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汽车开始,汽车行业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全方位地影响着各国民众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文化。受各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各国的汽车文化又不近相同,他们有哪些异同呢? 我国的汽车工业算起来也有50多年的發展历史,但汽车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只是近十几年来的事,而从产品自主到文化自主,作为全球第一的汽车大国,中国理应有自己的汽车文化。
[关键词]汽车 文化 发展 买车
中图分类号:TD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4-0224-01
中国加入世贸以来,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汽车,汽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中国式的汽车文化开始形成并悄无声息地生长。
汽车文化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随着汽车的诞生而出现、随着汽车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发达国家的汽车文化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实践,形成了他们相对和谐的汽车文化架构,我们纵观世界的汽车发展历程,得出这样的结论:德国是汽车的发源地,美国是汽车的成长地,欧洲大陆是汽车的进化地,日本是汽车的腾飞地。纵观世界汽车发达国家,都有其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的汽车文化。
从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汽车开始,奔驰公司就开始打造德国汽车无比辉煌的光环,使德国在世界汽车舞台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德国车冷静、深藏不露,很少以外表去“哗众取宠”,其内在表现要那些感受过的人才能领略。无疑,德国车在我国的地位颇受尊崇,德国车几乎成为了质量的标杆。因为敦厚的性格,成熟的技术,扎实的结构,很符合德国人一贯的风格。德国人爱车爱到了骨子里,假日里,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德国人在草坪上擦洗和保养自己的爱车,德国人认为只有爱车的民族才能够制造出好的汽车。在德国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可能会有不爱妻子的丈夫,绝不会有不爱汽车的男人。”在清一色男性组成的各种汽车俱乐部中,会员们佩戴的标记上明白无误地写着:“宁要汽车,不要美人”,足见汽车在德国男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再看看几款经典德系车的畅销史,几乎成为汽车世界的奇迹。虽然汽车文化在德国仅有百多年历史,但如同我们中华民族的千年食文化一样早已融入了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据统计每六个德国工作岗位中就有一个是和汽车行业相关的。各国的汽车爱好者偏爱德国的高速公路,因为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开车不必担心超速被开罚单,可以尽情地享受高速带来的刺激和快感。
“美国人买车就像吃快餐,说话间就恨不得一轰油门就把新车开走。”这种说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汽车消费的态度。美国人对待汽车的态度非常简单,只要能安全、舒适,什么品牌并不重要。美国车经常出现质量问题,也与美国人换车周期较短有关,并不是说美国人生产不出高品质汽车。一个移民的国家,没有多少历史及传统来对着世界炫耀。但是,美国人对生活的理解,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国家,而别克的风格则是更好的诠释。别克有着宽大、舒适、安静,至于油耗,好像不怎么关心,这或许就是美国人。从福特的T型车开始,美国人对汽车的设计总是往实用的方向靠拢,每推出一种造型汽车,都一定要最符合当时人们的需求。宽大、豪放、狂野、不拘小节、马力较强,车厢宽敞,内部豪华,外观粗线条是美国本土车的共性,这种设计依赖于两个因素:美国经济比较的发达,以及美国人的个性特点。比如?美国的国情是地广人稀,恰好与中国、欧洲都有很大差异,美国车有足够自由的空间任意驰骋。再如,美国的经济发达,油价较低,美国人愿意使用悍马之类的大排量汽车。美国车舒适与实用兼而有之,在美国很少有小道,美国汽车不需要高驾驶精度,为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更加舒适,而更加强调减震效果。美国汽车设计得动力十足,也是出于实用主义,美国人总是喜欢在车后面拖挂东西,只有足够大的扭矩才能满足。
