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30年的娱乐记忆,脑海里浮现的影像是既清晰又驳杂的。30年,从广播里的评书联播到电脑里的视频下载,从刘兰芳到小燕子,从《加里森敢死队》到《渴望》,从双卡录音机到MP5……1978-2008年,无论对于经历过这个时代还是未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这个30年都非同一般。
广播里的偶像
现在30多岁的人应该都还能记得儿时趴在桌子上,聚精会神听收音机里播长篇评书联播的情景。《岳飞传》、《杨家将》、《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刘兰芳、袁阔成、单田芳直至后来的田连元,他们的声音俘虏了千家万户,广播成就了中国最早的文艺偶像。现在依旧有电台播出他们的评书,而听众似乎只限于有车一族里的怀旧人士了。
那时的广播节目里还有一个极具中国及时代特色的节目——电影录音剪辑。《简爱》、《冷酷的心》、《生死恋》、《望乡》、《叶塞尼亚》这些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的片子让人百听不厌,邱岳峰、毕克、乔榛、童自荣、李梓、丁建华、刘广宁、曹雷等配音演员的名字随着这些电影为人所熟悉。多年之后,当这些著名配音演员的影像出现在电视采访中时,让人不禁有些唏嘘感叹,因为现在的人们在看外国大片时,更喜欢配着字幕听外语原音,配音演员最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电影院里的震撼
上世纪80年代,有一本很流行的杂志《八小时以外》,这个八小时以外指的就是人们工作8小时以外的业余文化生活。那个时候,看电影就是8小时以外最隆重、最精彩的娱乐方式了。
在那个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人们对电影的热爱是不分彼此的,似乎什么电影都好看。戏曲片、故事片、反特片,人们都满怀兴致。一部电影引起的轰动可以让人兴奋很久。甲级票1角5分、乙级票1角的票价对于一个月只有几十元工资的工薪阶层也完全消费得起。谈恋爱的小青年请恋人看一场热门的电影是件非常体面的事。有时候票还不是那么容易搞到呢!
有些片子是“文革”前就拍竣的,像严凤英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于洋的《英雄虎胆》,越剧《红楼梦》、《追鱼》等等,因为新片子还没有拍出来,就拿这些拍后禁放又平凡的片子来放。现在看,这些片子的艺术质量依然相当高。
后来就有引进的外国片了,日本电影《望乡》、《追捕》是邓小平1978年访日后,为了加强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从日本引进的。尽管经过了严格的删减,但因为是改革开放后引进的第一批外国电影,给当时的国人带来了无比的震撼。
那时候的相声都在拿这些轰动一时的外国电影说事。在杨振华说的著名相声段子《下棋》里,就有《追捕》里的台词:“ 朝仓跳下去了, 唐塔也跳下去了, 现在轮到你了, 往下看一看吧, 多好啊……”
还有印度影片《流浪者》,很多人在看过电影之后都开始唱拉兹的流浪者之歌:“喇叭拉弓,喇叭拉弓,里鸭子的比丘恩嗯啊子喇叭拉弓……”
再后来就有了《瞧着一家子》、《甜蜜的事业》、《牧马人》、《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庐山恋》、《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芙蓉镇》、《戴手铐的旅客》……反思影片和响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影片是那个时期的主流。
就好像宴席的主菜上来之前先会上几碟小菜,那时候电影院放电影常常会在主片之前加映一部纪录片或动画片。《好猫咪咪》、《抬驴》、《夏吾冬的故事》……这些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很多那时候的孩子在成年之后依然记得《好猫咪咪》里那几只捉弄咪咪的老鼠说的顺口溜:“老鼠怕猫,那是谣传,一只懒猫,有啥可怕?壮起鼠胆,把猫打翻!”老鼠们在说顺口溜时探头探脑向猫靠近的样子简直太好玩了!可很多人不知道当时为这几只老鼠配音的就是后来成名的演员马晓晴。
电视来了和春晚记忆
大概从80年代初开始,电视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先一步有电视的人家会热情地邀请街坊邻居到家里来看电视。夏日的夜晚,屋里坐不开,大家会搬着马扎板凳坐在纱帘门外面看,就像看小电影。后来随着电视家家户户普及,这种场面就再也看不到了。
电视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全新的变化。从新闻到电视剧,不出家门一次性投入就可以得到以往看电影、看戏、听广播、看报纸加起来所能得到的全部享受。《敌营十八年》《霍元甲》《血疑》《武松》《射雕英雄传》《八仙过海》《便衣警察》《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这些电视剧的热播成为几代人的记忆。
街边的小孩子开始打醉拳了,邻家的小女孩穿上幸子衫了,家里的老人说起王沪生就气不打一处来……一部电视剧会引发一场流行,一个话题,不知不觉中,人们已很少光顾电影院了。
中央电视台从1983年开始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是最受欢迎的娱乐大餐。从那时起,吃饺子、放鞭炮、看春晚成为中国人过年的三件大事。人们在春晚上第一次看到了港台歌星的演唱,认识了张明敏、罗文、奚秀兰、叶丽仪、包娜娜、张德兰、费翔、潘安邦……他们的服装、发型、舞蹈乃至说话的语调都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追逐的时尚。
现在,春晚依然是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但是人们对它却早已不再是全然笑纳。越来越挑剔的目光已让当下的春晚成了除中国足球外又一个让国人群起泄愤的对象。国门开了,眼光高了,开放的环境已经可以让国人接触到世界最高水平的演艺盛会,泱泱大台却总是抱残守缺地守着自己那一方舞台几个明星,又怎能办出让人满意的节目呢?
