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警示录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j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很危险,但明天会怎样,我们也不知道”
  
  2009的11月19日,REDSTAR 35.创意园区2号楼的9层有了一次当代摄影展。很大的展厅,上下两层,墙上是8位摄影师的作品。许多人来了,除了爱好者,还包括批评界和收藏界人士,还有一些艺术机构方和相当多的媒体。人们走动着,谈论着,驻足观看着,但是在这样大的展厅里,还是显得人气稀疏。天太冷了。
  
  投影仪播放着阿斗的《沙马拉达》,郁结的配乐与极度浓郁的灰黑像素一点一点地稀释了现场的氧气,如果你在那里,你很难不被打动。
  
  这次当代摄影展之所以用“纵目——寻找存在的意义”作为名字和由头,召集人何明说,这实际上是在表达8个成都本土视觉艺术家通过他们的观察来把握世界的愿望,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次成都视觉艺术家的集体发声。“本土”和“发声”两个词是极其引人注意的,特别是对于媒体。
  
  展出当天,我和几位摄影师都有过简单的聊天。在对话中,我质疑了李俊的《无常时》,“好似讨巧,谁想到了都能做。”他的淡定却是有力的还击,“可是别人没有做过。”这段对话的背景是十分具有投机和讨巧嫌疑的中国当代艺术,以至于长期以来,媒体在看到一幅作品时,总是考虑它的技术成分,它的市场,而没有人愿意停下来看看作品本身。
  
  8个在路上的人
  成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一年四季大多数时候都是雾蒙蒙的,像混沌在一团棉花糖里,很幸福,但只有极少人明确自己的归属地。生活,在这座城市并不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只要你乐意,肯定能够过得甜蜜。少数派的存在也属于必然,他们不愿意就这样继续下去,对真相充满好奇的、不安的、跃跃欲试的心使他们跳出这“安逸”。于是,供职于政府的冯立、当了5年出租车司机的刘珂、长期混迹成都媒体的木格与李俊以及其他4人拿起了相机。
  冯立说:“我相信真实一定是存在的,只不过被现实隔离在某个不为所知的地方。而我就像是拿针在现实的纸上戳了一些小孔,从里面我窥见了真实。”
  于是他们启程,要去看看那些隐蔽的真实。
  一列绿皮的老式旅客列车缓慢地驶出成都南站,阿斗坐在背窗的一个座位,脚下的背包里放着他1980元买的一台二手MAMIYA RB67-S相机,他的目的地是400公里之外的凉山州;
  骆丹则是在318国道上辗转,又于2008年起,开始耗时数月的南北穿行,终于在中国的版图上走出了一个十字架;
  刘珂、杨怡、木格3人开始不停地往返于重庆三峡一代,去看这时代的场景怎么变,去缅怀自己的家乡记忆,或试图搁置那无处安放的乡愁;
  冯立和李俊没有出走成都。冯立说,他的心和生活就在这里,于是他要在他以为再熟悉不过的城市里探索得更深。李俊则用灰尘代言思想,和灰尘相处一年有余,然后用图像来悼念“这最后的美好时光”……
  这漫长的、对真实的探索与自省一定是痛苦的,你越走得深,这痛越明显。但幸好,他们认识了彼此。“你总会遇到自我怀疑、挣扎的时候,然后你发现你身边有个人和你的想法一样,你并不是一个人。”8个人自我鼓励产生的能量远远多于外界的认可。刘珂始终将他们8人的历程看成是一场修行。修行者们发现,这个地方已经不是他们的乐土了,他们去找,可能经历风暴,可能没有回岸的余地,可能他们也不知道乐土在哪里。骆丹也经常强调他们是一群在路上的人。“纵目”8人联展其实已经酝酿了两年,过程中他们还在考量,思考用怎样一种形式,但不管怎样,这次展出于他们而言是彼此间相互给予的机会。
  
