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低段识字教学与传统文化继承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er1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在低段教学中以识字教学为基础,采用多元识字与经典诵读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文化浸润中识字,提高认同感


  部编版教材关注了汉字传承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这是一大创新点,但也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加重了识字教学的任务。教师要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把多元化的识字方法和经典的识字教材带入语文课堂,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要常教一类的字而不是单个的字,激发学生产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识字单元中,编者编排了《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四篇课文,以传统文化为基调,目的是在文化背景下,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能快乐地识字。因此,在教学这一组课文时,教师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开篇《神州谣》是一篇韵文,内容短小却内涵丰富,气势恢宏,紧扣“山川美”和“情意浓”,赞美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很容易就能读出韵律感。《传统节日》不仅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唤醒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交流和诵读中认识节日名称以及对应的习俗,引导学生浸润在文化背景中,完成识字教学。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贝”的故事》只是汉字王国里的一个故事而已,通过展示甲骨文、象形文字,引起学生想象汉字的演变,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喜欢上识字,这也是一种文化的继承。《中国美食》虽然只是一些菜名,但都是“孩子的菜”,他们爱读,而且越读越有“味”。学生在乐意读的情况下,识字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并且这些菜名也都是中国的传统美食,能让学生浸润在传统文化中识字。

二、在多元方法下识字,增加趣味性


  识字教学不应是为了识字而识字,也不应是把单个的字一个接一个地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去读、去记这么简单而已。真正有意义的识字教学,应该是教师把有关联的字进行组合、归类,或是运用词串,或是运用字源、图像、汉字演变,或是放入语境中读等多元的方法教给学生,从而实现高效、有意义的识字过程。
  (一)追本溯源,关注汉字的演变
  以下课堂实录为:字源识字,理解认识“贝”。
  教師:同学们,课文的插图中有四幅图,大家看一看哪一个才是“贝”的甲骨文?
  学生:第二个是。
  教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因为甲骨文像图画一样,第二幅的形状就像贝壳,贝壳上的两条斜线就像龟甲上刻出来的贝壳纹路一样。
  教师:那第一幅图更像图画,为什么不是甲骨文呢?
  学生:那就是贝壳的图片,不是文字。
  教师:那第三幅图呢,为什么不是甲骨文?
  学生:甲骨文是像图画,第三幅图已经像字了。
  教师:是的,大家真聪明,知道甲骨文不是图画而是像图画一样的文字,而且还没有一些基本笔画。其实第三幅图是“贝”字的小篆写法。“贝”的演变是从甲骨文开始,到小篆,再到我们今天的楷体,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贝”的故事实际上也是甲骨文的故事,因此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应补充讲解甲骨文的知识,让学生先了解甲骨文的特征。教师可以用“猜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书上的插图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能让学生分清甲骨文和图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了解“贝”的甲骨文写法。教师可以以甲骨文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甲骨文、汉字演变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趣味识字中认识汉字,为学生今后的自主识字搭建了一个“跷跷板”。
  (二)归类识字,关注结构、部首特点
  以下课堂实录为:按部首、结构归类识字。
  1.对比“煎”“煮”“蒸”和“炖”“炸”“爆”
  教师:我们班的小吃货们不仅爱美食,还懂美食,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字,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出示煎、蒸、煮、炖、炸、爆这几个字)
  学生:这几个字的意思都与火有关。
  教师:你是怎么发现的呢?
  学生:有“火字旁”和“四点底”。
  教师:大家真聪明,关注到了这些字的偏旁,你知道“四点底”表示什么意思吗?(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哦,原来“四点底”就像是火苗在下面烧食物呢!
  教师:我们拿出字典查一查,看看你们猜测的对不对。原来,带有火字旁、火字底和“灬”的字,意思都和“火”有关,你们不仅懂中国美食,还很了解中国汉字,真是了不起。
  教师:除了字的偏旁,你们再看一看它们的结构有什么不同?
  学生:煎、蒸、煮是上下结构;其他都是左右结构。
  教师:是的,不仅美食可以归类,汉字也能归类呢!
  2.对比“烧”“烤”“炒”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它们都有火字旁,说明都与火有关,而且他们都是左右结构的。
  教师:是的,它们的部首相同,结构也相同,可真像三个好朋友。现在我把在三个好朋友放在一起,你们能快速、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从《“贝”的故事》延伸出来的不仅有甲骨文,还有一种识字方法——归类识字。归类识字可以是结构分类,也可以是偏旁、字义分类。因此,在学习《中国美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学习同一类的字,将单个的字串成几条线,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补充“金字旁”的字多与金属有关、“利刀旁”的字多与刀切割有关、“斜玉旁”的字多与玉石有关等内容。汉字的发展就像涓涓细流,识字教学的思路也可以成为一条甚至是多条线,而教师则必须要具有清晰的脉络。

