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们在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旗帜捍卫下书写“私我”,谈论“性”的氛围中,同为70年代出生的江苏女作家魏微的创作无疑是与众不同而别具风情的。有评论说,魏微是作家,是美女,但她不是美女作家。她的《流年》、《化妆》、《异乡》等一系列作品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为时间背景,为中国本土的成长小说打开了一个新鲜的言说空间,施战军评价她的作品“丰足、柔韧、有痛痒更有情感的深度”,更带给读者一种“浸透内心和仁厚无边的感动”。魏微的中篇小说《情感一种》(原载《青年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也应该属于这个“成长”的言说空间,它不仅是一份小心翼翼的都市生存的情感体验,也是一个女孩背离故土寻求异乡归宿的尝试,更是一种女性在现实生存和自我尊严交织之下的艰难成长。作品复苏了尊严,实现了成长,却也浸透了难以言说的伤感和无以回避的空茫。
魏微笔下的女性多是这样一群人,她们是“漫不经心的,游离的,软弱而善良的,兼具同情心和自尊心的,让人觉得有机可乘的……”她的作品空间在某个城市,背景却紧紧关涉乡村或者遥远的异乡。她写这些生长在乡村或者异乡的,贫困的,善解人意的,受过一定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有知识有尊严的女子,她们耽于幻想,又在时代风潮下努力贴近生存的现状;她们怀抱憧憬,又同时懂得小心翼翼地应付日常空间的琐屑庸常;她们有道德底线,是“良家妇女”,但又绝不过分地倚重身体的贞洁,她们真诚地面对自我的欲望体验;她们为了某个人生的哨子极尽心思,却在同时不断孕育培植了女性本能的尊严意识。就在这种复杂的情感与现实夹缝中,她们实现着自我的成长,让人感动不已。
(一) 寻找安全的挫败
和《化妆》中十年前贫困的大学生许嘉丽一样,小说《情感一种》中的栀子,作为上海某名牌大学新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她的生活同样是灰暗的。家道中落颓败带来了冲击,父亲的逝世更让她觉得了经济和物质上的压力,使得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觉得,这安全感对她和母亲和妹妹来说,是如此重要。”应该说,即使在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大行天下之时,从本质上说,女性是更加缺乏并进而渴望安全感的,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可能来自父亲代表的男性的庇护,也可能来自物质空间上的保障。所以,就在一瞬间,24岁的栀子发誓她一定要过得比所有人都好,她要过华彩的生活,物质的,爱情的,她都要。她要和母亲妹妹同住,“喧哗、歌唱。她们很强大。”而这些都只能是她一厢情愿的一种幻想,眼前的现实是如果她不能在上海找到一份工作,她就必须回到背离了很多年的故乡。故乡不是不好,不是不安全,但是在高等教育背景下浸染了的栀子当作了征服的目标。栀子和所有我们知道和见到的现在的毕业生一样焦头烂额束手无策。所以当于波把某报社副总上海男人潘先生介绍给她的时候,尽管她十分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她还是飞蛾扑火一样企图抓住这根“救命稻草”。
