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原有的近体诗教学方法有诸多不足,需要教师们不断提高专业知识,需更新诗歌教学的理念。近体诗的教学,需要发现诗歌的美和探索新的教学路径。多吟诵,多朗读,适当进行硬笔书法的练习。审美鉴赏和创造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并帮助学生培养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整体核心素养的提高,个性化才能得以真正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和创造;吟诵书法
为了更好地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统编版教材对初中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哪些部分呢?按照大纲中强调的,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以下四个部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背景下,统编本初中语文增加大量古诗词,而近体诗是主要组成部分。就近体诗的教学而言,却存在很多问题。
一、近体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心中没有诗,自身文化素养水平欠缺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情感的重要抒发方式,凝聚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思维。[1]但最近网络上一次调查表明,大部分的教师没有读诗和写诗的习惯。近一半的教师,对近体诗诗歌基本的理论很不清晰。如果教师都不读诗,不研究诗人的相关资料,单靠课本和教参又如何能教好诗歌呢?
(二)近体诗教学模式固化,学生感到无趣
长久以来,近体诗的教学主要是知人论世。一堂课,讲讲诗人背景,相关文学常识。然后再多读几遍诗,剩下就是直接公布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固化僵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十分被动,变得缺少自觉主动的意识。部分教师对于诗歌理解,集中体现为:重内容,轻感悟;重翻译,少启发,使其学习近体诗变得乏味无趣。考试中,古诗词的得分点主要在于默写部分,而近体诗的鉴赏题型难度大、分数低,这就造成个别教师不愿意去花费时间在赏析部分。而学生由于基础薄弱,认为古诗词晦涩难懂,背诵也难以进行,就索性放弃对古诗词鉴赏部分的学习。
二、近体诗教学中的审美鉴赏和创造的培养途径
(一)发现近体诗美的元素,并提高审美鉴赏和创造培养的针对性
教师在进行近体诗教学的时候,不能够沿用传统、落后的语文教学模式,而是应当将语文教师构建为引导人的角色,把学生的地位提升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力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语文的教学任务,另一部分就是语文的审美鉴赏和创造的培养。[1]
统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近体诗名篇,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除了讲解与分析教材中的内容,而且还要将深藏于文字深处的美学价值挖掘出来,进行审美鉴赏和创造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体验到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情感与美学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并通过独特的思维与视角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课文中的内涵与美感[2]。比如讲解《钱塘湖春行》时,在讲课之前,教师应当要通过语言的引导来为学生构建出美好的画面,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到诗文中所描绘的西湖美景,并和诗人一起对话交流。通过课内近体诗,延伸到诗人课外的诗歌,将隐藏于文字当中的美育元素进行挖掘并引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这对于强化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有着重大意义。
(二)用吟诵的方式,实现近体诗审美鉴赏和创造的培养
对于古诗词文本的解读,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而我们的近体诗教学中,多用朗读的形式,从文字方面解读近体诗的情感。除了朗读,还应该有吟诵。吟诵,是中国一种传统的读书法。
如:李益边塞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如只用朗读,很难读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情绪之深。如果在朗读基础上,加入诗歌的吟诵,能让学生有更深和更新的体验。“雪”“月”等入声字,读音短促,表现边塞的辽阔和苦寒。“霜”“乡”等韵字,吟诵时拉长声音,表现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
如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复”“历”两字连用入声,表示快速,与“冬”“春”两个长音字相配合,表达出了时间漫长之感。“断”为去声,表明音信全无之决绝,“怯”为入声,表达欲问还惧之畏缩,这两个句尾用得出色,吟诵时也应突出这些字。[3]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吟诵的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通过音韵来解读近体诗,这种古老的读书方法,会让学生融入诗歌中,更准确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用书法的方式,实现近体诗审美鉴赏和创造的培养
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就是美”。[4]而书法,是语文教学中的另外一种美。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国粹,有几千年的历史。统编版教材课后读读写写,专门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丁永康老师撰写。初一年级主要要求学生训练楷书,初二初三则要求能从行楷书中感受中国文字之美。也表现出编写教材的老师们非常注重学生的书写。
针对近体诗的书写,丁永康老师专门出版有《丁永康书法之唐诗宋词》。在近体诗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诗歌基本知识,还要求通过临摹,学习近体诗的另一种美。
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美”的培养,帮助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与方式来探索美的存在和美的真谛,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观察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创造,引导学生运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并且要求学生运用审美思维来考虑问题,从而让学生拥有一颗向上、阳光的心灵,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与审美情趣。核心素养背景下,也将提高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原有的近体诗教学方法有诸多不足,需教师们不断提高专业知识,需更新诗歌教学的理念。近体诗的教学,需要多吟诵,多朗读,适当进行硬笔书法的练习。审美鉴赏和创造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并帮助学生培养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整体核心素养的提高,个性化才能得以真正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素云.做学习的主人,品精彩的人生: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实践初探[J].语文教学之友,2016(7):84-97.
