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寂的夜晚,融融的灯光里,一卷在手,心,在真挚而朴素的文字里穿行。《爱的教育》,以一种平实而细腻的笔触为我呈现了一个温馨唯美的世界: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默默沉浸于无数平凡而温暖的细节,不时释卷,泪湿双目。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师生之情的感受是尤为深刻的。不论是失去爱子的校长先生,还是“我”的新先生,过去的女先生、弟弟的女先生、父亲的老先生、声音如狮子却不责罚人的考谛先生,都是那么真诚善良、充满仁爱。那些孩子和先生之间彼此关怀和眷恋的细节,总是让我热泪涌流。感动之中也融满欣慰,我的许多教育观念和行为在这些细节里得到了认证和鼓励——从教20多年来,从不忍呵斥责罚孩子们,我相信“大道理”可以用“小声音”来晓谕,严肃的批评可以用温和的态度来传达。在我的眼里,无论外在的美丑、身世的贫贵,他们都是天使,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都能轻而易举地偷走我的爱,牵动我的心。每当我迈进校门,或是经过操场,总会有孩子拥过来,攀着我的臂,搂着我的腰,拉住我的衣角,顿时,我的疲累烟消云散,幸福漾满心怀……我喜欢下课的时候静静立于门前或是廊间,看孩子们自在玩耍。想象着他们将会飞出我温暖的翅下,踏上漫漫人生长途,去经历种种磨砺和风雨,去面对人生必有的得失和缺憾。常常就那么看着看着,脸上沉醉地微笑,眼睛里却不禁流下泪来。每每此刻,我便会在心里告诫自己:梅子啊,请爱他们!请教会他们用心去收集生命的阳光!请为之计远且耐心辅之以路!
作为一位母亲,我也非常敏感于这样一些句子:“父亲叫我以休假日招待朋友来家或去访问他们,使彼此更加亲密”,“昨日与华梯尼及华梯尼的父亲,同在利华利街散步”,“‘小石匠’到家里来访过我们了”,“我到他家里,一看到他的图书室就羡慕起来”, “(父亲)许可我践可莱谛父亲的约,同作乡野远足”……这样的句子在安利柯的日记中还有很多。对于他来说,这也许是极为平常而自然的事情,却无意间触动我心底的感伤。自该书诞生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准不知提高了多少倍,然而,人们内心的幸福指数却在逐日降低,心灵的距离在不断增大。孩子和父母亲的交流越来越少,日记是设了密码的,空间访问是需要权限的,朋友也是自己独立王国里的“军事机密”……他们的课余时间被各种兴趣班填得满满的,小小年纪,便拿到了各种考级证书、荣誉证书……不可否认,孩子们的各种专业技能的确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然而,他们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少了,和父母谈天散步的机会少了,像安利柯那样和朋友彼此走动增进友谊的机会少了,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狭窄,情感越来越淡漠,想象力也越来越匮乏了。很多家长一味忙于工作、自修、升职,对孩子关心的具体体现往往是“考试了吗?考多少分?”已少有孩子能像安利柯那样读到父母亲意味深长的书信,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接受父母关于感恩、敬师、仁爱之类的教育,这些最人文最动情的生命铺垫常常被教育的功利性和生活的快节奏冲淡了!
作为生命的个体,我感动于孩子们深挚笃厚的友情、对爱的担当和对生命价值的积极追求。日记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或家庭贫困,或身患残疾,或浴于幸福。出身不等,性格迥异,然而他们心中却拥有着共同的情感:对祖国深深的爱,对亲友真挚的情。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坦诚相对,平等互爱,悲欢互染,彼此紧握。他们心怀纯挚,牵手走过欢乐和困苦,也如同一群圣洁的天使、一股澈洌的清流,赫然穿越我的心田,让我的灵魂为之震撼!这一切并不仅仅体现了孩子们接受的爱的教育,更有孩子们的爱与进取对成人的感化和校正。庆幸遇见这本书。有了它,我的书房变得格外的人性、温暖;有了它,会时时提醒我,摒弃偏狭,把灵魂放在高处,用真诚、平等、仁爱、博大的情怀去爱——爱亲人、爱朋友、爱整个人类!
