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备课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更是教师保证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
关键词:高中历史; 备课有效性; 教辅; 阅读
关键词: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14-001
备课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更是教师保证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教师在上课前,都会深入钻研教材和教辅资料,选择科学有效的教法、模式及恰当的教辅手段,精心编写教案。其中,教辅资料为历史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让历史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与课文有关的历史故事和史料。
但过分依赖教辅资料,会使我们历史教师缺少自我阅读的真实体验,导致在备课中跳不出别人理解的圈子,在教学中迷失自我,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大打折扣。我们能不能尝试放下教辅资料,自己用心去体验课本,完全独立地备一备课呢?
一、遵循阅读的认知规律,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备课时,教师把身份置换成学生,遵循学生阅读规律,初读课文,感知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理出历史事件的结构条理;再读课文,批注有所理解的地方,圈出历史事件的重点表述,标出历史事件表述中的可疑之处,让自己先读懂课文所表述的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理解。
比如说,在准备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时,我从学生的角度阅读课文中的信息,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概念。初读时,感觉专业概念较多较难,比如“刀耕火种”、“集体劳作”、“精耕细作”、“垄作法”、“代田法”、“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这些概念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也很远;同时,课文的线索也显得比较多,有耕作技术的发展,有耕作形式的发展,有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基本模式的分析。显然,学生单从这一课文内容中,是不容易把握此课所要体现的线索和结构的。我再次阅读课文,确定本课的专业概念重点在于“精耕细作”、“小农经济”、“自然经济”,重点线索在于铁犁牛耕出现前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理解课文只是第一步,如何把自己的理解变成学生的理解才是教学备课的关键。最好的理解方法当然是把专业概念置于历史线索的发展中体现出来,通过把握历史线索,对历史概念的认知才会自然,才能摆脱死记硬背的误区。当我们抓住铁犁牛耕出现前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重点线索后,“刀耕火种”的现象之存在于原始社会就显得顺理成章了,生产工具的简陋导致了生产力的低下;而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得个人生存能力大幅度提升,使个人对土地的“精耕细作”有了实现的可能与必要,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起来了,“小农经济”其实就是“自然经济”的一种形式。
二、捕捉课文的信息点,找准教学的切入口
课文需要思考、点拨之处会很多,如何设计好教学的流程,让教师的点拨成为启航学生学习欲求的灯塔呢?放下教辅资料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备课中,针对自己的班情、学情,撇开教辅资料的现成思路,整合课文中的知识点,甚至于重新组合,凸显课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找到适于自己教学的切入口。
岳麓版必修二第23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表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本课有三个子目,第一目“布雷顿森林会议”、第二目“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第三目“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但我在阅读课文时,感到课文子目的表述并不能凸显课文的主题线索,联系松散,无从下手解读课文。我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调整课文的内容安排,改为第一目“体系形成的背景”、第二目“体系的内容”和第三目“体系形成后的影响”,给学生一个最明显的学习线索,减少学生对历史的畏难情绪,同时也让学生明了本课所学习的重点知识点。
三、揣摩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理解事件的情境
只有自己认真阅读,才能知道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搭建怎样的阶梯;只有从学生角度去认知课文中的历史事件,才能知道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怎样的引导。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理解事件的情境,为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提供帮助。
在准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开辟》时,我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四位小导游再现了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艰辛,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再收集几则历史材料,通过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分析新航路成功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又通过欧洲人和印第安人对哥伦布的不同评价材料,来培养学生以历史的眼光,辨正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最后印出四份不标识路线的地图,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环球航行的路线,并与新航路开辟时的航线进行比较,比起纯粹地分析课文,如此设计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巧妙地进行了知识的巩固和升华。
课文本身就是丰富的历史材料,我们在备课中要放下教辅资料,充分分析课文内容,挖掘课文的中心内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关注的不应是学生的解读是否标准,而是要理解学生的个性解读,尊重学生的课堂生成。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就会丰富多彩,充实厚重。
关键词:高中历史; 备课有效性; 教辅; 阅读
关键词: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14-001
备课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更是教师保证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教师在上课前,都会深入钻研教材和教辅资料,选择科学有效的教法、模式及恰当的教辅手段,精心编写教案。其中,教辅资料为历史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让历史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与课文有关的历史故事和史料。
但过分依赖教辅资料,会使我们历史教师缺少自我阅读的真实体验,导致在备课中跳不出别人理解的圈子,在教学中迷失自我,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大打折扣。我们能不能尝试放下教辅资料,自己用心去体验课本,完全独立地备一备课呢?
