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是教育实践的一项基本任务,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了课程课程资源是课程开发的教材和条件,积极开发并利用好课程资源,对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对广大农村学校而言,由于经济比较落后,需较大经济投入条件课程资源相当贫乏(个别领导的课程资源意识也很淡薄)。对此,某些老师在怨天尤人的同时,依然走着“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之路。但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努力开拓,农村学校的语文课堂也会充满勃勃生机。
1 紧密联系教材,发掘语文资源
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老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生活体验,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例,把文章教“活”,教“新”。七年级教材(人教版)的课文文字优美,内容生动,融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生活性于一体。灵活地处理教材,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春》,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画画,以培养想象力;咏赞春的歌,激发学对春的热爱之情;并仿照课文最后三段内容写一组比喻句,以锻炼写作能力。讲《行道树》后,发动学生为家乡的环保做件事;教《山中访友》后,组织学生仿写……
教材每单元还安排了一次语文实践活动,但许多老师从不满足,认为农村学校条件落后,学生也没有那能力,而且搞语文活动,既与考试无关,又浪费时间,不搞也罢。我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安排及本班学生实际,开展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中。如“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搜集家乡俗语谚语”、开展社会调查等。并且把语文活动与学生作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作文,实践中作文,快乐中作文。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尤其是后进生),又锻炼了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既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虽然农村学校条件有限,学生水平较城市学生有很大差距,但我们不能因此停步,更要勇于探索与实践,因噎废食,将使差距更大。
新教材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着它必须会向其它学科渗透,在教学中增强语文向外辐射的张力,把课文内容与历史、地理、政治等联系起来,不仅有助于资源的开发,也会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如:摘抄历史书上的名人故事,成语典故等,对写作大有裨益。
2 开发班级语文资源,促进语文学习
1、每周读一篇课外文章并摘抄2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语文教育之核心在于语言的积累。学生要加强字词积累,必须多读书。煮,著名文学家韩愈说过“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中外许多著名文学家正是由于注重平时积累,才取得卓越成就的。我校图书有限且借阅困难(全校2000多人每周只有8小时借阅时间),学生又无条件上网查找资料。为此,我从自己家中拿来一些书报杂志,又发动学生从家里带来好的书,成立“图书角”,供学生借阅。给每位同学一张表,记下每次所读文章标题、作者、主要内容等。以督促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读一篇。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随时做好读书笔记。另外语文教材本身及其它教材上的好词佳句,学生通过看电视获得的知识,以及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的名谚俗语;老师讲课时补充的一些知识等,都可作为摘抄内容。老师定期检查,学生定期交流,开展此项活动,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2、读字典、词典。针对学生基础差的实情,为了加强字词积累,我让每位学生买本《现代汉语小词典》或《汉语成语词典》。(经济上能承受,且字典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书。)间周星期三的早自习朗读,并勾画圈点,下课前10分钟考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反映良好,增强了对工具书的兴趣,养成了多读多记、勤查字典的习惯。3、每周一篇字。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老师应是书法艺术的传承者,然而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文本内容的条分缕析,不注重学生书写。为此,我让学生每周练一篇字,指导学生在熟练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写得好的张贴在墙上。分别布置作业,力求精而不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4、坚持每晚读报。学生在校时,接触电视少,且极少关注国际国内时事要闻。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如果学生只是读死书,对外界信息一无所知,无异于井底之蛙。对学生的全面發展极为不利。我在晚自习前10分钟,组织学生读报,主要了解时事要闻(也读一些优秀作文片段)。人人都得参加,由学习委员做好记录并打分。学期结束进行总结表彰。通过读报,学生不仅锻炼了口才与胆量,而且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5、每月办一次手抄报。办手抄报能培养学生写作、书法、绘画等多方面的能力,又极大地激发了兴趣。学生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组织内容、策划版面等,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有个性的创意设计,个人的才能得到尽情的施展。
以前布置作业除了写还是写,学生极为反感,现在我们在听说读写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实践中,在体验中完成作业,学生不仅不厌烦,反而饶有趣味。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我给每人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每次活动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既能督促学生积极参加,又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3 积极利用校园内外的语文资源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学生习作提供了最好的材料,及时指导学生在体验中作文,会更生动,更真实;演讲赛、诗朗诵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好机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之声”,“每月作文竞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写作热,许多同学的文章在多家报刊上发表。即使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各类橱窗等,只要我们留心,都可以发现语文的影子,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展,积极推动了学校语文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学生作文兴趣浓厚。我乡地处大巴山脚下,虽无名山大川,到也山清水秀,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还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农村学生帮助家长干活的经验就是写说明文的最好材料。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我们不能死守书本,固步自封。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师,要密切关注生活,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发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只要具有课程资源意识,不唯教材,就能把语文教“活”,学生教“富”。惟有如此,才能缩小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教育差距。
