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唯有“德”才能润人心。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把立德树人的工作落到实处,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词。“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涵盖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核心素养”提出后,以德育学科的学习为重要途径,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基于浅薄的认识和微薄的教学经验我谈一谈核心素养下怎样上好一节品德课。
一、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开始之前的备课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看来学生课前的预习、课前的实践调研活动和老师的备课同等重要。教学《超市的秘密》这一课,探究为什么去超市购物的人会这么多,备课时的猜想是学生们思考不会很全面,学生在课前利用课余时间亲自去不同购物场所不同超市体验调查,学生自主分组,完成对超市质量、种类、价格、交通的比对,课上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所搜集到的资料,其他小组补充,教师总结。这种课前实地调查,使学生了解课程重难点、主动参与课程准备的过程,比教师单纯的讲授教学重难点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能让学生把握课程走向,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注重学生参与体验
课堂上可以通过开展情景互动或者是现场模拟的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学习《从“119”谈起》一课,我让学生在校园里寻找消防设施,有条件的同学通过其他实践活动去到消防队参观,但这些只是蜻蜓点水式地观看,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其中,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只是课本上的插图,只是课上教师的演示,很多学生根本触摸不到灭火器,大部分学生的積极性难以调动……恰好学校开展消防演习,专门请来了消防队员为我们的活动进行指导、总结。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活动的开展,并且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体会到课本知识和生活的密切结合,可以在体验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表达。
三、注重发展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生都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学习到知识的皮毛,而不能深入的思考,更别说将知识代入生活。如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设置中能够发展学生批判性的理性思维,那会更接近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在教学完《生活中的消费》这节课,设置“我做小管家”的课程作业,学生通过和父母的交流了解家庭收入情况,设计家庭消费计划,记录实际消费类目和总额,做好收入支出总结……课上正确消费观的指引使学生用理性思维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用探究的科学精神审视自己消费过程的得与失;课下的拓展活动是社会参与的一部分,让学生全方位的真切体会消费的完整过程,发散学生的思维,在生活中对家庭的消费观进行批判质疑,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四、注重良好习惯养成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微小细节的关注,可以让整个课堂大放异彩。教学《异国习俗》为了让学生了解异国风俗,观看《西方国家的圣诞节》的视频时,有一位同学在认真记录视频内容。我借此机会告诉学生:“边欣赏课堂视频,边看老师的课件,边做笔记,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每个学生都需要激发鼓励,这次小小的表扬以后无论是课上观看视频,还是我课件上的知识点,越来越多的学生都会主动自觉地在课本上圈画或填写留白。这样的一句鼓励和认可,可以让学生们收获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堂课40分钟,一个孩子学会一句话或者一个习惯,这就是成功的40分钟;任何一个孩子都一无所获那这就是浪费了每个孩子的40分钟。不要过多的在乎这节课的内容孩子是否理解掌握,学生课上表现出的一种自信的精神面貌、一个特殊又有意义的见解、一个文明礼仪的好习惯等等,都会是一节成功课的闪光点。
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便是活的书。”这活书不就是我们真真切切的生活吗?生活里的学习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关键是让学生把课本当成自己的世界,还是让世界成为他们的课本。在生活这本“活书”中学习品德,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微小的生活细节中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那肯定是一堂事半功倍的品德课。
一、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开始之前的备课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看来学生课前的预习、课前的实践调研活动和老师的备课同等重要。教学《超市的秘密》这一课,探究为什么去超市购物的人会这么多,备课时的猜想是学生们思考不会很全面,学生在课前利用课余时间亲自去不同购物场所不同超市体验调查,学生自主分组,完成对超市质量、种类、价格、交通的比对,课上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所搜集到的资料,其他小组补充,教师总结。这种课前实地调查,使学生了解课程重难点、主动参与课程准备的过程,比教师单纯的讲授教学重难点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能让学生把握课程走向,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注重学生参与体验
课堂上可以通过开展情景互动或者是现场模拟的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学习《从“119”谈起》一课,我让学生在校园里寻找消防设施,有条件的同学通过其他实践活动去到消防队参观,但这些只是蜻蜓点水式地观看,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其中,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只是课本上的插图,只是课上教师的演示,很多学生根本触摸不到灭火器,大部分学生的積极性难以调动……恰好学校开展消防演习,专门请来了消防队员为我们的活动进行指导、总结。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活动的开展,并且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体会到课本知识和生活的密切结合,可以在体验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表达。
三、注重发展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生都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学习到知识的皮毛,而不能深入的思考,更别说将知识代入生活。如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设置中能够发展学生批判性的理性思维,那会更接近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在教学完《生活中的消费》这节课,设置“我做小管家”的课程作业,学生通过和父母的交流了解家庭收入情况,设计家庭消费计划,记录实际消费类目和总额,做好收入支出总结……课上正确消费观的指引使学生用理性思维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用探究的科学精神审视自己消费过程的得与失;课下的拓展活动是社会参与的一部分,让学生全方位的真切体会消费的完整过程,发散学生的思维,在生活中对家庭的消费观进行批判质疑,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四、注重良好习惯养成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微小细节的关注,可以让整个课堂大放异彩。教学《异国习俗》为了让学生了解异国风俗,观看《西方国家的圣诞节》的视频时,有一位同学在认真记录视频内容。我借此机会告诉学生:“边欣赏课堂视频,边看老师的课件,边做笔记,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每个学生都需要激发鼓励,这次小小的表扬以后无论是课上观看视频,还是我课件上的知识点,越来越多的学生都会主动自觉地在课本上圈画或填写留白。这样的一句鼓励和认可,可以让学生们收获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堂课40分钟,一个孩子学会一句话或者一个习惯,这就是成功的40分钟;任何一个孩子都一无所获那这就是浪费了每个孩子的40分钟。不要过多的在乎这节课的内容孩子是否理解掌握,学生课上表现出的一种自信的精神面貌、一个特殊又有意义的见解、一个文明礼仪的好习惯等等,都会是一节成功课的闪光点。
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便是活的书。”这活书不就是我们真真切切的生活吗?生活里的学习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关键是让学生把课本当成自己的世界,还是让世界成为他们的课本。在生活这本“活书”中学习品德,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微小的生活细节中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那肯定是一堂事半功倍的品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