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夜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a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下午六点三刻钟的时候,你在干着什么事情呢?我正是开始吃晚饭的时候。
  夜已临黑,可我屋里没亮灯。白天已经停了一天的电到现在还没来。短信上说六点来电,可现在过了三刻钟还是没见来电。乡下偶有停电,特别是冬季枯水期,电力不足,又临近春节,如果赶上电路维修,停电便不是一件值得奇怪的事。你在城里,这种情况怕是很少的。
  今晚晚餐简单,一碗稀粥,蛋炒青椒,还有一小碟西洋菜。一个人就这么吃吧。夜以不可阻挡的势态而来,我边吃饭边给你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它已经是来到门口了。树叶子变成黑的一片,秋菊的黄颜色已经黯淡,凤尾草的尾巴也看不见了。不经意间抬头,一切都是站在夜幕里了。
  我的屋里没有烛火,除了手机微微的一掌大的荧光。外面当然也是不会有光亮的。可是这些都没有关系。今晚是農历的二十二日,天上虽然没有出现月光,可是天空还不是全黑的,尽管头顶星辰寂寥,总还是能使人看得清朦朦村庄的影子的,屋顶的瓦片颜色显得更沉,丛生的野草更静,小路像天上那条灰色的天河带子,流向各家门前。在屋子里走动,腿脚还是能准确地绕过凳子,手还是能摸索到茶杯的位置。这样的夜晚使得我更加想你。亲爱的,此刻你在干着些什么事情呢?
  这个时候,村路上少了行人,偶尔看到路间黑乎乎的一个模糊的影子,那是一只村狗。没有什么动静的夜,狗都懒得吠一声。还记得吗,那次我们一起误入到一个不知名的乡下村子里去,那只村狗不怀好意地看着我们,嘴里发出毫不客气的吠声,并且作势要扑向我们。你故作镇定地挡着狗让我先走,你的样子使我感觉那狗就是你家里养的。待我刚从狗身边走过,你便一把拉着我飞也似的向外冲去。我们像两个落荒而逃的盗贼——原来你也怕狗。
  虽然是农历的十一月份了,可是这两天停了北风,刮出来了东南风,穿了单衣正好,这情景无异于春天了。风,清清凉凉的,好像空气都有薄荷的味道。“吱——”风喊出一声声又细又长的咯吱声。你知道的,乡下的房子木门木窗户的多,“吱”的声音便是风摇响木窗的声音了,再加上人们出入房子,两扇木门磕磕碰碰出一些吱呀吱呀声来,这些声音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样子,使人的心也愉悦了起来。如果此时,正好与你伫立在夜晚这风铃般的愉悦中,和着风,和着你我,和着朦胧的心灵,想必那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炉子里煨着一锅热水,火已经熄灭了,只有星星点点的火星忽明忽暗。我正准备用锅里的热水就着朦朦夜色梳洗一番愁绪,猛抬头看到一片明明的光,我明明记得天上是没有月的。忽然,我喊出一声:“噢,来电了。”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双休得空回老家,便带儿子去了一趟他父亲的母校——春晖中学。  他带我们去他原先上课的教室,告诉我们放学后怎样溜到后面的小山坡上摘杨梅,怎样在春晖桥上大声背书。但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感兴趣的是这儿曾经出现过的那些如星星般在文学夜空闪烁的名字:夏丏尊、朱自清、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蔡元培、李叔同、柳亚子、张闻天……我好奇,这样一个小小的远离都市的学校是怎样如一个巨大的磁场,把这么多的名人吸引到这儿
期刊
在一次整理标有“永久”存期档案的时候,我发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县级领导的手稿,令我倍感一个时代的真实。  翻开发黄的书页,一股几乎是发霉的味道从档案袋中透过来。最上面的卡片上赫然标明年代、卷宗、内容、标题、作者等文字,用黑色钢笔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就。后面就是相对应的一些打印文件。上个世纪50年代的打印稿,還是繁体字,我看了几眼,有些都不认识。我们今天使用最广泛的简体字就是从这些繁体字中简化而来