流行歌曲从邓丽君到超女
生活中永远离不了歌声。改革开放之初,当广播里还在播放歌颂军民鱼水情深的《泉水叮咚响》时,邓丽君的歌已悄悄出现在当时最赶时髦的年轻人的单卡录音机里。这种当时还属于被批判对象的“靡靡之音”对年轻人的吸引是挡不住的,《美酒加咖啡》《何日君再来》《小城故事》《夜来香》……人们私下里悄悄翻录着邓丽君,传递着邓丽君,学唱着邓丽君。
1979年,李谷一在电视片《三峡传说》里演唱了插曲《乡恋》,这是一首表达了汉代女子王昭君离别故乡时对乡土的依依恋情的歌曲。但因为李谷一在这首歌里借鉴了邓丽君的气声唱法,遭来了“《乡恋》是资本主义的靡靡之音”的强烈批判。
1980年4月,一些老资格音乐人在北京召开了一场专门针对当下流行音乐取向的讨论会,称为“西山会议”。在会上,一些专家彻底否定了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音乐,称其低级趣味、腐朽颓废。同时还批评了内地著名音乐家张丕基、王酩等,原因是他们的歌曲写得像港台歌曲了,李谷一的《乡恋》也在这个背景下成为受批判的典型。在这次会议上,邓丽君的歌曲被正式冠以“黄色歌曲”和“靡靡之音”的称呼。
让《乡恋》翻身的是观众。1983年,中央电视台直播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观众热线高密度点播《乡恋》,广播电视系统的领导吴冷西部长冒着风险,同意李谷一在全国人民面前演唱这首“黄色歌曲”。随着一度被定义为“靡靡之音”的《乡恋》的最后闯关,一直在民众里传送的流行音乐终于正式走上舞台。之后,西北风、摇滚等各种流行音乐,不断地飞入时代的天空,人们进入了一个想唱就唱想听就听的自由年代。
从《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青春多美好》《驼铃》《心中的玫瑰》《牧羊曲》《牡丹之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妈妈留给我一首歌》等电影歌曲,到与之同时并行的《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赤足走在田埂上》《爸爸的草鞋》《踏浪》《兰花草》等台湾校园歌曲;从崔健的《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一块红布》《花房姑娘》,到《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西北风,再到《童年》《东方之珠》《梦开始的地方》《花心》《我的未来不是梦》《今夜你会不会来》《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吻别》……,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无论大陆还是港台,中国的流行音乐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繁荣期。崔健、郭峰、罗大佑、童安格、张学友、张雨生、周华健、齐秦、苏芮、毛阿敏、毛宁、杨钰莹、艾敬、田震、刘欢、那英、蔡国庆……一大批优秀歌手蓬勃而出,有些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
1997年,任贤齐的《心太软》传遍大街小巷,成为内地第一首超级流行的“口水歌”,但是之后,无论港台还是内地,流行音乐进入了一个相对疲软期。许多有实力的歌手淡出歌坛,被娱乐公司刻意包装的偶像型歌手大行其道,虽然吸引一批年龄较小的歌迷,但能流行起来的好歌越来越少。
直到2001年周杰伦唱响了《双截棍》,这首R&B曲风的歌在年轻一代中风靡的程度不亚于当年的邓丽君,接下来《东风破》《七里香》《菊花台》《发如雪》《千里之外》《青花瓷》,周杰伦在词人方文山的辅助下完成了中国风的完美复辟。一个新的流行天王横空出世,现在的流行乐坛已赫然成了周杰伦一人的天下。
结语
30年花开花落,30年潮来潮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流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1987年因为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红遍大江南北的费翔曾感慨,当年那些发誓非他不嫁的少女们都已经是孩子他妈了,而他依然单身。当偶像老去,流行渐逝,记忆的年轮越发丰满。从禁锢到开放,从沉默到呐喊,任何一个经历过这段岁月的中国人都会对这30年感慨良多。这30年的娱乐记忆,无论用多少字的篇幅去回顾都是挂一漏万的。我们庆幸的是,我们经历了,这已足够。
广播里的偶像
现在30多岁的人应该都还能记得儿时趴在桌子上,聚精会神听收音机里播长篇评书联播的情景。《岳飞传》、《杨家将》、《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刘兰芳、袁阔成、单田芳直至后来的田连元,他们的声音俘虏了千家万户,广播成就了中国最早的文艺偶像。现在依旧有电台播出他们的评书,而听众似乎只限于有车一族里的怀旧人士了。
