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经济全球化、国家软实力建设、教育经济、校本建设四个维度,阐述我国教育国际化及高校外事工作所承载的社会发展意义与担负的历史使命,并将上述四个维度作为参照系,确定了高校外事工作应有的目标取向与定位。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高校;外事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07)04013403
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后发外生”的基本特征,决定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低下,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强。可喜的是,我国以加入WTO为契机,加快了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这一人类社会发展新格局的步伐。高校外事工作正处于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科技革命及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的契机,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国家现代化两个大局,争取在拓展我国教育国际化领域、创新教育国际化模式、提高教育国际化成效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外事工作的创新与超越,需要我们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国际化必将是个在四个维度上共时发生的且耦合关联的动态过程,因此,这四个维度构成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目标的定位坐标和参照系(reference frame)。
一、经济全球化维度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变革,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并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恩惠日益强劲,各类教育机构深受其影响。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反复表明:教育作为一种增长的动源,其战略意义不断提高。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本、生产、管理、市场、劳动力、信息和技术的跨国界流动与配置。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叠加作用,促使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初露端倪。经济全球化迫使各国的教育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国际化视野中探索既顺应世界潮流,又有助于本国长远利益的教育战略。于是教育国际化战略应运而生。教育国际化意味着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其在参与国际劳动分工中尽可能取得优势地位,从而成为国家发展的优质“人力资本”。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笔者深信,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教育全球化的进程。
毫无疑问,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教育的封闭与僵化,难逃被时代淘汰的命运。高校外事工作者应有这种国际宏观的视野与广阔的胸怀,以积极的姿态和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从世界经济政治的新格局出发,立足长远,确定外事工作的战略目标,为我国的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有为才能有位”,只有踔厉风发,学校才能在激烈的国际与国内竞争中脱颖而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立足点至少有下列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认可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二是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抢占先机,做强做大学校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优势项目;三是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并在开放交流、合作中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推动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四是创造能够聚集国际精英人才与科学技术资源的学校环境,使其发挥出创新性知识与技术的孵化效应与溢出效应。
二、国家软实力建设维度
近年来,针对国际上出现的“中国威胁论”等思潮,我国在坚持走和平发展与和谐发展道路的同时,加大了国际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hip)建设的力度,希望通过文化传播与教育输出塑造一个现代文明的国家形象,以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从而提升我国的国家软实力。这种策略显然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当然,注重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对改变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的积极应对。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政治集团判断国家及机构‘力量’标准,正在发生惊人的变化。对于政治集团来说,强有力的军队、官僚体制,这一切在昨天还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柱。然而今天它们已经严重贬值了。是否有能力调节生产和分配机制与迅猛变化的技术、知识基础之间的关系,正逐渐被看作是反映一国力量强弱的指标”[1]。
毫无疑问,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教育和在海外成立孔子学院等重大举措对树立、塑造我国良好国际形象,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渗透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维度去深入思考,高校外事工作仍有很大的作为空间。良好形象的建立以彼此信任为基础,以理解与被理解为前提。因此,今后在注重对外宣传与文化推介的同时,也应该策划有助学生跨文化相互了解型(mutual understanding Approach)的长期活动项目。尤其是从“他者眼里的我”角度为学生提供关于我国形象的真实全面、丰富的国际信息,激发莘莘学子为国奉献的爱国之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国际团结,消除种族歧视,理解尊重他国文化。在文化推介过程中,也要超越仅仅将中华文化定位于传统符号表征(如中餐、筷子、节令、经典等)的层面,将推介展示深入到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现代化动态过程中,以信服的证据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让在我国高校工作的国际友人充分理解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辛和为人类进步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
三、教育经济维度
教育,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也是一个经济过程,至少是个准经济过程。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经济全球化也必然意味着教育市场的全球化和知识生产的全球化。
综观当代世界教育史,不难发现,教育扩张(educational expansion)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趋势。[2]伴随着教育扩张过程,发达国家出于防止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3]和增加教育收益率(rates of return of education)的考虑,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教育机构向国际拓展教育市场的政策,乃至出现了国际教育的功利化导向①(revenue-generating approach),由于西方教育资源的强势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充当了优质生源输出国的被动角色。
应当说,随着教育实力的不断增加,我国已具备了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的初步能力。通过拓展教育海外市场,积极与各类教育机构实行教育合作、教育联合生产(joint production of education),既能提高我国教育机构的边际收益,又能促进教育的国际均衡化,获得先进教育技术引进的溢出效益。②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高校,要以科学理性分析的态度,在确认自身在国际教育分层及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拥有的特定资源基础上进行灵活多样的合作与交换。改变过去将教育国际竞争视为“零和博弈”的习惯性单向度思维,要以渐进式的市场策略,遵循共享、共有、共赢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合作原则,获得更大的教育市场拓展空间。
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3条规定: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的范畴。它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所有WTO成员国均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竞争。显然,普通高等院校外事部门可以在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下协同学校相关部门,利用我国加入WTO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将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中国教育服务推向全世界。
四、校本建设维度