期刊
一  一望无际,漫山遍绿,成片的麦子随风舞动。  我的童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这充满回忆的麦田里度过的。每次放松时间,这块土地是我们必去的地方。我们一起嬉戏打闹,一起堆砌属于我们的“泥土世界”,我们赤脚在松软的泥土上面肆意奔跑,累了随地一趟,饿了树上的果子便成了我们的干粮。泥土已然成为我童年生活中的一部分。  尽管现在我已经长大了,但每次回到家乡,看见那一堆堆熟悉的泥土,身体里一股幼稚的劲儿
期刊
自打我记事起,每年清明节家里的上坟扫墓,除了大学四年,因路途遥远不能赶回,我基本上都要去的。  爷爷奶奶在世时,我们给爷爷的父母亲上坟。我家每年都要给老太公上坟,不像有些人家,故世的先人,由其直系后代轮流上坟,因此每年的清明祭供只能享受一次。  我爷爷有三兄弟,大伯公只有一个女儿,嫁往别的村子,不可能常给老太公上坟。二伯公死于日本人轰炸,先亡于其父母前,一个女儿出嫁后,与我们家断了来往,连二伯公的
期刊
海豹  大海,和长天亲密接触。滑翔机,在空中划出一道柔美的白色丝带。海风,吹拂着我的脸颊,奏出一曲浪漫的乐章。  被大海包围着的海中小岛,拥抱着成群的海豹。它们慵懒地躺在石滩上,沐浴着午间暖暖的阳光,悄悄地探着头,看飞驰的船只溅起白色的浪花。海风轻抚着它们光滑的头,和光滑的身躯。  耳畔是浪花拍打海滩的声响,眼中满是大大小小的海豹。海的世界,此刻,温暖而平静!  阡陌寻春  春,跃上花枝,纤柔的身
期刊
站在迷途山庄的高地上,随着文三书记前天引领的思路,又顺着令田先生眼前手指的方向,隔江相望,鹅公颈的形象全在眼前了。  那鹅头、鹅颈、鹅身、鹅尾,轮廓分明,仿佛一对翅膀收拢着,双脚潜入水中,鲜活地浮在辰河上,伴随着河水的流动。似乎鹅在水中游,水随鹅身流,水荡鹅身动,鹅游水不流。我久久痴望着鹅的头部,那陶醉在水中的鹅嘴却始终没有抽出水面。这是一只如此贪恋肥水的鹅啊!是啊,正因为有了这条肥水辰河,才养育
期刊
拉上窗帘,扣上房门,架起谱架,抱起琵琶,这把外公送给外孙女的敦煌琵琶,凝聚着原木的沉重分量和家庭中三代人对民乐的爱。  轻轻拨弦,声音或沉重浑厚,或轻细柔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情投意合间,一曲《春江花月夜》,徜徉在《瀏阳河》畔,看《寒鸭戏水》,和《采蘑菇的小姑娘》一起《彩云追月》,《欢乐的日子》,《马兰花开》,轻哼《马车夫舞曲》,他《大浪淘沙》,《
期刊
有好长一段时间了,我的梦中总会出现四十多年前当兵时军营后面的那座大山,或许是梦在不断地提醒我:不要忘记大山,不要忘记关于大山的那些岁月和往事!  是的,我不应该忘记大山,也永远不会忘记大山。因为那座大山是我军旅生涯中的第一站,因为我那青春的年龄在那个大山沟沟里整整增添了8岁。大山位于辽宁省本溪市的桥头镇,距离城区仅仅十几公里。大山不是一座孤立的山,它属于长白山的千山山脉,它的背后还有山,一座座绵延
期刊
这几日小区内,到处可见一些人捡拾杨树上掉下来的那种像毛毛虫的东西。在我们山东邹城老家那边都叫作谷食忙,也有叫做谷子忙的,总之各地都有各地的叫法。至于它的学名叫什么,我也无从知晓。  看到他们捡拾谷食忙的情景就又勾起我小时候在老家摘榆钱时的记忆。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课本上学过刘绍棠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叫作《榆钱饭》。当时还在暗笑,这有什么好做的?我们每年基本上都能吃。放学后邀上几个小伙伴,想摘多
期刊
阳光灿烂,你无声地走进这片风景。  站在窗前,轻轻远眺,做个孩童时编织的梦,让所有的思绪定格成今春纷纷扬扬的羽翼。青春的短笛,无法掩饰守望的牵挂,就像冬日的诺言在期待中变得悠长悠长。  是谁还行走在水边,咀嚼一段苍白的文字?回家的旅途变得格外的脆弱,跳跃的心,始终在疼痛中接近一次邂逅。当春天的阳光再次渗透我的肌肤时,透过春天的黎明,走进那条重新开始的路。脑海中,远处的呼唤早已抵达我心灵的港湾,而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