欧洲人把汽车当做是工艺品制造。意大利汽车豪放、性感、洒脱,多以性能表现和外形吸引顾客,设计时排除了其它客观条件的限制。意大利就是高级跑车的故乡,对于生活充满热情的意大利拉丁民族来说,一辆车是否实用,是否能让人们真正去拥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跑车足够豪放、足够性感、足够炫目、足够吸引大家的目光。法国车大胆细腻、追求浪漫的感觉,大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你也可以说成另类。我们无可否认法国的汽车首先是为法国人设计的,对于它们的前卫和另类,我们或许该多一份法国式的理解。意大利人的灵性真的是很让人佩服,许多经典的汽车,或许不是意大利人造的,但绝对是意大利人设计的,看看法拉利的设计和受追捧的程度,就该理解,意大利人不仅在时装上颇有见解,在造汽车方面也很有建树。英国车稳重、内向、有内涵。传统车用料充足更不会有夸张的外形和性能表现,令乘客有一种实质感觉。瑞典——一个北欧的小国,以其超级注重家庭安全而造就了汽车安全技术。安全带、安全气囊、ABS等等,就是从瑞典开始的。当一个人选择VOLVO作为自己的坐驾时,安全因素无疑是至上的。
最后不得不提起让人又爱又恨的近邻。日本的汽车:活泼、善变、创新、注意外表。汽车成品在初期更多以模仿英、美产品而成,也有突破性发明。日本人的细致造就了日本车的精良工艺。日本汽车的制造过程中秉承着精细的理念,没有太多的创新设计,但是力求制造完美,这也体现了日本国民的的一种内在精神。日本的汽车文化既源自日本汽车业崛起的奇迹,又来自日本人对汽车的挚爱。抛开历史原因,客观地说,日本车的做工很棒,内部设计也颇为精湛。以本田、丰田为代表,让你觉得一切细节都很舒服,也就是人性化,而中国人也很容易被丰富的配置所吸引。日本车的设计理念根本是节俭,日本的一位设计师说:“日本人的立体感很差,他们看到的车只是平面的,不是立体的。”日本人的设计看到的的确是很平面的,强调看上去的感受而不是立体的享受。日本设计师会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消费者的偏好结合起来,这就是日本汽车设计的高明之处,也是日本汽车能够在较短时期内立于世界汽车之林的重要原因。本人深知:有时候成功的模仿比简单的创新更能创造市场需求。其实与其他国家一样,资源匮乏的日本国情也决定了其汽车的设计必须要求省油节俭。日本大多数家庭都有汽车,有的家庭甚至拥有多辆,可以说,已经进入名副其实的以车代步时代。
相比于德国车的敦厚严谨,美国车的简单大气,欧洲车的细腻设计,日本车的节俭创新,在中国,似乎更多人把汽车看做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我国的汽车工业算起来也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汽车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只是近十几年来的事,而从产品自主到文化自主,作为全球第一的汽车大国,中国理应有自己的汽车文化。中国的汽车沉实而且粗线条,在用途方面与其外形配合,总之一句话:实用。但在美观、使用方便、乘坐舒适及安全方面来看,还有待不断改进完善。中国人买车都是要做足功课,研究市面上各种车型、车款的优点缺点,琢磨攻克各种技术参数……再带着一家老小,参观各种车型,最后买回一辆“全能”型的车。由于文化理念的差异,汽车文化难免会烙上本国的痕迹。我们很难探究这些购车习惯的历史渊源,和国外比起来,我们的市场历史太短,也许正因如此,在经济飞速增长的今天,人们希望凡事都能一步到位,买车也不例外。比如三厢车成为中国人默认的轿车形象代表。而在国外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两厢车,在中国却一度受到冷遇。这体现了中国人讲气派,好面子的性格。中国人意识里对汽车的传统模式是大气、稳重、实用的。一个三口之家,除了用汽车代步外也可当作运输工具使用,这样,拥有一个容积大后备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两厢车在这一点上明显不如三厢车来的实际。
不同的文化历史造就了不一样的汽车文化,不同的汽车制造业发展推动了不一样的汽车文化的成长,而相同的是汽车文化依然在世界范围内滋长。
参考文献
[1] 周阳:《关于汽车的文化反调》,《经济》,2008年.
[2] 刘宇:《关于我国汽车文化营销的探讨》,《汽车工业研究》,2008(9).