尽管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外事工作承担多种历史使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与领域,但万变不离其宗。作为一种特定的外事工作,其核心任务依然是借助高校自身的外事平台,在国家的外事法规政策框架内,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变化趋势,为学校上质量、上水平、上层次服务。在固本强基的前提下,不断加大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工作力度,使学校的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办学效益、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得以全面提高,使学校外事工作与学校整体建设工作之间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
校本建设导向的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取向是其他一切取向的外事工作基础。如果高校的办学水平不高,教育质量低下,其教育国际化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事实上,目前制约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正是高校自身的因素。诚如上海交通大学校领导所说,国内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在国际学术界的显示度和影响力还不够;具有世界一流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少,真正的学术大师寥若晨星;教授能利用自身学术优势与国际同行展开平等学术对话的能力弱;科学研究“强强”联合协作少……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在通用性、交流性、开放性等方面还十分欠缺,还需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努力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向国际先进水平和一流标准努力,力争为学术交流国际化、师资培养国际化、学生教育国际化、教学管理国际化、科研合作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校本建设为导向,从事高校外事工作的同志不能仅仅满足于妥善安排好“迎来送往”的接待事务,应加强学习,增强大局意识,进一步拓宽视野,全面提高外事工作科学决策、科学运筹、科学管理的能力,积极主动谋划发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成功的教学模式,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办学经验。通过注入国际化元素,推动专业改造升级,提升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跻身世界前沿的学术大师,使学校办学更具特色,更具生命力,更具竞争力。
值得强调的是,高校在注重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不能在开放中失去“自我”,以牺牲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民族化和校本特色为代价换取国际化。各类高校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地域优势、民族文化和学科优势确定自身的国际化战略,使教育国际化步入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教育大百科全书:第1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42.
[2]COOMBS P H. The world crisis in education[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3]FREEMAN R. The overeducation american[M].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6.
(责任编辑朱凯)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arget Identifying of Foreign Affair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ZHANG Lixia
(Nanjing Forest Police College,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expounds on the social significances and historic mission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oreign affair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four perspective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tate soft power building, education economy, and self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Finally, the paper takes the four dimensions as reference to identify the target and orientation of foreign affair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university; foreign affairs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高校;外事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07)04013403
我国的高等教育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后发外生”的基本特征,决定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低下,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强。可喜的是,我国以加入WTO为契机,加快了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这一人类社会发展新格局的步伐。高校外事工作正处于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科技革命及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的契机,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国家现代化两个大局,争取在拓展我国教育国际化领域、创新教育国际化模式、提高教育国际化成效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外事工作的创新与超越,需要我们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国际化必将是个在四个维度上共时发生的且耦合关联的动态过程,因此,这四个维度构成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目标的定位坐标和参照系(reference frame)。
一、经济全球化维度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变革,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并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恩惠日益强劲,各类教育机构深受其影响。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反复表明:教育作为一种增长的动源,其战略意义不断提高。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资本、生产、管理、市场、劳动力、信息和技术的跨国界流动与配置。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叠加作用,促使全新的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初露端倪。经济全球化迫使各国的教育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国际化视野中探索既顺应世界潮流,又有助于本国长远利益的教育战略。于是教育国际化战略应运而生。教育国际化意味着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其在参与国际劳动分工中尽可能取得优势地位,从而成为国家发展的优质“人力资本”。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笔者深信,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教育全球化的进程。
毫无疑问,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教育的封闭与僵化,难逃被时代淘汰的命运。高校外事工作者应有这种国际宏观的视野与广阔的胸怀,以积极的姿态和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从世界经济政治的新格局出发,立足长远,确定外事工作的战略目标,为我国的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有为才能有位”,只有踔厉风发,学校才能在激烈的国际与国内竞争中脱颖而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立足点至少有下列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认可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二是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抢占先机,做强做大学校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优势项目;三是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并在开放交流、合作中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推动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四是创造能够聚集国际精英人才与科学技术资源的学校环境,使其发挥出创新性知识与技术的孵化效应与溢出效应。
二、国家软实力建设维度
