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视角下的“民工荒”现象探析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之初,随着经济形势的企稳回升,珠三角、长三角出现了“民工荒”现象。一个劳动力依然过剩的国家,在春节之后出现了严重的用工短缺,这一现象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实民工荒已经不是新鲜话题。早在2004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就出现了用工短缺现象,此后这种用工短缺现象几乎每年都会发生。2004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对东南沿海民工短缺问题做了认真调研。调查报告最终将用工短缺的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工资待遇长期徘徊、劳工权益缺乏保障、企业用工迅速扩张、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变革。著名劳动经济学家蔡教授认为,这正是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转向短缺)到来的现象。
  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民工荒”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绍兴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总体上经历了城镇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过程。1998年,绍兴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1998年到2004年城市化水平由32%提高到51.6%,年均增加约3.3个百分点。2008年,绍兴城市化水平达到60.2%,年均增长也超过了2.1%,预计至2020年绍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8%~72%。
  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两个直接结果:一是随着城市的不断推进,城市周边的农民失去土地,不得不进入城市工作;二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不断地吸引农民进入城市寻找发展机会。外来农民工的数量已达到绍兴现有从业人口的30%,成为绍兴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据公安部门统计,截止2009年,绍兴市暂住人口达到139.36万人,比上年下降0.4%。其中70%是外来农民工。产业发展提供出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但打工的人潮却不能源源不断地涌来。这就是“民工荒”。民工荒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转型前的痛苦经历。
  二、农民工在城市发展中的选择
  长期以来,外来农民工没有选择权,只要有岗位,他们愿意从事最苦最累的工作。早在2006年,绍兴市总工会做过一项调查,外来农民工的工作强度有90%超过8个小时,甚至有37%的工作时间超过了12个小时。就是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还有67.6%的外来民工愿意多加班。在对外来民工月工资水平的调查中发现,虽然从表面上看外来民工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其中45.8%采用的是计件工资,如果把它按照法定工作时间进行折算,实际上月工资仍徘徊在700~800元之间,有的甚至要低于当时67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虽然现在农民工工资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假如扣除加班因素,不少农民工的月工资仍在最低工资线上徘徊,个别甚至达不到最低月工资980元的标准。
  如果说第一代农民工是怀着改善生活多赚钱的希望来到城市的,那么第二代农民工就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他们是充满理想的一代。在《天天商报》前期热议的“纸上的梦想”系列报道中,可以看到新一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扎根城市的理想。但是,现行的户籍制度在外来农民工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外来”、“农民”。外来农民工无法在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子女教育、文化培训等方面享受到与绍兴市民同等的待遇。
  近年来,虽然农民工就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當一个个新出台的民生政策与户籍制度牢牢挂钩的时候,他们只能承认自己是这个城市的陌生人。随着房价的高涨,他们融入城市的希望也在一片“涨”声中破灭。在工资涨幅跟不上物价涨幅的情况下,一旦中西部的城市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些新生代的农民工就会毫不犹豫地回到生养他的土地上去。那里也许更容易实现他们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民工荒”与其说是部分农民工抛弃了东部沿海城市,不如说是东部沿海城市率先抛弃了外来农民工。
  三、“民工荒”源于城市化、止于城市化
  要解决民工荒,笔者认为至少要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解决城市发展的理念问题
  “民工荒”问题的实质是资源分配问题。城市居民愿不愿意与外来农民工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分享有限的城市公共资源?如果愿意,那么我们也许会面临其他城市城市化进程中遭遇过的相似问题:公共资源短缺,城市交通拥挤,就业问题加剧……如果不愿意,那么我们就必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没有外来农民工的城市该如何发展?笔者相信,要将我们的城市发展成为人口100万的超大城市,就离不开外来农民工所做的贡献。既然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民工,我们就该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他们,让他们成为我们城市中的一员。我们必须把工作重心更多地投入到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用更先进的理念管理城市,为外来农民工创造更适宜常驻的条件。
  2.解决外来农民工的身份问题