栀子是小心翼翼地接近潘先生的,这种接近中渗透着无处不在的惶恐和不安。她不想失去什么,却想得到什么。她知道一定会失去什么,但是她小心地把握着事情的节奏。她不讨厌潘先生,也不是传统的贞洁烈女,她很顺利地让潘先生喜欢上了她。事情似乎很简单,顺理成章走下去一切都可能实现。但是就在这个过程中,栀子的挫败感却越来越强烈。当她站在一个高远的地方来打量上海、自己和这个男人之间的故事时,她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了“陌生”,“一个陌生人”。她清楚地看见了自己和潘先生之间是被帮助和帮助的利益关系,这让他们之间“隔着一堵墙”。贫困、困境中的人是尤其敏感的,她会揣摩每一个眼际眉梢的动静,如战战兢兢的动物一样,不能忽略任何的风吹草动和微妙感觉。于是栀子被伤害了,被这个无法落脚的城市,被这个和自己亲密又陌生的男人,更被自己逐渐被唤醒的自尊。在极其鲁莽和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她开始了她的报复,她拒绝潘先生的帮助,她不但要让自己站起来,而且她要让这个男人和世界欠着她,亏欠她的枝繁叶茂的青春和一份朦胧隐约的情感。故事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结束了,潘先生难免有些微的失重感,但是他会忘记。这些对栀子都不重要了。
栀子这样一个女性,在异乡城市空间里寻找安全寻找落脚机会的努力失败了。这样的失败不仅来自于异乡城市和人群带来的逼仄空间压迫和无形隔膜,更来自于栀子生命本质中黯淡的贫困滋生出来的敏感和抗拒。就如《化妆》中许嘉丽一样,这种贫困,让她们时刻提醒自己“吃最简单的食物,穿最朴素的衣服,过有尊严的生活。”《情感一种》文本展示的生存空间是极其熟悉的,叙述笔调更是真诚的。魏微赋予一个弱女子的是普通的成长心理,没有夸张和粉饰,这也是一种现实。
(二) 爱情的缺席
读魏微笔下的爱情世界,几分张爱玲式的苍凉空茫,基本的色调是黑白的,就好像栀子经常重复的美女画像,“她一定被爱过,也爱着,有过疼痛,体验过真正的快乐和悲伤。一个真女人,不大有孩子气,然而对生活还有憧憬,正在过物质生活。”一切都是平淡的,也许爱过伤过,却难以称得上刻骨铭心。说到底,这只是一些平凡女子的成长和感情经历,是一些偶然,甚至有一些平庸。
魏微曾经说:“我喜欢把一切东西与时代挂钩,找个体后面那博大精深的背景和底子。个人是渺小单薄的,时代是气壮山河的,我们得有点依靠。”如果要找时代那博大精深的背景和底子,其实也是不易的,但是看见总是可能的,因为它就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背景和底子里。那些浪漫的凄婉的海枯石烂的山崩地裂的爱情遭遇瓦解,“速食”时代的节奏没有耐心等待一场爱情的发生。现实的生存挤压下,爱情需要更多的物质附丽和经济成全。传统道德意义上的贞洁烈女也被高等教育背景下女性意识复苏的女子取代,于是爱情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让人伤感悲凉之处莫不在于爱情褪色了,对爱情的与生俱来的幻想和渴望却伴随着每一个人,尤其是女性,憧憬被现实撞翻的疼痛才最让人震动。潘先生无疑是“喜欢”栀子的,但是又绝不是“爱”。在这个情感双方的交易中,情感其实是缺席的。无时无刻都清醒意识到这场交易的栀子会感动,也不回避身体上的需要,但她却不能“爱”这个陌生人。另一方面栀子知识女性的敏感和自尊还会促使她让自己无意流露的情感变质为一种征服的野心,甚至将爱情和尊严、主动权、信念等混同一起,画上等号。栀子有迷茫和困惑,但是这绝不能算做是一场爱情。
栀子不明白的是:“这么多年来,她有着被爱的诸多可能性,生理的、心理的、容颜的、学识的、情感的、性格的……然而这么多的可能性中,男人单单看中了她的身体。”潘先生如此,连她遥远的纯洁的初恋似乎也难以逃脱。在现在女性的成长中,竟然自觉不自觉地和爱情成了陌路。没有遇见的欢欣,没有相守的忠贞,没有刻骨铭心的悲恸喜悦,这显得多么苍白单薄,让人伤感。可也就是这一份苍白单薄里,栀子们经受了现实的历练,将变成光彩照人的许嘉丽,会时时悲凉,却还是向着前方的。在《情感一种》里,魏微的情感极为克制,不施与同情,不提供观点,在一种细腻的类似呢喃的氛围中将爱情从神圣的云端拉下来,堕入尘世,平凡无奇。
(三)强大又卑微的尊严
如果说,栀子的生活中,贫困让她黯淡,安全的缺失让她挫败,爱情缺席让她伤感的话,幸而还有尊严,一种与生俱来的,又经过了后天知识和教育再次强化的女性卑微的自尊使她变得足够强大,从而能够应付承接这些现实的挤压和失望。
