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级信箱
〔续上期 第八级〕第四项 浪 漫——近现代风格乐曲(P.121)
(一)《E大调无词歌》(OP.19N0.1)门德爾松曲4/4拍,E大调,如歌的行板,心情舒缓、情意绵绵,再现单三部曲式。
《无词歌》亦称《无言歌》,即“没有歌词的歌曲”之意,常以钢琴独奏形式出现。在一定节奏型的陪衬下奏出如歌般的旋律,一般采用二段体或三段体的歌曲结构形式。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开创者,他用这种体裁创作了48首钢琴小品,影响极为广泛。其特点是:1、形象鲜明;2、旋律优美,富有歌唱性;3、大部份为多声部乐曲,这对训练手指能够控制不同声部的不同音量与音色,使各声部独立清晰,分清旋律与伴奏的主、次关系等,具有重要作用,是极好的训练教材。
这首标题为《在炉火旁》(也称《甜蜜的回忆》),分三个层次:
1.优美的旋律在高声部如歌地奏出。
2.浑厚的低声部,一般以4分音符旋律上下行,与高声部产生呼应。
3.中声部是流动音型织体,由两只手完成。必须非常均匀,似一只手在轻声伴奏。
伴奏织体往往是《无词歌》这一钢琴乐器作品最重要的性格体现者。《无词歌》的织体以单一化音型贯穿始终为主要特点。
引子:(1一2)流畅的伴奏音型。
A:(3一15)高声部如歌的4分音符旋律下行与低声部4分音符上行,交织成动听的歌曲;中声部要柔和。
B:(16一28)音乐情绪逐渐激动,旋律由4分音符发展为8分音符。18小节为高点,紧接着19小节出现一串16分音符的朗诵调,21小节后逐渐平静下来。
A’:(29一44)再现。
尾声:(45一49)在贯穿全曲的16分音符流动音型的衬托下,安静地结束。
(二)《放马曲》沈传薪曲热情、奔放,快板,再现单三部曲式。
引子:(1一12)开始就是ff.的响亮和弦,紧接两小节奔放的琶音,好似万马奔出。(3一10)双手齐奏,16分音符似奔跑的马蹄声。应按谱面要求,在每拍的第1个音稍重些,有律动和弹性。注意第2拍重音构成的隐形线条。
A:(13一33)右手弹奏豪放的主题,拍点要很清楚,轮指要流畅,第16、21、27、32等小节的和弦,要有力、洒脱;左手的16分音符伴奏似马蹄声。
B:(34一44)这是对比中段,左右手不停地轮指,音乐更激情,技术也更困难。
A’:(45一79)再现。
尾声:(80一84)急速的上行琶音热情洋溢,不要渐漫,要紧凑,以ff.结束。
(三)《第二儿童组曲》(NO.1)维拉·罗伯斯曲
巴西乐曲,类似托卡塔体裁,也似吉他弹奏。下键用拨弦似的方法,表现儿童生动、活泼的形象,很神气,清晰、富有弹性。
A:(1一18)D大调,主调。以第1、2小节为例,两只手交叉弹奏,清晰、匀称。弹每个音要快下、快放,不能拖尾音。
(3一6)旋律音为8分音符,要突出。
(7一9)双手对齐,左手不能拖,全段除了几个旋律音外,一律是轻巧的跳奏。
B:(19一38)A大调。属调。
(19一22)右手是2分音符歌唱。左手是16分音符的跳奏跑动,一定要清晰,不能出重音。
(23一30)右手为中声区的连奏,似女中音在歌唱。旋律要突出,调性进入属调A大调。
A’:(39一55)再现。
尾声:(56一67)两手“拨弦”,越来越快,在D大调安静地结束。■
〔续上期 第八级〕第四项 浪 漫——近现代风格乐曲(P.121)
(一)《E大调无词歌》(OP.19N0.1)门德爾松曲4/4拍,E大调,如歌的行板,心情舒缓、情意绵绵,再现单三部曲式。
《无词歌》亦称《无言歌》,即“没有歌词的歌曲”之意,常以钢琴独奏形式出现。在一定节奏型的陪衬下奏出如歌般的旋律,一般采用二段体或三段体的歌曲结构形式。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开创者,他用这种体裁创作了48首钢琴小品,影响极为广泛。其特点是:1、形象鲜明;2、旋律优美,富有歌唱性;3、大部份为多声部乐曲,这对训练手指能够控制不同声部的不同音量与音色,使各声部独立清晰,分清旋律与伴奏的主、次关系等,具有重要作用,是极好的训练教材。
这首标题为《在炉火旁》(也称《甜蜜的回忆》),分三个层次:
1.优美的旋律在高声部如歌地奏出。
2.浑厚的低声部,一般以4分音符旋律上下行,与高声部产生呼应。
3.中声部是流动音型织体,由两只手完成。必须非常均匀,似一只手在轻声伴奏。
伴奏织体往往是《无词歌》这一钢琴乐器作品最重要的性格体现者。《无词歌》的织体以单一化音型贯穿始终为主要特点。
引子:(1一2)流畅的伴奏音型。
A:(3一15)高声部如歌的4分音符旋律下行与低声部4分音符上行,交织成动听的歌曲;中声部要柔和。
B:(16一28)音乐情绪逐渐激动,旋律由4分音符发展为8分音符。18小节为高点,紧接着19小节出现一串16分音符的朗诵调,21小节后逐渐平静下来。
A’:(29一44)再现。
尾声:(45一49)在贯穿全曲的16分音符流动音型的衬托下,安静地结束。
(二)《放马曲》沈传薪曲热情、奔放,快板,再现单三部曲式。
引子:(1一12)开始就是ff.的响亮和弦,紧接两小节奔放的琶音,好似万马奔出。(3一10)双手齐奏,16分音符似奔跑的马蹄声。应按谱面要求,在每拍的第1个音稍重些,有律动和弹性。注意第2拍重音构成的隐形线条。
A:(13一33)右手弹奏豪放的主题,拍点要很清楚,轮指要流畅,第16、21、27、32等小节的和弦,要有力、洒脱;左手的16分音符伴奏似马蹄声。
B:(34一44)这是对比中段,左右手不停地轮指,音乐更激情,技术也更困难。
A’:(45一79)再现。
尾声:(80一84)急速的上行琶音热情洋溢,不要渐漫,要紧凑,以ff.结束。
(三)《第二儿童组曲》(NO.1)维拉·罗伯斯曲
巴西乐曲,类似托卡塔体裁,也似吉他弹奏。下键用拨弦似的方法,表现儿童生动、活泼的形象,很神气,清晰、富有弹性。
A:(1一18)D大调,主调。以第1、2小节为例,两只手交叉弹奏,清晰、匀称。弹每个音要快下、快放,不能拖尾音。
(3一6)旋律音为8分音符,要突出。
(7一9)双手对齐,左手不能拖,全段除了几个旋律音外,一律是轻巧的跳奏。
B:(19一38)A大调。属调。
(19一22)右手是2分音符歌唱。左手是16分音符的跳奏跑动,一定要清晰,不能出重音。
(23一30)右手为中声区的连奏,似女中音在歌唱。旋律要突出,调性进入属调A大调。
A’:(39一55)再现。
尾声:(56一67)两手“拨弦”,越来越快,在D大调安静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