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有意”于“无意”之中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堂随机生成,但不是随意形成的班会课。学校正在进行“我的存在让他人感到幸福”德育主题活动,我早有设想,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付诸实施。一天下午的第四节自修课,上课铃声已经响过足足五分钟,但教室内还是有学生在讲话。我灵机一动,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从网上看到的一段文字——在社会上有这样四种人:一是没你不行,二是有你更好,三是有你没你都行,四是没你更好。我作了简单的分析之后,就向学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在大家心目中是哪一类人?你愿意成为哪一类人?你对“人”字是如何理解的?接着,我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学生们沉思了一会儿,开始小声议论。我抓住时机和学生对话,一同解读“人”字,感悟“人”的内涵。
  学生A说,“人”是由两撇构成的,一撇代表自己,一撇代表他人、集体,人与人要相互协作,这样人字才写得好。我说,是的,和谐的两撇构成“人”字时,“人”字才写得漂亮。人与人和谐相处,大家与班集体在奋斗中一同前行,我们的高中生活才有乐趣,我们的班集体才会让大家终身难忘。
  学生B说,“人”字的两撇是有长有短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互相之间应该取长补短。我说,对啊,每个人都应不断发展自己的长处,张扬个性,在学习生活中大家要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学生C说,写“人”字时有点前倾才好看,这说明每一个人应该不断向前发展。我说:是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我们人也不例外,大家应该抓住现在最佳的学习时机,使自己的不断发展。
  学生D说,“人”字分为两半,上半部分代表人的头脑,下半部分代表人的躯体。上下比例要协调,不能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我说,有道理,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只有具备了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人生道路才能走好。
  ……
  由“人”字引发的班会课在师生的对话中结束了,我惊叹于学生对“人”字的发散理解,也为自己的教育准备得到自然顺畅的表达而感到愉快。后来一段时间我发现班级的自修课纪律和学习气氛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转变。那么,从这堂班会课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体验活动中促使学生道德内化
  
  学生是学科知识学习的主体,更是德育活动的主体,所以我们所进行的任何德育活动都不能脱离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实质上就是学生在原有道德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新的道德认知内化为学生新的道德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我们进行的德育内容只有建立在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的基础之上,才能激发起学生道德认知的积极性。学生内在道德认知出现了冲突,才能激发学生新的道德认知的发生。
  本堂班会课我一开始向学生出示的生活中的“四种人”,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过,并且可能在心中已作过不同的评价,在这种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体验,体验自己属于哪一类人,自己应该努力成为哪一类人,自然激起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倾向。接着师生共同解读“人”字,发掘其中做人的道理,这一设计激起了学生进行道德认知的兴趣和积极性,自觉地将大家对“人”字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知。师生的对话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学生认识到“人”字结构虽然简单,但写好“人”字却不易,应努力使自己成为班集体中“没有不行的人”,而绝不能做“没你更好的人”。在认知体验中,实现了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与发展。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循循引导启迪学生道德内化
  
  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灵深处。”这次班会内容,是我思考良久的课题,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尊重他人权利的观念和集体利益至上的观念,但我并没用简单的道德对学生进行说教。对于现在的高中生,简单的道德说教往往只带来表面效果,深入不到学生内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认识,甚至只能消除教师一时的火气。我采用的策略是借助班会的形式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解读“人”字,共同感悟其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道德观念在碰撞中相互启迪,没有任何预设痕迹,而是在教师的循循引导中逐步推进,在推进中进一步解读,在解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将大家对做“人”的共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知。教育的主导作用发生在深思熟虑后睿智的引导之中。
  