  被误解的影像和被蒙蔽的观众
  在一个很偏僻的小茶馆里,我又见到了冯立、刘珂、陈春林、木格和李俊。这是我第二次见到他们,除了刘珂将长头发扎了起来,其他人都没有变。最年轻的木格坐在对面摆弄他新购进的波拉相机——在陈春林的指导下,迅速消耗了两张相纸——共计人民币24元。刘珂也随身带着一个小相机,遇到有感觉的事物就很快地按下快门,然后收起相机。
  冯立用烟斗抽雪茄,这样的悠闲与缓慢让我很难将他和决绝、凌厉的《隔离》联系起来。“作品就是我的内心。”现实被看在他的眼里,然后他将感受印在了相里。在被问及一个作品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告诉你他的观念,甚至他怎么表现,可是在冯立这里没有。他的关键词是“内心”。刘珂也说,这不是表达,而是探索。他用了3年的时间行走三峡,记录下那些平静的像落定的尘埃一样的画面,这就是《平湖》,惘然的、灰蒙蒙的一段生活。所以,评论说“8位摄影师的作品都有非常强烈的外向性,你很难去看到一些本土的符号”确是一场误会,作品只是生活的附属。大家开起李俊的玩笑来。“到李俊的家,东西是不能随便碰的,他干什么你干什么。不然就碰坏了他的生活。”
  有人说,他们之所以被关注是由于外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瞩目,这里的当代艺术主要是指绘画艺术。而影像的发展才刚刚开始,亦没有形成系统。在还未被市场充分承认的时候,它对内心的关照是更多的。今天的影像艺术虽然是借用了摄影的技术手段和媒介,但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摄影。随着创作实践的开展,当代影像越来越与传统摄影拉开距离,属于一种非纪实、非“艺术摄影”的观念艺术。在西方的著述中,是用“作为艺术的摄影”(photography as art)来指称这些“当代影像”,很显然,“艺术”在这里指向了特殊的观念性表达。
  陈春林的《一日之鉴》在国外的展出上通常都会有比较高的关注度。“他们认为这是有意思的东西,会认为这就是中国,而且是他们没有了解到的中国。”由于摄影的纪实性是绘画无法取代的,所以外界可能会将这些作品看成中国的样本。李俊认为,“他们很喜欢建立档案,梳理脉络。他们认为掌握了历史就是掌握了未来。”
  看来中国的观众多少让几位摄影师有些失望,因为他们会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来审视作品。他们会研究技术,研究市场,至于是什么样的现实或真相陈列在他们面前,他们不去关心。“我们需要判断力,需要责任与自信。”
  