  如前文所述,外来农民工好像候鸟,因为户籍的限制,他们只能在城市间不断流动,造成他们就业的不稳定性。企业无法让职工稳定工作,产业转型升级就如同“纸上谈兵”。让农民工能够扎下根是解决“民工荒”的最有效手段。现行户籍制度下,让农民工放弃土地所有权变换户籍身份是不现实的。如何在不改变户籍身份的前提下让外来农民工享受市民待遇,是我们破解“民工荒”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能进一步放宽居住证政策,摒弃狭隘的户籍观念,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服务更多地与居住证挂钩,使外来建设者也能享受廉租房政策、享受子女免费就近入学,那么我们的城市离真正繁荣昌盛也就为期不远了。
  3.解决经济转型的方向问题
  以前我们常常把“民工荒”归结于工资低、待遇差,希望企业提高工资和福利来解决民工荒问题。但民工荒持续了那么多年,除了靠国家强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外,没有哪个企业自觉自愿提高农民工待遇。这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问题,而我们常常从社会学角度去思考它。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当然不愿意和农民工分享利润。只有当提高职工工资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时,企业才会心甘情愿地为职工提高工资。这涉及到城市靠什么产业发展。如果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无法进一步缩短贫富差距,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只有沿着“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发展路径,才可以摆脱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经济的命运,从而不再受“民工荒”的冲击。转型过程中,人是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只要城市里充满着有创新精神、有创业激情、有科学头脑的人,产业转型成功就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因此,如何吸引优秀外来劳动者来绍兴工作,是我们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有效途径。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得出三个判断:
  第一,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即将过去,供给状况将逐渐转向平衡。民工荒的出现,势必会推动劳动者工资上涨,最终推动企业家选择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民工荒不会就此结束,它将和城市发展、经济转型一起和我们继续相伴。
  第三,解决民工荒关键靠产业转型,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着力点应放在如何改善外来人口的居住、生活、学习环境,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城市发展当中,和我们同命运共呼吸。
  绍兴不是一个吝啬的城市,早在东晋南宋,绍兴就慷慨地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能人志士。各种文化和理念在绍兴这片土地上交相生辉,造就了昔日繁华。现代的绍兴,城市与农村相互交融、和谐发展。笔者相信,只要我们的理念稍加改变,通过城市的全面发展促进城市居民的全面发展,绍兴就一定能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拔得头筹。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其他文献
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趣味性和高效性,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助力。所
当人进入青春发育期,也就是十三四岁时,其血压值已开始接近成年人,如处于安静状态时,血压高于140/90毫米汞柱,就可以认为是血压偏高,被认为青春期高血压。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阴囊是腹壁的延续部分,是一个袋状结构,由阴囊肉膜将阴囊分隔成两个囊,囊内有睾丸、附睾及精索,并伴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等组织。阴囊皮肤薄而柔软,
传感器在当今科技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传感器的教学被列入中职物理的教学,并规定了对传感器教学的要求。而应用以专题网站为主要形态的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已经渐露端
就业信息的获取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普通本科院校掌握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的方式对于提高学校的就业服务水平和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育界始终在不断努力地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但收效甚微。《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作文教学的改革注入一股新鲜的力量。新课
蛇莓出自《名医别录》和《蜀本草》,为蔷薇科植物蛇莓的全草,又名三皮风、地莓、蚕莓、蛇葡萄,在我国分布广泛,多生长于山坡、道旁及杂草间,现可栽培。其绿叶红果鲜艳夺目,故又有“
机床夹具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对于职业学校的中技生来说,由于感性知识少,理解能力又欠缺,因而掌握起来有相当的难度。高技生理解能力强一些,相对学起来更容易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此门课程的教学有以下心得。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要进行很好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夹具,在实习中接触过哪些夹具。机床夹具课程主要讲解的是专业夹具,同学们对此了解
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但在中职学校艺术教育不唱主角,因此各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这制约了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事实上,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层面,中职学校艺术教育恰好符合了当今社会各行业对劳动者新的审美需求。很难想象,一个艺术知识贫乏、审美能力低下的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技工人才。  一、中职学校艺术教育现状剖析  中职学校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管理的难度明显大于普通中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