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某学科的学习,逐渐形成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正确价值观。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实践能力、人地协调观念、综合思维,而这也是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必要能力。因此,教师需重视地理教学与地理核心素养的融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围绕核心素养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教师应采用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探究活动以及主题探究等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活动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促进地理教学与核心素养的相互渗透,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
在地理课程中,尽管对核心素养能力的定义各不相同,但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地理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利用地理技巧充分解决问题。地理教学的核心为及时发现问题,充分解决问题,在运用地理知识满足学习过程的同时,实现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使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地图进行充分的认识。在从地图中收集信息的同时,结合地图信息的实际内容,通过详细的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地理是对人类生活的地理区域进行研究的一门科目,需要充分结合地理知识的变化与发展规律,以此来对不同的地理空间分布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对地理位置、内部关系和空间变化的学习,总结出物体地理知识的变化规律,提升自身的地理学习技巧。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念是指人们对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而人地协调观念隐藏于地理现象,渗透在地理教学中。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念,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视角来看待世界。情境式教学中的情感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受,给其带来深刻的体验,使其能够深入感受环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或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情感氛围中,深刻感受人类环境和人类行为的关系,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并实现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
二、构建知识导图,增强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要素分析地理现象和事物,认识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相互影响关系、相互作用关系。构建知识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地理现象发生、演变的过程,能全面认识和分析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特点,也可以看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某个单元或某个章节的地理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有助于增强其综合思维,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设计主题探究,培养地理区域认知
地理区域认知是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必备要素,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学生就可以分析区域特征、区域条件,对比区域差异和分布规律,从而了解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主题探究是指教师在设定的主题下,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帮助其从区域视角认识人文、地理关系以及地域特征,使其积累区域认知经验,掌握区分区域差异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区域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整合教学内容,将其作为探究主题。以此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对培养其地理区域认知具有促进作用。
四、改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时,学生需要对学习资料进行整理,从不同角度了解地理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地理学习活动,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的学习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全面提升。此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对课外知识进行充分了解,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调查,使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五、课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想使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需要对学生的核心地理技能进行培养,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来对课程进行多角度评价。另外,评价体系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记忆,还包括知识的收集、学习和正確应用。举例来说,在对大气层运动的课程研究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找出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并以此来制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针。同时,老师还需要对课堂活动进行及时调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全面改善。
综上所述,将地理核心素养渗透于地理教学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有效实现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进多元化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活动、构建知识导图、创设教学情境、设计主题探究,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确保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祥.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改革路径[J].教育艺术,2020,(4):70-71.
[2]黄文涛.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路径探讨[J].中文信息,2019,(6):138.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
在地理课程中,尽管对核心素养能力的定义各不相同,但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地理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利用地理技巧充分解决问题。地理教学的核心为及时发现问题,充分解决问题,在运用地理知识满足学习过程的同时,实现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使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地图进行充分的认识。在从地图中收集信息的同时,结合地图信息的实际内容,通过详细的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地理是对人类生活的地理区域进行研究的一门科目,需要充分结合地理知识的变化与发展规律,以此来对不同的地理空间分布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对地理位置、内部关系和空间变化的学习,总结出物体地理知识的变化规律,提升自身的地理学习技巧。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念是指人们对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而人地协调观念隐藏于地理现象,渗透在地理教学中。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念,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视角来看待世界。情境式教学中的情感氛围,可以调动学生的感受,给其带来深刻的体验,使其能够深入感受环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或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情感氛围中,深刻感受人类环境和人类行为的关系,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并实现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
二、构建知识导图,增强地理综合思维
地理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要素分析地理现象和事物,认识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相互影响关系、相互作用关系。构建知识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地理现象发生、演变的过程,能全面认识和分析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特点,也可以看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某个单元或某个章节的地理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有助于增强其综合思维,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设计主题探究,培养地理区域认知
地理区域认知是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必备要素,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学生就可以分析区域特征、区域条件,对比区域差异和分布规律,从而了解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主题探究是指教师在设定的主题下,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帮助其从区域视角认识人文、地理关系以及地域特征,使其积累区域认知经验,掌握区分区域差异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区域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整合教学内容,将其作为探究主题。以此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对培养其地理区域认知具有促进作用。
四、改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时,学生需要对学习资料进行整理,从不同角度了解地理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地理学习活动,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的学习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全面提升。此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对课外知识进行充分了解,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调查,使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五、课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想使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需要对学生的核心地理技能进行培养,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来对课程进行多角度评价。另外,评价体系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记忆,还包括知识的收集、学习和正確应用。举例来说,在对大气层运动的课程研究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找出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并以此来制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针。同时,老师还需要对课堂活动进行及时调整,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全面改善。
综上所述,将地理核心素养渗透于地理教学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有效实现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进多元化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活动、构建知识导图、创设教学情境、设计主题探究,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确保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祥.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改革路径[J].教育艺术,2020,(4):70-71.
[2]黄文涛.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路径探讨[J].中文信息,2019,(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