近年来,针对国际上出现的“中国威胁论”等思潮,我国在坚持走和平发展与和谐发展道路的同时,加大了国际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hip)建设的力度,希望通过文化传播与教育输出塑造一个现代文明的国家形象,以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从而提升我国的国家软实力。这种策略显然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当然,注重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对改变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的积极应对。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政治集团判断国家及机构‘力量’标准,正在发生惊人的变化。对于政治集团来说,强有力的军队、官僚体制,这一切在昨天还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柱。然而今天它们已经严重贬值了。是否有能力调节生产和分配机制与迅猛变化的技术、知识基础之间的关系,正逐渐被看作是反映一国力量强弱的指标”[1]。
毫无疑问,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教育和在海外成立孔子学院等重大举措对树立、塑造我国良好国际形象,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渗透的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维度去深入思考,高校外事工作仍有很大的作为空间。良好形象的建立以彼此信任为基础,以理解与被理解为前提。因此,今后在注重对外宣传与文化推介的同时,也应该策划有助学生跨文化相互了解型(mutual understanding Approach)的长期活动项目。尤其是从“他者眼里的我”角度为学生提供关于我国形象的真实全面、丰富的国际信息,激发莘莘学子为国奉献的爱国之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国际团结,消除种族歧视,理解尊重他国文化。在文化推介过程中,也要超越仅仅将中华文化定位于传统符号表征(如中餐、筷子、节令、经典等)的层面,将推介展示深入到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现代化动态过程中,以信服的证据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让在我国高校工作的国际友人充分理解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辛和为人类进步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
三、教育经济维度
教育,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也是一个经济过程,至少是个准经济过程。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经济全球化也必然意味着教育市场的全球化和知识生产的全球化。
综观当代世界教育史,不难发现,教育扩张(educational expansion)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趋势。[2]伴随着教育扩张过程,发达国家出于防止过度教育(overeducation)[3]和增加教育收益率(rates of return of education)的考虑,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教育机构向国际拓展教育市场的政策,乃至出现了国际教育的功利化导向①(revenue-generating approach),由于西方教育资源的强势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充当了优质生源输出国的被动角色。
应当说,随着教育实力的不断增加,我国已具备了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的初步能力。通过拓展教育海外市场,积极与各类教育机构实行教育合作、教育联合生产(joint production of education),既能提高我国教育机构的边际收益,又能促进教育的国际均衡化,获得先进教育技术引进的溢出效益。②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高校,要以科学理性分析的态度,在确认自身在国际教育分层及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拥有的特定资源基础上进行灵活多样的合作与交换。改变过去将教育国际竞争视为“零和博弈”的习惯性单向度思维,要以渐进式的市场策略,遵循共享、共有、共赢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合作原则,获得更大的教育市场拓展空间。
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3条规定: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的范畴。它覆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所有WTO成员国均有权参与教育服务竞争。显然,普通高等院校外事部门可以在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下协同学校相关部门,利用我国加入WTO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将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中国教育服务推向全世界。
四、校本建设维度
尽管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外事工作承担多种历史使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与领域,但万变不离其宗。作为一种特定的外事工作,其核心任务依然是借助高校自身的外事平台,在国家的外事法规政策框架内,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变化趋势,为学校上质量、上水平、上层次服务。在固本强基的前提下,不断加大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工作力度,使学校的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办学效益、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得以全面提高,使学校外事工作与学校整体建设工作之间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
校本建设导向的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取向是其他一切取向的外事工作基础。如果高校的办学水平不高,教育质量低下,其教育国际化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事实上,目前制约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正是高校自身的因素。诚如上海交通大学校领导所说,国内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在国际学术界的显示度和影响力还不够;具有世界一流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少,真正的学术大师寥若晨星;教授能利用自身学术优势与国际同行展开平等学术对话的能力弱;科学研究“强强”联合协作少……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在通用性、交流性、开放性等方面还十分欠缺,还需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努力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向国际先进水平和一流标准努力,力争为学术交流国际化、师资培养国际化、学生教育国际化、教学管理国际化、科研合作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校本建设为导向,从事高校外事工作的同志不能仅仅满足于妥善安排好“迎来送往”的接待事务,应加强学习,增强大局意识,进一步拓宽视野,全面提高外事工作科学决策、科学运筹、科学管理的能力,积极主动谋划发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成功的教学模式,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办学经验。通过注入国际化元素,推动专业改造升级,提升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跻身世界前沿的学术大师,使学校办学更具特色,更具生命力,更具竞争力。
值得强调的是,高校在注重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不能在开放中失去“自我”,以牺牲高等教育的本土化、民族化和校本特色为代价换取国际化。各类高校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地域优势、民族文化和学科优势确定自身的国际化战略,使教育国际化步入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教育大百科全书:第1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42.
[2]COOMBS P H. The world crisis in education[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3]FREEMAN R. The overeducation american[M].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6.
(责任编辑朱凯)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arget Identifying of Foreign Affair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ZHANG Lixia
(Nanjing Forest Police College,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expounds on the social significances and historic mission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oreign affair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four perspective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tate soft power building, education economy, and self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Finally, the paper takes the four dimensions as reference to identify the target and orientation of foreign affair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university; foreign affai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