栀子们的这种自尊首先表现为一种对利益加诸情感之上的本能抗拒,就如潘先生和她之间。当栀子无时无刻不被这种利益需求的关系困扰时,她就滋生了赌气一样的自尊意识,“她现在突然有了自尊心,因为她和他睡过觉——就因为这个,她要做出一种姿态来;她不能让自己相信:她之所以和他睡觉,原来是为了得到这份工作。”如果说这种自尊更多地来自教育背景熏染赋予的话,那么另外一种自尊就直接和这个博大精深的时代背景和底子紧密相关了。向男人奉献身体,但又因为自己是个有自尊心的女人,“不能因为跟一个男人睡觉,就强迫他必须爱她、娶她。她不能让人瞧不起……”不得不说,这才是一个时代风潮带来的变化和让人无奈的现实,无关好坏,只是发生了存在了,十分真实和坦诚。
与其说栀子的自尊的苏醒来自于潘先生代表的外部世界,不如说更来自于她自己。当她打电话给一个星期没有见面的潘先生时,“突然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不是来自潘先生,而是来自她自己。她在电话里和他说笑,她的态度如此轻慢……他怠慢她不要紧,可是首先,她不能怠慢她自己。”这样,她算是终于明白了,终于没有失落掉自己。魏微是了解这些栀子们的,“她那样家庭出身的女孩子,不管时代的道德标准堕落到什么地步,不管她内心如何激荡贪婪,恐怕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那就是尽可能做一名良家妇女,做下去,保证会有好处。”这才是这些异乡奔波的女孩子尊严的本初根基,但是在应付了一系列压力之后,这种貌似强大的尊严其实也不过是“表面文章”,说到底是卑微的,如履薄冰的。前方会走到什么地方,没有人知道。魏微不表露绝望,也绝不展示完全的希望。时代还在改变,现实依然冷峻,一切都显得有些茫然无措和怅然若失。
这似乎是魏微的专长,从故事的中间写起,让故事自然地继续发生,悄悄地结束。没有狂风波澜,没有大喜大悲,也不作感情上的铺张渲染。只借一支淡笔,浸着淡淡的伤感和迷惘,娓娓叙述。这一方叙述空间里有清朗的意蕴深沉的力量,更布满了细微的难以察觉的疼痛。她让栀子一样处于贫困或者困境中的异乡挣扎的女子在陌生的人潮和渐变的时代风潮里怀着憧憬和幻想,也不断实现拔节一般疼痛的成长,让她们把对安全的寻找回归自身,对爱情的怅惘随遇而安。在这些寻找、努力、放弃的过程中,栀子们成长和强大起来,具备了抵御伤害的能力和自我疗伤的可能。但是同时,对栀子们,魏微是充满心疼的,她不能为她们找到任何一种解释和可能,不能左右她们的命运和遭遇,只能把她们继续丢给时代气壮山河的背景和底子里,让她们成为许嘉丽或者别的可能。
没有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大张旗鼓,不对生活和时代作任何极端的评判,让现实的仍然现实,强大的慢慢强大,伤感的继续伤感。一个中篇小说,充满内在的紧张和张力,脉脉温情拳拳用心的确难能可贵、仁厚无边。
魏微笔下的女性多是这样一群人,她们是“漫不经心的,游离的,软弱而善良的,兼具同情心和自尊心的,让人觉得有机可乘的……”她的作品空间在某个城市,背景却紧紧关涉乡村或者遥远的异乡。她写这些生长在乡村或者异乡的,贫困的,善解人意的,受过一定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有知识有尊严的女子,她们耽于幻想,又在时代风潮下努力贴近生存的现状;她们怀抱憧憬,又同时懂得小心翼翼地应付日常空间的琐屑庸常;她们有道德底线,是“良家妇女”,但又绝不过分地倚重身体的贞洁,她们真诚地面对自我的欲望体验;她们为了某个人生的哨子极尽心思,却在同时不断孕育培植了女性本能的尊严意识。就在这种复杂的情感与现实夹缝中,她们实现着自我的成长,让人感动不已。
(一) 寻找安全的挫败
和《化妆》中十年前贫困的大学生许嘉丽一样,小说《情感一种》中的栀子,作为上海某名牌大学新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她的生活同样是灰暗的。家道中落颓败带来了冲击,父亲的逝世更让她觉得了经济和物质上的压力,使得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觉得,这安全感对她和母亲和妹妹来说,是如此重要。”应该说,即使在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大行天下之时,从本质上说,女性是更加缺乏并进而渴望安全感的,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可能来自父亲代表的男性的庇护,也可能来自物质空间上的保障。