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析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诸多事件说明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本文研究通过追寻高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的原因,探讨了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途径,为高校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6 — 0120 — 02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文件,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难的学生。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高校贫困大学生队伍日益“壮大”。另一方面,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的关怀力度逐年增加,“绝不让一名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理念成为了检验各高校助学工作的一项标准,各高校也非常重视贫困生的补助工作,人力、财力方面都有了充分的投入。然而,与此同时,爱心大使丛飞事件、影星孙俪助学事件又让人们看到了高校贫困生的感恩缺失,一次次的负面报道令人揪心,社会就如何正确看待感恩缺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笔者认为认真研究高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现象,提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有效举措,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推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的特点
   经济贫困是高校贫困生的一个主要特征,具体体现在:家庭经济水平低下,家庭负担较重,学费主要靠贷款、亲戚帮扶和政府及企业资助;在校生活没有什么保障,家庭支持较少,他们不得不通过勤工助学、各类助学金或奖学金来维持基本生计。高校贫困生有着较强的自卑感,对自身的名利得失比较敏感,不愿意与同学交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被嘲笑。同时,他们还有较强的自尊心,在受到打击时容易激动,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再者,他们缺乏自信,学习上的优势并不明显,工作方面因没有特长等突出因素处于弱势,生活中同学之间的交往经常伴随着物质联系,最终让他们感觉得不到同学的认可,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反应〔1〕。
   二、感恩及感恩教育含义的解读
   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英汉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中国现代汉语字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就是一种以恩情为基础,以回馈为动机,以报答为表现形式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方式。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同时,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和人生态度,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认知层次,即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即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就是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2〕。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更多的是需要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自尊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
   三、高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高校贫困生感恩缺失。有以下表现〔3〕:
   1.不知感恩。部分贫困大学生在接受资助之后,从来不会向资助者表示感激,即便说句最简单的“谢谢”也没有。爱心大使丛飞生前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资助了近两百名贫困生,在其身患绝症生命垂危之际,曾受其资助并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中竟没有一人前去探望。“知恩图报”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部分高校贫困生不仅没有传承这种美德,却为其抹上了一层黑色。
   2.不愿感恩。部分贫困大学生深知各种资助是社会和他人给予的,却认为那只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他所接受的都是理所应当的。于是在接受采访时,他会说资助者的行为是为了出名,他也就无需言谢;在催缴国家助学贷款时,他不认为拖欠还款是有损诚信的行为。种种表现让人寒心。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应是整个社会中道德的楷模,更何况是一直在社会和众人关心下成长的高校贫困生。
   3.不会感恩。很多贫困大学生心存感激,因为条件限制和处事方式,不知如何表达自己。一是贫困生大多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二是缺少感恩的平台,没有适当的场合或时机能让贫困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恩意识。他们知道“滴水之恩”,只是苦于无法正确处理自尊需要和社会交际之间的冲突。
   高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从社会角度来看,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智慧和才能,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传统美德受到较大的冲击,其中感恩意识也淡化到匮乏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不断被各种不利关系侵蚀,人际关系的功利化也越发明显,在这个大环境下,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也必然弱化。从学校环境来看,虽然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各高校在招生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所忽视,当然也包括感恩教育在内,很多时候开展的一些教育活动比较随机,或者说是应付检查,许多贫困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特点与高校的感恩教育落实不到位有着密切联系。再看家庭教育,很多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很重,家在农村或偏远山区,父母自小就教育孩子读书是唯一的改变命运的出路,他们即便砸锅卖铁也要凑齐孩子的学费,他们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正因为父母自身对感恩教育重要性的漠视,势必影响到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
   四、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贫困大学生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也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人的事,社会、学校和家庭在这当中起的作用都很明显,当然,大学生本人更是主体。而作为高校,可以通过下述举措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4〕。
   1.以认知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识恩是感恩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意识和行为。因此,感恩教育首先应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要在唤醒他们的爱心,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对事物发展缘由的归因分析往往显得片面和绝对化,这种思维习惯很容易导致人的骄傲自满。因此,要有意识地逐步引导他们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时,也要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多看别人的努力和付出,学会正确归因,养成谦虚进取的品德,知道感恩,学会感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极为推崇。其中主要内容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博爱众人、承担社会责任、顺天应物等〔5〕。高校可以充分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感恩内容,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使之为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具体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专任教师的引导,以及将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道德教育中,从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认识感恩。
   2.以心理干预为指导,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
   在学校实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学生对感恩的认识和期待,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对感恩教育的方式选择也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不是一味灌输感恩如何重要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感恩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可能有差距,老师要意识到并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鉴于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强、自卑心强、自信心低,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满足其关心、理解和支持的需要,通过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举办心理咨询讲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等形式促进他们的人格发展,从而助其培养良好的心态,正确定位自身接受的各种帮助,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懂得感恩。
   3.以实践活动来感召学生,让学生学会感恩
   夸美纽斯说:“道德教育,练习尤为重要。”作为道德教育内容之一的感恩教育必须投身到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感恩。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1)模拟情境教育法。对一些真实且易操作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在第二课堂进行角色扮演的互动教育。让学生在模拟的感恩情境中切身体会到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心理状态,在心灵上有所触动。(2)实践锻炼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志愿者服务队、红十字会等以服务他人与社会为宗旨的社团,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通过列一张受资助清单、算一笔上学费用、写一封感恩家书、唱一首感恩歌曲、做一项家务、擦一次黑板等形式,让贫困大学生发自内心地知恩、报恩。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拓展感恩教育的内涵,感恩不应局限于资助者,图报更是如此。
   社会和家庭通过营造和谐宽容的环境也能促进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在本研究中暂不做一一表述。
   五、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思想趋于稳定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应当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受助之后如果知恩、感恩并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报恩,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复合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 考 文 献〕
   〔1〕吴莉莉,陆菁.创新高校贫困生的教育引导模式〔J〕.文教资料.2011,1.
   〔2〕张万玉.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8,7.
   〔3〕刘贞.关于高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的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1.
   〔4〕郭先根.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7.
   〔5〕陈昌兴,刘利才.论中国传统感恩文化及其当代感恩教育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08,1.
  〔责任编辑:曹 阳〕
  
   [收稿日期]2011 — 11 — 18
   [作者简介]王妹妹,女,(1981—)浙江金华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从建国时我国开始实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加大力度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再到适应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公务员法》,从中可以看出这些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的起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内容重点包括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等方面,来引导新生尽快适
在庆祝复旦经济系九十华诞的日子里,我想在这里讲几句话,一方面表达我对母校培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想指明复旦人当前的任务。我本是金陵大学经济系学生,1952年院系调整时来
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大学生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铁路运输企业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通过不断加快改革进程、更新设备、运用新技术、实施大提速来适应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在
7月19日,2014复旦管理学国际论坛在上海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公共治理的转型与现代化”。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理事长徐匡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