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的小学教师,我们在汉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努力前进。如果说写作表达是个性飞扬蝶舞莺啼,那阅读积累就是扎实细腻沉着厚重。众所周知,我们的汉语文学习可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阅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阅读要讲究效果,提高阅读效果的途径多种多样,积累便是有效途径之一。古人对积累有过不少的论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精辟的论述,都表明了积累的重要性。
要积累,就不能让学生两耳仅听一人说(老师说),一心只读一本书(汉语文书),而是要引导学生在会听“一人说”、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积累落实到平时的阅读实践中,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有了一些收获,愿与各位同行交流分享。
一、“旁征博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我选择一些经典的故事,每天午读前五分钟读给孩子听。每次朗读,教室里都鸦雀无声,孩子的表情随着文中故事情节的变化,时喜时怒,时乐时悲。有时候,午读铃一响,正听的入神的孩子就会一脸的失望与期待,但我的朗读绝对戛然而止。于是,一些性急的孩子会让家长买到这样一本书一睹为快。另外,我在上课过程中常常根据课文内容引用很多有趣的故事或典故,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于是知道了,不管是午读的故事还是课堂上的拓展故事,都是来自课外书。
其次,为了树立读书“榜样”,我让一部分喜欢读书的学生先走一步,引导他们先去看书,带头脱“贫”致“富”,然后,让他们代替老师朗读、讲故事,从而带领其他学生共同读书。
再次,我还根据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并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和精神食粮。
我还常常把一些孩子写的比较好的小练笔小作文范读,让这些孩子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同时也鼓励这些孩子今后写出更好的文章。在这些班级“作文大王”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看课外书,并越来越爱写作了。
二、指明方向,推荐课外阅读材料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我就适时地向学生们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根据班上学生的读书基础、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引导并鼓励他们从最初的童话、寓言、儿歌入手,到最后赏析阅读散文、小说、传记。我还鼓励学生积极捐献自己闲置的课外书,建立班级“图书角”,并把这些图书按类分好,随时开放,让更多的同学能看上书。
三、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积累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确,只让学生读书,不引导学生积累,还是达不到课外阅读活学活用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掌握阅读积累的方法。汉语文阅读积累的方法有很多,简单的说有五种,即:背、摘、剪、画、用。
背,就是指背诵,这是一种常用的积累方法。在教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时,我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见到好的文章或优美的段落就要鼓励学生熟读成诵,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此外,我还让学生懂得记忆时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记忆之后要每隔一段时间再复习一下,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
摘,就是指摘抄,选重点的来做记录。刚刚带上一个班的时候,我就和班上的每一位孩子都准备一个精美的摘抄本,来摘抄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看到的优美段落、章节,抄完后再给这些内容配上插图,美化版面,使得积累本图文并茂,有趣生动。我还定期组织欣赏评比,把我在摘抄本上做的积累和孩子的放在一起展览,我们师生还常常共同欣赏讨论,互相提出意见或建议,改进摘抄过程中的问题。因为有了我的亲身参与,学生显得更加积极。
剪,就是指剪帖,把一些废旧报刊或书籍上面的好内容剪下来,分类贴在笔记本上,省时省力,学生比较喜欢。
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圈点评注。通过标画,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用,就是运用。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我常常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进行写作展评、手抄报比赛、即兴演讲等,借此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巩固学生的积累所得。
四、搭建平台,展示课外阅读效果
有了积累的兴趣,提供了积累的材料,也掌握了积累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因为学生毕竟年纪小,兴趣易激也易失,方法虽然掌握了,但久不用也不见得会记住。为了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日趋高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收获的喜悦。
总之,要想“梅花扑鼻香”,还得“一番寒彻骨”,积累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如果每一位汉语文老师都能重视学生的积累,并持之以恒,那我们的学生就都有可能成为知识渊博的小学者!
要积累,就不能让学生两耳仅听一人说(老师说),一心只读一本书(汉语文书),而是要引导学生在会听“一人说”、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积累落实到平时的阅读实践中,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有了一些收获,愿与各位同行交流分享。
一、“旁征博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我选择一些经典的故事,每天午读前五分钟读给孩子听。每次朗读,教室里都鸦雀无声,孩子的表情随着文中故事情节的变化,时喜时怒,时乐时悲。有时候,午读铃一响,正听的入神的孩子就会一脸的失望与期待,但我的朗读绝对戛然而止。于是,一些性急的孩子会让家长买到这样一本书一睹为快。另外,我在上课过程中常常根据课文内容引用很多有趣的故事或典故,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于是知道了,不管是午读的故事还是课堂上的拓展故事,都是来自课外书。
其次,为了树立读书“榜样”,我让一部分喜欢读书的学生先走一步,引导他们先去看书,带头脱“贫”致“富”,然后,让他们代替老师朗读、讲故事,从而带领其他学生共同读书。
再次,我还根据学生仰慕英雄、名人的特点,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并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和精神食粮。
我还常常把一些孩子写的比较好的小练笔小作文范读,让这些孩子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同时也鼓励这些孩子今后写出更好的文章。在这些班级“作文大王”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看课外书,并越来越爱写作了。
二、指明方向,推荐课外阅读材料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我就适时地向学生们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根据班上学生的读书基础、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引导并鼓励他们从最初的童话、寓言、儿歌入手,到最后赏析阅读散文、小说、传记。我还鼓励学生积极捐献自己闲置的课外书,建立班级“图书角”,并把这些图书按类分好,随时开放,让更多的同学能看上书。
三、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积累方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确,只让学生读书,不引导学生积累,还是达不到课外阅读活学活用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掌握阅读积累的方法。汉语文阅读积累的方法有很多,简单的说有五种,即:背、摘、剪、画、用。
背,就是指背诵,这是一种常用的积累方法。在教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时,我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见到好的文章或优美的段落就要鼓励学生熟读成诵,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此外,我还让学生懂得记忆时要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记忆之后要每隔一段时间再复习一下,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
摘,就是指摘抄,选重点的来做记录。刚刚带上一个班的时候,我就和班上的每一位孩子都准备一个精美的摘抄本,来摘抄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看到的优美段落、章节,抄完后再给这些内容配上插图,美化版面,使得积累本图文并茂,有趣生动。我还定期组织欣赏评比,把我在摘抄本上做的积累和孩子的放在一起展览,我们师生还常常共同欣赏讨论,互相提出意见或建议,改进摘抄过程中的问题。因为有了我的亲身参与,学生显得更加积极。
剪,就是指剪帖,把一些废旧报刊或书籍上面的好内容剪下来,分类贴在笔记本上,省时省力,学生比较喜欢。
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圈点评注。通过标画,可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用,就是运用。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我常常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进行写作展评、手抄报比赛、即兴演讲等,借此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巩固学生的积累所得。
四、搭建平台,展示课外阅读效果
有了积累的兴趣,提供了积累的材料,也掌握了积累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因为学生毕竟年纪小,兴趣易激也易失,方法虽然掌握了,但久不用也不见得会记住。为了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日趋高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收获的喜悦。
总之,要想“梅花扑鼻香”,还得“一番寒彻骨”,积累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如果每一位汉语文老师都能重视学生的积累,并持之以恒,那我们的学生就都有可能成为知识渊博的小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