所以,就在一瞬间,24岁的栀子发誓她一定要过得比所有人都好,她要过华彩的生活,物质的,爱情的,她都要。她要和母亲妹妹同住,“喧哗、歌唱。她们很强大。”而这些都只能是她一厢情愿的一种幻想,眼前的现实是如果她不能在上海找到一份工作,她就必须回到背离了很多年的故乡。故乡不是不好,不是不安全,但是在高等教育背景下浸染了的栀子当作了征服的目标。栀子和所有我们知道和见到的现在的毕业生一样焦头烂额束手无策。所以当于波把某报社副总上海男人潘先生介绍给她的时候,尽管她十分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她还是飞蛾扑火一样企图抓住这根“救命稻草”。
栀子是小心翼翼地接近潘先生的,这种接近中渗透着无处不在的惶恐和不安。她不想失去什么,却想得到什么。她知道一定会失去什么,但是她小心地把握着事情的节奏。她不讨厌潘先生,也不是传统的贞洁烈女,她很顺利地让潘先生喜欢上了她。事情似乎很简单,顺理成章走下去一切都可能实现。但是就在这个过程中,栀子的挫败感却越来越强烈。当她站在一个高远的地方来打量上海、自己和这个男人之间的故事时,她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了“陌生”,“一个陌生人”。她清楚地看见了自己和潘先生之间是被帮助和帮助的利益关系,这让他们之间“隔着一堵墙”。贫困、困境中的人是尤其敏感的,她会揣摩每一个眼际眉梢的动静,如战战兢兢的动物一样,不能忽略任何的风吹草动和微妙感觉。于是栀子被伤害了,被这个无法落脚的城市,被这个和自己亲密又陌生的男人,更被自己逐渐被唤醒的自尊。在极其鲁莽和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她开始了她的报复,她拒绝潘先生的帮助,她不但要让自己站起来,而且她要让这个男人和世界欠着她,亏欠她的枝繁叶茂的青春和一份朦胧隐约的情感。故事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结束了,潘先生难免有些微的失重感,但是他会忘记。这些对栀子都不重要了。
栀子这样一个女性,在异乡城市空间里寻找安全寻找落脚机会的努力失败了。这样的失败不仅来自于异乡城市和人群带来的逼仄空间压迫和无形隔膜,更来自于栀子生命本质中黯淡的贫困滋生出来的敏感和抗拒。就如《化妆》中许嘉丽一样,这种贫困,让她们时刻提醒自己“吃最简单的食物,穿最朴素的衣服,过有尊严的生活。”《情感一种》文本展示的生存空间是极其熟悉的,叙述笔调更是真诚的。魏微赋予一个弱女子的是普通的成长心理,没有夸张和粉饰,这也是一种现实。
(二) 爱情的缺席
读魏微笔下的爱情世界,几分张爱玲式的苍凉空茫,基本的色调是黑白的,就好像栀子经常重复的美女画像,“她一定被爱过,也爱着,有过疼痛,体验过真正的快乐和悲伤。一个真女人,不大有孩子气,然而对生活还有憧憬,正在过物质生活。”一切都是平淡的,也许爱过伤过,却难以称得上刻骨铭心。说到底,这只是一些平凡女子的成长和感情经历,是一些偶然,甚至有一些平庸。
魏微曾经说:“我喜欢把一切东西与时代挂钩,找个体后面那博大精深的背景和底子。个人是渺小单薄的,时代是气壮山河的,我们得有点依靠。”如果要找时代那博大精深的背景和底子,其实也是不易的,但是看见总是可能的,因为它就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背景和底子里。那些浪漫的凄婉的海枯石烂的山崩地裂的爱情遭遇瓦解,“速食”时代的节奏没有耐心等待一场爱情的发生。现实的生存挤压下,爱情需要更多的物质附丽和经济成全。传统道德意义上的贞洁烈女也被高等教育背景下女性意识复苏的女子取代,于是爱情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让人伤感悲凉之处莫不在于爱情褪色了,对爱情的与生俱来的幻想和渴望却伴随着每一个人,尤其是女性,憧憬被现实撞翻的疼痛才最让人震动。潘先生无疑是“喜欢”栀子的,但是又绝不是“爱”。在这个情感双方的交易中,情感其实是缺席的。无时无刻都清醒意识到这场交易的栀子会感动,也不回避身体上的需要,但她却不能“爱”这个陌生人。另一方面栀子知识女性的敏感和自尊还会促使她让自己无意流露的情感变质为一种征服的野心,甚至将爱情和尊严、主动权、信念等混同一起,画上等号。栀子有迷茫和困惑,但是这绝不能算做是一场爱情。