1 紧密联系教材,发掘语文资源
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老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生活体验,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例,把文章教“活”,教“新”。七年级教材(人教版)的课文文字优美,内容生动,融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生活性于一体。灵活地处理教材,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春》,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画画,以培养想象力;咏赞春的歌,激发学对春的热爱之情;并仿照课文最后三段内容写一组比喻句,以锻炼写作能力。讲《行道树》后,发动学生为家乡的环保做件事;教《山中访友》后,组织学生仿写……
教材每单元还安排了一次语文实践活动,但许多老师从不满足,认为农村学校条件落后,学生也没有那能力,而且搞语文活动,既与考试无关,又浪费时间,不搞也罢。我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安排及本班学生实际,开展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中。如“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搜集家乡俗语谚语”、开展社会调查等。并且把语文活动与学生作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作文,实践中作文,快乐中作文。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尤其是后进生),又锻炼了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既促进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虽然农村学校条件有限,学生水平较城市学生有很大差距,但我们不能因此停步,更要勇于探索与实践,因噎废食,将使差距更大。
新教材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着它必须会向其它学科渗透,在教学中增强语文向外辐射的张力,把课文内容与历史、地理、政治等联系起来,不仅有助于资源的开发,也会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如:摘抄历史书上的名人故事,成语典故等,对写作大有裨益。
2 开发班级语文资源,促进语文学习
1、每周读一篇课外文章并摘抄2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语文教育之核心在于语言的积累。学生要加强字词积累,必须多读书。煮,著名文学家韩愈说过“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中外许多著名文学家正是由于注重平时积累,才取得卓越成就的。我校图书有限且借阅困难(全校2000多人每周只有8小时借阅时间),学生又无条件上网查找资料。为此,我从自己家中拿来一些书报杂志,又发动学生从家里带来好的书,成立“图书角”,供学生借阅。给每位同学一张表,记下每次所读文章标题、作者、主要内容等。以督促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读一篇。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随时做好读书笔记。另外语文教材本身及其它教材上的好词佳句,学生通过看电视获得的知识,以及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的名谚俗语;老师讲课时补充的一些知识等,都可作为摘抄内容。老师定期检查,学生定期交流,开展此项活动,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2、读字典、词典。针对学生基础差的实情,为了加强字词积累,我让每位学生买本《现代汉语小词典》或《汉语成语词典》。(经济上能承受,且字典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书。)间周星期三的早自习朗读,并勾画圈点,下课前10分钟考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反映良好,增强了对工具书的兴趣,养成了多读多记、勤查字典的习惯。3、每周一篇字。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老师应是书法艺术的传承者,然而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文本内容的条分缕析,不注重学生书写。为此,我让学生每周练一篇字,指导学生在熟练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写得好的张贴在墙上。分别布置作业,力求精而不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4、坚持每晚读报。学生在校时,接触电视少,且极少关注国际国内时事要闻。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如果学生只是读死书,对外界信息一无所知,无异于井底之蛙。对学生的全面發展极为不利。我在晚自习前10分钟,组织学生读报,主要了解时事要闻(也读一些优秀作文片段)。人人都得参加,由学习委员做好记录并打分。学期结束进行总结表彰。通过读报,学生不仅锻炼了口才与胆量,而且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5、每月办一次手抄报。办手抄报能培养学生写作、书法、绘画等多方面的能力,又极大地激发了兴趣。学生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组织内容、策划版面等,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有个性的创意设计,个人的才能得到尽情的施展。
以前布置作业除了写还是写,学生极为反感,现在我们在听说读写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实践中,在体验中完成作业,学生不仅不厌烦,反而饶有趣味。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我给每人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每次活动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既能督促学生积极参加,又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3 积极利用校园内外的语文资源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学生习作提供了最好的材料,及时指导学生在体验中作文,会更生动,更真实;演讲赛、诗朗诵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好机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之声”,“每月作文竞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写作热,许多同学的文章在多家报刊上发表。即使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各类橱窗等,只要我们留心,都可以发现语文的影子,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展,积极推动了学校语文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学生作文兴趣浓厚。我乡地处大巴山脚下,虽无名山大川,到也山清水秀,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还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农村学生帮助家长干活的经验就是写说明文的最好材料。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我们不能死守书本,固步自封。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师,要密切关注生活,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发掘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只要具有课程资源意识,不唯教材,就能把语文教“活”,学生教“富”。惟有如此,才能缩小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教育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