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营造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敢于”答问题的良好习惯
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创新灵感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诞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灵气,就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而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应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做起,课堂上教师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热情的赞语都会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当提出问题时,我经常用“咱们一块想,一块做”、“你认为合适吗?”等语言,让学生消除紧张感,在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我总是耐心地鼓励“没关系,老师明白你的意思。”当学生提出新的思路时,我会对他说:“你真棒,继续努力!”当学生的见解有误时,不是置之不理,更不是冷嘲热讽,而是表现出对学生的充分理解和鼓励,说:“你坐下再想一想,等一下再说自己的看法,好吗?”“你的意见,有些同学有不同看法,让我们来一起听一下好吗?”使学生没有难堪感,消除他们因没有回答对问题而产生的恐惧或害羞心理,劲头十足地听别人发言,为再次发言做好准备。我要求自己让敢于发言的每一个学生都不带遗憾地坐下,使每一个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更好的姿态去自主学习,享受成长的快乐。
2.设计“开放性”问题,强化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设计问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发散性,且问题不必有解,答案不必唯一,使问题以多种形式出现,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敢于思考未知的问题,敢于否定已有的结论,敢于用多种思路思考问题,并有选择最优的能力,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能极大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索能力。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如果教师将问题设计成“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这就是典型的封闭式问题,但如果将问题设计成“你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样理解的?”学生的自主性马上就会调动起来,他们会积极的根据自己剪拼方法的不同,说出公式中除以2的不同含义:可能是原来梯形面积是拼成图形面积的一半;也可能是原梯形上下底的和的一半;还可能是原梯形高的一半。这里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殊途同归,学生从不同的思维侧面加深了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这是封闭性提问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3.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主体意识,保持浓厚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学习活动内在的“激素”,可以使学生思想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在课堂提问中要贴近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创。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对启迪智慧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通过学生思考、翻阅资料,使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研究中感受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向深层次发展。
其次,问题的提出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感知数学、理解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愿望。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一些商品和他们的单价,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读出商品的单价,这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数有什么特征?”“这些数又叫什么数?”等问题。使学习小数成为学生的需要,学生会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再次,提问要遵循难易适度的原则,俗话说:“乐趣寓于疑难之中。”学习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必须是一种可望而经过努力又可及的状态,使学生既不感到高不可攀,但又不是轻易可以学懂它,非经过一番思索、用一番脑筋不可。如果把知识比做果子,把学习比做摘果子,应该是“跳一跳,摘得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克服困难的乐趣,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思维,提高智力水平。
4.进行“开放式”评价,给学生以自信,促进自主发展
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定性的评判,而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差距,并在教师指导下,缩短差距。因此,教师要遵循疑问无错误的原则,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善于用夸奖的言辞、友善的微笑、鼓励的眼神给学生以鼓励性的评价,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如教学《加与减》中拔萝卜的练习题,计算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要求学生说一说“36+23”的算法,李刚说:“先用30+20=50,再用6+3=9,然后50+9=59”。“对,你真聪明。”这时,一向不善言辞的李红小声说:“先用36+20=56,再用56+3=59”,“好,你的想法真不错,今后你一定会大有作为!”一句话,不但给了同学以自信,还激发了他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创新欲望。
总之,在素质教育被人们普遍接受和重视的今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牢牢抓住课堂提问这一有效手段,灵活运用课堂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收稿日期:2011-06-11
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影响的,创新灵感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诞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灵气,就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而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应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做起,课堂上教师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热情的赞语都会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当提出问题时,我经常用“咱们一块想,一块做”、“你认为合适吗?”等语言,让学生消除紧张感,在学生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我总是耐心地鼓励“没关系,老师明白你的意思。”当学生提出新的思路时,我会对他说:“你真棒,继续努力!”当学生的见解有误时,不是置之不理,更不是冷嘲热讽,而是表现出对学生的充分理解和鼓励,说:“你坐下再想一想,等一下再说自己的看法,好吗?”“你的意见,有些同学有不同看法,让我们来一起听一下好吗?”使学生没有难堪感,消除他们因没有回答对问题而产生的恐惧或害羞心理,劲头十足地听别人发言,为再次发言做好准备。我要求自己让敢于发言的每一个学生都不带遗憾地坐下,使每一个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更好的姿态去自主学习,享受成长的快乐。
2.设计“开放性”问题,强化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设计问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发散性,且问题不必有解,答案不必唯一,使问题以多种形式出现,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敢于思考未知的问题,敢于否定已有的结论,敢于用多种思路思考问题,并有选择最优的能力,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能极大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索能力。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如果教师将问题设计成“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这就是典型的封闭式问题,但如果将问题设计成“你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样理解的?”学生的自主性马上就会调动起来,他们会积极的根据自己剪拼方法的不同,说出公式中除以2的不同含义:可能是原来梯形面积是拼成图形面积的一半;也可能是原梯形上下底的和的一半;还可能是原梯形高的一半。这里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殊途同归,学生从不同的思维侧面加深了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这是封闭性提问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3.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主体意识,保持浓厚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学习活动内在的“激素”,可以使学生思想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在课堂提问中要贴近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创。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对启迪智慧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通过学生思考、翻阅资料,使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研究中感受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向深层次发展。
其次,问题的提出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感知数学、理解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愿望。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一些商品和他们的单价,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读出商品的单价,这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数有什么特征?”“这些数又叫什么数?”等问题。使学习小数成为学生的需要,学生会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再次,提问要遵循难易适度的原则,俗话说:“乐趣寓于疑难之中。”学习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必须是一种可望而经过努力又可及的状态,使学生既不感到高不可攀,但又不是轻易可以学懂它,非经过一番思索、用一番脑筋不可。如果把知识比做果子,把学习比做摘果子,应该是“跳一跳,摘得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克服困难的乐趣,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思维,提高智力水平。
4.进行“开放式”评价,给学生以自信,促进自主发展
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定性的评判,而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差距,并在教师指导下,缩短差距。因此,教师要遵循疑问无错误的原则,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善于用夸奖的言辞、友善的微笑、鼓励的眼神给学生以鼓励性的评价,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如教学《加与减》中拔萝卜的练习题,计算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要求学生说一说“36+23”的算法,李刚说:“先用30+20=50,再用6+3=9,然后50+9=59”。“对,你真聪明。”这时,一向不善言辞的李红小声说:“先用36+20=56,再用56+3=59”,“好,你的想法真不错,今后你一定会大有作为!”一句话,不但给了同学以自信,还激发了他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创新欲望。
总之,在素质教育被人们普遍接受和重视的今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牢牢抓住课堂提问这一有效手段,灵活运用课堂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收稿日期:201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