栀子不明白的是:“这么多年来,她有着被爱的诸多可能性,生理的、心理的、容颜的、学识的、情感的、性格的……然而这么多的可能性中,男人单单看中了她的身体。”潘先生如此,连她遥远的纯洁的初恋似乎也难以逃脱。在现在女性的成长中,竟然自觉不自觉地和爱情成了陌路。没有遇见的欢欣,没有相守的忠贞,没有刻骨铭心的悲恸喜悦,这显得多么苍白单薄,让人伤感。可也就是这一份苍白单薄里,栀子们经受了现实的历练,将变成光彩照人的许嘉丽,会时时悲凉,却还是向着前方的。在《情感一种》里,魏微的情感极为克制,不施与同情,不提供观点,在一种细腻的类似呢喃的氛围中将爱情从神圣的云端拉下来,堕入尘世,平凡无奇。
(三)强大又卑微的尊严
如果说,栀子的生活中,贫困让她黯淡,安全的缺失让她挫败,爱情缺席让她伤感的话,幸而还有尊严,一种与生俱来的,又经过了后天知识和教育再次强化的女性卑微的自尊使她变得足够强大,从而能够应付承接这些现实的挤压和失望。
栀子们的这种自尊首先表现为一种对利益加诸情感之上的本能抗拒,就如潘先生和她之间。当栀子无时无刻不被这种利益需求的关系困扰时,她就滋生了赌气一样的自尊意识,“她现在突然有了自尊心,因为她和他睡过觉——就因为这个,她要做出一种姿态来;她不能让自己相信:她之所以和他睡觉,原来是为了得到这份工作。”如果说这种自尊更多地来自教育背景熏染赋予的话,那么另外一种自尊就直接和这个博大精深的时代背景和底子紧密相关了。向男人奉献身体,但又因为自己是个有自尊心的女人,“不能因为跟一个男人睡觉,就强迫他必须爱她、娶她。她不能让人瞧不起……”不得不说,这才是一个时代风潮带来的变化和让人无奈的现实,无关好坏,只是发生了存在了,十分真实和坦诚。
与其说栀子的自尊的苏醒来自于潘先生代表的外部世界,不如说更来自于她自己。当她打电话给一个星期没有见面的潘先生时,“突然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不是来自潘先生,而是来自她自己。她在电话里和他说笑,她的态度如此轻慢……他怠慢她不要紧,可是首先,她不能怠慢她自己。”这样,她算是终于明白了,终于没有失落掉自己。魏微是了解这些栀子们的,“她那样家庭出身的女孩子,不管时代的道德标准堕落到什么地步,不管她内心如何激荡贪婪,恐怕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那就是尽可能做一名良家妇女,做下去,保证会有好处。”这才是这些异乡奔波的女孩子尊严的本初根基,但是在应付了一系列压力之后,这种貌似强大的尊严其实也不过是“表面文章”,说到底是卑微的,如履薄冰的。前方会走到什么地方,没有人知道。魏微不表露绝望,也绝不展示完全的希望。时代还在改变,现实依然冷峻,一切都显得有些茫然无措和怅然若失。
这似乎是魏微的专长,从故事的中间写起,让故事自然地继续发生,悄悄地结束。没有狂风波澜,没有大喜大悲,也不作感情上的铺张渲染。只借一支淡笔,浸着淡淡的伤感和迷惘,娓娓叙述。这一方叙述空间里有清朗的意蕴深沉的力量,更布满了细微的难以察觉的疼痛。她让栀子一样处于贫困或者困境中的异乡挣扎的女子在陌生的人潮和渐变的时代风潮里怀着憧憬和幻想,也不断实现拔节一般疼痛的成长,让她们把对安全的寻找回归自身,对爱情的怅惘随遇而安。在这些寻找、努力、放弃的过程中,栀子们成长和强大起来,具备了抵御伤害的能力和自我疗伤的可能。但是同时,对栀子们,魏微是充满心疼的,她不能为她们找到任何一种解释和可能,不能左右她们的命运和遭遇,只能把她们继续丢给时代气壮山河的背景和底子里,让她们成为许嘉丽或者别的可能。
没有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大张旗鼓,不对生活和时代作任何极端的评判,让现实的仍然现实,强大的慢慢强大,伤感的继续伤感。一个中篇小说,充满内在的紧张和张力,脉脉温情拳拳用心的确难能可贵、仁厚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