那时的广播节目里还有一个极具中国及时代特色的节目——电影录音剪辑。《简爱》、《冷酷的心》、《生死恋》、《望乡》、《叶塞尼亚》这些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的片子让人百听不厌,邱岳峰、毕克、乔榛、童自荣、李梓、丁建华、刘广宁、曹雷等配音演员的名字随着这些电影为人所熟悉。多年之后,当这些著名配音演员的影像出现在电视采访中时,让人不禁有些唏嘘感叹,因为现在的人们在看外国大片时,更喜欢配着字幕听外语原音,配音演员最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电影院里的震撼
上世纪80年代,有一本很流行的杂志《八小时以外》,这个八小时以外指的就是人们工作8小时以外的业余文化生活。那个时候,看电影就是8小时以外最隆重、最精彩的娱乐方式了。
在那个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人们对电影的热爱是不分彼此的,似乎什么电影都好看。戏曲片、故事片、反特片,人们都满怀兴致。一部电影引起的轰动可以让人兴奋很久。甲级票1角5分、乙级票1角的票价对于一个月只有几十元工资的工薪阶层也完全消费得起。谈恋爱的小青年请恋人看一场热门的电影是件非常体面的事。有时候票还不是那么容易搞到呢!
有些片子是“文革”前就拍竣的,像严凤英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于洋的《英雄虎胆》,越剧《红楼梦》、《追鱼》等等,因为新片子还没有拍出来,就拿这些拍后禁放又平凡的片子来放。现在看,这些片子的艺术质量依然相当高。
后来就有引进的外国片了,日本电影《望乡》、《追捕》是邓小平1978年访日后,为了加强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从日本引进的。尽管经过了严格的删减,但因为是改革开放后引进的第一批外国电影,给当时的国人带来了无比的震撼。
那时候的相声都在拿这些轰动一时的外国电影说事。在杨振华说的著名相声段子《下棋》里,就有《追捕》里的台词:“ 朝仓跳下去了, 唐塔也跳下去了, 现在轮到你了, 往下看一看吧, 多好啊……”
还有印度影片《流浪者》,很多人在看过电影之后都开始唱拉兹的流浪者之歌:“喇叭拉弓,喇叭拉弓,里鸭子的比丘恩嗯啊子喇叭拉弓……”
再后来就有了《瞧着一家子》、《甜蜜的事业》、《牧马人》、《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庐山恋》、《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芙蓉镇》、《戴手铐的旅客》……反思影片和响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影片是那个时期的主流。
就好像宴席的主菜上来之前先会上几碟小菜,那时候电影院放电影常常会在主片之前加映一部纪录片或动画片。《好猫咪咪》、《抬驴》、《夏吾冬的故事》……这些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很多那时候的孩子在成年之后依然记得《好猫咪咪》里那几只捉弄咪咪的老鼠说的顺口溜:“老鼠怕猫,那是谣传,一只懒猫,有啥可怕?壮起鼠胆,把猫打翻!”老鼠们在说顺口溜时探头探脑向猫靠近的样子简直太好玩了!可很多人不知道当时为这几只老鼠配音的就是后来成名的演员马晓晴。
电视来了和春晚记忆
大概从80年代初开始,电视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先一步有电视的人家会热情地邀请街坊邻居到家里来看电视。夏日的夜晚,屋里坐不开,大家会搬着马扎板凳坐在纱帘门外面看,就像看小电影。后来随着电视家家户户普及,这种场面就再也看不到了。
电视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全新的变化。从新闻到电视剧,不出家门一次性投入就可以得到以往看电影、看戏、听广播、看报纸加起来所能得到的全部享受。《敌营十八年》《霍元甲》《血疑》《武松》《射雕英雄传》《八仙过海》《便衣警察》《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这些电视剧的热播成为几代人的记忆。
街边的小孩子开始打醉拳了,邻家的小女孩穿上幸子衫了,家里的老人说起王沪生就气不打一处来……一部电视剧会引发一场流行,一个话题,不知不觉中,人们已很少光顾电影院了。
中央电视台从1983年开始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是最受欢迎的娱乐大餐。从那时起,吃饺子、放鞭炮、看春晚成为中国人过年的三件大事。人们在春晚上第一次看到了港台歌星的演唱,认识了张明敏、罗文、奚秀兰、叶丽仪、包娜娜、张德兰、费翔、潘安邦……他们的服装、发型、舞蹈乃至说话的语调都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追逐的时尚。
现在,春晚依然是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但是人们对它却早已不再是全然笑纳。越来越挑剔的目光已让当下的春晚成了除中国足球外又一个让国人群起泄愤的对象。国门开了,眼光高了,开放的环境已经可以让国人接触到世界最高水平的演艺盛会,泱泱大台却总是抱残守缺地守着自己那一方舞台几个明星,又怎能办出让人满意的节目呢?