[2]何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浅谈核心素养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J].科学咨询,2015(16):114-121.
[3]徐健顺.我爱吟诵[M].上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和创造;吟诵书法
为了更好地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统编版教材对初中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哪些部分呢?按照大纲中强调的,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以下四个部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背景下,统编本初中语文增加大量古诗词,而近体诗是主要组成部分。就近体诗的教学而言,却存在很多问题。
一、近体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心中没有诗,自身文化素养水平欠缺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情感的重要抒发方式,凝聚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思维。[1]但最近网络上一次调查表明,大部分的教师没有读诗和写诗的习惯。近一半的教师,对近体诗诗歌基本的理论很不清晰。如果教师都不读诗,不研究诗人的相关资料,单靠课本和教参又如何能教好诗歌呢?
(二)近体诗教学模式固化,学生感到无趣
长久以来,近体诗的教学主要是知人论世。一堂课,讲讲诗人背景,相关文学常识。然后再多读几遍诗,剩下就是直接公布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固化僵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十分被动,变得缺少自觉主动的意识。部分教师对于诗歌理解,集中体现为:重内容,轻感悟;重翻译,少启发,使其学习近体诗变得乏味无趣。考试中,古诗词的得分点主要在于默写部分,而近体诗的鉴赏题型难度大、分数低,这就造成个别教师不愿意去花费时间在赏析部分。而学生由于基础薄弱,认为古诗词晦涩难懂,背诵也难以进行,就索性放弃对古诗词鉴赏部分的学习。
二、近体诗教学中的审美鉴赏和创造的培养途径
(一)发现近体诗美的元素,并提高审美鉴赏和创造培养的针对性
教师在进行近体诗教学的时候,不能够沿用传统、落后的语文教学模式,而是应当将语文教师构建为引导人的角色,把学生的地位提升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力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语文的教学任务,另一部分就是语文的审美鉴赏和创造的培养。[1]
统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近体诗名篇,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除了讲解与分析教材中的内容,而且还要将深藏于文字深处的美学价值挖掘出来,进行审美鉴赏和创造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体验到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情感与美学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并通过独特的思维与视角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课文中的内涵与美感[2]。比如讲解《钱塘湖春行》时,在讲课之前,教师应当要通过语言的引导来为学生构建出美好的画面,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到诗文中所描绘的西湖美景,并和诗人一起对话交流。通过课内近体诗,延伸到诗人课外的诗歌,将隐藏于文字当中的美育元素进行挖掘并引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这对于强化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有着重大意义。
(二)用吟诵的方式,实现近体诗审美鉴赏和创造的培养
对于古诗词文本的解读,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而我们的近体诗教学中,多用朗读的形式,从文字方面解读近体诗的情感。除了朗读,还应该有吟诵。吟诵,是中国一种传统的读书法。
如:李益边塞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如只用朗读,很难读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情绪之深。如果在朗读基础上,加入诗歌的吟诵,能让学生有更深和更新的体验。“雪”“月”等入声字,读音短促,表现边塞的辽阔和苦寒。“霜”“乡”等韵字,吟诵时拉长声音,表现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
如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复”“历”两字连用入声,表示快速,与“冬”“春”两个长音字相配合,表达出了时间漫长之感。“断”为去声,表明音信全无之决绝,“怯”为入声,表达欲问还惧之畏缩,这两个句尾用得出色,吟诵时也应突出这些字。[3]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吟诵的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通过音韵来解读近体诗,这种古老的读书方法,会让学生融入诗歌中,更准确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用书法的方式,实现近体诗审美鉴赏和创造的培养
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就是美”。[4]而书法,是语文教学中的另外一种美。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国粹,有几千年的历史。统编版教材课后读读写写,专门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丁永康老师撰写。初一年级主要要求学生训练楷书,初二初三则要求能从行楷书中感受中国文字之美。也表现出编写教材的老师们非常注重学生的书写。
针对近体诗的书写,丁永康老师专门出版有《丁永康书法之唐诗宋词》。在近体诗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诗歌基本知识,还要求通过临摹,学习近体诗的另一种美。
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美”的培养,帮助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与方式来探索美的存在和美的真谛,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观察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创造,引导学生运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并且要求学生运用审美思维来考虑问题,从而让学生拥有一颗向上、阳光的心灵,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与审美情趣。核心素养背景下,也将提高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原有的近体诗教学方法有诸多不足,需教师们不断提高专业知识,需更新诗歌教学的理念。近体诗的教学,需要多吟诵,多朗读,适当进行硬笔书法的练习。审美鉴赏和创造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并帮助学生培养审美鉴赏和创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整体核心素养的提高,个性化才能得以真正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素云.做学习的主人,品精彩的人生: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实践初探[J].语文教学之友,2016(7):84-97.
[2]何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浅谈核心素养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J].科学咨询,2015(16):114-121.
[3]徐健顺.我爱吟诵[M].上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