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白云,郁净我心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j1993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画家的创作性灵,往往跟出生和成长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四季轮回的季象塑造了艺术家最原始的艺术本性和原动力。通过回归童真和开悟成长过程中所接触过的物象情景,召唤并抒发对家乡的艺术情怀,最终转化为寄情于山水的艺术表现形式,正是笔者受石涛画论影响下的家乡情景彩墨山水画创作思想的体现。所以,画家既要深入生活体悟自身经历过的人生百态,又要超乎于所接触过的物象本身,最后用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来抒发源自生命原动力的根性与本真。
  关键词:石涛画论  家乡情景  山水画创作
  星溪楚江,一个拥有近千年发展历史的古老村落。原名星溪竹山里,始于唐末宋初建村的湖南省嘉禾县广发镇星溪大村,全村皆为李姓。星溪境域西北后山,自西向东有一条常年流淌的溪水,蜿蜒清澈,此地并没有大江大河,先祖们却用小小星溪引出了楚地大江之称,俨然可见他们的柔情与壮志。
  楚江村周边景色秀丽,山石林立,地下暗河、湖泊、水库遍布境域,有俊秀徜徉的青山瑞溪,有小桂林之称的千家湖景色,有险奇莫测的仙姑岩洞,还有气势恢宏的陶岭大山……
  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又名星溪楚智,号净水山人、缘溪行者。名字饱含着父母对我的殷切期盼,希望我能成长为这片热土上的智慧之人。自取的斋号也表达了自我的志趣向往,隐山乐水,缘溪上下而求索。我自幼喜欢爬山涉水,攀岩登树,宛如自然之子,生性灵动,常常带着儿时的伙伴穿行于家乡山水之间而忘却归途。此次创作题材皆取自家乡景色,以彩墨写意山水的形式表达思乡情结,抒发内心意志,彰显笔墨意趣。画面中描绘的都是儿时经常所见的山石、水木、蓝天、白云,但都没有去做山水、树木、白云的实录,而是重在画自己的体会,画对生命的理解,山、石、白云只是给我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的媒介。
  清初画僧石涛的一生跌宕起伏际遇突变,幼年时代便经历了丧父亡国等世事的坎坷,成年以后,又仕途不遂,屡屡落第。作为明末遗民,他自我超越的个性决定了他的人生观不像八大的悲凉和冷漠,而是既有儒家的热情投入又有道家的自由精神,当然更具有了佛家的兼容并蓄,这些都成为他在艺术上走向辉煌的内外动因。石涛的绘画艺术得益于保持了一颗源自根性的本真,最后能够化家仇国恨于自然宇宙之中,寄情于山水,用山水中的万物表达出了能够贯通“宇宙——人生——艺术生命”的“一画”哲学。我服膺佛学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同理,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原发冲动,这就是佛家中“本一”的思想,这需要通过正确的修悟来获得,所以我画的一云一水都赋予它们隐含的性格,一石一木也都会表达出一种静默的禅意,这样一切众生才会皆有佛性,绘画本身也才能具备艺术化的永恒生命。
  石涛认为,艺术更是一种生命创造活动,极重“混沌”二字。混沌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对宇宙未分状态的形容,或称为“浑沌”“鸿蒙”“洪洞”等。中国哲学将混沌当作宇宙创化的本源性力量。石涛希望画家成为一个“辟混沌手”,也就是要开掘这创造性的力量。在其《画语录》中说道: “笔与墨会,是为絪缊;絪缊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絪缊之分,作辟混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用石涛的绘画艺术创作思想来印证笔者的彩墨山水画,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玩味:
