大会表彰之际,学校制作获奖老师的采访视频和个人简历,循环播放;设立宣传橱窗展示获奖老师的风采;召开获奖教师座谈会等。通过这些举措,一方面,扩大了奖项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获提高教学质量的良策。教师获奖后都深感欣慰与鼓舞,特别是一些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尽管获得过许多的荣誉,但这个奖项让其最感自豪。 其次,得益于奖项自身的特色。因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责任,任何一位教师都会关心别人、特别是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价。尽管学生的肯定不会给教师带来多少经济上的收益,但其有着金钱所不能比拟的成就感、自豪感,这种肯定有着物质刺激所达不到的师生深厚情感的永久存续。
再次,得益于其评选方式。由于皆为学生自主评选,获奖结果表达了学生们最真实的想法。许多获奖教师在得知获奖以后,惊喜万分。为自己在教学上的投入获得学生认可感觉欣慰。同时他们也对这种评选方式少官僚习气、少个人关系动作,凭借自身努力赢得的荣誉表示肯定和认可。
四、“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奖的思考
从历年评选情况来看,每年的获奖教师中既有教龄较长的,也有刚刚走向讲台的。获奖群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比较熟知,能够让学生较为容易地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师;第二类,也是获奖人数较多的教师,这部分教师由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多,能够在课内课外关心学生的学习甚至生活,成为学生的朋友,他们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如何进一步发挥激励作用,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奖项的评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高校扩招之后,引进了大批教师,这些教师学历层次很高,许多人有很高的学术研究水平,但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以及教育实践的训练与指导。不少教师都是在短暂的上岗培训之后匆匆走上讲台。这些年轻的教师能够获奖,一方面,因为他们与学生关系融洽,相对弥补了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从更好地培养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出发,如何提高年轻教师教学水平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唤醒教师的教学荣誉感。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比起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我们的矛盾似乎更加突出,如何减少矛盾是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其他国家的高校能够培养高水平人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关注,而我们却做不到?本文认为,这与目前我们的部分教师的教学荣誉感不强,缺乏奉献精神不无关系。因此,学校应该以“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奖评选为契机,大力宣传,采取更多的方法利用更多的途径去唤醒教师教学荣誉感。让荣誉战胜利益、让奉献支持自私。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实施个性化的关怀。学生渴望关心,教学需要关心。客观上由于教师科研及课务压力存在,有不少教师除了课堂授课,课后与学生几乎没有交流,指导学生时间偏少,上完课走人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更谈不上对学生个性化的关怀。没有对学生的关心、不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学习状态,又怎能知道是否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这种状况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是空谈。
4.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评选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认为评选结果与已无关,偶尔也出现让他人代投票的现象。即使一些到场投票的学生也没有充分意识到投票的意义,言语之间并没有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这种现象在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也可见端倪。有不少同学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除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外,最关键的还是要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有了主体意识才能对自己想学什么、怎样学习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主动关心自己有没有学到想学的知识、学得如何,从而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评价;才能让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奖等活动更有含金量,发挥其在教师教学中更大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为川.从西方的激励理论谈激励的方法.教学与管理,1993,(2).
[2]周婧婧.基于西方激励理论的我国高校管理激励机制研究.广西教育,2010,(7).
教学激励机制实践所谓激励,是激发人动机的过程,即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组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工作质量和事业发展,而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高低,除了依赖于组织内部职能的合理配置和机构的协调运转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高校教师文化层次高,其心理需求也高,其劳动成果与自身受到的心理激励程度呈现为高度的正相关,因此,如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评选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校扩招以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和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也逐年提高。“钱学森之问”代表着精英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端;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则代表着大众化教育的另一端。而无论哪一端,高校都肩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各高校都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然而结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触及到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根本的或者最关键的问题: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对于授课者的期望和评价?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最核心的人的要素。所有的教学改革要想取得实效,最终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来具体落实。然而,教学与科研、学校利益与个人利益、按劳取酬和无私奉献等方面的矛盾,却让许多教师精力分散、疏于教学。
为了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的投入,提高教学质量,不少学校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或评价机制,如学生评教、课堂教学质量奖等评选活动,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甚微。因为学生评教最主要是对教学后进人员起警示的作用,而课堂教学质量奖等奖项的奖励作用相较于科研奖励而言,无论是它带来的个人利益还是荣誉,又不能引起教师足够的兴趣。“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奖的设立与尝试,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二、“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评选的实践与探索
1.评选方法
“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奖的设立,是以学年为单位,由学生通过网上评选系统在自己全学年的任课教师中评选出获奖教师,学校即授予该教师为学年度“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奖。该奖项由学校组织,并通过学校自主开发的评选系统进行评选。每年5月中上旬进行,学生到自己所在校区的计算机房进行集中投票。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单独的帐户与密码,每个帐户只能评选一次,每次最多只能选择2位教师。学校自2005年开展此项活动以来,已经连续开展了8次评选活动,选出“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400人次,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活动效果。