流行歌曲从邓丽君到超女
生活中永远离不了歌声。改革开放之初,当广播里还在播放歌颂军民鱼水情深的《泉水叮咚响》时,邓丽君的歌已悄悄出现在当时最赶时髦的年轻人的单卡录音机里。这种当时还属于被批判对象的“靡靡之音”对年轻人的吸引是挡不住的,《美酒加咖啡》《何日君再来》《小城故事》《夜来香》……人们私下里悄悄翻录着邓丽君,传递着邓丽君,学唱着邓丽君。
1979年,李谷一在电视片《三峡传说》里演唱了插曲《乡恋》,这是一首表达了汉代女子王昭君离别故乡时对乡土的依依恋情的歌曲。但因为李谷一在这首歌里借鉴了邓丽君的气声唱法,遭来了“《乡恋》是资本主义的靡靡之音”的强烈批判。
1980年4月,一些老资格音乐人在北京召开了一场专门针对当下流行音乐取向的讨论会,称为“西山会议”。在会上,一些专家彻底否定了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音乐,称其低级趣味、腐朽颓废。同时还批评了内地著名音乐家张丕基、王酩等,原因是他们的歌曲写得像港台歌曲了,李谷一的《乡恋》也在这个背景下成为受批判的典型。在这次会议上,邓丽君的歌曲被正式冠以“黄色歌曲”和“靡靡之音”的称呼。
让《乡恋》翻身的是观众。1983年,中央电视台直播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观众热线高密度点播《乡恋》,广播电视系统的领导吴冷西部长冒着风险,同意李谷一在全国人民面前演唱这首“黄色歌曲”。随着一度被定义为“靡靡之音”的《乡恋》的最后闯关,一直在民众里传送的流行音乐终于正式走上舞台。之后,西北风、摇滚等各种流行音乐,不断地飞入时代的天空,人们进入了一个想唱就唱想听就听的自由年代。
从《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青春多美好》《驼铃》《心中的玫瑰》《牧羊曲》《牡丹之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妈妈留给我一首歌》等电影歌曲,到与之同时并行的《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赤足走在田埂上》《爸爸的草鞋》《踏浪》《兰花草》等台湾校园歌曲;从崔健的《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一块红布》《花房姑娘》,到《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西北风,再到《童年》《东方之珠》《梦开始的地方》《花心》《我的未来不是梦》《今夜你会不会来》《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吻别》……,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无论大陆还是港台,中国的流行音乐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繁荣期。崔健、郭峰、罗大佑、童安格、张学友、张雨生、周华健、齐秦、苏芮、毛阿敏、毛宁、杨钰莹、艾敬、田震、刘欢、那英、蔡国庆……一大批优秀歌手蓬勃而出,有些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
1997年,任贤齐的《心太软》传遍大街小巷,成为内地第一首超级流行的“口水歌”,但是之后,无论港台还是内地,流行音乐进入了一个相对疲软期。许多有实力的歌手淡出歌坛,被娱乐公司刻意包装的偶像型歌手大行其道,虽然吸引一批年龄较小的歌迷,但能流行起来的好歌越来越少。
直到2001年周杰伦唱响了《双截棍》,这首R&B曲风的歌在年轻一代中风靡的程度不亚于当年的邓丽君,接下来《东风破》《七里香》《菊花台》《发如雪》《千里之外》《青花瓷》,周杰伦在词人方文山的辅助下完成了中国风的完美复辟。一个新的流行天王横空出世,现在的流行乐坛已赫然成了周杰伦一人的天下。
结语
30年花开花落,30年潮来潮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流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1987年因为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红遍大江南北的费翔曾感慨,当年那些发誓非他不嫁的少女们都已经是孩子他妈了,而他依然单身。当偶像老去,流行渐逝,记忆的年轮越发丰满。从禁锢到开放,从沉默到呐喊,任何一个经历过这段岁月的中国人都会对这30年感慨良多。这30年的娱乐记忆,无论用多少字的篇幅去回顾都是挂一漏万的。我们庆幸的是,我们经历了,这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