[3] 张兴业:《关于汽车文化问题》,《汽配市场》.
[4] 胡亚庄,《试论中美两国汽车文化的异同》,《汽车研究与开发》,2005(4).
[关键词]汽车 文化 发展 买车
中图分类号:TD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4-0224-01
中国加入世贸以来,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汽车,汽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中国式的汽车文化开始形成并悄无声息地生长。
汽车文化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随着汽车的诞生而出现、随着汽车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发达国家的汽车文化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实践,形成了他们相对和谐的汽车文化架构,我们纵观世界的汽车发展历程,得出这样的结论:德国是汽车的发源地,美国是汽车的成长地,欧洲大陆是汽车的进化地,日本是汽车的腾飞地。纵观世界汽车发达国家,都有其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的汽车文化。
从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汽车开始,奔驰公司就开始打造德国汽车无比辉煌的光环,使德国在世界汽车舞台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德国车冷静、深藏不露,很少以外表去“哗众取宠”,其内在表现要那些感受过的人才能领略。无疑,德国车在我国的地位颇受尊崇,德国车几乎成为了质量的标杆。因为敦厚的性格,成熟的技术,扎实的结构,很符合德国人一贯的风格。德国人爱车爱到了骨子里,假日里,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德国人在草坪上擦洗和保养自己的爱车,德国人认为只有爱车的民族才能够制造出好的汽车。在德国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可能会有不爱妻子的丈夫,绝不会有不爱汽车的男人。”在清一色男性组成的各种汽车俱乐部中,会员们佩戴的标记上明白无误地写着:“宁要汽车,不要美人”,足见汽车在德国男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再看看几款经典德系车的畅销史,几乎成为汽车世界的奇迹。虽然汽车文化在德国仅有百多年历史,但如同我们中华民族的千年食文化一样早已融入了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据统计每六个德国工作岗位中就有一个是和汽车行业相关的。各国的汽车爱好者偏爱德国的高速公路,因为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开车不必担心超速被开罚单,可以尽情地享受高速带来的刺激和快感。
“美国人买车就像吃快餐,说话间就恨不得一轰油门就把新车开走。”这种说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汽车消费的态度。美国人对待汽车的态度非常简单,只要能安全、舒适,什么品牌并不重要。美国车经常出现质量问题,也与美国人换车周期较短有关,并不是说美国人生产不出高品质汽车。一个移民的国家,没有多少历史及传统来对着世界炫耀。但是,美国人对生活的理解,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国家,而别克的风格则是更好的诠释。别克有着宽大、舒适、安静,至于油耗,好像不怎么关心,这或许就是美国人。从福特的T型车开始,美国人对汽车的设计总是往实用的方向靠拢,每推出一种造型汽车,都一定要最符合当时人们的需求。宽大、豪放、狂野、不拘小节、马力较强,车厢宽敞,内部豪华,外观粗线条是美国本土车的共性,这种设计依赖于两个因素:美国经济比较的发达,以及美国人的个性特点。比如?美国的国情是地广人稀,恰好与中国、欧洲都有很大差异,美国车有足够自由的空间任意驰骋。再如,美国的经济发达,油价较低,美国人愿意使用悍马之类的大排量汽车。美国车舒适与实用兼而有之,在美国很少有小道,美国汽车不需要高驾驶精度,为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更加舒适,而更加强调减震效果。美国汽车设计得动力十足,也是出于实用主义,美国人总是喜欢在车后面拖挂东西,只有足够大的扭矩才能满足。
