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治理风云录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e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李流芳《西湖烟雨图》

  “半城烟雨半城湖”这句话拿来形容杭州还是蛮贴切的,湖岸既是闹市,湖区也是城区,湖边人家开窗即见湖光山色,湖水荡漾处皆是都市的繁华旖旎,湖山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的妆容。因此,治理西湖历来是城市管理者的头一桩大事。
  千百年来城市面目脱胎换骨,而西湖则是不变的。这座城市的历史离不开湖,历朝历代对西湖的治理,也是一个城市成长的缩影。
  西湖是自然天成的,但也是挖出来的。有史记载:宋苏轼上报朝廷的奏折上写道:“水涸草生,渐成葑田……更二十年,无西湖矣。”元人笔记:“……湖西一带葑草蔓合,侵塞湖面,状如荒野。”明代初期,“西湖渐成平地,过去以山麓为岸之湖面,去山日远……”钟毓龙《说杭州》:“西湖苟无历代之浚治,则千年以前,早已为平地。”

  若不是历朝历代杭州人的挖泥疏浚,西湖早已不复存在。西湖能成为今天的西湖,其实很难。

  若不是历朝历代杭州人的挖泥疏浚,西湖早已不复存在。西湖能成为今天的西湖,其实很难。

惟留一湖水


  沧海桑田,这是自然之力所为,是无可奈何的事,比如西湖从一个浅水湾渐渐地变成一个湖泊。在这个千年里,它本来很可能又渐渐地淤积成平地,这也是很正常的,但它最终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这是杭州人的愿望,也是杭州人的努力的成就。
  最初人们治理西湖,只是想留住这一湖水。
  杭州古时是海湾,潮涨潮落,泥沙淤积,渐成陆地,渐成东南之都会,可是城里的地下水水质咸苦,无法饮用,唐代刺史李泌为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便在城里开了六口井(即蓄水池),挖沟引西湖水入城,解决了杭州人的喝水问题。
  后来白居易治湖则是为了灌溉。当时的西湖堤岸低矮蓄不住水,春天多雨时湖水泛滥,无雨时又湖水干涸,白居易主持修筑长堤,雨时关闸蓄水,旱时开闸放水,使万亩农田免除了旱澇威胁。20个月后,治理西湖大功告成的白居易任满离杭时,满怀深情地对杭州人民说:“惟留一湖水,与汝济凶年。”
  再以后,杭州人就开始了愚公移山一般的挖湖不止。少则几年,多则数十年、上百年,必有一次疏浚工程。吴越王钱鏐甚至特设撩湖兵千人,整日就在湖里割草挖泥。所谓撩湖兵,大概类似现在的水域管理处,清朝叫西湖浚湖局,辛亥革命后改名叫西湖工程局。专人专管,郑重其事。
  即便时时地挖,偌大的西湖仍是常常濒临几近堙塞的境地,比如宋朝时的西湖,湖西到处是田荡,湖东也是葑草弥漫,令到杭任职的苏轼痛心疾首,于是以工代赈领着杭人大挖西湖,挖出的淤泥堆起了一条长堤。
  说起来,唐宋明清,历代都有人因浚湖流芳百世,唐有白居易,宋有苏东坡,到了明朝有郡守杨孟瑛,清朝则有知府阮元。

只见湖光不见笆


  西湖堙塞除了自然的因素,还有人为的原因。元明时期杭城流传一首民谣:“十里湖光十里笆,编笆都是富豪家;待他享尽功名后,只见湖光不见笆。”说的就是西湖边上的“违章建筑”。明初,官府把傍湖的水面划给了巨富豪门,这些富家在湖面上编篱筑埂,或种植菱藕,或占湖为田,或填湖筑屋,把个西湖阉割的支离破碎。看来侵占西湖之事是由来已久,若不是西湖颇大,恐怕早就被有钱或有势的人们瓜分占为己有了。
  话说1189年,有个宫中内侍叫毛伯益,仗着自己的身份,随心所欲地在西湖上占菱池、筑亭榭。谁知当时的临安知府张杓是个不听邪的官儿,他说:“吾官可去,法不可屈。”管你什么内侍外侍,在我的地盘上我就要管你,你侵占西湖我就要治你,于是依法将毛内侍判了一个“损坏西湖罪”。
  翻看史料才知道,古时和现在差不多,也是拆也难、禁也不易。为何难?从古时的禁令上可略知一二。1539年,地方官奏请:“禁豪家包占西湖”。1565年,更是将禁令刻在了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这沿湖三座城门上,让大家举报仍在侵占西湖的“宦族豪民”。1644年立《西湖禁约》,明令“凡豪势占西湖为私产者,勒令返官,并捐俸去西湖葑草80亩”。可见对西湖肆意侵占的人,多为有权有势者。
  也是南宋,有两个内臣划水为域,在西湖上盖起了房子,在西湖水里洗涤秽物,污染湖水,被一个叫鲍度的御史奏了一本,结果两人被降职罢官,又被勒令拆毁所建房屋,没收霸占水面之所得。但比较起来这是容易的,1268年时,杭州地方官向朝廷奏本,请求挖除西湖中过多的菱藕,以免秽塞侵占湖岸,这一要求直过了8年才获得批准。1426年,御史吴文元奏请朝廷治理西湖,“浮议四起,权势豪家纷纷反对,百般阻挠”。1664年,曾丈量过西湖被占的区域,计有442亩。这西湖边上的拆与禁真是任重而道远。
  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大致绕西湖一圈而少有阻隔,每说到此,杭州人就会想起前些年西湖边上艰难的拆房扩绿。没有历代的“拆”和“禁”,何来今天这美丽的西湖。