  第一,画中的性灵、苍朴之气,是由“性情”转出来的,是绘画思想的顿悟。就像天地之间,鸿蒙一开,山川森列,天下万物皆有灵性。所谓凿破了天地之混沌,是以一种真实的生命冲动、从人的根性中轉现出来的创造。我的家乡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地丘陵地貌,景物奇骏秀美、生灵变换丰富。化作绘画语言时,笔者首先是景由心生,然后再是笔随心动,笔与墨在纸面运行挥洒时缓急自如,线条与块面布局时长短交错、浓淡交叠,象形与笔势在节奏韵律的把控下一气呵成。这“一气”能让画面有“性灵”之气、“浑然”之气,“性灵”与“浑然”就是从生命冲动和根性中传达出来的气息,“气息”与“顿悟”相通,是画家思想顿悟之后的外在传感,在绘画时一旦有了顿悟“气息”之后,便能够使画面浑然一体,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二,一石一木、一云一水,都是源于自然,合于自然。大匠不斫,艺术创造从“大朴散出”,必须合于造化精神,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笔者在观察自然和创作时,都会以自身化为万物的精神去体察眼前的世界,这样便可做到万物皆我,我即万物的境界。去过星溪楚江村的人都知道,那里的一山一石、一土一木、一湖一水,都是那么的朴实天真,画面中的一景一物都是来自家乡的某一处景致,而那画面中一朵朵飘浮的白云,可能就是笔者自己的幻化了。
  第三,真正的艺术创造是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开辟混沌留下的“迹化”,它是由人的生命根性自然流露而出的,是独特的、原创的,不是对古人的重复,不是对外在世界的描摹,也不是有意追求与别人的相异,而是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天生一艺即有一艺之品。中国绘画到了清初,已有近两千年的传统,山水画自五代大兴以来,已有七百年历史,前人的经验和程式层层叠叠,如何超越?只有立足自然本体和绘画本体,并宣扬我与自然和我与绘画这一根本关系,才能超越过去的某一种程式,让古人的“法”为我服务,古人的“法”也是让“自我”通向自然本体和绘画本体的桥梁,而“自我”又是画家在通向自然和绘画本体时让自己超越古人的关键所在,所以“自有我在”的中国艺术精神正是彰显当下生命超越的哲学命题。我们只有溶古于己,并让自己的独特个性树立起来,方可创造艺术的“唯一”。笔者在这次的彩墨山水画创作中主张“画为心生,以书入画”,创作过程以墨为骨,随类赋彩,画面章法黑白相间,虚实相生,大疏大密之中置有全景也缀有局部。山水、云树、田园、山石在画面中自由呈现,组合自如,取景独特又合符于情理。画面以墨、蓝、绿、黄、紫为彩墨色系,墨色与彩色相互穿插,墨为骨,色为肤,层层交替,互为依存,多种媒材的使用与传统笔墨技法相结合,意求得出气韵生动、视觉新颖的“自我”绘画风格来。
  石涛在《画语录·海涛章》中写道:“海有洪流,山有潜伏;海有吞吐,山有拱揖;海能荐灵,山能脉运。山有层峦叠嶂,邃谷深崖,躜岏突兀,岚气雾露,烟云毕至,犹如海之洪流、海之吞吐。此非海之荐灵,亦山之自居于海也。”在石涛心目中,山就是海,海就是山。在石涛意识的抚摩中,一切都在喧腾,直立的山也飘动起伏了,生长的树也俯仰呼应了,飘着的云也缠绕着、翻飞着,带着他的性灵。石涛如此,我亦如此。
  参考文献:
  [1]石涛. 石涛画语录[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6.
  [2]朱良志. 南画十六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张法.石涛《画语录》的绘画美学体系[J].中国文化研究,2005(03):70-78.
  [4]郭怀若.试析石涛《画语录》对艺术美学研究的影响[J].文艺争鸣,2009(04):157-158.