2.评选特点
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的奖项。各高校设立的教学奖项种类很多,如课堂教学质量奖、优秀教学奖等等。这些奖项多为教师自主申报,学生参与度不高,某种程度上这些奖项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真正感受。“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评选,既是由学生真正参与的评选活动,也是由学生独立实施的评选活动。学校除了规定学生投票的时间、地点,其投票自主权完全取决于学生。学生选择哪一位教师不会受到任何自身以外因素的影响,既不用担心与任课教师的关系,也不必担心选择与否会影响教师对自己学业成绩的评价。
没有文本标准的评选。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设立的奖项,一般情况下都会有一套严格的评选程序及量化的评选标准,以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然而,“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评选却没有量化的、成文的标准,教师提交给教学管理部门的申报材料学生也没有机会查阅,学生凭借自己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对该课程的直观感受,无记名去选择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作为听课主体的学生对于授课者的期望和评价。
3.分类评定
评选的初步结果。评选的初步结果由系统根据预设的计算方法进行自动处理。所有开设的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类,由于公共课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的课程,受众面广且多为大班授课,与专业课小班化授课模式相比,可比性不强。因此,公共课在全校所有承担公共课学院的教师中进行评选。而专业课则由于不同学科之间差异较大,为便于分类指导和统筹协调,按学院进行评选。此外,学生参评率也是影响统计结果的重要因素,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参评率,评选结果不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一般设定的学生参评率为60%,按照这样的要求,进行评选率的排名,公共课取所有参评课程前10名,专业课则将获奖指标分配到学院,学校控制获奖总规模。
评选的正式结果。评选过程完全由学生做主,评选的初步结果代表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和评价,其主观性强,但全面性有欠缺。作为学校设立的奖项,为确保评选结果不出现偏差,其结果必须经过学校审查。审查主要侧重于教师师德师风等方面,如果没有原则性问题,则必须以学生评选结果为准。评选活动开展8年来,除1位教师被否决外,最终评选结果皆与初选结果一致。
三、“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评选效应
“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奖项的评选对教师有着很大的触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得益于学校大力宣传。如利用召开教师节大会表彰之际,学校制作获奖老师的采访视频和个人简历,循环播放;设立宣传橱窗展示获奖老师的风采;召开获奖教师座谈会等。通过这些举措,一方面,扩大了奖项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获提高教学质量的良策。教师获奖后都深感欣慰与鼓舞,特别是一些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尽管获得过许多的荣誉,但这个奖项让其最感自豪。 其次,得益于奖项自身的特色。因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责任,任何一位教师都会关心别人、特别是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价。尽管学生的肯定不会给教师带来多少经济上的收益,但其有着金钱所不能比拟的成就感、自豪感,这种肯定有着物质刺激所达不到的师生深厚情感的永久存续。
再次,得益于其评选方式。由于皆为学生自主评选,获奖结果表达了学生们最真实的想法。许多获奖教师在得知获奖以后,惊喜万分。为自己在教学上的投入获得学生认可感觉欣慰。同时他们也对这种评选方式少官僚习气、少个人关系动作,凭借自身努力赢得的荣誉表示肯定和认可。
四、“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奖的思考
从历年评选情况来看,每年的获奖教师中既有教龄较长的,也有刚刚走向讲台的。获奖群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比较熟知,能够让学生较为容易地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师;第二类,也是获奖人数较多的教师,这部分教师由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多,能够在课内课外关心学生的学习甚至生活,成为学生的朋友,他们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如何进一步发挥激励作用,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奖项的评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高校扩招之后,引进了大批教师,这些教师学历层次很高,许多人有很高的学术研究水平,但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以及教育实践的训练与指导。不少教师都是在短暂的上岗培训之后匆匆走上讲台。这些年轻的教师能够获奖,一方面,因为他们与学生关系融洽,相对弥补了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从更好地培养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出发,如何提高年轻教师教学水平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唤醒教师的教学荣誉感。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比起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我们的矛盾似乎更加突出,如何减少矛盾是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其他国家的高校能够培养高水平人才,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关注,而我们却做不到?本文认为,这与目前我们的部分教师的教学荣誉感不强,缺乏奉献精神不无关系。因此,学校应该以“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奖评选为契机,大力宣传,采取更多的方法利用更多的途径去唤醒教师教学荣誉感。让荣誉战胜利益、让奉献支持自私。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实施个性化的关怀。学生渴望关心,教学需要关心。客观上由于教师科研及课务压力存在,有不少教师除了课堂授课,课后与学生几乎没有交流,指导学生时间偏少,上完课走人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更谈不上对学生个性化的关怀。没有对学生的关心、不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学习状态,又怎能知道是否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这种状况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是空谈。
4.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评选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认为评选结果与已无关,偶尔也出现让他人代投票的现象。即使一些到场投票的学生也没有充分意识到投票的意义,言语之间并没有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这种现象在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也可见端倪。有不少同学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除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外,最关键的还是要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有了主体意识才能对自己想学什么、怎样学习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主动关心自己有没有学到想学的知识、学得如何,从而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评价;才能让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奖等活动更有含金量,发挥其在教师教学中更大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为川.从西方的激励理论谈激励的方法.教学与管理,1993,(2).
[2]周婧婧.基于西方激励理论的我国高校管理激励机制研究.广西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