西湖如人之眉目


  在治理西湖的历史中,有一点与众不同,那就是其中的文人色彩。
  西湖治理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文人的寻梦。西湖之成为西湖大概可以从唐朝始,这并不仅仅因为“西湖”的定名源于唐朝。在此之前的西湖与别的自然湖泊相比,大约并无多大区别,而在此之后,它开始与文人结下不解之缘。千年西湖是沾着历朝历代诗词文赋的露珠,蕴养着自己独特的风姿,这是一种优雅闲适的中国文人的风姿。它的文人气息使它区别于其他所有的自然湖泊而自成一家。
  公元822年,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作为地方长官,他领导的治湖工程是为了非常现实的保湖蓄水。然而千百年后,我们已无法将诗人的浪漫从湖边的长堤中剥离。诗人并不知晓,他的治理西湖,就像为今后的西湖刻下了一个诗人的模子。从那以后,但凡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治湖工程,在杭人口中代代相传的疏浚活动,无不闪现着诗人的影子。这是千年西湖的序曲。   到了公元1089 年,西湖又一次交到了一位著名詩人的手里。那时苏轼是二度来杭出任知州。诗人在奏折里写道,“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这是诗人的笔法,诗人的逻辑。诗人自有诗人的激情,他的激情甚至在官方公文中也肆意流淌。这句看似题外的文学语言,又一次为西湖摹拟了一个文人心目中的形象。
  在历史上数十上百次的治理中,惟独白、苏二人的治湖不仅仅是记在志书上,还成为杭城百姓人人皆知信手拈来的佳话,这无疑与其中的文人色彩有关。而正是白苏二人的引导,使得以后的治湖都带有了装点湖山的目的,甚至就是照样画葫芦。比如明代杨孟瑛领导疏浚时仿苏堤筑杨公堤,亦有六桥;也是明代,知府孙孟在湖中堆土筑就湖心亭,在小瀛洲前重建石塔成三潭印月;清代巡抚阮元则用湖泥堆筑成就阮公墩,等等。西湖就这样一笔笔地描绘着,杭州果然有了一幅绝佳的“眉目”。

人因湖名


  杨公堤是一条已经消失的古堤。杨公堤对于西湖是一种风花雪月,也是一段艰辛的治湖史。
  公元1503年,四川人杨孟瑛到杭州走马上任。当时的西湖已是一片荒芜景象,苏堤以西的湖面“高者为田,低者为荡,阡陌纵横,尽为桑田”,苏堤以东,萦流若带,六桥之下,水流如线,苏堤之上,亦是柳败花残。杨孟瑛认为,西湖对于杭州关系甚大,他决心仿效白苏,疏浚西湖。可是工程浩大,阻挠重重,他“力排众议”,一再上书。
西湖美景