其他文献
书法家邵启平  邵启平,1966年2月出生,土家族,湖南师大中文系毕业,现为湖南省石门县一中教师、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硬笔书协学术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硬笔书协常务理事、湖南省书协会员、常德市硬笔书协副主席、常德市书协理事、石门县书协副主席。2005年7月至2007年6月进修于北京师范大学“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2011年9月在“首届中国毛笔与硬笔书法大展”中被评为“
期刊
画家刘鸿洲  刘鸿洲,号一勺,土家族,1943年生,湖南凤凰人。副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第四届理事、湖南省画院特聘画家、湖南省中国画学会顾问、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顾问、河北省书画院艺术顾问、湖南九歌画院画家、吉首大学客座教授、河北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原学理工,1992年至1993年曾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高级研修班研修,2001年至2002年
期刊
藝术家萧明辉为彰化县员林人,曾为彰化县美术家接力展最年轻的彩墨奖得主,擅长现代彩墨,以多变的肌理、特殊的氛围、细腻的人物表情展现出色的风格。其作品曾受邀参加香港、四川、北京、上海,纽约曼哈顿大使馆展览及国际艺术交流展,他更在国内各文化中心、艺廊多次举办个展。因其画风独特、技法特殊,作品普受收藏家及大陆人士喜爱,佛光山近期出版的佛学丛书还将其作品引为封面,莲花系列作品更为多位政商人士收藏。  萧明辉
期刊
画家周华刚  周华刚,1997年函授毕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油画研究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郴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大湘南油画风景研究会主席。2009年被湖湘画坛评为十大年度人物。曾在《当代绘画艺术》《中国收藏》《美术报》等20余家报刊及专业杂志发表诗书画及艺术评论近千篇幅,作品5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油画展览,2次获奖,50余幅油画水彩画作品入选省展,30余
期刊
一、引言  朱立文先生在著作《美学大辞典》中解释了艺术创作中“哲理性”的定义:  哲理性(philosophical meaning),艺术的基本属性之一。艺术创作中通过形象体现出对自然、历史、人生的整体性把握和根本性认识。其特点有三:一是对形象的依附性。艺术中 的哲理,不是以游离于形象的概念或 逻辑形态出现,而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于形象体现,它也由此具有美学品格。二是对具体形象的超越性。……三
期刊
云石刻紫砂套砚(如图1、图2),笔者2001年秋得于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当时,与北京的几位砚友共鉴,一致认为是民国时期的遗物。  砚呈长方形盒式造型,由宜兴紫砂泥烧制,色呈紫红,俗称“海棠红”。长11.5厘米,宽8.1厘米,通高4.1厘米。砚体分为三层,三层相套成器,横来竖直,简略素雅,三层各有所用。  顶层:为砚盖,翻转过来既为砚板,亦可做笔舔。  中间层:为砚台,开有梅花形小池,可供研墨之用。
期刊
6月12日,苏州博物馆推出“鲜虞风云——古中山国文物精品展”。本次展览由苏州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策划,甄选164件(套)珍貴文物来苏聚首。展览共分为“鲜虞东徙·肇建中山”“车辚马啸·逐鹿中原”“钟鸣鼎食·生死同欢”三个单元,全面展示了中山国在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不凡成就,作为2020年度开年文化盛宴以飨观众,展览持续至9月2日。  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代有“万乘之国
期刊
收藏是一座门,门上有一块匾,匾上有一首诗,诗上有一束光。  这座门,自古以来就兀立在那里,是宁波天一阁的门,是嘉兴天籁阁的门,是湖州皕宋楼的门,是苏州过云楼的门。  收藏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渊远流长,绵延不绝,世变茫茫,方兴未已。  今日收藏,恰逢其会。  君不见,各地的公私博物馆风月无边,过去耳听为虚多不可见的国家宝藏,现在都尽可能地移出深宫,大白于天下,让你眼见为实,一睹为快,为收藏家们提供了最
期刊
名家评论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博導薛永年:  海源先生雕塑与艺评兼擅,近年更致力书法。其书方正、严整、粗重、苍辣,出入于魏碑、漆书与黑体字之间,不求形工,而求神凛,一如其雕塑之正大与艺评之锋利也。拜观微信,遵嘱述感知如上。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原《美术》杂志主编王仲:  我与海源兄相交数十年,他的人品、文品、艺品我非常熟悉,逻辑严密统一,毫无机
期刊
长沙抢米风潮是指1910年(清朝宣统二年)湖南省长沙府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民变。这年春季,湖南因水灾而导致粮食歉收,米价飞涨,民不聊生。长沙城中以卖水为生的贫民黄贵荪一家因为无法买到米而集体自杀,此事激起民愤,引发了抢米风潮。清湖南巡抚岑春蓂对长沙人民严厉镇压,导致冲突扩大化。长沙人民的抢米斗争还直指帝国主义,长沙城中的许多教堂、洋行、领事住宅被捣毁。长沙抢米风潮参与人数超过两万人,并波及周边多个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