  “我们很危险,但明天会怎样,我们也不知道……”
  展出期间,阿斗和冯立他们在网络上吵了一架,阿斗说:“你们变了。”这当然只是场误会。阿斗说的“变”,是变得不纯粹。我们看了太多当代绘画艺术的例子,于是怀疑那些画作,怀疑一副作品的拍卖价格。甚至据我所知,有不少艺术家为了参展而赶工创作。不知道这个泡沫泛滥的阶段是否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必经之路。
  8位摄影师的作品,在国外受到的关注度是远远高于国内的。国外有了一些藏家,而且对他们艺术成就方面的评价也甚高。昨天,他们可能在为生计发愁,但是今天,却可能是为着维持创作本身的纯粹。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刘珂沉吟了一句:“我们很危险,但明天会怎样,我们也不知道……”
  冯立把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喻为一颗螺丝钉,当时代的机器不停加快运转的时候,你很难不被绕得晕头转向。他们也需要物质,而且不排除贪恋的可能,但他们还是努力能够成为“稍许坏朽的那几颗”,慢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看看这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明天依然是未知,令人既恐惧又向往。
  虽然说,摄影的过程本身也许不被认为是一种艺术的创作。但作品一旦展出,与作者的关系又变得复杂了一点。每一个观者都会去衡量它的美,它之于当代中国和历史的价值。阿斗的作品在国外已经可以卖到3万美元甚至更高,他在《沙马达拉》之后会不会有一次更好的创作超越?超越,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连州个展开展当天,刘珂逗留到很晚,直到展厅变得越来越空旷,最终只剩他一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图像由于玻璃的反光已经沉入了画框背后,只剩下他自己的影子。他与自己对视,被自己打动。明天怎么样似乎也不太重要了。
  假以时日,也许他们成为大师,到国外做展览;或许为生活所累,迷失了自我;又或许他们落入商业的陷阱……
  那么他们今天的价值何在?我想正如骆丹的所说:我用自己的方式收集着细节和片段,我希望从这些细节和片段中,能够显现出这个巨变的时代。大多数平凡的中国人,被忽视的中国人呈现出的普遍的精神状态,他们的存在,他们被割断的历史,和并不清晰未来……
其他文献
摘 要 橡胶树种苗培育过程中需要避免强光照射,但光照强度对橡胶树幼苗叶片生理活性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以橡胶树品系GT1的实生苗为材料,对植株进行不同光照强度处理,测定其淡绿期叶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特性和活性氧代谢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橡胶树淡绿期叶片的光化学效率(Fv/Fm)呈现上升规律,同时过氧化物的含量也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由于抗氧化酶对活性氧清除的作用,1 000 μmol/
期刊
摘 要 在高氧高二氧化碳气调并结合CPP膜包装条件下,测定5 ℃贮藏15 d时,包装盒中CO2/O2浓度的变化、鲜切火龙果外在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变化,探讨鲜切火龙果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氧高二氧化碳气调包装能够避免无氧酵解,但在贮藏0~12 d,能促进鲜切火龙果的呼吸作用;而在整个贮藏期,高氧高二氧化碳气调能够明显地维持鲜切火龙果的硬度,减缓其甜菜红色素的降解;在贮藏的0~6 d,高氧
期刊
谨以此文怀念王世襄先生    我自幼喜欢古董,但敬畏多于欣赏,因为博物馆陈列的不是庙堂重器,就是文房珍玩,寻常生活里哪能得见。读大学的时候,某次在系图书馆的书架上发现一套《明式家具研究》,一函两册,又大又沉,装帧极为精美。小心翼翼地请下来,很奢侈地享受了一下午:原来桌子、椅子、板凳儿、甚至脸盆架也是可以这样美妙的。  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我成了明式家具发烧友。在系资料室(现在已经辟为“中国营造学社
期刊
时尚太多,消费太快,但亘古不变的关键词是“高级订制”。1858年当这个词汇出现在巴黎时,穿衣者的终极梦想与人们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当各种大牌和设计师都为人耳熟能详时,谁是高级定制背后真正的艺术家,谁为奢华主义打上真正的价值?Lesage刺绣坊给了巴黎服装工艺最后的,也是最荣耀的答案。    “对于我的创作而言,没有了刺绣,就没有时装。而没有了Lesage,也就没有刺绣。” 
期刊
毫无疑问,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的《局外人》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他以零度角、粗线条的方式勾勒了主人公莫尔索在荒缪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缪的事,以其自身的荒诞体验来说明“幸福和荒诞是同一块土地上的两个儿子”。加缪逝世50年来,人们愈来愈接受加缪,甚至认为他笔下的局外人世界才是最为真实的世界。人人皆是局外人。    是这样吗?    莫尔索与庄子的对话  庄子:小莫,听说你母亲死了。  
期刊
业荒于嬉    洛克菲勒有句名言:“培养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第一代看金钱,第二代看用度,第三代看文采风流。  王世襄正好是第四代。在他回忆中,“祖上三代,有进士出身、治理一方的重臣,有状元及第、直陈时弊的循吏,也有跻身洋务、从事外交的使节。”连母亲也见识不凡:她来自江浙两省交界南浔小镇的一个富有家庭,1900年曾和兄长一同赴英国留学五载。  父执辈走的都是“仕途经济”的大道,到了王世襄,就斜斜逸
期刊
科幻电影和小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去其他星球移民吧,宇宙浩瀚,人类渺小,怎会没有容身之所。若是舍不得家园,那么就重新搭建通天塔或者地下城。空间还是不够用,人人只得立锥之地?科技能够达到全息体验广袤天地的境界,让坐在椅子上的你觉得是坐在阿尔卑斯山顶看日出!最后一个办法——去寻找平行世界吧,在时间与空间的裂缝中擦身闪入,到一片未知之中去探险。  要知道,所有的科幻都是立足于现有科学技术之上而进行的合
期刊
这些图在展厅墙上和投影屏上看起来比任何时候都要有力,    你看到另一个你未来得及探索的世界。    它们出自8位生活在成都的摄影师:阿斗、陈春林、冯立、李俊、骆丹、刘珂、木格和杨怡。      这些或惘然,或割裂,或冷峻的影像是摄影师对时代最真挚的体会。    “人们只需要停顿片刻,倾听他们的细语与呼喊,每一个内心都会被裹挟而去。    作为个体,他们将会在中国摄影艺术史上留下怎样的痕迹,   
期刊
从瓷纹看明清兴衰    话说同样是瓷器上的花纹。朱元璋朝的龙纹特点就是非常凶猛的。这至少表明了几个方面,一是朱元璋的个人强势,这是性格;一是明朝的国势强盛,这是大环境。帝王性格加上环境,自上而下,就影响甚至是决定了官府乃至民间的艺术创作的方向。那会儿的青花釉色的用料叫做苏麻尼青,据说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色料,是一种很浓重的色彩。这和王朝盛世也有关系。  明朝中后期,龙纹开始少了,到了万历年间就几乎
期刊
看《巴黎,最后一班地铁》时,地铁离我还很遥远,遥远到只能沦为一种虚妄的想象。但是我却记住了一个女人在最后一班地铁等待一个男人。那个女人,凯瑟琳·德纳芙,那一年,她刚好三十七岁。带着即将老去的憔悴,但眉目之间还倔强地残留着几分青涩的回声。就像晚春时候的花朵,稚嫩与衰老并存于同一个躯体。这是地铁带给我最文艺的想象,远比后来的《开往春天的地铁》文艺得多。  吕克·贝松的《地铁》却告诉了我一个更加立体的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