  三、创设形式多样的班会,在对话中促进学生道德内化
  
  班会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更是教师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发展的主阵地。一堂班会课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班会课的形式很重要。一成不变的班会形式无法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教育效果也就无从谈起。班会课的形式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坚持新颖性、创新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同时班会课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营造切合主题的影音环境,渲染活动气氛,这将大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
  本堂班会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学生没有想到的,一个如此简单的“人”字包含了那么多做人的道理,课后大家还意犹未尽。富有创新意识、形式多样的班会课为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人格碰撞创建了恰当的情景氛围,使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能自然热烈有效地进行,在对话中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
其他文献
我忘记了第一次进入班主任之友论坛的情形,但我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此后一直舍不得离开它——因为论坛里有一个叫初荷的人深深地吸引了我。她的文字如山涧的溪水清纯澄澈,如荡气回肠的旋律婉转动听;她的教育故事读来是那样真实,就好像发生在我的身边,她的教育方法又是那样巧妙,让我不得不心悦诚服。我想她一定是把教育当成了一门艺术,把学生不断反复出现的问题当成了对自己的考验。我甚至多次想,如果孩子考不上重点高中,就送她
期刊
生来不喜欢写总结,也讨厌写计划,只愿意随遇而安把握今天,甚至曾在有人逼我要计划、总结时赌气说:“我今年的计划是:我要好好干;我今年的总结是:我已经好好干了;事实上是:我正在好好干。”  这席话曾一度引起同事们的欢笑,认为可当作我们办公室的经典“名言”。但是,许多聪明人却语重心长地劝解我:“做事必须要有计划,有总结,才可能有前途!”  哦——这样啊!那就为了“前途”这劳什子,勉为其难总结一下近年来的
期刊
一位教师在我任教的班级上公开课。这是一位很有激情的教师,她的课曾经让学生唏嘘不已,就连听课的教师也为之动容。  课上完后,我就课堂上的一个小问题找了一名学生。问完之后,这位学生突然冒出一句话:“这位老师上课好假呀。”我心里一惊,旋即批评道:“怎么能这么说。”“就是嘛,她真的很假。整节课都咧着嘴笑,像对小孩子说话一样。”我苦笑着:“没想到你对老师的要求还这么高。”  这位老师整节课都是柔声细语,笑容
期刊
我常对我的同事们讲亲身经历过的一个故事。  那年我还在一所乡村中学教书。一位物理老师因病请假,校长便要我去临时代课。第一节课讲的是电路知识,我绞尽脑汁想弄点花样把学生的兴趣提高起来。走进教室我便问学生:火线可以用手摸么,下面异口同声说不能。我说其实火线也是可以摸的,说着就当场用手触摸电源插座里的火线。教室里沸腾了,学生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接着我又说,哪个同学敢上台来体验一下。教室顷刻鸦雀无声,一
期刊
在班主任之友论坛里,无意间走进《初荷教育随笔》,那清新流畅的文笔,让我惊诧不已,宛如看见清泉叮咚流淌,宛如听到黄鹂婉转鸣唱;那真诚挚朴的情感,如初春融融的暖阳,令你心潮澎湃,令你激动不已。跟随她的脚步——《“光头”学生女教师》《“盐与汤”的启迪》《从探春理家到班主任理班》《我做学生的“管家婆”》……漫步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里,徜徉在浓浓的师生情谊中,让你跟着她笑,跟着她哭……蓦地,觉得眼睛发涩,脖颈
期刊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是你苦苦为之奋斗的理想最终化为泡影?如果是那样,我们不妨在原地稍作停留,看看身后的脚印,确认一下方向再继续前行。请相信吧,理想总是在你足够隐忍、足够强大的时候才肯光顾你的世界,亲吻你的前额。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是你用真诚浇灌的友情终将离你而去?如果是那样,你应该很知足,至少在你的前一段人生旅途中,你并不孤独,曾经有一份温暖的情愫陪你一路走来。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是世界
期刊
上帝只创造一半    电视里,主持人正在采访一个残疾小女孩。  主持人刻意回避关于残疾的话题,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对这个小女孩来说,谈论这个话题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  坐在轮椅上的小女孩很开朗活泼,脸上始终挂着迷人的微笑,仿佛她的双腿一直就很健全似的,她这样的坚强让在场的大人们都肃然起敬。  接着主持人开始询问小女孩出色的成绩。谈到她的绘画与写作天赋,小女孩始终微笑地一一回答,告诉观众她怎么辛苦
期刊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上了市,药房关了门”、“十月萝卜小人参”,自古以来关于萝卜的药用美誉屡屡见于史书典籍和坊间俗语。  南朝梁陶弘景在他的《名医别录》记载:莱菔性凉味辛甘,入肺、胃二经,消积导滞,镇咳化痰,宽中下气,清热止血,治食积饱胀、胸膈满闷、痰嗽失音、肺燥咳血等病;《别录》也载莱菔“主利五脏,益气”。这里的“莱菔”即萝卜。再往前寻,《诗经》里能找到它的倩影,那时它的名字
期刊
一直以来,我不愿把班主任的工作冠之以“管理”,而是更愿意用“协调”这个词——尤其对高中学生。一个“管理”,显得那么生硬,就那么冰冷冷地在人与人、心与心之间设置高高在上与匍匐在下、主动强权与被动弱势的对抗两极,让人颇不舒服。现代教育,更注重的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洽,是平等、合作、交流的和谐双赢。而高中生,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乃至定格期,他们渴望的是能沟通、表达,被理解尊重并获取指点、帮助
期刊
2006年9月,我来到了韶关市仁化县闻韶中学支教,这里属于边远山区,学校安排我担任九年级二班的班主任。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我想,该如何上好第一节班会呢?我这个“主任”真的要给学生一个下马威吗?不如第一节班会课就创出新意,与众不同,赢得学生的“一见钟情”,那不更好吗?我突发奇想:中央电视台有几个名牌节目:《艺术人生》、《开心词典》、《星光大道》、《幸运52》,能否把这几个节目从北京搬到这里来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