  要说白居易那时治湖,还用不着写奏折打报告,可以自作主张,只要有足够的经费;钱鏐是吴越国王,说了算,怎么干都在自己的手里;苏东坡时已经麻烦了,要走流程,打报告造预算经中央政府审批,事后据说还因此遭弹劾差点丢了官。
  到了明代杨孟瑛就更难了,那时西湖边有好多黄金地段成了私人领地,要治湖自然有很多既得利益者会反对,且这些人大多是有话语权的,杨孟瑛须“力排众议”。从他上书朝廷到正式立项开工,足足用了五年的时间。1508年,杨孟瑛亲自指挥动工疏浚,历时152天,用了670万个工日,拆毁田荡3481亩。终于使西湖恢复旧观。最后虽然完成了心愿,但他后来没逃出被诬陷罢官的结局。
  杨孟瑛疏浚西湖时挖出的葑泥,一部分补筑苏堤,将苏堤加高拓宽,又遍植桃柳,重新恢复了“六桥烟柳”景色。而大部分是仿苏堤另筑一堤,杭人呼之为“杨堤”,又称“杨公堤”。杨堤在苏堤的西面,与苏堤平行,遥遥相伴,堤上亦有六桥,俗称“里六桥”,与苏堤的六桥前后呼应,合称为“西湖十二桥”。杨堤的建成,装点了湖西一片,这一带的风光更为宁静风雅,因此后来西湖私家园林大兴时,这一带成了修筑园林的热点,比如丁家山下的“水竹居”,卧龙桥旁的“郭庄”,金沙港边的“金溪别业”等等。
  清朝以后,里湖逐渐淤塞,田桑扩大,杨堤终于废去。1947年,在杨公堤旧址上修筑西山马路。至今,有几座桥仍有迹可寻。
  明田汝成曾说,“西湖开浚之绩,古今尤著者,白乐天、苏子瞻、杨温甫三公而已。”又说,“自乐天之后,二百岁而得子瞻。子瞻之后,四百岁而得温甫。”这个温甫,就是被后人赞为“白苏以后贤郡守”的杭州知府杨孟瑛,他对西湖的贡献因杨公堤而流芳百世。

  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大致绕西湖一圈而少有阻隔,每说到此,杭州人就会想起前些年西湖边上艰难的拆房扩绿。没有历代的“ 拆”和“禁”,何来今天这美丽的西湖。