三、在韵文诵读里识字,收获语言感悟


  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中有两篇韵文,尤其是《神州谣》,不仅有韵脚,就连字数也是相等的,三个字读得很有气势,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语言的高度凝练,短句的节奏明显,一个“耸”字能让读者感受到“珠峰之高”,“奔”字和“涌”字能让读者感受到水流之急和多。
  (一)美与情入童心,音韵和谐创造美
  以下课堂实录为:发现韵脚,读出韵味。
  教师:同学们,你们仔细看看这首歌谣,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每一句的字数都是相等的,就像《三字经》一样。
  教师:那请你们再看一看每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华、画、涌、耸、峡、家、浓、荣),发现了什么?
  学生:一、二两行的韵母是ua;三、四两行的韵母是ong;四、五两行的韵母是ia;七、八两行的韵母是ong。
  教师:原来每一句都有相同的韵脚,所以我们读起来才会琅琅上口。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老师读上句,你们读下句。
  整篇韵文一共有四小节,每一个小节都有一个韵脚,字数相同,句式整齐。不仅有押韵的句子,还有对仗句,比如“黄河奔”對“长江涌”;“长城长”对“珠峰耸”;“齐奋发”对“共繁荣”。这些都是特殊的语用现象,将要认的字放到这样的句子中去读,学生很容易读出韵律感,能够对难认的字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韵文识字是一种趣味性较强的识字方法。
  (二)诵读经典蒙学,感受音韵之美
  虽然部编版语文教材已经加大了识字的量,但教材中的这些字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要认识1600~1800个常用汉字,约占整个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左右。这样的识字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因此,教师必须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课内多教授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让他们能在课外阅读中做到自主识字。当然,要想让低年级学生通过读大篇的文章从中增加识字量比较困难。因此,一些蒙学教材就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比如一些比较早的蒙学《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等。
  但是这些蒙学教材的内容多而杂,其中还有很多重复的字,学生很难寻找识字规律,因此识字的效率也比较低。于是,教育专家郭保华先生以《千字文》为蓝本,进行现代韵文式字表《中华字经》的创作,他认为识字教材韵文中的平仄押韵,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相较于大量的集中识字,它更能激起学生的识字欲望。而且四字一句最符合儿童学习,并适合记忆,将字进行归类,可以与旧知识相结合,能有效避免重复字的弊端,因此他认为一个高效的识字教材必须具备以上特点。
  低年级识字教学任务繁重,教师要做的是高效且有趣地把学生带进“汉字王国”,运用多元的识字方法,让一些蒙学教材和字源图成为识字教学中最美的教学字源。诵读《中华字经》等韵文的过程是学生积累汉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感受汉字之美,感受浓厚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
  (作者单位:武进区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不跪着教书》  初三、高一的孩子成熟性和幼稚性并存,有强烈的自主性、逆反心理,爱出风头。他们处理事物和人际关系的能力仍在发展中,有时不能正确对待身边的一些事情。  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对体育教师也是如此。学生接受并喜欢体育教师,才会喜欢体育这门课程,愿意提高运动水平,养成锻炼的习惯,完善自己的品行。其中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习近平總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讲话,交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等文件的经验与做法,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等主办,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学会、重庆市綦江区教育委员
4月26-2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主办,绵竹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绵竹实验区现场展示活动及研讨会在四川省绵竹市举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德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震,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调研员许弘,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调研员樊泽民,教育部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竞赛部主任程洁,全国学校
一、案例背景  给刚进入小学校园的一年级学生上体育课,最能考验体育教师的耐心与智慧了,他们时常会忘记上节课确定的排队位置,对于枯燥的身体练习更是无动于衷,任凭教师怎么提高嗓门,他们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他们又活泼可爱,想象力丰富,对游戏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怎样在常态教学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中持续保持专注,教师除了需要科学的预设之外,还要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  二、案例描述
品读高老师撰写的《平衡木上的“平衡”》一文,师生对话娓娓道来,由凳子拼接而成的“平衡木”,让“小胖墩”勇敢起来。学生心理的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化、热烈的练习情境、体验成功的喜悦等,都从高老师富于激情的笔下流淌出来,其教态亲切自然、育人无痕、感触颇深。该案例是课堂教学的真实反映,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运动技能、体育素养提升的真实体现。案例层次分明,课后反思有深度和广度,问题和问题的解决策略等,都给
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利用小足球开发了几个便于组织教学的小游戏,供大家研讨之用。  一、圈羊回家  方法:将3~5名学生分成一组,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共同用脚带球移动,将球从起点运至终点,球先到达终点的组获胜(图1)。  规则:在运球移动过程中,手不能松开,球不得出圈;每人不能连续2次触球;若违规,则必须后退2步,再重新开始。  建议:此游戏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和中学生选用;每组人数不宜超过6个;通过起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体育教师对写作存在一种心理上的畏惧,认为那不属于自己涉及的领域,自己所要关注的只是当下的工作,上好课、带好训练就行了。至于写论文,走教科研之路是不切合实际的。自己不是搞学术研究的,搞不搞教科研有什么区别呢?面对这样的困惑,笔者也停止过曾經坚守的写作之路,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守,自己与写作已经结下了无法割舍的“情谊”。  写作是一种“痛”并享受的过程。如果带着功利性的心理来进行写作,
游戏比赛中,学生为了争取利益最大化,往往忽视规则的遵守;而违规现象易造成比赛结果的不公平,事后学生间会互相指责别人的违规。因此,及时处理违规现象有助于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提高学生自觉维护规则的能力。  案例: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比赛,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从篮球场中线开始,第1名学生(无球)快跑至端线处后,第2名学生才可运球出发到黄线(距端线3m),和第1名学生进行3次传接球练习后,第1名学生运球
上好一节体育课,撰写一篇好的案例已成为当今体育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俞林老师的案例《旗开得胜》具有实用性、创造性和新颖性3个特点,笔者将其归纳为“三性”,现与大家分享交流:  1.實用性。一篇好的案例一定要具有“实用性”,让读者读出它的真实感,感受到它真实发生在体育课堂上,让体育教师读后,在体育课上可以“借用”。掷实心球是一项投掷类项目,学生对握球的姿势,出手的角度、速度、力度的把握都是每位教师需要
2017年10月,当我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官网看到“第三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通知时,一股参评冲动涌上心头,于是我仔细研读评比要求,开始撰写参赛案例。  我曾执教过1节《软式垒球:挥棒击球技术》的市级公开课。在试教过程中,我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尝试一次次改进教学器材,最终成功服务于课堂。公开课结束后,针对专家和同行们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我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希望借此次案例评比,把自己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