读罢《爱的教育》,轻轻掩卷,抽象了所有让我热泪盈眶的细枝末节,悠然浮现于心际的,是冰心老人深情的句子:人类啊,相爱吧,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归宿!■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师生之情的感受是尤为深刻的。不论是失去爱子的校长先生,还是“我”的新先生,过去的女先生、弟弟的女先生、父亲的老先生、声音如狮子却不责罚人的考谛先生,都是那么真诚善良、充满仁爱。那些孩子和先生之间彼此关怀和眷恋的细节,总是让我热泪涌流。感动之中也融满欣慰,我的许多教育观念和行为在这些细节里得到了认证和鼓励——从教20多年来,从不忍呵斥责罚孩子们,我相信“大道理”可以用“小声音”来晓谕,严肃的批评可以用温和的态度来传达。在我的眼里,无论外在的美丑、身世的贫贵,他们都是天使,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都能轻而易举地偷走我的爱,牵动我的心。每当我迈进校门,或是经过操场,总会有孩子拥过来,攀着我的臂,搂着我的腰,拉住我的衣角,顿时,我的疲累烟消云散,幸福漾满心怀……我喜欢下课的时候静静立于门前或是廊间,看孩子们自在玩耍。想象着他们将会飞出我温暖的翅下,踏上漫漫人生长途,去经历种种磨砺和风雨,去面对人生必有的得失和缺憾。常常就那么看着看着,脸上沉醉地微笑,眼睛里却不禁流下泪来。每每此刻,我便会在心里告诫自己:梅子啊,请爱他们!请教会他们用心去收集生命的阳光!请为之计远且耐心辅之以路!
作为一位母亲,我也非常敏感于这样一些句子:“父亲叫我以休假日招待朋友来家或去访问他们,使彼此更加亲密”,“昨日与华梯尼及华梯尼的父亲,同在利华利街散步”,“‘小石匠’到家里来访过我们了”,“我到他家里,一看到他的图书室就羡慕起来”, “(父亲)许可我践可莱谛父亲的约,同作乡野远足”……这样的句子在安利柯的日记中还有很多。对于他来说,这也许是极为平常而自然的事情,却无意间触动我心底的感伤。自该书诞生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准不知提高了多少倍,然而,人们内心的幸福指数却在逐日降低,心灵的距离在不断增大。孩子和父母亲的交流越来越少,日记是设了密码的,空间访问是需要权限的,朋友也是自己独立王国里的“军事机密”……他们的课余时间被各种兴趣班填得满满的,小小年纪,便拿到了各种考级证书、荣誉证书……不可否认,孩子们的各种专业技能的确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然而,他们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少了,和父母谈天散步的机会少了,像安利柯那样和朋友彼此走动增进友谊的机会少了,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狭窄,情感越来越淡漠,想象力也越来越匮乏了。很多家长一味忙于工作、自修、升职,对孩子关心的具体体现往往是“考试了吗?考多少分?”已少有孩子能像安利柯那样读到父母亲意味深长的书信,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接受父母关于感恩、敬师、仁爱之类的教育,这些最人文最动情的生命铺垫常常被教育的功利性和生活的快节奏冲淡了!
作为生命的个体,我感动于孩子们深挚笃厚的友情、对爱的担当和对生命价值的积极追求。日记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或家庭贫困,或身患残疾,或浴于幸福。出身不等,性格迥异,然而他们心中却拥有着共同的情感:对祖国深深的爱,对亲友真挚的情。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坦诚相对,平等互爱,悲欢互染,彼此紧握。他们心怀纯挚,牵手走过欢乐和困苦,也如同一群圣洁的天使、一股澈洌的清流,赫然穿越我的心田,让我的灵魂为之震撼!这一切并不仅仅体现了孩子们接受的爱的教育,更有孩子们的爱与进取对成人的感化和校正。庆幸遇见这本书。有了它,我的书房变得格外的人性、温暖;有了它,会时时提醒我,摒弃偏狭,把灵魂放在高处,用真诚、平等、仁爱、博大的情怀去爱——爱亲人、爱朋友、爱整个人类!
读罢《爱的教育》,轻轻掩卷,抽象了所有让我热泪盈眶的细枝末节,悠然浮现于心际的,是冰心老人深情的句子:人类啊,相爱吧,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归宿!■