欧洲人把汽车当做是工艺品制造。意大利汽车豪放、性感、洒脱,多以性能表现和外形吸引顾客,设计时排除了其它客观条件的限制。意大利就是高级跑车的故乡,对于生活充满热情的意大利拉丁民族来说,一辆车是否实用,是否能让人们真正去拥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跑车足够豪放、足够性感、足够炫目、足够吸引大家的目光。法国车大胆细腻、追求浪漫的感觉,大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你也可以说成另类。我们无可否认法国的汽车首先是为法国人设计的,对于它们的前卫和另类,我们或许该多一份法国式的理解。意大利人的灵性真的是很让人佩服,许多经典的汽车,或许不是意大利人造的,但绝对是意大利人设计的,看看法拉利的设计和受追捧的程度,就该理解,意大利人不仅在时装上颇有见解,在造汽车方面也很有建树。英国车稳重、内向、有内涵。传统车用料充足更不会有夸张的外形和性能表现,令乘客有一种实质感觉。瑞典——一个北欧的小国,以其超级注重家庭安全而造就了汽车安全技术。安全带、安全气囊、ABS等等,就是从瑞典开始的。当一个人选择VOLVO作为自己的坐驾时,安全因素无疑是至上的。
最后不得不提起让人又爱又恨的近邻。日本的汽车:活泼、善变、创新、注意外表。汽车成品在初期更多以模仿英、美产品而成,也有突破性发明。日本人的细致造就了日本车的精良工艺。日本汽车的制造过程中秉承着精细的理念,没有太多的创新设计,但是力求制造完美,这也体现了日本国民的的一种内在精神。日本的汽车文化既源自日本汽车业崛起的奇迹,又来自日本人对汽车的挚爱。抛开历史原因,客观地说,日本车的做工很棒,内部设计也颇为精湛。以本田、丰田为代表,让你觉得一切细节都很舒服,也就是人性化,而中国人也很容易被丰富的配置所吸引。日本车的设计理念根本是节俭,日本的一位设计师说:“日本人的立体感很差,他们看到的车只是平面的,不是立体的。”日本人的设计看到的的确是很平面的,强调看上去的感受而不是立体的享受。日本设计师会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消费者的偏好结合起来,这就是日本汽车设计的高明之处,也是日本汽车能够在较短时期内立于世界汽车之林的重要原因。本人深知:有时候成功的模仿比简单的创新更能创造市场需求。其实与其他国家一样,资源匮乏的日本国情也决定了其汽车的设计必须要求省油节俭。日本大多数家庭都有汽车,有的家庭甚至拥有多辆,可以说,已经进入名副其实的以车代步时代。
相比于德国车的敦厚严谨,美国车的简单大气,欧洲车的细腻设计,日本车的节俭创新,在中国,似乎更多人把汽车看做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我国的汽车工业算起来也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汽车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只是近十几年来的事,而从产品自主到文化自主,作为全球第一的汽车大国,中国理应有自己的汽车文化。中国的汽车沉实而且粗线条,在用途方面与其外形配合,总之一句话:实用。但在美观、使用方便、乘坐舒适及安全方面来看,还有待不断改进完善。中国人买车都是要做足功课,研究市面上各种车型、车款的优点缺点,琢磨攻克各种技术参数……再带着一家老小,参观各种车型,最后买回一辆“全能”型的车。由于文化理念的差异,汽车文化难免会烙上本国的痕迹。我们很难探究这些购车习惯的历史渊源,和国外比起来,我们的市场历史太短,也许正因如此,在经济飞速增长的今天,人们希望凡事都能一步到位,买车也不例外。比如三厢车成为中国人默认的轿车形象代表。而在国外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两厢车,在中国却一度受到冷遇。这体现了中国人讲气派,好面子的性格。中国人意识里对汽车的传统模式是大气、稳重、实用的。一个三口之家,除了用汽车代步外也可当作运输工具使用,这样,拥有一个容积大后备厢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两厢车在这一点上明显不如三厢车来的实际。
不同的文化历史造就了不一样的汽车文化,不同的汽车制造业发展推动了不一样的汽车文化的成长,而相同的是汽车文化依然在世界范围内滋长。
参考文献
[1] 周阳:《关于汽车的文化反调》,《经济》,2008年.
[2] 刘宇:《关于我国汽车文化营销的探讨》,《汽车工业研究》,2008(9).
[3] 张兴业:《关于汽车文化问题》,《汽配市场》.
[4] 胡亚庄,《试论中美两国汽车文化的异同》,《汽车研究与开发》,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