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人接受西方音乐的特征研究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mon_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西方音乐,与以帝国主义为形式的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同为一体的强势进入,使近代中国人经历了从蔑视到好奇,从排斥到崇拜,从推崇照搬到有选择学习的历程。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接受,是在特定情景之下的,有着其历史的必然。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受众群体是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入与交流的日益广泛而诞生发展的,对西方音乐的接受有着明显的群体性特征。
  关键词:近代中国人;西方音乐;特征研究
  西方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与以帝国主义为形式的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同为一体的,而关于乐与政的关系则是贯穿中国音乐美学史的一种传统思想。在近代政治动荡、社会意识形态巨变的情况一下,近代中国人作为哲学层面的音乐审美或者说音乐欣赏的趣味也必然随之产生变化。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音乐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能够接受并愿意主动去感知、体验和吸纳,同时对西方音乐的接受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近代中国人依旧白觉不自觉地用以西衡中的态度来对待西方音乐,仍然没有脱离本民族的视角,依然用中国式的耳朵去倾听,用中国式的思维去感知、体验和吸纳。
  一、“近代中国人”接受西方音乐的特定历史情境
  1.西方音乐的广泛传入。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近代中国人接受西方音乐是有其历史客观原因的,早在中国唐代就有了基督教音乐活动,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闭关锁国的中国人第一次被迫向外敞开国门, 中国古代音乐由此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大门被列强打开后,近代西方音乐文化强势进入中国。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接受是时事所趋下的必然选择。正因为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传统音乐才会走上近现代的道路,同时加快了中国音乐向现代化音乐前进的步伐。
  2.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古代中国,音乐美学长期处于多元化、与其它学科交融发展的状态。传统美学思想,为后来的变法运动中的爱国知识分子主动接收、接受并大力推广西乐,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因此,当晚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尽头,中国传统文化对拯救民族危亡一时显得回天无术的时候,西方音乐立刻受到了极大地关注。近代西方音乐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客观上说,基督教音乐的传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知识,促使了近代中国音乐翻天覆地的变革。
  二、“近代中国人”接受西方音乐的意识
  1.重视学校教育。近代音乐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启蒙性和创新性,首先就体现在强调开办新式学校,改良小学音乐教育,注意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等方面。正是在这种音乐美学思想启蒙下,近代的音乐教育才会出现了极大的改观,并产生近代新音乐的标志-学堂乐歌。而通过学堂乐歌活动及相应的音乐启蒙教育,不仅使得西方的乐器及演奏法、记谱法和基本音乐理论知识逐步介绍进来,甚至直接引进外来歌调以重新填词,更为重要的是,乐歌的广泛传唱从文化心理上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音乐审美听觉趣尚、习惯,在行为上产生了新的音乐活动方式,也预示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开始进入新的文化转形期。
  2.主动变革。被动接受是因为西乐背后的西方文明在军事经济文化上的强势入侵,而主动选择的判断取决于特定时期的某种美学价值取向,同时也取决于实践的检验。从维新运动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文化革命运动此起彼伏地展开,它掀起了批判一切封建思想文化,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的热潮,使近代中国的音乐文化思想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因此,新文化运动主张通过学习音乐发展“美育”,培养白由个性、高尚情操,以达到改善人生、改良社会的功效,是符合进步知识分子的民族、文化拯救意识的, 这种拯救意识的出现为西洋音乐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基础和途径。
  3.主動感知、体验及吸纳。近代中国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变革和失败的打击之后,向西方学习音乐、引进西方音乐、推广西方音乐就已经几乎成为进步知识分子试图拯救中国的共识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考虑,“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接受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也是一种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吸收的过程。虽然当时的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别和强、弱势的落差,但对于西方音乐,“近代中国人”仍然是有选择性的接受。中国近现代音乐基础教育虽源自于西方国民教育思潮和义务教育实践,得益于西学东渐的学堂乐歌,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接受却符合了时代发展的规律,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内在需求。
  三、“近代中国人”接受西方音乐的独特音乐思维
  1.具有渐变式接受的社会心理。西方音乐的传入导致了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五四时期以后20年代的一批学贯中西的音乐家,几乎都致力于在中西两种文化与音乐之间的沟通和汇合。正是由于这批音乐家、教育家的努力,使得以后的中国新音乐以一种健康的形势发展下去。这时候的音乐家己经开始了有选择的向西方学习,其中一部分人已经模糊地意识到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道理,开始注意找寻民族音乐元素来进行创作。“近代中国人”对于西方音乐的接受是一个猎奇、求知、认同的社会心理认知过程,历经了从蔑视到好奇,从排斥到崇拜,从推崇照搬到有选择学习的过渡,这一过程也体现了中国近代音乐从传统音乐向现代音乐的转化历程,象征着中国音乐在对西方音乐的接受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
  2.具有整体性的中国式审美意识。就价值系统而言,近代中国人的审美意识表现了突出的“以人为本”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观,是在“整体”、“直觉”、“顿悟”的传统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中“逻辑分析”方法的结果,从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中国人”的独特音乐审美意识。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新的审美需求因西方音乐的传入而被开启。在西方音乐进入中国的过程中,“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音乐历经了从蔑视到好奇,从排斥到崇拜,从推崇照搬到有选择学习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因为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近代中国人”的音乐听觉并没有因为对西方音乐的接受而产生根本上的变化,“近代中国人”的音乐听觉特质仍然是中国式的“听”与“看”的结合。
  四、结语
  综上,近代西方音乐对中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中国式接受,有着其历史必然,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是民族独立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向西方学习进行社会文化变革的必然选择。“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中国式接受,也反证了“近代中国人”概念的诞生。
  参考文献:
  [1] 刘鸿模.近代中国人对西洋音乐文化的接受[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月.