一、遵循阅读的认知规律,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备课时,教师把身份置换成学生,遵循学生阅读规律,初读课文,感知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理出历史事件的结构条理;再读课文,批注有所理解的地方,圈出历史事件的重点表述,标出历史事件表述中的可疑之处,让自己先读懂课文所表述的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理解。
比如说,在准备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时,我从学生的角度阅读课文中的信息,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概念。初读时,感觉专业概念较多较难,比如“刀耕火种”、“集体劳作”、“精耕细作”、“垄作法”、“代田法”、“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这些概念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也很远;同时,课文的线索也显得比较多,有耕作技术的发展,有耕作形式的发展,有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基本模式的分析。显然,学生单从这一课文内容中,是不容易把握此课所要体现的线索和结构的。我再次阅读课文,确定本课的专业概念重点在于“精耕细作”、“小农经济”、“自然经济”,重点线索在于铁犁牛耕出现前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理解课文只是第一步,如何把自己的理解变成学生的理解才是教学备课的关键。最好的理解方法当然是把专业概念置于历史线索的发展中体现出来,通过把握历史线索,对历史概念的认知才会自然,才能摆脱死记硬背的误区。当我们抓住铁犁牛耕出现前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重点线索后,“刀耕火种”的现象之存在于原始社会就显得顺理成章了,生产工具的简陋导致了生产力的低下;而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得个人生存能力大幅度提升,使个人对土地的“精耕细作”有了实现的可能与必要,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起来了,“小农经济”其实就是“自然经济”的一种形式。
二、捕捉课文的信息点,找准教学的切入口
课文需要思考、点拨之处会很多,如何设计好教学的流程,让教师的点拨成为启航学生学习欲求的灯塔呢?放下教辅资料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备课中,针对自己的班情、学情,撇开教辅资料的现成思路,整合课文中的知识点,甚至于重新组合,凸显课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找到适于自己教学的切入口。
岳麓版必修二第23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表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本课有三个子目,第一目“布雷顿森林会议”、第二目“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第三目“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但我在阅读课文时,感到课文子目的表述并不能凸显课文的主题线索,联系松散,无从下手解读课文。我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调整课文的内容安排,改为第一目“体系形成的背景”、第二目“体系的内容”和第三目“体系形成后的影响”,给学生一个最明显的学习线索,减少学生对历史的畏难情绪,同时也让学生明了本课所学习的重点知识点。
三、揣摩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理解事件的情境
只有自己认真阅读,才能知道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搭建怎样的阶梯;只有从学生角度去认知课文中的历史事件,才能知道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怎样的引导。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理解事件的情境,为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提供帮助。
在准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开辟》时,我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四位小导游再现了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艰辛,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再收集几则历史材料,通过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分析新航路成功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又通过欧洲人和印第安人对哥伦布的不同评价材料,来培养学生以历史的眼光,辨正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最后印出四份不标识路线的地图,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环球航行的路线,并与新航路开辟时的航线进行比较,比起纯粹地分析课文,如此设计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巧妙地进行了知识的巩固和升华。
课文本身就是丰富的历史材料,我们在备课中要放下教辅资料,充分分析课文内容,挖掘课文的中心内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关注的不应是学生的解读是否标准,而是要理解学生的个性解读,尊重学生的课堂生成。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就会丰富多彩,充实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