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文化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往往会出现困难乃至障碍。对于母语是汉语的学生来说,在英语教学中,这样的问题更是比比皆是。在加强东西方文化对话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英语教学和英语人才培养中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问题,已成为英语教学和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课题。本文对近十年来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跨文化交际的原则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出路等三个方面入手,希望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脉络和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问题
支宁、孙慧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为两类:一类是语用—语言失误,这是“语用者不能正确理解或恰当使用会话双方共用的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而造成的失误”;另一类是社交—语用失误,这是“由于交际一方不了解另一方的文化背景,从而影响其语言形式的选择而造成的失误,它牵涉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以及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的价值观有关的内容”。刘洋则将社交语用失误细化为“称呼上的语用失误、问候上的语用失误以及谦虚时的语用失误”等三个方面。董静从汉语内部的结构入手,探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败的问题。她认为,除了社会文化背景导致的语用失误外,还有两方面的失误值得我们重视:一是翻译中过于注重汉英语词对应,忽视了两者间的区别;二是忽视汉英文化差异,套用了汉语的表达结构。孟宏党更是将英语交流中语用失误的表现分为称呼、问候和寒暄、告别、赞扬、感谢、邀请、请求等八个方面,并对这八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做了细致的分析。
那么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刘洋认为,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语用失误:一是母语策略迁移的影响,二是文化传统与文化习惯的差异。而杜志峰借用美国人类学家奥伯格“文化休克”的观点,从两种不同文化之间比较的视角入手,认为“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其实是文化休克的表现”。文化休克固然是解释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一个很好的视角,但是产生这种文化休克的原因其实更多的是两种文明之间缺乏足够的相互了解、相互对话、相互沟通。以汉语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西方文明强调的是个体本位,张扬的是个体意识,突出的是个体价值,它必然要求张扬个体的利益,尊重个人的价值诉求;而东方文明则是一种群体本位文化,强调的是集体利益,讲求的是群体伦理和社会责任。在东方的群体文化环境里,个人的诉求要低于家族的、集体的诉求,个人的地位要低于集体的地位,谦卑、内敛是群体对个体的要求。在这两种文明形态的交往中,如果双方缺乏相互的了解和沟通,就会产生误解、障碍,甚至产生亨廷顿所谓的“文明的冲突”。这才是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所谓的失误或者冲突的根本原因。
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中西方文明并不是不可沟通的,事实上,跨文化交际虽然出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消除文化隔阂、文化冷漠、文化交流障碍,克服文化交流中的种种问题。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有效突破,真正成为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使者呢?首先要在英语教学中寻找到适合文化交际的最有效的原则,其次要在文化交际教学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当然,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层面的。
英语教学中必须坚守跨文化交际的原则。这些原则是跨文化交际的准则和指南,只有认真履行这些准则,跨文化交流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对于跨文化交际中到底要遵守什么原则,学界并没有一致的意见。事实上,我国的许多英语文学研究专家均或多或少涉及这个话题。比如束定芳、庄智象、赵厚宪等教授均就这个话题作出过深入的阐释,但是他们的侧重点不一致。其他的提法还有,比如从文化态度的角度来看,罗明燕认为,在跨文化交流英语教学中,要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去粗求精三大原则;从文化实施的策略的角度来看,苏捷兰认为,跨文化导入必须坚持四个方面的原则,即阶段性原则、合适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文化内容综合导入原则。
一是,要破除一些固有的文化思维方式的束缚,超越民族性、本土性,特别是狭隘民族主义的思维模式。要真正在英语教学中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难题,那么我们在教学方式上和教学理念上,就必须打破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思维模式,培养一种既具有本土情怀、民族意识,更具有世界主义的、全球化的眼光,建构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立场。杜志峰认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具备“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文化自觉”,而要获得文化自觉,就必须破除 “文化中心论”、“文化虚无论”的束缚,即要破除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因为文化中心论认为“己方的文化是最优秀的,是其他文化认同的准绳。其次,认为外来人群体不如自己群体,否定其价值观念,并与外来人群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把这种文化中心论归结为“文化偏见”。而“文化虚无论”则是在文化交流中,放弃自己的本土文化,特别是对自己的本土文化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大加鞭挞,持彻底否定的态度。在杜志峰看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因此,要想真正突破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障碍,就必须要在文化立场和文化思维方式上真正超越固有的思维方式。
二是在微观层面,可以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两大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促进跨文化交流教学。对于课堂教学,陈东东、夏新民从理论角度探讨了跨文化交际培养模式,他们在综合比较各位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内容的不同描述后,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语言、认知、情感和行为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罗明燕认为应从词汇方面入手,注意词的意义及内涵,从习语的角度着手进行文化教学,从社交礼节以及习俗方面入手。
郑海燕、汤永江从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主体、客体、中介物等几个层面入手,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策略在于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英美文化素养,二要引导学生注意语用差异,三要精选文化知识内容丰富的学习材料进行训练,四要适时适度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五要开展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讲座或讨论。
参考文献
[1]支宁,孙慧.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刘洋.语用失误问题与跨文化交际[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7).
[3]董静.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J].南昌高专学报,2010(3).
[4]孟宏党.跨文化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5]杜志峰.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有效沟通策略[J].福建论坛,2009(12).
[6]罗明燕.论英语教学的跨文化导入[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8).