湖因人存


  湖因人名,湖也因人存。
  杭州老媒体人乌鹏廷老师非常熟悉西湖,不夸张地说,西湖的每一块石头他都写过了。他曾说起1950年的西湖:那时和朋友游西湖,坐手划船,划到湖中央,船夫把船桨直起来,往湖水里一插,插入湖泥,船就停住了,几条船便凑到一起喝茶聊天。可见那时候的湖水多浅。
  多浅?只有不到半米,大一点的船走过,后面全是搅起的湖泥,如果有一阵不下雨,许多地方就会露出湖底。于是有了1951年开始的疏浚西湖。
  1951年,人民政府成立不久,疏浚西湖就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1952年,一只链斗式挖泥船在小南湖开挖,挖出来的泥通过一条轻轨运到湖边,然后人工肩挑背扛,堆到湖南低洼地。那是个改朝换代的特殊时期,社会动荡未息,很多人失业无事可干,没有生活来源,劳动局成立赈济队,以工代赈挖湖泥,一呼百应,一下子就召集到八百多人。
  场面最大的是1953年。那一年夏,西湖久旱,岳湖露了底,秋天,共青团杭州市委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义务劳动,有三万多学生和各行业的青年参加,每天挖泥挑土,冬天,又有上万郊区农民加入疏浚大军。西湖疏浚,成了那一年西湖的标志性场景,也成了许多人忘不了的记忆。1956年,政府动员郊区农民与城市居民七千余人,参加浚湖义务劳动,先后有四万多人次挖泥运土。
  那一次疏浚主要靠人工,时间长达8年,到1958年才基本完成。疏浚后的湖水达到1.8米深,挖出湖泥720多万立方米。这些湖泥填埋了湖区周围的许多低洼塘地,比如少年宫北面至省府前,原来是一片低地洼塘,用湖泥填埋平整,还有现在的柳浪闻莺公园、太子湾、花港公园等十八处洼地,都因为那一次疏浚,奠定了以后公园的基础。
  长长的8年哪!1999年就用不着那么长的时间了,只用了9个月。在西湖湖面上架起了一条临时管道,那是与绞吸式挖泥船配套的输送管道,沿着长桥、玉皇山隧道一直向南延伸,将吸出的湖泥送到玉皇山南侧一片空旷的山谷里,9个月清除淤泥260万立方米。
  据史料记载,自唐至清,较重要的疏浚共有23次,其中相隔百年以上有3次,最长时间为168年;相隔20年以下有7次,最短间隔为8年。
  千年西湖就是这样一点点挖出来的。
其他文献
台州市黄岩区慈善总会自成立以来,慈善助学一直是慈善工作的重点之一。十多年来,慈善助学的内容从单一的助学金发放到物质与精神并重,再到慈善文化的建设,慈善助学的规模从零星资助发展至项目化、基地化,不断积极探索慈善助学的新形式、新方法,对慈善事业的深入发展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实践与探索。  慈善助学实践:从物质到“心灵”  多年来,台州市黄岩区慈善总会在助学领域开展贫困学子“圆梦”助学工程、“爱心营养餐”补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下游,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民俗风情独特,处处显现出“锦绣江南”的水乡风貌和吴风汉韵的博大精深。江苏慈善更是锦上添花,增添了江苏的人文魅力。本文仅以江苏省慈善总会、南京市慈善总会、南通市慈善总会、常州市慈善总会为例,浅析江苏慈善宣方式,了解江苏省市慈善会大力宣传慈善文化,营造公益慈善的良好氛围,以及人人可慈善的现代公益理念,感受江苏人民关注和参与慈善的热情。  江苏省
2020年5月20日,山河智能员工对祖国母亲深情表白:我爱您!(山河智能供图)  从长沙市区往东北20多公里,就来到了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沿着次干道凉塘东路看过去,道路崭新,厂房林立,随处可见大型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  这里是长沙的“硬核”——机械制造业的心脏所在,更是一个世界级的“智造”基地。  2020年,这里的4家巨头——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再次入围全球工程机械50强。长沙
罗曼·罗兰说过一句话:“只要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就没有理由袖手旁观。”我知道虽然我并不是个有多么大能力的人,但即使只能帮助到别人一点点,我也会竭尽全力付出。  我认为我是一个比较有爱心的人。几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如果老师同学不提起来的话,或许我就已经忘记了:我们班里面有一位特殊的同学,他成绩不太好,一次次的失败可能打击了他的信心,他一直在失落,也在难过,渐渐地开始放弃了。那时候我并没有在嘲笑他,而是一
新年伊始,正是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产生第二届慈善总会领导机构之时,新当选的淮安区慈善总会会长王国权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一再强调要认真学习周恩来精神,努力做好新时期的慈善工作。  当谈及新的一年慈善工作思路时,王国权会长略有所思地说:“今后一段时期,我将同新一届理事会成员一道,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用周恩来精神实践慈善总会宗旨,履行慈善总会职能,扮好新角色,开启新征程,书写新篇章;传递党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环保、安全、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发出时代宣言——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WT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初级卫生保健是指最基本的,人人都能享有的,人民群眾和政府都能够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中国政府对人民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许多的公益组织也在促进人民健康方面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
如果说人是一株植物,那么慈善之心便是植物的根,它永远不会完整地裸露在别人面前;如果说一株再美丽的植物,没有根,便是不完整的;那么一个没有善良内心的美人,也仅是区区一个空壳。  香港“邵氏”电影集团的前总裁邵逸夫是一位大善人,他行善积德,因他资助而建立的“逸夫楼”林立在各个名校之间。著名演员周润发也怀着一颗慈善的心,他和妻子都已年过半百,可膝下仍无一子嗣,于是,周润发决定在自己死后,将自己百分之九十
1月11日至13日,由中华慈善总会董华伟主任、中华慈善总会专员李风亚、贫困母亲救助项目执行主任陈富刚,中华慈善总会春雨爱心基金、贫困母亲项目执行主任冰华及爱心人士组成的中华慈善总会贫困母亲救助慰问团,分别在内蒙古宁城县、河北省平泉县、滦平县开展了2013年新春慰问金发放公益活动。  期间,1月12日上午,中华慈善总会一行来到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宁城县陈素华和李永芹两位家境困难但乐观向上的贫困母亲家里
每天上学时路过一个三岔路口,我的脚步不由得放慢,只要不下雨,我都能看见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奶奶在那里卖烤红薯。  有一次,我路过她身边,只是多看了她一眼,她就热情地问道:“小姑娘,吃红薯吗?”我红着脸尴尬地摇摇头,因为我口袋里没有半毛钱。看着她一脸失望,我有一点同情她。其实我很想吃香喷喷的烤红薯,不光为了吃,我更想帮帮这位老奶奶。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我下了英语课,妈妈来接我。我迫不及待地说:“妈,我们
成都市锦江区慈善会作为四川省第一家街道慈善会,2012年八月正式成立。这个由民间发起运作的公益性团体,是社区居民互助体系的平台和载体,希望通过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交流让生活在社区的居民感到温暖和幸福。这也是在政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制下,促进多元参与的一次有益实验,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思路之门。  构建社区参与式互助体系  3月8日,水井坊街道慈善会的社工和社区志愿者对社区的肖大爷进行走访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