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堂形式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却还存在着许多困惑。文章针对如何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等问题,提出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作交流,引领探究;优化训练,发展思维等教学改革观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教学改革;
中途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78-0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堂形式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许多困惑。如何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呢?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中的“情”指“情感”,“境”指“物理环境”,含义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中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技能,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有目地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情感,使枯燥乏味数学变得生动形象,容易为学生接受。
例如《面积单位》的教学时,我先出示几组平面图形的纸片,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们能把这些纸片按面积大小排列起来吗?学生马上以小组开始活动,学生依次比较每组中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通过观察、折叠、剪拼、数方格等,在一次又一次的疑惑、探索中发现并理解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从而引出教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引领探究
学生的个人心智毕竟有限,自主学习时常有力不从心的困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建立合作学习模式,采用小组讨论与个体学习形式等,使其优势互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机会,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基本知识,掌握数学基本技能。鼓励学生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讨论,在交流中辩析。这样学生会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逐步确立个性,增进与他人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根据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推理方法,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同时,我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讨论中,对公示推理进行适度引导,对学困学生进行适当启发。待学生独立推导出面积公式后再让小组交流推导过程。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优化训练,发展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这样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得到增加,发现体验得到锻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
(一)早起步:从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激发学生思维训练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低,思维以形象为主,可利用课本插图,进行看图说话,利用教具和实物的演示说话,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加强语言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如教学“3+2=5”时,除了有意识地示范:“小华有3支铅笔,我有2支铅笔,我和小华一共有5支铅笔。”再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模仿:“我和弟弟一共有5个苹果,吃了2个,还有几个?”……
在教学中,要选用学生最熟悉地题材,从低年级开始起,通过语言训练从而提高其学习数学地兴趣,激发其思维的积极性。
(二)不间断:从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数量关系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量与量、数与数之间存在的联系和相互依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应用题中。如教学“白兔有2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3倍,黑兔有几只?”就是黑兔有3个2只,所以求黑兔的只数要用乘法。并让学生说出算式“2×3=6只”的意义:“2”表示和白兔同样多的一份的只数,“3”表示有这样的3份,“6”表示黑兔的只数。在教学中不间断地培养学生思维沿着一定的方向,用概括性的数学语言表达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充分体现生活,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倡导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具体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既体现了源于生活的大數学观,也体现了数学教育基本的目标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到学习新知,再到练习应用,都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满足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应着力培养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重视实践,使所得结论趋于合理化,也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和灵活性,克服死套公式求解的思维定势。
例如教学应用题:“人民医院包扎用的三角巾是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9分米和6分米,现有一块长18.9米,宽1.5米的白布,可以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若不加考虑的用(18.9×1.5)÷(0.9×0.6÷2)=105(块),就不符合实际,因为前一块正好剪成:(18.9÷0.9)×2=42(块),后一块可剪成:(18.9÷0.6)×2=62(块),剩余的白布就不能再做成这样的三角巾。如果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出裁剪示意图,再计算,并通过讨论,进行纠正,就能求得合理的解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与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用足用活新课程理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尤善财.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谈.考试周刊.2007
【2】周玉燕.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数学教学的需要.小学教学参考.2008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教学改革;
中途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78-0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堂形式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许多困惑。如何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呢?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探索与实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中的“情”指“情感”,“境”指“物理环境”,含义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中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技能,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有目地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情感,使枯燥乏味数学变得生动形象,容易为学生接受。
例如《面积单位》的教学时,我先出示几组平面图形的纸片,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们能把这些纸片按面积大小排列起来吗?学生马上以小组开始活动,学生依次比较每组中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通过观察、折叠、剪拼、数方格等,在一次又一次的疑惑、探索中发现并理解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从而引出教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引领探究
学生的个人心智毕竟有限,自主学习时常有力不从心的困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建立合作学习模式,采用小组讨论与个体学习形式等,使其优势互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机会,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基本知识,掌握数学基本技能。鼓励学生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讨论,在交流中辩析。这样学生会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逐步确立个性,增进与他人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根据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推理方法,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同时,我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讨论中,对公示推理进行适度引导,对学困学生进行适当启发。待学生独立推导出面积公式后再让小组交流推导过程。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优化训练,发展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这样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得到增加,发现体验得到锻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
(一)早起步:从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激发学生思维训练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低,思维以形象为主,可利用课本插图,进行看图说话,利用教具和实物的演示说话,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加强语言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如教学“3+2=5”时,除了有意识地示范:“小华有3支铅笔,我有2支铅笔,我和小华一共有5支铅笔。”再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模仿:“我和弟弟一共有5个苹果,吃了2个,还有几个?”……
在教学中,要选用学生最熟悉地题材,从低年级开始起,通过语言训练从而提高其学习数学地兴趣,激发其思维的积极性。
(二)不间断:从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数量关系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量与量、数与数之间存在的联系和相互依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应用题中。如教学“白兔有2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3倍,黑兔有几只?”就是黑兔有3个2只,所以求黑兔的只数要用乘法。并让学生说出算式“2×3=6只”的意义:“2”表示和白兔同样多的一份的只数,“3”表示有这样的3份,“6”表示黑兔的只数。在教学中不间断地培养学生思维沿着一定的方向,用概括性的数学语言表达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充分体现生活,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倡导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具体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既体现了源于生活的大數学观,也体现了数学教育基本的目标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到学习新知,再到练习应用,都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满足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应着力培养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重视实践,使所得结论趋于合理化,也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和灵活性,克服死套公式求解的思维定势。
例如教学应用题:“人民医院包扎用的三角巾是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9分米和6分米,现有一块长18.9米,宽1.5米的白布,可以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若不加考虑的用(18.9×1.5)÷(0.9×0.6÷2)=105(块),就不符合实际,因为前一块正好剪成:(18.9÷0.9)×2=42(块),后一块可剪成:(18.9÷0.6)×2=62(块),剩余的白布就不能再做成这样的三角巾。如果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出裁剪示意图,再计算,并通过讨论,进行纠正,就能求得合理的解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与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用足用活新课程理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尤善财.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谈.考试周刊.2007
【2】周玉燕.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数学教学的需要.小学教学参考.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