[7]苏捷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导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5).
[8]陈东东,夏新民.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江苏社会科学,2009(S1).
[9]郑海燕,汤永江.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策略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1).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一、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问题
支宁、孙慧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为两类:一类是语用—语言失误,这是“语用者不能正确理解或恰当使用会话双方共用的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而造成的失误”;另一类是社交—语用失误,这是“由于交际一方不了解另一方的文化背景,从而影响其语言形式的选择而造成的失误,它牵涉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以及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的价值观有关的内容”。刘洋则将社交语用失误细化为“称呼上的语用失误、问候上的语用失误以及谦虚时的语用失误”等三个方面。董静从汉语内部的结构入手,探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败的问题。她认为,除了社会文化背景导致的语用失误外,还有两方面的失误值得我们重视:一是翻译中过于注重汉英语词对应,忽视了两者间的区别;二是忽视汉英文化差异,套用了汉语的表达结构。孟宏党更是将英语交流中语用失误的表现分为称呼、问候和寒暄、告别、赞扬、感谢、邀请、请求等八个方面,并对这八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做了细致的分析。
那么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刘洋认为,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语用失误:一是母语策略迁移的影响,二是文化传统与文化习惯的差异。而杜志峰借用美国人类学家奥伯格“文化休克”的观点,从两种不同文化之间比较的视角入手,认为“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其实是文化休克的表现”。文化休克固然是解释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一个很好的视角,但是产生这种文化休克的原因其实更多的是两种文明之间缺乏足够的相互了解、相互对话、相互沟通。以汉语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西方文明强调的是个体本位,张扬的是个体意识,突出的是个体价值,它必然要求张扬个体的利益,尊重个人的价值诉求;而东方文明则是一种群体本位文化,强调的是集体利益,讲求的是群体伦理和社会责任。在东方的群体文化环境里,个人的诉求要低于家族的、集体的诉求,个人的地位要低于集体的地位,谦卑、内敛是群体对个体的要求。在这两种文明形态的交往中,如果双方缺乏相互的了解和沟通,就会产生误解、障碍,甚至产生亨廷顿所谓的“文明的冲突”。这才是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所谓的失误或者冲突的根本原因。
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中西方文明并不是不可沟通的,事实上,跨文化交际虽然出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消除文化隔阂、文化冷漠、文化交流障碍,克服文化交流中的种种问题。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有效突破,真正成为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使者呢?首先要在英语教学中寻找到适合文化交际的最有效的原则,其次要在文化交际教学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当然,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层面的。
英语教学中必须坚守跨文化交际的原则。这些原则是跨文化交际的准则和指南,只有认真履行这些准则,跨文化交流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对于跨文化交际中到底要遵守什么原则,学界并没有一致的意见。事实上,我国的许多英语文学研究专家均或多或少涉及这个话题。比如束定芳、庄智象、赵厚宪等教授均就这个话题作出过深入的阐释,但是他们的侧重点不一致。其他的提法还有,比如从文化态度的角度来看,罗明燕认为,在跨文化交流英语教学中,要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去粗求精三大原则;从文化实施的策略的角度来看,苏捷兰认为,跨文化导入必须坚持四个方面的原则,即阶段性原则、合适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文化内容综合导入原则。
一是,要破除一些固有的文化思维方式的束缚,超越民族性、本土性,特别是狭隘民族主义的思维模式。要真正在英语教学中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难题,那么我们在教学方式上和教学理念上,就必须打破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思维模式,培养一种既具有本土情怀、民族意识,更具有世界主义的、全球化的眼光,建构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类立场。杜志峰认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具备“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文化自觉”,而要获得文化自觉,就必须破除 “文化中心论”、“文化虚无论”的束缚,即要破除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因为文化中心论认为“己方的文化是最优秀的,是其他文化认同的准绳。其次,认为外来人群体不如自己群体,否定其价值观念,并与外来人群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把这种文化中心论归结为“文化偏见”。而“文化虚无论”则是在文化交流中,放弃自己的本土文化,特别是对自己的本土文化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大加鞭挞,持彻底否定的态度。在杜志峰看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因此,要想真正突破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障碍,就必须要在文化立场和文化思维方式上真正超越固有的思维方式。
二是在微观层面,可以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两大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促进跨文化交流教学。对于课堂教学,陈东东、夏新民从理论角度探讨了跨文化交际培养模式,他们在综合比较各位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内容的不同描述后,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语言、认知、情感和行为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罗明燕认为应从词汇方面入手,注意词的意义及内涵,从习语的角度着手进行文化教学,从社交礼节以及习俗方面入手。
郑海燕、汤永江从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主体、客体、中介物等几个层面入手,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策略在于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英美文化素养,二要引导学生注意语用差异,三要精选文化知识内容丰富的学习材料进行训练,四要适时适度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五要开展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讲座或讨论。
参考文献
[1]支宁,孙慧.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刘洋.语用失误问题与跨文化交际[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7).
[3]董静.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J].南昌高专学报,2010(3).
[4]孟宏党.跨文化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5]杜志峰.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有效沟通策略[J].福建论坛,2009(12).
[6]罗明燕.论英语教学的跨文化导入[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8).
[7]苏捷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导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5).
[8]陈东东,夏新民.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江苏社会科学,2009(S1).
[9]郑海燕,汤永江.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策略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1).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