  [2] 刘红梅.近代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J].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2月.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基于社会质量和服务创新理论展开讨论,结合读者导向和连续性原则,从三个方面构建了图书馆服务创新的理论体系,说明了资源、包容性、凝聚性和读者赋权是服务创新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路径选择包括了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组织结构和技术应用这四个要素,并分析了各个要素的结构关系,由单因素和多因素组合两方面给出了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社会质量;服务创新;图书馆服务;研究  图书服务创新能提
期刊
摘 要:徐渭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擅长于水墨大写意花卉,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他的书法气势磅礴,章法自由而不散漫,笔法多变,为后人所称赞。徐渭一生命运不济,疯疯癫癫,但他的画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徐渭;大写意;水墨淋漓  徐渭,字文长,初字文清,号青藤、天池山人、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山阴布衣等。中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他在文学、戏曲、诗歌和
期刊
摘 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但是,随着社会逐渐进入高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素养的整合势在必行,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迫在眉睫,教师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素养;整合;提升  为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新课程坚持能力立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期刊
摘 要:清朝末期,英帝国主义两次入侵西藏,意欲通过西藏侵占我国腹地。中央对西藏地方控制力削弱,在此情况下,清廷派大臣张荫棠经营藏区,推行新政。本文主要叙述分析张荫棠在藏区的的施政策略。  关键词:张荫棠;藏区;清末新政  一、张荫棠简介  张荫棠,字朝弼、号憩伯、又号少卿。广东新会双水人。清光绪举人,捐官为内阁中书。张荫棠曾以举人员外郎身份在总理衙门管理对英交涉事务,后在西藏推行新政。  二、张荫
期刊
摘 要:《宋元君将画图》是《庄子.外篇.田子方》中的一篇小寓言,文中虽然没有直接对绘画活动作出论断,但借助宋元君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真画者”所应该具有的状态,间接表述了庄子的绘画观点。文中描述了“真画者”的两种状态:其一“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其二“解衣般礴,裸袖握管”。从我理解,这两种状态其实也就是庄子针对绘画创作者提出的两点要求。  关键词:“高姿态”;精神自由;神遇  道家崇尚自然和自由,
期刊
摘 要:2015年是明代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10周年,600多年前的壮举直到今天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到底是什么样的目的促成了这次意义重大的远航活动呢?笔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政治层面的,即通过获得诸藩国的拥护来稳固明成祖的帝位,保证朝贡秩序的有条不紊,继续推进海禁政策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从而确保国家统治的稳定。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政治因素  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成为有明一代
期刊
摘 要:研究“中国性”必须从根基出发,立足于中国社会和文化植根的土壤——乡土社会。《乡土中国》描绘出了生动而贴切的中国传统形象。对于中国传统乡土文化,费老通过观察寻找规律,在反思中批判学习,通过精辟的见解和恰当的比喻,对很多传统社会问题做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并从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  关键词:《乡土中国》;中国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法治社会  乡村社会是中国社会其他的阶层之根源,其他社会
期刊
摘 要:唐代敦煌壁画中人物的色彩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壁画中人物的色彩特点各不相同。初唐时期壁画中的人物在赋色上比较明快淡雅。盛唐时期,大唐气象恢弘,国力达到空前雄厚,赋色厚重,富丽堂皇。在色彩的表现上更加丰富,对人物面部的刻画采用渲染和叠晕,人物塑造具有立体感。中唐时期,壁画中的人物色彩倾向于清新淡雅,由于画师作画时常用原色,变色较少,保存相对完整。晚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人物色调柔和,和谐自然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异化理论的角度来解读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一家在美国社会中受到白人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我的异化,同时探索黑人将如何生存的问题,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都应向其类本质复归。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异化;类本质   一、引言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个术语,后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发展成异化理论。人具有类本质,即主体性和人性,指导和支配客体。可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客体也会反过来作用
期刊
摘 要:利用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可以将日语的暧昧表达分为两类,即具有言外之意的暧昧表达和不具有言外之意的暧昧表达。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具有言外之意的暧昧表达更具独特性,体现日本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日语暧昧表达;格莱斯;合作原则违反  暧昧性是日语语言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日本人在说话时喜欢将事物的焦点模糊化,扩大所讲事物的范围,同时在日常交流中为了维护和谐的人际环境, 很少使用过于明确和强硬的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